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三堂

绛州三堂

看 点:

钟楼位于最南端,始建于北宋年间,后历代均有重修。钟楼上有一口万斤古钟,是绛州三楼中最古老的文物。乐楼原是一座舞台,分上下两层,装饰华丽。鼓楼是城内最高的建筑,始建于元朝,造型简洁大方。   介 绍: 位于新绛县西部,三楼分别是钟楼、乐楼、鼓楼。明清时州府县城多有市楼,俗称鼓楼。唯绛州三楼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运城市

晋国三城古绛州——山西新绛/列国志

新绛县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新绛小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和“南绛北代”的赞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鼓乐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果菜十强县。

古城南临汾河,北沿丘陵,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间,“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这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

创自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是堂进深五间,面阔七间,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其迭涩而出,直指蓝天,塔顶曾多次腾烟,青云直上,一连数日,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时下尚未能解开。

名闻遐迩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再现了历代书法名家的风貌;以“悬塑”出名的唐代“福胜寺”,完好地保存了几代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4O余尊彩塑,成为我国美术苑地中的奇葩。

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明代《秸益庙壁画》,名震华夏,似可与“永乐宫壁画”媲美;创建于元明的“绛州三楼”,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国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铸造的万斤巨钟,钟声悠扬,静夜可闻30华里;传说“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发光;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战国玉壁”、“金代钞版”等等,永远折射着五彩缤纷的民族之光。

号称“晋国三城”的古绛州,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从春秋以来,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历代帝王将帅在这里活动频繁,文人墨客多有赋诗歌咏。“赵氏孤儿”忠心保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战叛将刘武周;这里是唐代名将张士贵挂帅,薛仁贵投军之地,也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郭晞父子平定河中叛乱之镇守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寓居绛州“龙兴寺”;唐宋两代王通、王勃、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樊宗师、司马光等文人学士都曾驻足绛州,留下不少诗词文赋。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转赴延安时也曾途经新绛县寓居天主堂;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汾阳洞”卧薪尝胆修整三月有余;贺龙元帅曾率120师路过新绛,亲笔题词为房东留下贺婚对联;越南名人士黄文欢曾在乐楼舞台上进行抗日演讲;王震司令员曾率359旅住宿在天主堂……。

除这些人文景观之外,遗留在民间的各类民间工艺品更是繁华似锦,五彩纷呈。刺绣、剪纸、皮影、木雕石雕、云雕、漆器、木版年画应有尽有,《新绛民间剪纸》的出版,绛州鼓乐《秦王点兵》,打到太原,登上中南海怀仁堂”舞台,获得了全国“金奖”,成为近年来杰出的国乐表演。

传统产业中深受国人喜爱的“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绛州澄泥砚”、“贡笔”、“贡墨”、“云雕漆器”。这些产品驰誉海内外,为世人所钟爱。近年文博副研究员蔺永茂父子通过十年精心研制的“绛州澄泥砚”产品,获“94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全国各大报纸均进行了报道,《人民画报》以15种文字向全世界进行宣传,此砚已成为国人争相收藏的热门产品。

绛州州衙

是由绛州大堂、二堂、绛州三楼、绛守居园池组成的。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的新绛中学园内,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代,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唐太宗李世民曾命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所以又名“帅正堂”。“薛仁贵从军”等故事也源于此。

现存大堂为元代建筑,大堂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堂前原在卷棚顶抱厦三间,屋宇已全毁,只有基址犹存,覆盆式莲花座基础,亦可看见唐代遗风。步入大堂,立即会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为扩大堂内的面积,大堂使用了减柱法,堂内柱子,横梁等大多为原始材料稍加砍稍而成,不拘一格,粗犷豪放。全国州衙正堂通例为五间,而绛州大堂独为七间,全国少见,说明在当时绛州的地位极为重要。大堂周围的建筑尚存有堂西小花园、二堂、堂前牌楼基座等,三班六房等已全毁。大堂内北壁嵌有“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碑。

钟楼

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元、明、清三代均有重修。台基高耸,楼身四面券拱门洞,十字歇山顶。内悬万斤铁钟,为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县城北关天庆观所铸,其重其古皆为国内之最,以木击之,其声隆隆。解放前,曾以之作为报时之用,每一撞击,钟声宏亮,数十里之外清晰可闻。

乐楼

位于钟楼的东北,创建年代不详,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修。台基高约2.5米,上下两层皆可演戏。楼前有石板坡道,俗称“衙坡”,坡上嵌有七星,呈北斗状,又称“七星坡”。坐在坡上可欣赏乐楼演戏。

