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墓

司马光墓

司马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司马光墓地分为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几个部分。茔地位于右翼,禅院列于左翼,碑楼在最前方。

中文名:司马光墓

外文名:Tomb of Sima Guang

地理位置: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

逝世日期:1086年

墓区建筑: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

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光砸缸的主人公,《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司马光墓

司马光墓于山西省夏县城北十五公里处的鸣条冈,墓地分茔地、碑楼、碑亭、余庆禅寺等部分。墓区右侧为坟茔,左侧为余庆禅寺,最前方是巍峨壮观的碑楼,碑楼内有“司马温国公神道碑”一通。碑身厚实高大,碑文介绍了司马光经历和成就,碑额上有宋哲宗亲笔书写的“忠靖粹德之碑”六个大字,碑文为北宋著名文学苏东坡所书。

司马光坟茔前临故都安邑,背依鸣条冈,北望高俊挺拔的稷峰,南眺中条,方圆数十里平旷疏阔,茔地现存司马光及亲属墓冢封土堆十三座。茔地东侧是温公祠堂,堂内有主殿五楹,殿内原有司马光及四代先祖的雕像(现已无存)。

余庆禅院是宋代为保护司马光墓而建立的一处寺院。寺院内有宋代建的大佛殿一座,殿内有造型优美的佛像三尊。大殿后边还有五通宋碑,十余通明清碑,碑文详细记载了余庆禅寺的发展历史,是研究司马光墓的重要史料。

元祐三年,宋哲宗为了表彰司马光的大节元勋,敕令翰林学士苏轼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碑文详述了司马光的家世与生平。

绍圣年初,御史周秩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宋哲宗令将原碑推倒。金皇统年间,夏县县令王廷直重新镌刻原碑文嵌于壁间,僧人圆珍出钱财建神道、碑堂加以保护,遂名杏花碑,可惜现已剥蚀难辨。

嘉靖三年,御史朱实昌复镌苏文于碑上,立于旧龟趺,冠以旧额。墓区内高大巍峨的“忠清粹德之碑”被碑堪称三晋第一碑,同时墓区还保存有宋至民国时期的碑记三十余通。

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官至宰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由他编撰的《资治通鉴》堪称中国史学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与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并称“史学双壁”。

可以说司马光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民间传说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的就是他的事迹。传说司马光小时候和一群小孩在庭院内玩耍,一个孩子失足掉进水缸中,其他的孩子吓得逃走,而司马光却用石头把缸击破,从而救了孩子。(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司马光旅游 司马光游记

1. 司马光游记

班固写《汉书》20年。

王充写《论衡》30年。

许慎写《说文解字》22年。

玄奘写《大唐西域记》17年。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19年。

沈括写《梦溪笔谈》9年

王祯写《农书》15年

徐宏祖写《徐霞客游记》34年

2. 司马光这篇

今天,我重读了《我是中国人》这篇短文。

  这篇短文讲的是吉鸿昌出国“考察“的过程中,在接连受到外国人的嘲笑和讥讽后,为了显示出中国人民坚贞不俞的志气,毅然的在身上挂着一个写着“我是中国“人的牌子昂首阔步的走在大街上的故事。  我从吉鸿昌的所作所为中感受到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但我们的泱泱大国在洋枪和大炮面前变得不堪一击。现在,国家兴旺了,富强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我门要铭记历史教训,为的是不让悲剧重演。  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现在,开阔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愿,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现在一定要学习,将来把自己的知识献给祖国!

3. 司马光的日记

首先要了解续写作文的要求。根据要求写出得体、合乎要求的作文。

1、续写作文一般要求是,要对这个故事理解深透,司马光救友,是司马光把水缸砸烂了,水流出来,朋友得救了。

2、这故事体现出司马光的机智,聪明,而且敢于担当。明白这一点后,下边的续写就要按照这个情节发展下去。要召开丰富想想象和联想。

3、然后顺着原路续写下去。这里要考虑的是,你下面想表现什么,反映什么?司马光回家之后,家长怎么对待他?那个得救的孩子家长又有什么反应?

