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台寺

白台寺

白台寺,(第六批国保)。位于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光马村西南。寺院建在雨水冲刷的沟壑的中间台地上,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大定、明昌年间(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补修。现存主要建筑有法藏阁、东西耳殿、释迦殿、后大殿及西厢房等。

法藏阁,亦名三滴法藏阁,金代创建,元代曾予以维修。阁依土崖而建,面阔三间,高三层,歇山顶,设有勾栏平座,结构精巧,形制壮丽。阁内下层塑有观音菩萨及侍立,上层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及观音、大势至”,上下两层彩塑皆为元代彩塑。东耳殿供地藏王和阎罗王,西耳殿供药王,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151年)所塑。释迦殿,系金明昌年间所建,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殿内彩塑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为阿难、迦叶二弟子,文殊、普贤二协侍菩萨。两侧彩塑罗汉六尊。后大殿,为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顶,殿内彩塑为元代作品。院内存有唐代九级造像幢,碑刻等。还有一人难以怀抱的槐树,传为唐槐,现仍然枝繁叶茂,见证着寺院的沧桑故事。

五台山景区白塔 五台山景区白塔寺简介

1. 五台山景区白塔寺简介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北海的白塔塔高35.9米左右,而五台山的这座白塔塔高达50余米,全为实心修筑,建成实心塔是因为佛教讲究的就是诚心实意。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

2. 五台山白马寺介绍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寺庙众多,个人认为一生必去的三大寺庙是白马寺,夫子庙和清净寺。

1、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古城东侧12公里,洛阳区白马寺邑内,创立于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是中国第一座寺庙,世界闻名的嘉岚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第一座管理寺庙,被称为中国佛教的“朝廷”和“石园”,至今已有1900年的历史,白马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著名愿望井, . 竭诚投币许愿,可以帮助游客健康、生活顺利,许愿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许愿,人多的时候,职员们到井里去整理了好几次硬币。

2、南京夫子庙,夫子庙是一座规模巨大的古代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公团、三大建筑群组成,总面积很大,曹壁、戒指、牌坊、集成井、怪声阁、杀门、大成殿、明德堂、敬仰阁等建筑,这座寺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圣人孔子而建造的,自建成以来,游客数超过数亿人,公休日一天游客数达到30万人,这里每天都以繁荣的面貌人山人海,人山人海,没有空儿,除了烧香拜佛外,这里还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特别是晚上有点像古代的夜市,很有韵味。

3、福建泉州清净寺。作为中国10大寺庙之一的清净寺,也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寺庙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物,有向人烧香、向佛祖行礼的香炉、门楼望月厅,还有井深和日常生活中饮用的固定,值得人们参观。作为中国罕见的伊斯兰寺庙,清净寺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文物之一,大家都要自觉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加灿烂。

3. 五台山白塔寺在哪里

1.显通寺:青庙领袖,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

显通寺(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青庙领袖)。显通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它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们称为“释源”。而五台山显通寺的初建时间,可以和白马寺相比。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内台怀镇北侧。寺内的七处九会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寺宇规模宏大,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之历史甚古。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始建,原名大孚灵鹫寺,后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名华严寺。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额“大显通寺”。后来历经扩建修葺,形成今日规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殿宇7座,由南至北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这些殿宇皆造型略异,各具特色,保存完好。

2.塔院寺:五台山大白塔标志性建筑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这里,原是五台山显通寺的塔院。明代时,重修舍利塔,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寺庙也因塔得名,塔的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从产便简称其为舍 塔,或者习惯地称这为五台山白塔。这座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当做五台山的标志。

3.菩萨顶:五台山黄庙领袖,等级最高的寺院

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 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108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

4. 五台山的白塔简介

五台山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实际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北海的白塔塔高35.9米左右,而五台山的这座白塔塔高达50余米,全为实心修筑,建成实心塔是因为佛教讲究的就是诚心实意。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