鼓楼

雄居衙坡顶端,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明清两代皆有重修,现存为明代遗构。台基高大,在两面拱券门洞,洞内地面为青石铺砌,溜光滑亮。楼身三层,自下而上,逐级收缩。底层宽五间,四周围廊,二、三层均为三间,歇山顶,楼内梁架非常规整,登此楼可俯瞰全城风貌。

绛守居园池

是当年仅供绛州太守和太守夫人游玩的地方。始建于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唯一的隋代官家园林,也是我国北方最古老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园池。园池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墨客:范仲淹、岑参、欧阳修、梅尧臣等都曾到此咏诗作赋,留有文墨。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有“静境合通仙,消荫不知暑”的佳句赞美园池。

新绛文庙

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一万零六百七拾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据庙内存宋人集刻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碑《重修夫子庙碑记》记载,推断文庙至迟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屡经增修,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

白台寺

又名普化寺,坐落于新绛县城西北40华里光马村西侧。据碑刻记载,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726),金大定、明昌年间重建,元至正十五年(1355)局部重修,明清两代补修,由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三滴法藏阁、释迎殿、后大殿。现存三滴法藏阁,面阔三间,高二层,悬山顶。

福胜寺

位于新绛县城西北17公里光村。寺区林荫蔽日,寺址高耸。建筑高低层迭,错落有致。唐贞观年间敕建,宋、元两金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大修。钟鼓二楼 耸峙于寺前两侧,中线自前至后有山门、天王殿弥陀殿、后大殿四进院落,两侧衬以厢房配殿,规模壮观,井然有序。

稷益庙

位于新绛县阳王镇,始建年代不详,是祀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宇,俗称阳王庙。元至元年间重建,明弘治、正德年间扩建重修。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舞台五间,单檐歇山顶,周檐大额枋,台口近10米,梢间空间较大。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

龙兴寺

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龙兴寺据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故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改称龙兴寺。至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法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寺内的建筑毁之殆尽,唯只塔院寺幸得以存。宋代时,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所以改寺为宫。后因僧人占居,才又恢复了龙兴寺之名。该寺基址兀耸,居高临下,颇有气势。

大殿之后,便是赫赫有名的龙兴寺宝塔(亦称绛塔)。据碑志记载,此塔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84年),因年久塌落,重包以外皮,并增高到现在的十三级。塔呈八角形,高约40米,全部是用磨光的青砖砌制。

新绛天主教堂

天主教新绛(运城)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新绛是山西省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方,1620年(明朝万历四十八年),意大利神甫艾儒略来到绛州,建立山西省第一座天主教堂

新绛木炭火锅

又称“火碗”,其以鲜而不燥、入口窜香、回味悠长而著称。该火锅采用极富古绛州特色的铜火锅为器皿,以木炭为燃料,以熬制的老汤为汤料,选用经过煮、炸、炖、蒸的红烧猪肉、排骨、酥肉、油炸肉丸、粉条、海带豆腐、白菜等菜肴,经过科学搭配,达到了营养均衡、鲜香绵嫩之完美效果。与电火锅、煤气火锅相比,食木炭铜火锅不仅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让人全身通畅顺气,齿颊留香,而且经济实惠,其内含的铜、锌等微量元素正为人体所需。

新绛葫芦

是新绛路家祖传的小吃,因形状相似古代车轴上的箍而得名,面粉加糖、苏打等揉成面团,捏成形状后,入锅油炸而成,酥甜香脆皆具!

汾雁香

新绛县所产,在清香型地方名酒中,仅次于祁县的“六曲香”。据古籍记载:新绛濒临汾水,隋置绛郡,唐为绛州。县北九原山,为晋大夫赵盾葬地;县西大黄村,亦称仁贵村,为唐平阳郡公薛仁贵故里。从管涔山南下的千里汾河,至新绛倏然西折,形成一道大河湾,为大雁栖息之所,古诗有“不见汾水上,年年秋雁飞”的佳句。相传,当年薛仁贵及其子薛丁山打雁为生就在这个地方。至今传统戏曲还有“汾河湾”的剧目,说的就是这个故事。“汾雁香”酒,即由此得名,酒瓶的商标上,还有展翅的大雁。

新绛剪纸

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晋献公并吞诸国。晋献公为颂扬他兼并诸国的丰功伟绩,即令宫中能工巧匠,用簿金片剪成十种果子(意为向晋国纳贡的十国)纹样缀于绣鞋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诗中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新绛剪纸分布广泛,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

新绛剪纸的题材范围大致有三:传统民俗剪纸、戏曲故事、现实生活。新绛剪纸的作者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民间艺人苏兰花、赵喜梅、辛百巧、段吉庆等曾参加过山西省首届民间剪纸大汇剪,获一等奖。

