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县博物馆(何长工生平陈列室)

华容县博物馆(何长工生平陈列室)

AAA级旅游景区

华容县博物馆位于华容县城区东北郊陡岗山的烈士陵园内。

华容县博物馆

华容县博物馆是湖南省一流的县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1999年12月开始筹建动工,2000年8月竣工并交付布展,12月8日在何长工诞生100周年纪念之日正式开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2452平方米,建筑风格独特。

博物馆内设展室10个,馆内陈列室面积达1500平方米。外建广场和“流芳园”,整个建筑群充分结合了地形、地貌,采用对称布局的手法,强调博物馆的庄重雄伟,古朴典雅。有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物1000余种,图片600余张。展览内容丰富,拥有以《何长工同志革命史绩陈列》为主体的五个革命历史文物展览,包括《华容县名人名将革命史绩陈列》、《张树芝同志革命史绩陈列》、《华容县革命烈士史绩陈列》、《华容县革命斗争历史陈列》、《华容县主要建设成就陈列》等。

何长工同志革命史绩陈列室占地面积220平方米,陈列何长工生前照片及遗物221件,包括留学法国求真理、鏖战井冈树丰碑、抗日战场立奇功、转战东北创伟业、呕心沥血为中华、傲霜秋菊晚节香、长留怀念在人间等部分,再现何长工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的历史。

华容县名人名将革命史绩陈列室占地面积184平方米,主要介绍朱绍清、方之中、吕展、张维桢、黄松龄、刘大年、蔡协民、刘革非等36位已故华容籍革命先辈及主要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

华容县革命斗争历史陈列室占地面积184平方米,重点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华容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室内陈列革命文物和历史照片215件。

华容县建设成就陈列室占地面积220平方米,重点介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县各行各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介绍何光星、吴道生等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及国家级奖励人物的生平事迹。

历史文物陈列室占地面积350平方米,陈列自东周至清代各历史时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物259件。其中车轱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和元代墓葬出土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2005年5月,博物馆增设张树芝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内有张树芝铜像、将军任命书及珍贵照片24张。

华容县博物馆(何长工生平陈列室)于2001年11月被岳阳市委宣传部公布为岳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2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4月博物馆被纳入湖南省红色旅游线路。

通山县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王红玲石玉华为石瑛先生生平纪念馆揭幕

投资2500万元,历经六年建设,11月23日,在举国欢庆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通山县博物馆新馆迎来正式开馆。省政协副主席、省民革主委王红玲,石瑛先生嫡孙、省政府参事、武汉大鹏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聿新,市政协副主席郑凌、秘书长游强进,县委书记石玉华,县政协主席张远林出席开馆仪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柏林主持开馆仪式。

仪式上,县政协主席张远林介绍了石瑛先生生平,石瑛先生嫡孙、省政府参事、武汉大鹏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聿新向通山县博物馆新建展厅——石瑛先生生平纪念馆捐赠基金100万元,并向石瑛先生家乡——燕厦乡转交了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的亲笔手书。省政协副主席、省民革主委王红玲宣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为通山县博物馆正式开馆所发来的贺电。王红玲同时代表省政协对通山县博物馆正式开馆表示热烈祝贺。她说,通山县人文荟萃、人杰地灵,通山县博物馆及石瑛先生生平纪念馆的正式开馆,将发挥出很好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今年时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万众一心砥砺奋进,祖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十九大精神,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改革不停步、奋斗不止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新的贡献,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新乐章。

仪式结束后,王红玲与石玉华移步博物馆三楼,共同为石瑛先生生平纪念馆揭幕,并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展厅。

通山县博物新馆内设五个展厅,其中三楼石瑛先生生平纪念馆完整地展示了“湖北圣人”石瑛先生从读书救国、追求真理、清廉刚直、勤政为民终成一代圣贤和革命先驱的传奇的一生。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文化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通山县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和正式投入使用,对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民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我县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源:通山发布

生而巍峨 ——怀念灌云博物馆副馆长陈龙山先生

生命没有长短之分,却有轻重之别。有些人生而平凡如清风细雨,有些人如苍山大河生而巍峨。命运多舛、饱经风霜的灌云博物馆副馆长陈龙山先生,即为生而巍峨又甘于平凡之人。

雨后,薄雾笼罩着大伊山泥泞的黄土山路,手推车刚碾过的车辙和工人的脚印交织在一起,弯弯曲曲延伸到山腰深处的砖瓦厂。十八岁的砖瓦工陈龙山将土里挖出的“宝藏”小心翼翼的整理、悉心保存。无论风霜雨雪、严寒酷暑,他都坚持着这份被其他工友嘲笑的爱好,在他心中却有盏明灯:这些瓶瓶罐罐陶器碎片,都是在灌云这片大地上的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要为国捍卫这些宝藏。

