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遗址

居延遗址

居延遗址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的境内。

居延遗址指的是包括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等遗址在内的遗址群。边塞遗迹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250公里,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这条防线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了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在汉对匈奴的战略上也有特殊的意义。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曾对遗址作过考古调查,发现了10000多枚汉简。1972~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对遗址作了复查,并发掘了破城子甲渠候宫遗址、甲渠第四燧遗址和肩水金关遗址,新获汉简20000余枚,这三处是三个不同类型的烽燧遗址,通过这次的发掘,对汉代烽燧建筑的形制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破城子甲渠候官治所由鄣、坞两个部分筑成,都在遗址的西北部,是一个平面23.3米见方的小堡,鄣墙厚4~4.5米,用土坯垒砌而成,残高4.6米。鄣南为坞,坞的平面略近方形(47.5米×45.5米),坞墙厚1.8~2米,夯筑而成。坞门外有类似瓮城的曲壁。坞3米以内的地带埋有4排尖木桩,高出地面0.33米,鄣坞内建有房屋、灶和牲畜圈等。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有弓箭、铜镞、铁甲片等,还有铁农具、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品。

甲渠第四隧位于甲渠候官南5公里。烽台较大,残高3.4米,方锥体,夯土筑成,台基的每边长达8米左右,烽台的西南角有带烟囱的灶膛,应是在军情紧急的时候发布信号升“烟”用的装置。台南有坞,长21米、宽15.2米,坞内有住房5间,坞门向东。

肩水金关遗址是肩水候官所属的一座烽塞关城,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门遗址,门洞宽5米,门两侧有夯土筑的长方形墩台,台内辟有居室和通向门楼的阶梯;另一部分是鄣坞,在关内的西南方。鄣在坞的西南角上,约13米见方,鄣的西北角上还建有一个7.8米见方的土台;坞约35米见方,规模比候官治所的鄣坞要小一些。出土遗物的很多,有刀、剑、镞等武器,还有大量的丝麻、毛、革制成的衣物鞋帽的残片,以及点燃烽火用的草苣,这些遗物都反映了当时的屯戍活动。

在居延遗址出土的汉简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汉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许多领域,它不仅记录了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而且还保存了一批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官方文书,这些都是研究汉代历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国家文物局)

居延地区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

居延地区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

齐乌云 远藤邦彦 穆桂金 堀和明 村田泰辅 魏 坚 唐自华

摘 要:在居延地区的环境考古调查中,基于引水渠的分布,初步推测绿城遗址东南一带为古耕地遗迹。本文通过疑似古耕地出土炭化农作物和田间杂草的鉴定和分析,出土小麦的年代测定,引水渠与上覆沙丘之间红柳叶的测年分析数据,以及古土壤发育及其横向延伸、具有较大范围和地形平坦开阔等特征,综合判断绿城遗址东南一带应为西夏时期的古耕地遗迹。这些引水渠和农田历经西夏和元代,一直被沿用至明代初期,当时主要种植黍、小麦大麦等农作物。

关键词:绿城遗址;古耕地;灌溉渠;植物遗存浮选;碳十四测年

一、概况

居延地区因出土居延汉简而举世闻名[1](P1-15),居延地区的绿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达来呼布镇是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绿城遗址坐落于达来呼布镇东南约45公里的一片荒漠地带。绿城遗址的先民居住在此地时,从祁连山冰川发源的黑河,横穿河西走廊向北,流经遗址所处居延三角洲(古绿洲),向东北注入被称为居延海(又称古居延泽)的湖泊中消失 [2](P1-9)。天鹅湖是在古居延泽西北端发育的小湖,目前天鹅湖因地下水补给和人工引水而保持小湖,但历史时期古居延泽及居延三角洲上的入湖河流均已干涸殆尽[3](P13-17),现已被沙化的古居延泽湖底沉积物及古居延泽西南岸的居延三角洲,已成巴丹吉林沙漠西北边缘,但由居延三角洲分布的居延城、黑城、绿城等汉代、西夏、元代遗址来看,历史时期居延三角洲曾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环境[4](P57-65)。