4、给几个思路,加以参考:

古董类:这是私塾老师家的祖传宝物,私塾老师一直视若珍宝,这下被砸坏了,私塾老师气急败坏去找司马光的老爹,要求赔偿黄金100两,结果,司马光被狠狠地揍了一顿,老爹肉疼地拿出黄金赔偿。这是讽刺一些碰瓷的,或者把赝品当宝贝的。

武侠类:当时院子里并没有什么石头、砖头之类的,只有几根筷子,司马光运气、马步,然后用几根筷子在缸上划出一个圆圈,那水就哗地流出来了,少年侠客司马蒙古的故事流传很久。

恩将仇报类: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情并没有结束,因为司马光用力过猛,碰巧的是,那个孩子的头就在被砸破的地方,结果那个小孩被砸破了头,而且相当严重,虽然死里逃生,但是也落下个后遗症,孩子的家长愤怒之下,把司马光的父母和本人告上了县衙,县令大人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判定司马光故意伤害罪,要判刑,一家人陷入巨大的恐惧当中。

皆大欢喜类:司马光收到表彰,先进分子;那家孩子对父母感激司马光,给了一些银子表示感谢。

等等。

4. 司马光写诗

整理了100个我平时收集的诗词、古文。

1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少年行》

(写的好美好秾丽啊)

2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王勃

3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4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5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 散,寒鸦栖复惊。

——李白《秋风词》

6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山亭夏日》

7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李煜《长相思》

8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9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临江仙》

10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11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梅尧臣《鲁山山行》

12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13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

14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

15

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

——柳永《鹤冲天》

16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17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18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登泰山》

19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

20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秦观《踏莎行》

21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22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

23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性德《蝶恋花》

24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四首》

25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诗经》

26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黄仲则《绮怀》

27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28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29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二首》

30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31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金错刀行》

32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33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夐《诉衷情》

34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35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36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

二愿妾身常健,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冯延巳《长命女》

37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8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39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40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41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唐多令》

42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 月章。

——朱敦儒《鹧鸪天》

43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司马光《客中初夏》

44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

45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朱敦儒《西江月》

46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贺铸《六州歌头》

47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轼《鹧鸪天》

48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

49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寄人》

50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张孝祥《西江月》

51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甫《佳人》

52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贺铸《鹧鸪天》

53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白居易《夜雨》

54

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王昌龄《长歌行》

55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

56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57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秦观《八六子》

58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王维《秋夜曲》

59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写情》

60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芳心苦》

61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无题》

62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李贺《苏小小墓》

63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韦庄《菩萨蛮》

64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苏轼《沁园春》

65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江楼旧感》

66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轼《背诵赏析注释译文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67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张祜《题金陵渡》

68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69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孟浩然《留别王维》

70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钱惟演《木兰花》

71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72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

73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陈与义《临江仙》

74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75

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

——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

76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玉楼春·春景》

77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78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79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80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

81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 云》

82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83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侠客行》

84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雁丘词》

85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86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87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88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89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90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

91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92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93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94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95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96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97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8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99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

100

随手点个赞,好运常相伴。

——鲁迅《我没说过》

我开了一个二手书店「回流鱼」,在微信公号里,专门回收个人手上的闲置旧书,然后再翻新消毒,重新塑封,便宜出售,从而形成旧书的回流循环,同时也可以帮大家买到便宜好书。

微信公号搜:回流鱼(id:huiliuyu)

关注后,进“商店”可以买书。

如果你有闲置旧书,也可以卖给我,扫码估价下单,我叫顺丰上门收书,快递费我付。

收来的书我都会翻新消毒再上架售卖,希望闲置的旧书能回流循环起来,物尽其用。

5. 司马光的生平趣事

司马光曾4次出任宰相,司马光指一位北宋人物,著有《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6. 司马光的闲居

绝大多数中国人童年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现在,故事里那个砸缸的少年诞生整整一千年了。近日,“千年回望司马光”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带领读者了解司马光的一生及其历史贡献。

那么,历史上的司马光真的砸过缸吗?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别人家的孩子”

在今天看来,司马光妥妥 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不仅7岁时就因“击瓮救人”而成名,学习也从不让家长操心。还是7岁那年,小司马光听人家讲《春秋左传》,听过以后就已经能领会其中大义,还能复述给别人听。