皇天不负有心人,1985年初,大伊山新时期时期石棺墓群遗址通过陈龙山的瓶瓶罐罐被抽丝剥茧的发掘了出来,不久便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遗址首位发现人的陈龙山却说“这一切都归结于我对知识的热爱,对历史的热爱”。随后,因为他在国家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突出贡献,成为了灌云县图书馆文物办公室的一名临时工,继续参与挖掘、研究、保护大伊山石棺墓工作。

在一个腊月的深夜,陈龙山得知农民在劳作时发现了疑似文物,他拽起外衣,骑着自己破旧的“小嘉陵摩托车顶着呼啸的寒风穿过巷陌田间。当他抵达现场时,遗址已是空空如也。他多方奔走,最终在村支书的配合下,挨家挨户的收集到六个汉代青铜鼎。在收集过程中,陈龙山凭借丰富的考古经验察觉到文物的数量似乎并不符合常理。所以,他又返回村里,四处打听,才得知另有一件文物被“卖货郎”当废金属踩平了,他当即找到货郎,望着留下的残片,陈龙山一声长叹。像这样的场景不胜枚举,西汉和田黄玉手握玉猪和元代瓷器暗刻龙纹玉壶春瓶这样“重量级”文物也都是通过陈龙山丰富的考古经验才得以“完璧归赵”。

在考古工作的过程中,陈龙山陶醉并倾注了对珍贵文物的热爱,在专业性的科研态度上,也不乏严谨,还有乡土农民的质朴。曾有一位收藏爱好者请他鉴定一件古董,两人争执不下,陈龙山说到激动处道:“这件玩意如果是真的,把我双眼抠掉!”他的挚友在身边打趣道:“陈馆长,你是上过央视四套《科学探秘》的文博专家,这话有失斯文,以后不能这样轻易表态。”话落,陈龙山捧腹大笑。一边取下眼镜擦拭笑出的泪水一边说:“我改!我改!”

陈龙山一心妥善守护国家文物,却没有妥善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由于体制原因,陈龙山一直是临时工,他微薄的收入已难以维持家庭的生计,患病的父亲、正在上学的孩子,这些都需要经济来源支撑,生活的窘迫如山般压着他。2013年,在挚友的邀请下,陈龙山万分痛惜地舍弃了拼搏半生的文博事业,来到县新华书店做一名门卫,这样,一位“文博巨人”的生活才得以维系。

命运始终善待有价值的人。陈龙山绘声绘色的讲解,把一件看似普通的文物从挖掘到由来清晰鲜活的呈现给世人。他既是呼吁者也是发掘者,既是传播者也是研究者,博物馆的人们和文物都开始怀念陈龙山这个名字。终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了解到陈龙山的事迹,召开专项会议特批解决他的编制问题,随后将他提拔为副馆长,后来他还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他在职期间,撰写了大量宝贵的灌云考古档案和民俗研究文章,为推进灌云的考古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龙山”这个名字,已随同他奉献一生的文博事业以及载入史册的考古贡献全部汇入大伊山的雾霭之中。他汗水浸透过的沙土下深埋着祖国悠久的文化瑰宝,他用尽了他朴实、执着的一生去艰辛挖掘,他的手中虽是尘泥锈铁,但是他的身后是青史长歌,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灌云文博史上,因为,他生而巍峨。

作者:魏银华

宜川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文物管理所(陈列馆)全体干部职工向您拜年啦!

宜川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文物管理所(陈列馆)全体干部职工恭祝大家:

新春送喜!阖家团圆!万事如意!

过去的一年,宜川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文物管理所(陈列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文旅委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群众和各界朋友们的关爱下,很好的完成了各方面的工作。

我们即将走过丁酉,迈向戊戌。宜川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文物管理所、陈列馆深深感恩于广大群众和各界朋友们一如既往的厚爱和帮助。

春节期间,宜川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文物管理所(陈列馆)推出优惠政策:

一、本县游客持身份证免票参观

二、外地游客持身份证和有效证件享受半价参观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