绿城遗址分布在现已沙化的居延三角洲的中部一带,位居黑城遗址东南约13km处。绿城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周长1205米,城垣夯土版筑,夯厚11~14厘米。墙基残宽3.5米,残高约2米。北城垣东部置门,有瓮城。城内西部有一座覆钵式喇嘛塔,已残。城内有已崩塌的类似土塔残址。南垣内侧有一渠道穿城而过。绿城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曾出土青铜时代到汉、西夏、元代的遗迹、遗物[5](P63-68)。

图1 绿城向东延伸的引水渠及古耕地

图2 农田中的西夏元代房址及石磨盘

图3 石磨盘

在野外调查中,我们发现了绿城向东和东南方向延伸的引水渠及古耕地遗迹(图1)、农田中的西夏元代房址及石磨盘等农业用具(图2、图3),在Corona卫星影像中也能辨认出古河道、灌溉渠及古耕地遗迹,但我们仍需进一步了解这些灌溉渠、古耕地的使用年代和废弃年代,以及古耕地遗迹中种植了哪些农作物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野外考察中采集了一些相应的实验分析样品。

二、材料及研究方法(一)植物遗存浮选样品的采集

我们在绿城遗址东南引水渠旁边的疑似古耕地遗迹中,采集了30升土壤样品。因采样区沙化缺水,故将土样运到达来呼布镇进行了植物遗存的浮选。将浮选所获木炭,经阴干后带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其种子、果实进行了鉴定、拍照、统计和分析,试图获取有关农作物种类及人类活动方面的信息。采样地点的GPS数据为N41°43′38″、E101°18′05″。

图4 采样剖面

采样剖面距地表0~5cm为表皮风蚀扰土层,5~18cm为原始古耕地的暗色土壤。起初我们根据土质、土色,将古耕地剖面,勉强划分出上下两层(见上页图4),希望能够浮选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炭化农作物;但因一般来说耕土层厚度通常至少有20cm左右,最终未能将其分出上下两层,均按一个地层单元来采集了一个样品。

(二)测年样品的采集

为了确定古耕地、引水渠的使用年代和废弃年代,我们采集了以下两种测年样品。

1.古耕地测年样品的采集

我们在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浮选的植物种子中,采集了测年样品,对其进行了放射性碳十四年代测定(AMS法),以便了解古耕地和引水渠使用时期的绝对年代。

2.引水渠废弃年代样品的采集

我们在绿城遗址东侧,引水渠上覆沙丘(红柳包)底部植物残体中,采集了红柳叶子,对其进行了AMS法碳十四年代测定,以便了解引水渠和古耕地遗迹的废弃年代。

三、实验结果

我们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分析,其分析结果如下。

图5 炭化小麦(扫描电镜照片)

(一)植物遗存浮选结果

在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出土样品的植物遗存浮选中,发现了多种被炭化的植物种子和果实。下面一一介绍各类农作物及杂草类炭化植物的显微镜照片及其形态特点。

图6 炭化大麦(体视显微镜照片)

1.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Thell.)(图5),禾本科(Gramineae),农作物,大粒多,短细粒少。瘦果呈椭圆、长圆或卵圆形,腹面中央有深纵沟1条。胚着生于果实背面基部,位于腹沟相对的一侧,胚部呈斜切形,背面中央呈鈍棱状。

2.大麦(Hordeum vulgare L.)(图6),禾本科(Gramineae),粮食作物。大麦籽粒中间较宽,两端尖,呈长椭圆形。大麦内稃基部有一退化小穗轴,叫作基刺或腹刺。背面有细浅的皱纹和纵沟,腹面有相对较宽的纵沟。

3.黍(Panicum miliaceum L.)(图7),禾本科(Gramineae),粮食作物。籽粒呈球形和卵圆形,中部有明显的凹沟,背部隆起。凹沟自基部向上延伸至中部,为胚之所在的位置。腹面平坦,在基部有一凸起的种脐。侧面呈倒卵形,向基部方向变薄。胚部呈斜切形。

4.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 Beauv.)(见次页图8),禾本科(Gramineae)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田间或路边杂草,野生植物,与农作物粟很类似,粟由野生狗尾草演变而来。籽粒呈椭圆或卵形,背部隆起,腹面平坦。