5. 五台山白云寺简介

http://www.28868.com/temple_introduce/2632.html

6. 五台山的白塔寺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区总面积达283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据传拥有寺庙128座,现存寺院共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着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

7. 五台山有白塔的寺庙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实际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

8. 五台山景区白塔寺简介图片

五台山金界寺,又名上师塔院,位于黛螺顶东北山麓。

据说是建于唐朝,原为华严宗道场,后为宋代名相张商英重修,清朝时康熙皇帝十六子允禄也曾重修,一度更名为“洗心堂”。

文革后,建能海上师灵塔于此(灵塔1981年建成,1994年改建),故称“上师塔院”。而后能海上师的弟子清海上师、清定上师也建塔于此,金界寺成为了大般若宗追思先祖的重地,寺院藉由三座上师灵塔而闻名。

9. 五台山景区白塔寺简介资料

是指五爷庙旁边的塔院寺里大白塔,,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坐落在塔院寺内,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

五台山七佛寺旅游指南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

1.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

可以的 带上省份正(有皈依证的要带皈依证)直接去寺院的客堂登记就行 不用说太多一般的寺院都可以住宿的(专业术语叫挂单)如果你是要长期挂单的话就叫常住了最好在寺院里做一些零碎活儿(也就是义工)这样不仅有助于你的修行也可以打发一下时间毕竟你不可能所有的时间都诵经吧而且做义工也是一种修行做义工也可以消除你的业障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那么简单其实吃饭穿衣都是修行我们好好地生活过好自己的日子也是修行

2.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闭关

五台山千年古洞文殊洞是显通寺。在五台山有名的白马山后栖贤谷中,隐藏着适宜清修的四大古寺,由谷口向里风别是:观音洞、地藏洞、普贤洞、文殊洞。这些传说中四大菩萨的修行灵迹,吸引了无数闭关修炼的僧俗弟子,而文殊洞尤以地处险峻,风景迤逦,奇洞怪石,引人入胜!

3.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视屏

如生活无忧的话,可以在家安寺庙的章程去做,早晚课,一节课有两个小时够了,晚课还有两小时。

还要劳逸结合,如能天天坚守就是功德无量。

4.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七

夕阳红老年托管所

在威海环翠区古寨东路 京威宾馆北侧路西 威海会计学院南侧路西

没发现有建网站

5. 五台山白云寺供奉着哪些佛

回答: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

6. 五台山白云寺求什么

五台山殊像寺、梵仙山、南山寺等都有送子娘娘,当地人比较信仰紫府寺(奶奶庙),但紫府寺只在农历四月十八前后两三天开放。

7.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的地方

安徽省--庐江县庐江冶父山寺 (冶父山山头有寺,名曰“伏虎寺”,山下有寺,名曰“实际禅寺”,城中金刚寺设为下院,皆由教慈伏虎禅师创建。)