“可怕的不是他有多优秀,而是已经那么优秀了,还比你更加努力。”

司马光很好地为今天的这句话做了注解。他不但天资聪颖,学习也异常刻苦。史载“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为防止自己贪睡,他甚至还给自己做了一个圆木枕头。睡觉时只要木枕一滚,人就会醒来,醒来便继续读书。

就这样,到15岁时,司马光已经对儒家经典著作“无所不通”了。

司马光还有着不错的家庭背景。按宋朝制度,官员到一定品级后,子弟、亲戚可以荫补为官,算是一种“福利”。司马光也有这样的机会。

但明明可以靠家庭出身去做官的司马光,却偏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考试。终于,在20岁那年,司马光一举考中进士甲科第六名,从此步入仕林。

清心寡欲只爱书

从年少时,清心寡欲就成了司马光的一个标签。

当时,皇帝会专门为那些考中进士的人办一场庆功宴。宴席之上,皇帝会赐戴宫花。但司马光“不喜华靡”,对戴花这事百般不情愿。一同赴宴的人好说歹说,最后搬出“君赐不可违”这句话,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一年上元节,司马光的夫人想出门赏灯。谁知司马光却反问,家里就点着灯,何必出去看?夫人一看没法说服他,又找了个理由:除了看灯还可以看看游人,热闹热闹。司马光脸一板,干嘛非要出去看游人,难道我是鬼吗?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光家中的巨量藏书。文献记载,司马光家“后有赐书阁,贮三朝所赐书”。在读书、藏书上,司马光可谓是奢侈的。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很多部著作,都是他在洛阳闲居的十五年中完成的。

与政敌惺惺相惜

除了著书,司马光这辈子做的另一件为人瞩目的事就是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其实,司马光和王安石既是政敌,也是故交,两人各自的文集中至今都保留着许多互相唱和的诗赋。

司马光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列举新法弊端。王安石则专门向司马光解释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原因。最终,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也才有了司马光闲居洛阳15年。

宋神宗去世后,王安石被罢相,他所推行的新法也被全面废除。另一边,司马光则被重新启用。

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王安石病逝。当时尚在病中的司马光立即写信给吕公著。其中说到,王安石去世必遭“反复之徒”诋毁,他建议朝廷对王安石“优加厚礼”。

根据司马光的建议,王安石死后被追赠太傅。而就在王安石去世的同一年,司马光也走到了人生尽头。

“击瓮”变“击缸”

记忆中,“司马光砸缸”应该是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但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不过在与司马光同时代的文献中,司马光砸的不是缸。

这个故事发轫于宋代文人笔记《冷斋夜话》。当时,人们对此事的描述是司马光“击瓮”。

“瓮”与“缸”一字之差,实际有大不同。

瓮是一种窄口宽腹的容器,小孩子登瓮落水后,由于瓮的口窄,难以施救,也只能“持石击瓮”。

相较于今天流传广泛的“砸缸”,宋代流传的版本看起来更具合理性。

虽然其真实性早已不可考, 这个故事在宋代时就已传播开来。《宋史》记载,当时在京城、洛阳等地,甚至出现了不少《小儿击瓮图》记载传播此事。到明代时,类似的故事已被编入一些儿童启蒙读物中。

到了清末,“司马光砸缸”成了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时,课文中的表述已从“击瓮”变成了“击缸”,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由此诞生,流传至今。

7. 司马光与史记

1、成书时间不同。《史记》是司马迁在西汉时期完成的,而《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

2、成书时间也就造成了内容跨度不同。《史记》的历史跨度从三皇五帝写到了西汉汉武帝即位后的历史。而《资治通鉴》是从东周周威烈王开始,一直写到五代后周时期,前后跨越了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3、作品体裁不同。《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而《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

8. 春游司马光

《点绛唇》

宋·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据说这是李清照初见赵明诚时所作。面对突然造访的翩翩少年,李清照赶忙躲避,却又无法控制内心的好奇,想看看对方到底长什么样子,所以才有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活泼情态。

整首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思帝乡》

唐·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一个春日,女子出去春游,风吹杏花满头,她看到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年,一见钟情。