图7 炭化黍(体视显微镜照片)

图8 炭化狗尾草(体视显微镜照片)

5.苋属(Amaranthus sp.)(图9),苋科(Amaranthaceae),一年生草本,野生植物,田间杂草。

图9 炭化苋属(体视显微镜照片)

6.藜(Chenopodium album L.)(图10),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野生植物,一年生田间路旁荒地杂草。8~10月开花,好氮植物,氮含量高的耕地及肥料堆周边,牧畜圈舍的周围群生。茎粗硬结实,高能达60~150cm。叶呈三角状,顶部带尖,叶边呈锯齿状。刚长出的叶背面有白粉密布。种子大小约1mm,球形。

7.打碗花属(Calystegia sp.)(图11),旋花科(Convolvulaceae),夏绿性多年生草本,野生植物,田间路旁荒地杂草。成长期为3~10月,开花期为6~8月。幼苗春天长出,茎在他物上向左卷的形式缠绕,长约1~2米。叶子为互生,哑铃型,长5-10cm。花淡红色,圆形,直径5~6cm,白天开花。一般不结果实,果实少见。

图10 炭化藜(体视显微镜照片)

图11 炭化打碗花属(体视显微镜照片)

8.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图12),豆科(Leguminosae),二年生草本,野生植物,可作饲料、绿肥。

図12 炭化白花草木犀(体视显微镜照片)

9.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图13),葫芦科(Cucurbitaceae),攀缘草本,野生植物,药用。多年生草本,生长期为4~10月,开花期为8-9月。叶子呈五角圆心状,果实很大,成熟时呈黄色,因此被称为栝楼。在杂木林的边缘地带生长。

图13 炭化栝楼(体视显微镜照片)

10.貏草(Humulus scandens (Lour.) Merr)(图14),桑科(Moraceae)貏草属,幼苗始生于3~4月,8~10月开花。果实近球状。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草本,野生植物,沟边路旁荒地田间杂草,耐湿。

图14 炭化貏草(体视显微镜照片)

11.滨藜属(Atriplex sp.)(图15),藜科(Chenopodiaceae),一年生草本,野生植物,荒野杂草。

图15 炭化滨藜属(体视显微镜照片)

综上所述,在绿城遗址东南疑似古耕地遗迹的炭化植物中,除小麦、大麦、黍等农作物外,还出土了多种田间杂草,再加上采样点位置的地形平坦、暗色土壤大面积连续展布、并在其周边散布有树枝状引水渠及石磨盘、石碾子农业用具等综合判断,采样点位置应为古耕地遗迹。

(二)测年结果

1.炭化小麦的年代

对绿城遗址东南古耕地遗迹出土的炭化小麦,进行了加速器碳十四年代测定,对所得碳十四浓度值,进行了碳十三同位素分馏效应的校正,最后进行树轮校正后换算了公元年代。测年结果表明,出土小麦的碳十四年代为850±25aBP,树轮校正后的碳十四年代为公元1193年。自11世纪前半叶开始,居延地区被西夏所控制,1227年西夏被元朝打败,因此,出土的小麦年代属西夏时期,即绿城遗址东南引水渠旁边的古耕地遗迹应为西夏时代的农田。

西夏的党项族最初为游牧民族。建立王朝后,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努力学习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此外,居延地区汉代以来各王朝的生产方式,对该地区西夏先民的生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参考经验。在西夏时期,西夏人将在战争中被捕汉人,集中到兴州和凉州一带,并将其部分战奴送到居延地区,使他们经营着农业耕作。党项人跟汉人学到了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这些农耕技术和屯田区,后又一直被延用到了元朝时期。

2.引水渠上覆沙丘的形成年代

绿城遗址东侧引水渠上发育的沙丘底部红柳叶子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为390±35aBP,树轮校正后的碳十四年代为公元1475年,代表了引水渠和古耕地的废弃年代。公元1475年已进入明朝,因此,该年代数据说明了明代居延三角洲的农田已被废弃,大规模的水利设施也被废弃。