8. 五台山念佛堂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主智慧。

但是五台山人气最旺的、最灵验的确是五爷庙。五爷庙里供奉的是龙王第五个儿子五爷,被人们称为“龙五爷财神”。

9. 五台山白云寺念佛修行

寺院上殿时,男众在前女众在后,男众中或女众中再分十重、六重、五戒等顺序排列。男众与女众不能混排,这是规矩。

10. 五台山白云寺佛七摄心念佛

到寺院对佛像虔诚跪拜,拜佛是通常有礼佛三拜的步骤,这也是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  拜佛含有四层意义:  1.感应礼拜:为了求佛、菩萨保佑,赐给幸运,免除灾难,求佛接引超度,感谢恩德。  2.恭敬礼拜:对三宝恭敬,或为了感恩、崇敬,这种礼拜是从内心至诚恳切的自发产生的。  3.忏悔礼拜:也就是为忏悔而礼拜。能做忏悔礼拜的人,必定已是谦虚,或正在学习谦虚的人,因此,忏悔礼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变人的气质,使人变得诚实、温和、谦冲。  4.无相礼拜:无相拜佛是一无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个层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的每一个动作,指挥着自己的身体在拜;进入第二个层次则是知道自己在拜,体验自己在拜,但是指挥的心已经没有了;最后达到第三个层次,既没有指挥,也没有体验,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这个人是谁?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时,应当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非常清楚自然,动作缓慢一些、轻松一些、柔软一些,轻松缓慢地体验拜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动作的感觉,不要把拜佛的动作弄得急促、紧张。否则拜得太快 会慌、忙、急、乱,反而失去了宁静、安定。  拜佛时,前额着地,背部保持平直,身体是柔软的,甚至接触的地面也是柔软的、清凉的。拜下去之后用自己的心体验自己的两只手掌,站起来之后,体验双手、双脚的动作和感觉。感觉自己的体验,体验自己的感觉,感觉每一细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时候,只有动作而没有用心、缺乏惭愧心,那只是磕头如捣蒜的拜佛,对于人格的提升很难有作用。  若是不便来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旷明亮处,藉由礼拜来忏悔、感恩,或舒缓身心。特别是当您感到心浮气躁时,不妨透过拜佛的动作来安定烦乱的心思吧!  动作解说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动作要领  1、佛者“觉”也,拜佛是觉性之开发,非盲目崇拜,亦非惯性动作。不知不觉被原来习惯性动作拖着走。始终收摄眼神,观照自己―观自在,视力集中于中线。须知道自己正在作什么,犹如顶上有佛在观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两脚以前八后二站立,顶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检查足趾要完全放松。头如悬钟,空灵端正,耳对肩中。后颈贴衣领,收下巴、颈椎―胸椎对直,由足跟中点―脊柱―顶门上,彷佛一线拉直。下颌关节放松,勿咬牙切齿,舌、软腭、咽喉,都要放松柔软。舌尖顶于上腭。舌根上空,如含一团空气。如此,唾液腺之开口通畅,鼻中―咽喉气道亦通畅,松则气脉通,顶上清凉,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摄心,双手合掌当胸肩臂放松,拇指根在二乳尖中点。手勿压迫胸,约离一公分,自己观照检查,五指并拢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须用心观照,心散,则小指开。手虽端正,而很松柔勿紧张,有如左手贴右手休息,右手贴左手休息。深吸气,肩放松,腋下留些空间腋勿夹紧。保持端正放松,吸气充满状态。收摄眼神,观两手合缝中线,进观后鼻孔中道之气息。  4、俯首反观,柔软垂头敬礼,头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贴胸,颈放松完全不用力。开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颈肌长期僵紧缩短,只要放松,多练几次,有如瞌睡般,头自然松落,完全不着力的动作,就可放松拉长颈肌,仍收摄眼神,反观自己,拜佛是修习,动中定在动作中,眼前“境”虽变动始终都摄眼神于中。  5、躬身脊椎向后拱〔谦退〕注意:并非向前弯腰,重心偏于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立定脚跟,趾松灵,不载力,垂头,观照中心线,观照自己如何动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动作。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后,使脊椎向后拱起。腹、脐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动。   6、松肩放下,保持垂头,躬身。合掌之手,对准跟中下垂,掌仍合好,沿中线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双肩拉下,拉开,消除平日肩背紧张之障碍。