茅津渡

茅津渡

平陆茅津渡,自商代至今,风雨洗礼逾千年。如今的茅津渡,一个作为经济开发区的名称而时尚地红火着,另一个真正的古渡口却在卸下千年繁重后,落寞寂寥地独守河岸,逐渐地被人遗忘。

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春秋战国时期,茅津渡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晋献公假道于虞伐虢,秦穆公伐郑、晋出奇兵渡河败秦,均从茅津渡河。宋代诗人魏野曾赋诗《茅津渡》曰:“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暮霭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茅津渡作为转运枢纽,将晋南的盐、煤等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各地。

这里是山西之关隘津渡 | 黄河渡口铁码头——茅津渡

于山西省平陆县南4公里处的茅津渡黄河三大古渡之一。其设立最早,地位最为重要。因为这儿是山西出入河南以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号为“三晋屏藩”。

在上古时期,茅津渡因其地势险要,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7世纪,晋国的两次重要战争,假虞灭虢之战和与秦国争霸的崤之战,晋国都是从茅津渡过河。而谈到崤之战,茅津渡的得名或许和这场战役有关。崤之战,晋国方面的统帅是先轸,他的弟弟叫先茅。兄弟两人一起为晋国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晋文公封先茅为大夫,封地叫“先茅之县”,此处的要津渡口人们自然就称为“茅津渡”了。

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形成,茅津渡在军事上的意义逐渐被削弱,转而成为黄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埠,晋南的盐、煤、粮、棉都会通过此地向中原地区转运,当地县志记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因此,黄河三大古渡,唯有茅津渡被称为“铁码头”,所谓“铁”,取其永久、不改之义。

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更先进和便利的交通方式出现,曾经繁忙的茅津渡现在已经沉寂下来,现在最吸引人的,又成了它秀丽的景色。平陆古八景,其中有“茅津晚渡”,当仲夏深秋之季,夕阳晚照,霞光顺流而铺,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正如明代诗人王翰诗中所言:“宿雨乍收山积翠,夕阳倒射浪浮金”。

图文来源于网络

古渡文化之三:千年古渡茅津村

先让大家欣赏一首古诗,

数点归鸦啼远树,

人行欲尽夕阳路。

暮霭还生竹坞村,

西风乍起茅津渡

听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今天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古诗所提到的千年古渡所在地平陆县圣人涧镇茅津村。

1993年12月,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后,茅律渡车少人稀。茅津渡风景秀丽,仲夏到秋末时,日落方向与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晚霞红似火,水天共一色,形成“茅津晚霞”迷人景色,令人留连忘返。

2018年,当地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对茅津古渡进行升级改造,建造了一条步行道,完善了各种基础设施,使得这里成为当地人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也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城市生活品味。

这是为茅津古渡配套建设的沿线小公园

这是茅津古渡二号码头

这是茅津古渡一号码头。

高空俯瞰茅津古渡全貌,蓝天、白云相映衬,一河之隔为河南三门峡市区。

古渡夕照是平陆县当地的八大景观之一。

夕阳缓缓西下,走在古渡旁,吹着黄河风,好不惬意!

古渡文化之二:茅津渡,流传千年的故事

从晋南到河南有一条捷道,是万里黄河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这就是有“铁码头”之称的茅津渡。茅津渡地势险要,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水天一色。尤其是“茅津晚渡”的迷人景色,令人流连忘返。乘游艇逐流河面,远眺沿岸的黄河古栈道,听当地人讲述渡口故事,更让人心旷神怡。

运城盐运航道

茅津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城南茅津村,南岸三门峡湖滨区会兴镇,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

茅津渡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 三大古渡之中,茅津为最。这是因为茅津渡设渡时间最早,可以推到商代。茅津渡向来为运城盐运航道,北连运 (城)茅 (津)公路和太(原)茅(津)公路,南隔黄河与河南三门峡隔河相望。

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由此可见,茅津渡历来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茅津在春秋战国时,已形成渡口,且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于虞,伐灭虢国,即由茅津渡河。东汉末年,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由此仓惶北逃。唐朝“安史之乱”时,唐肃宗为平叛,借回纥兵3000人,也由此跨入中原辛亥革命时,秦陇豫复汉军两次东征,在渡口附近发生激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该渡口为我军转移地下党员、保存革命力量的要道。1947年,陈谢大军在茅津渡和济源长泉渡之间,乘“油包”渡河,渡了三天三夜。

茅津镇同碛口一样,是一个因渡口而兴的大镇。据资料记载,当时的茅津镇是有着近万人口的大镇,镇上有大小商店三百多家。运城的盐、晋南的粮食棉花,都要运到茅津渡口向中原转运。浴华池大澡堂、官烟店、电话局、盐窑、烟厂、镖局以及各种小吃店面一家挨着一家。每日清晨一片热闹的叫卖吆喝声,直至夜色降临,吆喝声不绝。然而,繁忙的渡口转运业务促使茅津渡的承载能力趋于饱和,而且业务范围又如此广阔,所以茅津渡没有像碛口那样形成运、销一条龙的大商港。

沿栈道赏晚霞

往日的辉煌被人津津乐道,茅津渡的美景也让人沉醉。每到黄昏,渡口边,舟楫横陈,船桅闲置,晚霞红似火,这便形成了平陆古八景之一的“茅津晚渡”,成了“黄河一日游”的著名风景区

至于“茅津晚渡”的形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夜间紧急夜渡时,船工们喊着号子,摇曳跳动的船上灯火形成美丽的夜景

在平陆县三门镇杜家庄村段的黄河沿岸,至今留有船工们拉纤时留下的黄河古栈道,是紧挨着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

据了解,从西汉开始,每年枯水季节,都要征调大批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所谓栈道,就是在黄河两岸的峭壁悬崖上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路断处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塞上木桩搭成栈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

我国唐代以前多建都关中,为保证首都长安西北戊军的粮草供应,每年都要经黄河向关中送去大量的粮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

如今登上古栈道,还会发现开凿在栈道壁上一个挨一个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个栈道的石壁上,大约有八九百个。古时石洞上钉进木桩,人们借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绳索让纤夫攀援,遇到风浪,还可就近把船栓住。

阳西照,九曲黄河在落日的余晖下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