四、初步结论

在位居居延三角洲中部一带的黑城、绿城等西夏、元代的遗址旁边,很容易发现已经干涸的河流和带有灌溉引水渠的古耕地遗迹,已被沙化的遗址周边平坦地带,在西夏和元代是一个绿洲环境。西夏、元代的聚落中心——黑城遗址,位于居延三角洲的中部一带,大面积的耕地也分布在黑城、绿城、五塔寺一带,因此,西夏、元代的农业开发主要利用了黑河下游居延三角洲的中部一带,当时居延三角洲下部已开始沙化[6](P147-156)。

在居延地区的环境考古调查中,基于引水渠的分布,初步推测绿城遗址东南一带为古耕地遗迹。本文通过疑似古耕地遗迹出土炭化农作物和田间杂草的鉴定和分析,出土小麦的年代测定,树枝状分布的引水渠之间分布有多处西夏的房址,引水渠与上覆沙丘之间红柳叶的测年分析数据,以及古土壤发育及其横向延伸、具有较大范围和地形平坦开阔等特征,综合判断绿城遗址东南一带应为西夏时期的古耕地遗迹。这些引水渠和农田历经西夏和元代,一直被沿用至明代初期。植物遗存浮选结果表明,当时在居延三角洲中部一带,主要种植小麦、黍、大麦等农作物。据《居延故地》 一书,当时农作物以麦类和黍类为主,还有其他多种农作物。当时农田长势良好,谷粒较大[7](P22-23)。在西夏和元代,虽在居延地区已开始大面积农业耕作,但因这里属交通要塞,人口过多,当地粮食产量仍不够食用,每年从内陆运来大量粮食,以便解决当地人的温饱问题。

[参考文献]

[1]森谷一樹.漢代のエチナ、オアシス+蕟版資料からわかること [M].オアシス地域研究会報,2005,5(1).

[2]陈发虎,吴薇,朱艳,J.A.Holmes,D.B.Madsen,金明,C.G.Oviatt.阿拉善高原中全新世干旱事件的湖泊记录研究[J].科学通报,2004,49(1).

[3]瞿文川,吴瑞金,王苏民,张振克.近2600年来内蒙居延海湖泊沉积物的色素含量及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0,18(1).

[4]靳鹤龄,肖洪浪,孙良英,张洪,孙忠,李孝泽.最近1500年黑河下游东居延海变迁与环境气候变化[J].中国科学D辑,2003,33(增刊).

[5]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6]李并成.居延古オアシス沙漠化考[J].オアシス地域研究会報,2004,4(2).

[7]色音.居延故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齐乌云,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及生物考古;远藤邦彦,男,日本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第四纪环境;穆桂金,男,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与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第四纪地质;堀和明,男,名古屋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第四纪环境;村田泰辅,男,日本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第四纪环境;魏坚,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考古学;唐自华,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第四纪地质。

致谢: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原载原载《农业考古》 2019年第6期

延庆古崖居风景区地址 延庆古崖居风景区地址电话

1. 延庆古崖居风景区地址电话

古崖居风景区是北京地区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洞窟聚落遗址,位于延庆县西张山营西北的一条峡谷中,共有洞穴117个,开凿于崖壁的沙砾花岗岩石上,为唐、五代时期“奚人去诸部”所凿。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崖居是由一支尚未定论的先民,在陡峭的崖壁上开凿的崖居洞穴。这里共保存着147座石室,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悬挂于约10万平方米的崖壁上。

2. 延庆古崖居公交路线

您好,延庆县有如下旅游景点:

八达岭长城

康西草原

玉渡山

古崖居

野鸭湖

龙庆峡

百里山水画廊

石京龙滑雪场

九眼楼长城景区

八达岭水关长城

松山森林公园

八达岭残长城

八达岭森林公园

莲花山森林公园

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

北京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

平北红色第一村———沙塘沟

平北抗日纪念馆

八达岭长城全周影院

神奇野山峡自然风景区

阳光时代马球俱乐部

妫海远航

妫河漂流

八达岭滑雪场

滴水壶

山戎陈列馆

3. 延庆区古崖居风景区

建议走六环,上G6,到延庆县城,走张山营方向。如果从山里绕就有点儿远了。玩穿越地话可以从沿河城穿越到怀来县,再经京张公路往延庆方向走,进延庆不远,在张山营镇东门营村附近打到古崖居的路口即可。

4. 延庆古崖居简介

延庆县历史悠久,约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生活。

春秋时期,延庆县曾是山戎活动的地区。

春秋晚期和战国初期地属燕国.秦统一六国后,属上谷郡。

延庆

统元年(公元1141年)缙山县归德兴府,废州存县.元初废州,复改缙山县属上都路奉圣州;后因元仁宗诞生于县境香水园(今沈家营镇上下花园一带),他登基后于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九月升缙山县为丈龙庆州,隶大都路,领怀来县.