手下垂对准足跟中点,尚可作为指标来检查,身是否已充分后退。以下7.8.之连续动作是手触地跪前,瞬间之过渡动作。虽很快就过约三秒,但对保持重心不动,及开发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过,须明白观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而柔软,持续以上俯首―躬身―垂手。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触地,彷佛后有椅子,而小腿贴靠椅脚,向后坐下般。眼神专注中线二跟中点,脐沿此中线,直下趋向跟中直到手能触地,柔软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转向后方便按地。初学者难免蹲时小腿向前斜,请参考后面之练习法。  注:因前躬身动作时,腿和膝已曾向后退,故接着屈膝时,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时,不耗力于平衡,腿不酸,可松。屈膝时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则非自然物理重心,须耗力于平衡,紧张,腿酸。  8、按地跪下〔谦恭到底〕至双手指尖触地,可以手作支点时,足跟才离地,以膝着地,跪下,跪之瞬间―脚底和脚趾间的关节会充分拉开,每只脚趾之筋都拉到,运动到了。手按地之恰当位置,是让膝跪下时,正好指尖齐膝,两膝分开些约开5公分,不必太开,以免趴下时脊椎塌下,膝一到地,手即放松柔软,不白费力僵持,始终保持单一重心。  9、跪坐放松〔狂心歇息〕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轻轻相接触,而不相压,坐在二足跟之内侧,跪着坐定,以体重压开二足跟,可拉开踝关节,刺激淋巴反射点,此时重心仍在跟中点。  10、伸手迎佛〔背尘合觉〕坐定、重心在后跟中,身放松,保持垂首勿抬头。双手柔软,向前方中央伸直如“八”字,双手指尖贴地滑行。手虽伸直而松柔,不僵硬,但有拉开二肩之拉力。此时是小腹向地面贴近,上身松柔,力在丹田。  11、五体投地(深投觉地〕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后脚跟中,以中指尖为支点,按地。两肘向外前方撑开,顺便贴地,肘对齐耳孔。二肩拉开肩背平勿耸肩局促,腋下拉开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贴于地“平等心”。撑开肘之同时,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贴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彻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会紧张,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经之压迫和障碍,此姿势顶门、脐、跟中约呈一直线。  12、翻掌接佛〔转凡成圣〕先轻轻半握拳由小指带动,在将手掌翻转向上,如莲花开,如掏心供佛。此表决志转变自己,向佛学。翻掌时,尽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倾斜,但勿僵持使力,须立刻放松,使手指如莲花瓣轻柔,以此“莲手”承接佛足。双手约于头前拳处,双手中指约距4寸,手指虽松,而须整齐柔软。  13、与佛会心(生佛交彻)翻掌接佛时,观想佛立于我莲手上接受礼拜,此时与佛会心一笑。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顶门直入,充满全身心,此时全身放松,微笑自然彻底深呼吸,由外可见,全身如充气般鼓起,甚至两腰胁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胀之吸气。  14、恢复跪坐〔欢喜信受〕接佛后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带动领受佛力,再翻掌向下平贴地面“平等布施”,趁吸气之势,自然吸,非刻意吸。由顶上拉起,恢复跪坐,手亦收于膝旁指尖齐膝。由顶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绳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并非靠腰背使力坐起来。  15、跪翻 掌〔欢喜起行〕以膝作支点,双手于膝旁稍扶而已,由顶上中线拉起,自然臀离坐,使脚能灵活翻转“V”变“八”,身放松才能灵活,肩、手勿沉重载力下按。  翻法:二大趾向外点地“距8寸”,二足跟向内靠拢“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时,脚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后二”,如此才能立于原位。  16、恢复立姿〔坚固不退〕趁着吸气之势,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时,如木偶被拉一般,由顶上“中心线”拉起来,很松灵,瞬间就恢复立姿。起立完全不费腰肌之力,亦不是靠双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顶上拉力,头始终在最高点,须用心体会此起身之要领―是如由顶上拉起般,心勿�G碍身体其它各部位。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后抬头,如此则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太白之巅——云台禅寺之前世今生

