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法王庙

南阳法王庙

南阳法王庙全称玄天上帝法王之庙,位于稷山县稷峰镇南阳村委会正西300米。坐西朝东,一进院布局,东西长68.3米,南北宽46米,占地面积3141.8平方米。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梁架题记及碑文记载明、清均有修葺或增建。庙内现存明成化七年(1471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重修记事碑3通,,南阳法王庙,南阳法王庙简介,南阳法王庙-运城市稷山县南阳法王庙旅游指南

河南南召:云阳文庙楚襄王的“世传楚王行宫”

云阳文庙位于云阳镇,为南召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张珙创建,后多次重修。据石碑记载:文庙原为“世传楚王行宫”,楚襄王出巡阅边时,曾路过云阳住宿,建“行宫”一座,故名“楚王行宫”。

云阳文庙南北长180米,东西宽25米,占地面积为22500平方米。现存建筑有照壁(已改观)、戟门3间、东西庑各8间、明伦堂5间、配殿3间,另有碑碣5通,古柏树2棵,以及伴池、状元桥等,房屋均为硬山式建筑。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知县张珙创建;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李玺重修;历经明代嘉靖,清代雍正、乾隆等重修续建,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学宫修建完备。解放前为县立中学校院,今为云阳第一小学校址。

照壁建于清乾隆七年,下部为一长方体底座,砖砌平台;中部为一长方体影壁;上部为七彩琉璃瓦护脊。照壁正面和背面均用陶板镶砌而成,用七彩描画。照壁正面的中下方有三个拱形小门,拱形门两侧,分别镶嵌着两个栩栩如生的大鲤鱼,下面是泛起波浪的大海,恰似一幅鲤鱼跳龙门的图案。寓意是:从学宫出来的学生都要魁名高中,成为国家之栋梁。

照壁脊顶及背面均为七彩琉璃瓦拼接而成的“二龙戏珠”图形。整个照壁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高雅,气势雄伟壮观。照壁西一米处,耸立着一幢“下马碑”,上面镌刻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十二个大字。

南召县庙学记”碑建于明代成化十八年,据石碑记载:文庙原为“世传楚王行宫”。据考,南召古时是楚国的边界地。楚襄王出巡阅边时,曾路过云阳住宿,建“行宫”一座,故名“楚王行宫”。“南召县儒学之图”碑,高0.76米,宽0.65米。画面用线描阴刻法,以简单线条鲜明地勾勒出文庙全部建筑物及名称。主要建筑分三重,排列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全部建筑80余间。该碑系明成化年间南阳府同知任义建庙时所立。

河南安阳:段村有座皮伤王、疙瘩爷庙,碑廊内嵌三十余块药方碑

南安阳水冶镇北段村有座皮伤王庙,也称皮伤神庙,当地人称疙瘩爷庙,创自明代万历年间,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庙院两侧的碑廊墙壁中,嵌有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珍贵碑刻,碑文里记述了不少跟皮伤王有关的小故事和中药配方。

据传,皮伤爷曾为汤阴县令。因性格耿直,厌恶官场,弃官从医,救治万民,医术精湛。死后人们立庙祭祀,尊以为神。

皮伤王庙中原有一药筒,内装许多竹签,每支竹签上都有病症及药方,患者可来此抽签问诊。

碑廊中一块“有感斯应”的古碑就记述了一件神奇之事。

祠庙西南角,现存古井一眼,名为“橘井”,相传是皮伤王当年煎药所用。井中之水清洌甘甜,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还有增强药效的功能。

清朝光绪年间,张兴邦之妻高氏,自甲申年二月患腹痛,到乙酉年三月病得越来越重,几乎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

张兴邦的岳父安舒公来到庙里,求得药签一根,上面的药方为防风三钱、前胡二钱等,诊断为气血损伤。

结果,高氏只喝了一服药就奇迹般地痊愈了。

整座庙院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广生祠、至圣阁、拜殿、大殿及东西两厢碑廊。西院原为平川寺,至今还保留有大殿、石供桌、古槐树。

东西两厢碑廊所嵌32块古碑不仅记述了皮伤王庙的修建历史,而且涉及医学药方、地震灾害等方面内容。

陈献章:广东省唯一进孔庙的大学者,为岭南种下文脉,王阳明见到他都要磕头。

在大多数人眼里,广东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浅薄。

其实,这是偏见,严重的偏见,彻底的偏见。

难道脖子上带手指粗的金项链就没有文化?岭南文化,经过千年融合,自成特色与风格,很多人看不懂。

岭南文化,从地域上分,可以分为广府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从主体内容分,可以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在宋朝之前,岭南文化中心在粤北地区的韶关为核心;南宋之后,岭南文化中心开始南移,以珠三角地区为中心。

尤其是到了明朝,岭南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岭南学派成为大明帝国重要学术学派之一。而岭南学派始于陈白沙,盛于湛若水,为岭南文脉繁盛做出巨大贡献。

陈白沙,原名陈献章,很多人都不了解,没有王阳明名气大。但事实,陈献章的学问很大,是明朝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广东唯一被供奉孔庙从祀的大儒。用今天的话说,陈献章是大学者,最少是清华北大中文系、哲学系教授,社科院院士。

我们先看看的简历:

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世称陈白沙。

性别:男

出生年月: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

籍贯:广东新会

社会荣誉: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

主要经历:19岁,考中广东举人,21岁考入国子监读书,27岁跑到江西抚州向吴与弼学习理学。一直没考中进士,后来得人举荐,在政府部门呆过一段时间,最后逃离体制,下海搞教育培训。后半生,开馆教学,著书育人,从事民办教育。1500年病逝,谥号“文恭”。1585年,万历皇帝下诏准其从祀孔庙。

主要学生:湛若水、梁储、陈茂烈、谢佑等。

之所以要专门写陈献章,是因为他还是王阳明的师叔。王阳明是娄谅学生,而娄谅和陈献章是同学,都是著名理学家兼教育家吴与弼学生。最后,两人都成大学者。

就学术而言,娄谅学生当中,成就最高的是王阳明。陈献章门下,成就最大的是湛若水。而王阳明和湛若水,也是铁哥们,两人曾经有一段如胶似漆的蜜月期,两人在北京倡导心学,创办心学培训班。后来,两个人在学术上存在分歧,闹掰了。

陈献章,另一个重要学生是梁储,内阁大学士,官至首辅。陈茂烈、谢佑等都是进士出身,混得也还行,人品都不错,大小也是正厅级干部。

在书法上,陈献章脱胎于欧阳询,后研习怀素草书,又糅合米、苏风骨,最后自成一体,尤擅草书,造诣很深。

在学术上,陈献章上承理学,下启心学,自成体系。

在教育上,陈献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怀疑,提倡以自学为主,灌输为辅的教学方法,比较开明自由。相比古板的私塾教学,陈献章这套教学方法,无疑是一种创新,是一种新思想,属于教育界的新锐人物,改革派。

陈献章死后被谥号“文恭”,在明朝,对于一个读书人而言,这是莫大的荣誉。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人生最大的追求,无非就是:生有爵,死有谥(shì)。

我个人认为,这是官方对陈献章个人最好的褒奖。

陈献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儒,其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创建岭南学派,为岭南种下文脉,种下读书的种子。

在学生湛若水的发扬下,岭南学术氛围得到空前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文化拓荒者,帮岭南地区摘掉“南蛮”的帽子,种下文化的种子。

没有岭南学派繁盛,或许就没有清朝陈澧为代表的东塾学派,或许就没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九江学派”,或许就没有梁启超、容闳、孙中山等放眼开世界的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