少女追求爱情的热烈情态表露无遗,我想以身相许嫁给他,一生一世就此休。纵使他薄情无义抛弃我,也不后悔也不害羞。

《长干曲四首》

唐·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长干曲》描写了一对男女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惟妙惟肖,非常可爱。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诗经·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诗写的是非常浪漫而自由的爱情:良辰美景,邂逅丽人,一见钟情,便携手藏入芳林深处,恰如一对自由而欢乐的小鸟,一待关关相和,便双双比翼而飞。率真的爱情,形诸牧歌的笔调,字字珠玉,如歌如画。

《西江月》

【宋】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在宴会上遇到一个女子,十分钟情。他极尽笔墨描写了她的美丽,从妆容、情态、舞姿入手。

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 着她的轻盈的体态,像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是上元佳节,到处都是一片繁华,灯火、人群,在好女如云之中,诗人偶一回头,蓦然发现一个女子,正是自己梦中苦苦寻找之人,多么幸运和美妙。

《蝶恋花》

【宋】周邦彦

鱼尾霞生明远树。

翠壁粘天,玉叶迎风举。

一笑相逢蓬海路。人间风月如尘土。

剪水双眸云鬓吐。

醉倒天瓢,笑语生青雾。

此会未阑须记取。桃花几度吹红雨。

一笑相逢,不是在人间分明是在蓬莱仙路。趁此次相会还未完结,就须好好记住这次相逢的情景了。这是花开花落,几度红雨才有的相聚啊!

《江城子》

五代·张泌

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明,黛眉轻。

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蜒。

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

这首词从男方的角度来描写一次难忘的男女会见。那天,在春日融融的浣花溪边,我初次遇见了爱人你。

当时你多么美丽:明媚的眼波,轻淡的黛眉,高绾的秀发好似绿云,秀发上发髻援簇。情不自禁地问你:“能不能与我约会?”你却调皮地一笑,轻绽樱唇吐出一句:“莫自作多情”。

《古相思曲》

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再见君时妾十五,且为君作霓裳舞。

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

这首诗写的是一见钟情,十三岁时初次与你相识时,正在王侯家里弹琴。就是因为看了你一眼,就让我对你思念到如今。再见你时,我已经十五岁了,此时为你跳霓裳舞,可叹时光太匆匆。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在横塘这里,诗人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没有搭讪,没有交集,诗人只是望着她远去的背影,陷入了沉思。

这个世界,有美丽的爱情故事,也有无疾而终的相遇。不论是哪一种,只要我们珍惜这一切,都会成为生命中珍贵的回忆。

9. 司马光的笔记

司马光被人们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

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扩展资料:

司马光与“涑水先生”的联系:

一、司马光被 们世称“涑水先生”的原因: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因是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所以世称“涑水先生”。

二、涑水学派

涑水学派是北宋司马光所创立的学派。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因称其所创学派为“涑水学派”。

司马光自幼聪颖好学,七岁有如成人,听人讲授《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家后即为家人讲述,主要思想皆能领会。其后,刻苦钻研儒家经典,儒家思想在头脑中扎下了深根。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举进士甲科,历任中央和地方官,任官期间,不忘学习,儒家经典不离案头,

曾主持编撰《资治通鉴》等,学术造诣很深。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陈舜俞等往来甚密,赞赏其学术思想者日益增加,因形成涑水学派。

司马光一传再传弟子众多,其中,著名者有刘安世、范祖禹、晁说之、欧阳中立、田述古、张云卿、尹淳、陈瓘、李陶、邢居实、牛德师、唐广仁、黄隐、刘尧夫、陆九渊、朱松、李焘、李埴等。

三、《涑水记闻》

《涑水记闻》(通行本16卷),中国笔记著作,宋代司马光撰。是司马光的一部语录体笔记。《涑水记闻》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六朝(960-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揭示矛盾,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

涑水指司马光,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称。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涑水语见《梁溪漫志》。” 清·钮琇《觚賸·芥葊自怡编序》:“焚膏检较涑水《通鉴》。” 沉惟贤《序》:“虽有涑水之才,欲网罗散失,以为《泰东西通鉴》,未之或逮也。

司马光故居,这里就是司马光砸缸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