明初,蒙古族退居漠北,龙庆州属永平府,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三月废州,迁民于关内,在居庸关设隆庆卫,驻军屯守,后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又增设永宁卫,属后军都督府;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三月,明成祖朱棣北巡,驻跸团山(今旧县镇团山),以妫川平坦,土地肥沃,设隆庆州,辖永宁、怀来二县,移民屯垦,直隶京师宣府;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为避穆宗年号,改为延庆州、延庆卫.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撤永宁县入永宁卫;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撤永宁卫入延庆州.

1912年,全国废州改县,延庆州改为延庆县

5. 延庆古崖居有个小镇叫什么名字

古崔居风景区的门票价格为40元每人,学生凭借出示学生证门票半价。古崖居风景区,一个千古之谜的人文遗迹。它座落在京郊延庆西北部山区一条幽静的峡谷中,它是由一支不见史志记载的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开凿的岩居洞穴,计有117个。这是我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崖居遗址。此遗址已被评为北京市风景名胜区,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6. 延庆古崖居风景区地址电话号码

延庆正在建设的这四座城市公园分别是中关村长城脚下的创新家园起步区中心公园、天成休闲公园、恒润公园、思贤公园,分别位于延庆城北、城中和城西南。

园中皮松、樟子松、油松、云杉高大挺拔,茵茵绿地上钻石海棠、红玉海棠、紫叶小檗、黄栌等乔灌木植物,搭配着五叶地锦、大花萱草、玉簪、八宝景天等地被花卉,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景观。沿着新修的步道 北,景观小品、喷泉公园等渐次映入眼帘。

入口风采区、生态展示区、主题文化区、林下活动区、道路景观区、林下休闲区和过渡区七个特色鲜明的区域也逐一显现。

7. 延庆古崖居风景区地址电话是多少

古崖居,位于北京市延庆县西部幽静的峡谷中。它是由一支不见史志记载的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开凿的崖居,是华北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崖居遗址。

古崖居,顾名思义,它是古人在山崖上开凿的石窟居室。这样的遗址在海坨山麓共有八处,这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最为集中。其结构上下层叠,但不同于现在的楼房,每孔石室结构相异,有相对独立的,也有相互通连的。现保存下来的石室有147座。它们各抱地利,自然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尽悬挂于10万平方米的崖壁之上,上下分布,错落有致,俨然一座自然山寨。

走进八千年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江洪鲤鱼墩贝丘遗址

日前,广东文化旅游厅公布《广东省乡村旅游的开发资源目录(第一批)》,遂溪县江洪镇北草村入围。近日,记者走进江洪镇北草村东边角村东南部鲤鱼墩贝丘遗址,探秘八千年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在江洪,记者看到自驾游客纷至沓来,人们漫步沙滩,探访北草古村,家家海鲜饭店门庭若市,“旅游小镇”雏形初显。

鲤鱼墩从高空望下去,形似鲤鱼。

鲤鱼墩遗址诉说人类文明

跟随江洪镇副镇长何羽游,记者首先来到位于江洪镇东边角村边田垌之中的鲤鱼墩贝丘遗址。鲤鱼墩是一个东大西小的凸起土墩,四周鱼塘和田野萦绕,墩上草木茂盛,几块石碑立于绿野之外,更显肃穆。据介绍,该墩由贝壳堆积而成,因形似鲤鱼而得名。该墩遗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35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向四周延长保护线40米。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东边角村村民常常在村边拾到石砧、石斧和经打磨过的动物骨骼、贝类等。1983年该县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墩,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间,在国家文物局的资助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湛江市博物馆遂溪博物馆组队对遂溪鲤鱼墩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经考古专家多年的考古研究,论证鲤鱼墩遗存年代较早,文化面貌富有特色,是距今7000年至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是雷州半岛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称为“雷州半岛第一村”。