佛说

遇见是一种缘分

佛又说

五百年的修行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

此话听起来很唯美

现实却是很“霸道”的

说起云台禅寺,可就真的厉害了我的天!

位于太白之巅之上。

禅宗临济宗白云系的祖庭。

中原一大奇葩也。

它的前世是云台观,前前世是保安观。

且不说汉留侯张良张三丰到此如何改名,总之还是道家的地盘,咱就说说它是怎么被“改朝换代”,由道转佛的。

此话又得从long long a go说起:清乾隆四十九年,四川端德大和尚五台山朝圣归来途中误打误撞来到桐柏山,后又因天降大雪误打误撞进了云台观,从此在这里讲经说法,久而久之,感悟观内道士,道士弃道从佛,云台观改名为云台禅寺,桐柏山由道教转为佛教。端德大和尚成为云台禅寺的开山祖师,被尊称为华光德祖。(写到这里不禁想发笑,人家端德好歹也是一大德高僧,怎么被我说的好像毛手毛脚的小伙儿样。写此之前我已心念阿弥陀佛无数遍,佛曰:误打误撞也是缘。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吧)

目前寺院仍保留着道教的最高尊神玉皇大帝。佛道合一,在中原也就仅此一家吧。

如今的云台禅寺一共有六进院落

占地22000平方米

殿房39间

大小佛像108尊

弟子遍布海内外

美国大悲院住持如修法师

缅甸莲花寺住持妙智法师

印度如俭法师

香港青年协会永久导师畅怀法师

……

这里是豫鄂两省非常重要的佛事活动场所,被称为“中原的布达拉宫”。这个闻名遐迩的寺院,“河南吃饭,湖北上殿”已不足为奇

说起太白顶,有人会问他和太白金星有关系吗

您随口这么一问,还真问对地方了

相传这里不仅是太白金星修仙成道的地方,还是战国时期楚人鬼谷子修真之地,更是炎帝神农祭祀太阳的圣地。

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有没有吓死宝宝

作为桐柏山的主峰,这里海拔1140米,

虽然现在时至盛夏,刚入初伏,但在这里仍会感到有丝丝凉意,

每逢阴雨天气,山间云雾缥缈,风儿更是肆意在你耳边咆哮。

用一句话形容这里:一年刮风两次,一次刮半年。毫不为过!

看见石碑旁边的女子没?如果您想体验洗剪吹的发型的话,这里满足您所有的要求…

随着高度不断变化,初来者可能会有耳鸣或者其他的身体不适等高原反应,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让更多喜欢挑战自我的人来到这里,体验身在地狱,心在天堂,邂逅那个更好的自己

太白顶由于它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特殊性,造就了它别样的景观——大复横云(桐柏古八景之一)

紫红色的天际与蓝调的云雾形成冷暖对比,云雾的线条展现了流动的力量

云海覆盖了山坳。

突然,霞光乍现,晨阳从云海中喷薄而出,云潮涌动,看的人心血澎湃,激动的想要流眼泪。

这是大自然的魅力!

黑与白的对比,更显气势!

佛光普照

也许就是这种感觉吧

时光缥缈

昔日被赞“南方普陀北方云台”的太白顶云台禅寺

如今

………

依旧繁盛不减当年

来到这里的人们不仅是为了目睹大复横云的壮美

更是为了潜心朝拜

以求洗净往日业障

生活在这里的僧侣们

青灯素食的加持着每一位来这里朝拜的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闲暇之余

看一看这满眼的风景也不失为一种修行

穿透厚厚的云层投来一束光,

像是要再现当年孙悟空破石而出神话

这里是摄影者的天堂

相机随便一按就是壁纸

丰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

用多少文字来赞美都不嫌多

废话不多说

各位看官们

请看大片儿!

特别感谢

@在原地,不辞辛苦

披星戴月,翻山越岭,追云逐雾,捕光捉影

为大家奉献美轮美奂,动人心弦,摄人心魄的精彩画面,从而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曾经几次登过太白顶,也都无缘目睹大复横云之壮阔

在你的镜头下,也算感受一番置身仙境的视觉盛宴

佛曰:缘也

正如我迟迟不来的爱情…缘也~

咳咳…

阿弥陀佛!

善哉善哉

本文为作者【有一个姑娘在淮源】的原创文章,且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