剪纸代表作品有:抓鸡娃娃、钟馗百图、天女散花、鹏程万里麒麟送子、欢庆七一、八骏图、三打白骨精、在闹天宫、五行山下、无底洞、百虎图、龙凤双喜、单龙凤喜、十二生肖及戏剧人物、古装人物系列。

新绛木雕

历史悠久,据考证,新绛白台寺、福胜寺残存木雕菩萨像局部,属唐代之作。绛州在北宋时就已有了木雕版术。从寺庙民居建筑构件中不难看出,明、清时代绛州木雕极为繁盛,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应有尽有,风格多种多样,做工粗犷奔放,玲珑剔透,粗细相兼,充分反映当时绛州木雕的高超技艺。

绛州鼓乐

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

绛州鼓乐据史籍记载可追溯至初唐。武德二年(619)十一月,李世民率兵从龙门黄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讨伐刘武周。新绛县至今遗存着李世民屯兵柏壁时用的擂鼓台。据说当时的人们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一部表现李世民部队的车轮声、马蹄声、人喊马叫声,并具有气壮山河气势的乐曲《秦王破阵乐》。

《旧唐书·音乐志》载:“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秦王李世民也因军民为歌颂他而创作的这首擂鼓喧天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感到自豪。李世民继任皇帝后,将此曲调入宫中,凡遇大典盛宴,无不表演这首燕乐大曲,以炫耀自己在灭隋建唐时的功绩。

友情链接

喜讯!蕉岭这三家祠堂被评为第二批梅州市“文化祠堂”看看是哪三家?

日前,第一届梅州市文明家庭名单出炉,田雪龙家庭等36户家庭被授予“第一届梅州市文明家庭”称号。第二批梅州市“文化祠堂”名单同时公布,梅江区西阳镇直坑村钟氏顺泉公祠等40个祠堂入选。

据了解,梅州市于4月28日启动评选表彰第一届梅州市文明家庭活动,以充分展示家庭文明建设丰硕成果,展现梅州人家庭良好精神风貌,进一步激发文明家庭创建活力,厚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基础。活动以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8个方面为评选标准,经过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宣传发动、筛选把关、社会公示、综合评定等环节,从全市范围内评选出36户文明家庭。

此外,梅州市根据省文明办《关于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文化祠堂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在总结去年“示范文化祠堂”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有姓氏文化、有村史村情、有乡风民俗、有乡贤榜、有核心价值观、有乡村美景‘六有 ’”标准要求,授予梅江区西阳镇直坑村钟氏顺泉公祠等40个祠堂为第二批梅州市“文化祠堂”。

第一届梅州市文明家庭名单

田雪龙家庭 程洁如家庭

郭政伟家庭 黄继勇家庭

李建设家庭 梁运芳家庭

黄秋华家庭 赖小林家庭

林期隐家庭 肖巧红家庭

李天权家庭 曾志仁家庭

陈东辉家庭 罗辉龙家庭

刘翠梅家庭 聂 清家庭

陈华光家庭 韩丽华家庭

赖 诚家庭 谢 静家庭

刘秀香家庭 杨凯桂家庭

张 慧家庭 张金珍家庭

蓝小松家庭 曹展岭家庭

罗礼萍家庭 刘 晏家庭

黄利香家庭 巫锦威家庭

徐旭芝家庭 廖木金家庭

陈爱伟家庭 蔡仕强家庭

温小春家庭 刘小华家庭

第二批梅州市“文化祠堂”名单

梅江区西阳镇直坑村钟氏顺泉公祠

梅江区城北镇中村大夫第

梅江区江南街道春燕堂

梅江区金山街道东郊村张家围肩一祖堂

梅江区西郊办事处桃西村莲塘唇蔡屋

梅江区长沙镇澄滩村鱿鱼上水老祖屋

梅县区隆文镇木寨村百三郎李公祠

梅县区石坑镇龙凤盘龙围

梅县区新城办富贵居委夏氏祖屋祠堂

兴宁市刁坊镇刁潭村刁氏宗祠

兴宁合水镇溪唇村南阳世居

兴宁市龙田镇金星村龙岭围

兴宁市石马张氏宗祠

兴宁市叶塘镇鸭池村咀头余屋

平远县大柘镇乔庄村积山公祖屋

平远县差干镇差干村乐粤公祠

平远县石正镇安南村涂氏宗祠

平远县东石镇圩镇林彦英公祠

平远县长田镇石赖坑黄氏祖祠

平远县大柘镇清河村个臣祖屋文化祠堂

蕉岭县文福镇白湖村羊岌丘氏宗祠(福寿堂)