“当时,专家动员村民参与挖掘,我们亲眼看到了古人骨骼的出土,盘腿而坐,个头高大。”近80岁的老村民吴如成回忆说。据记载,专家考证面积629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层5层,屈肢葬墓8个,房子2座,遗址出土了陶、石、蚌器一批,大量的锛、网坠、石锤、石砧、石饼、石拍和贝壳堆积,为文物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鲤鱼墩遗址遗存年代早,文化富有特色,出土文物丰富,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1991年被湛江市人民政府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

“江洪鲤鱼墩贝丘遗址是一块历史文物宝藏,也是一块乡村旅游宝藏,目前开发程度尚低,待深挖空间巨大。”何羽游说,江洪镇将抓住此次入选的机遇,利用好政策,结合滨海旅游和渔港经济区发展,做好乡村旅游这篇文章。

鲤鱼墩贝丘遗址。

仙裙岛风景怡人引人入胜

遂溪县江洪镇濒临北部湾,是一个面积52万平方米的小镇,人口仅3.7万多,该镇小而古老,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古迹闪烁。

何羽游介绍,江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是考古研究和历史教育的基地,又是一个具有特色文化的乡镇,文化底蕴极其浓厚,融自然景色与纯朴民俗风情为一体。江洪素有四个“最”,除鲤鱼墩历史之最外,仙裙岛景观之最、鱼露美食之最和龙舟节人文之最也远近闻名。近几年,该镇积极融入北部湾旅游经济圈,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突围崛起,日益成为一个风景迷人的滨海旅游小镇。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遂溪县西南部的仙裙岛。该岛呈狭长形,南北走向,沙滩位于岛西侧,江洪辖段长约2200米,宽约100至300米,总面积约596亩。岛东面与江洪渔港码头隔海相望,是渔港码头一道天然屏障。江洪渔港正是借助仙裙岛这一屏障而成为广东省有名的天然避风良港。岛内绿树成荫,海风习习,沙滩洁白无瑕,外滩平坦开阔,海水清澈透明,是夏天游玩避暑的好地方。天气晴朗时,整个仙裙岛与蓝天、白云大海相互映衬,犹如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据江洪镇政府透露,目前,该镇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具有综合开发观潮听涛、休闲垂钓、海浴冲浪等休闲养生旅游资源优势。

江洪镇副镇长何羽游向记者展示出土文物的画册。

龙舟竞渡注入文化新内涵

“现在刚进入休渔期,渔船都靠港了。端午节你们再来,这里龙舟竞渡,非常精彩热闹。”何羽游热情地邀请记者参加即将举行的江洪龙舟节。据介绍,江洪镇渔港进港航道连绵数公里,是龙舟竞渡的好地方。自清初开埠以来,龙舟竞技是江洪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

江洪镇还被称为“半岛传统龙舟之乡”,该镇通过不断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本土特色文化,把龙舟赛办成文化艺术节,成为远近文明的艺术品牌。

近年来,江洪龙舟节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将龙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舟为媒,以文促贸,龙舟盛会集经贸、旅游、文化活动为一体,通过举办书画展览、摄影大赛、醒狮表演、文艺晚会、篮球邀请赛、产品推介等大型活动,丰富了传统的龙舟赛内容,把龙舟文化推向更高层次,打造龙舟文化产业,促使其成为更响亮的品牌。

乡村旅游发展红红火火

江洪镇委镇政府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文明村大石坑村、东边角村和大桂坡村为模范,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大石坑村以仙裙岛滨海风情旅游为带动,出租别墅小洋楼吸引旅客,下一步将挖掘村前的泉水特色资源,建设原生态园林小别墅,打造休闲养生胜地。东边角村融入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元素,结合村前古榕林、休闲塘和绿色无公害瓜菜种植基地等景观,打造以鲤鱼墩贝丘遗址为依托的古村落旅游品牌。大桂坡村以盘活集体土地、抓好土地流转权,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特色种植、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农耕体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湛江晚报 文/记者林艳芳 图/记者李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