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上合林氏忠孝祠堂

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黄上戴氏宗祠

大埔县百侯镇侯北村鸳鸯

大埔县茶阳镇诒谷堂

大埔县大麻镇小留村竹林公祠

大埔县枫朗镇坎下村三竹堂

大埔县西河北塘村宜斋公祠

大埔县枫朗镇上山下村衍昌堂公祠

丰顺县建桥镇建桥村保大堂

丰顺潭江镇官下村德馨堂

丰顺县留隍镇口铺村笃庆堂

丰顺县大龙华镇叶华村彭城堂

丰顺县丰良镇丰溪村吴氏家庙

丰顺县砂田镇黄花仰山公祠

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曾宗圣祠

五华县龙村镇洞口村温氏宗祠

华县棉洋镇平安村重开公祖祠

五华县梅林镇琴口村有忠宋公祠

五华县转水镇矮车村钟氏九思楼

综合:梅州日报、文明梅州

广州·钦州印记丨刘氏家庙与三宣堂同宗同源

名人故居遥相呼应

民族英雄英气长存

名人故居是一座城的历史文脉和灵魂

钦州有三宣堂

而六百公里外的广州有刘氏家庙

它们遥相呼应

成为刘永福精神的载体

合力传承民族英雄刘永福的光辉业绩

为纪念民族英雄刘永福

广州人民命名了一条永福路

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

如同时光隧道一般

将人带回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

喃着民谣“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

刘永福不畏强暴、骁勇善战的身影

仿佛就在眼前

广州唯一现存的故居——刘氏家庙

是刘永福驻军广州时

建造的家庙和居住的寓所

刘氏家庙概况:刘氏家庙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大道北路东侧,沙河大街大洲地2号,为清末爱国将领刘永福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主持修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平方米。刘氏家庙大量采用了晚清岭南厅堂建筑的装饰手法,雕花精美,是广州晚清岭南家庙建筑的重要代表。家庙建成后,刘永福从豪贤街刘公馆搬至此居住,并把先祖和父母的牌位,供奉在大堂明间,每日礼拜,以尽孝道。当时庙右原有一间忠义祠,用来祀黑旗军阵亡袍泽,20世纪抗战期间被毁。

刘永福1886年入驻广州

1912年辞职回钦州

26年的广州生涯

刘氏家庙不仅仅是一幢建筑

一砖一瓦都见证了刘永福的

爱国情操和英雄气节

在刘氏家庙

四根篆刻有联的木柱十分引人注目

其中一联为刘永福所撰

“策马从南越归来构数椽用妥

先灵敢说声威留穗石;

整旅入神京捍卫把两字徧贻

同姓合存忠孝耀彭城”

上联叙述建庙奉祀黑旗军阵亡将士

使他们的英雄业绩永留史册

下联则勉励众将士继续

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

庙左设置了展厅

从创建黑旗军、援越抗法、

与清军联合作战、镇守闽粤台海疆、

赴台抗日、屯扎广州、千古流芳七个部分

展览刘永福在援越抗法、抗日保台的

反帝斗争中的卓越功勋

刘永福事迹:刘永福戎马一生抗击外侮,骁勇善战军功显赫。他率领黑旗军,两次应越南政府请求出兵抗法,斩法军司令于刀下,缔造了屡战屡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士气。" 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的民谣,传遍南疆。在调驻广州的26年里,刘永福曾任南澳镇总兵,署理碣石镇总兵,为捍卫南中国海疆,声威留穗石。他扶弱携贫,调解械斗,除暴安良,造福民众,奕世犹留佳话在。中日甲午战争时,刘永福奉命"帮办台湾防务",驻守台南。当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他仍踞守台南,誓死抵抗,直至粮尽弹绝,被迫撤回广州。1917年2月3日,刘永福在钦州三宣堂逝世,享年80岁。

刘永福援越抗法十年

与越南人民感情深厚

1905年8月刘永福在刘氏家庙

会见了越南民主革命先行者潘佩珠

畅谈抗法逸事

并将刘氏家庙提供给越南民主

革命组织维新会开展革命活动

纵观民族英雄刘永福的一生

他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维护民族尊严

始终站在中国人民

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第一线

并屡建奇功

广州刘氏家庙和钦州三宣堂的存在

为弘扬刘永福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

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颂扬他除暴安民、造福民众的佳话

以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精神载体

民族英雄刘永福

永远为后世所景仰和垂念

▍图 片:大 洋

▍审 核:何文宾

(钦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