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遗址

辽上京遗址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林东镇东南,是中国古代契丹政权辽王朝开国皇都上京的遗址。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为辽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上京作为辽之都城历经200余年,至元代辽上京逐渐废弃,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较长的草原都城之一,遗存有皇城残墙、雕花柱础及大量珍贵的文物。

中文名:辽上京遗址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303国道

开放时间:全年 全天开放

占地面积:5 km²

保护级别: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159

所处时代:辽

辽上京遗址的景点 北京辽上京遗址

1. 北京辽上京遗址

中国辽代都城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918年(神册三年)开始兴筑,初名皇都,926年(天显元年)扩建,938年(天显十三年)改称上京,并设立临潢府,为辽代五京之首。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曾在此挖掘。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全面勘探和试掘。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大辽上京遗址

不是北宋前期是辽国的地盘。北宋后期是金国的地盘。

3. 内蒙古辽上京遗址

辽上京北塔,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北;始建于辽中期,具体时间不详,六角五层密檐式,砖构,空心,通高13.7米;1961年作为辽上京遗址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时光的更迭,世事的变迁,北塔曾遭到惨重的破坏。如今的北塔是当地近代重建的作品。1990年修复此塔时,在天宫发现了18件珍贵文物,其中一个金粉装饰的琉璃瓶内,装有48颗佛舍利子而轰动一时。塔地宫里曾出土了48颗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

4. 辽上京遗址复原图

金朝是女真族于金收国元年(1115)建立起来的政权。它起源于按出虎水(黑龙江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湖一带)。最初这一带称为内地。金太宗时,就在按出虎水附近会宁(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子)建都,升为会宁府。天眷元年(1138)改称上京。

辽上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林东镇东南,是中国古代契丹政权辽王朝开国皇都上京的遗址。

5. 辽上京遗址考古新发现

《发掘记》兼顾历史跨度和考古类型,分别选择了新石器时期的平粮台遗址、春秋时期晋国贵族墓葬群遗址、秦汉时期栎阳城遗址、辽代辽上京遗址和甲午沉舰定远舰遗址,深度呈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历史和文化愈发鲜活。

6. 辽上京遗址图片

上京是现在的南京市,是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关于南京市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东部战区司令部驻地,是国务院规划定位的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

地形地貌

南京素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称,长江漫滩、富水软土、岗地、岩溶等多种地貌单元并存。南京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占4.3%,岗地占53%,平原、洼地及河流湖泊占39.2%。宁镇山脉和江北的老山横亘市域中部,南部有秦淮流域丘陵岗地南界的横山、东庐山。南京平面位置南北长、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线距离150千米,中部东西宽50至70千米,南北两端东西宽约30千米。南面是低山、岗地、河谷平原、滨湖平原和沿江河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地貌综合体。

7. 辽上京城遗址

时代 东周

京城古城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京襄城行政村周围,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6300米。今地面尚存城墙八段,其中东南城角一段长60来,高约10余米,东北城角长200米,高约6米墙基宽约25米,西城墙尚有一段保留,高约5米,夯层清晰,较薄,一般厚0.05至0.12米,土质非常坚硬。南墙与东墙外有壕沟。是现存 的一处较大的春秋时期古城址。

8. 辽上京遗址简介

渤海上京龙泉府,渤海以王都忽汗城为上京龙泉府。故址在今黑龙江宁安版县西南东京权城。

辽上京临潢府,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为上京临潢府。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金上京会宁府,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师会宁府为上京,故址在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

从辽上京遗址聊聊契丹王朝未解之谜

这是北方一片神奇的土地,

因为城区北部有一座赭红色山峰,所以命名赤峰;

它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

它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见证了中国五千年的盛衰,

而成为“中华第一龙”;

它是契丹辽王朝的首都,

辽代王朝因为雄霸北方而与南宋并立齐名;

它是内蒙古民族风情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丰盛的民族饮食和神秘的生活习俗对中外游客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赤峰松枫山庄,一座座特色的北方四合院,让你回归山野,采菊种篱。

赤峰道须沟内,拥有郁郁葱葱的丛林、清澈的湖水和瀑布,还有各类形状的巨大怪石,完全一幅江南山水画卷,让人心生疑问这是内蒙古吗?

奇峰秀水紫蒙湖,不愧为北国林海中的蓝色明珠,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这里也是国家皮划艇队训练基地。

喀喇沁亲王府,建成后三百多年间,一直是历代郡王、亲王的府邸。

先后三次到赤峰,每一次心中的期待都有增无减,每一次都是不同的线路体验和感受。赤峰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相当丰富的地方,所以在我体验过了沙海冲浪、森林探险、泛舟湖上、探寻王爷府之后,这一次又带着儿子帅宸来吹一吹赤峰大草原的风,骑一骑大草原的马。而最主要的,是来探寻一种叫做“契丹”的文化。

辽上京遗址

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边就是中国辽代上京遗址,我们的故事从这里说起。现在的辽上京遗址只是一片草地,濒临城市,许多年前已经拆除了遗址上的民用建筑,至今严禁在上面兴土动工,从而得到了保护。现在遗址下埋葬着丰富的遗物遗迹,许多关于契丹的不解之谜,也许随着考古的进展会一步步的解开。

辽上京遗址的城墙夯土层遗址,夯土层次明显,一些夯土痕迹至今清晰可见。

辽上京考古队正在进行考古作业,考古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近年都有重大考古发现。

辽上京日月宫遗址,这里曾经是皇上和皇后就寝的地方。

辽上京遗址碑,此处是当时辽上京的中心位置。当我们参观的时候,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很是神奇。

辽代信奉佛教,当时在上京及周边有名称的寺庙达二十余处,观音在辽代曾受到契丹女性贵族的特别崇尚。这尊石刻观音像在皇城一座佛寺内被单独供奉。原像达4.7米以上,头部丢失,现在的石像是根据日本人三十年代拍摄的照片仿制的。

考古人员在清理一座塔的地宫的时候,有个小插曲:竟然发现了一捆日式手雷。这说明,在近现代有人对地宫进行过盗掘。

关于当年契丹人为何选此为都城,还要从耶律阿保机说起——

耶律阿保机的母亲有一天做梦,梦见太阳掉在了自己的怀里,然后就有了身孕。他出生的时候满屋子放着金光,还弥漫着异样的香气。这孩子一出生就会爬,壮硕如三岁孩子,三个月即可行走,一岁会说话,能预知未来,自称常有神人在身边护卫……这可是《辽史》记载的,连正史都说的这么邪乎,与古来神皇圣帝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不过耶律阿保机还是很厉害的,勇善射骑,明达世务。通过多年四处征战被推举为可汗,可是他的志向远不至此,他的理想是像中原的皇帝一样建立终身制和世袭制,所以在他任可汗满三年时不肯交出大权,这样他的兄弟们就不干了,都出来反对他。经过三次平叛,他消灭了本家族的反对势力。但是契丹其他七个部落的反对势力依旧存在,于是他以退为进,退了可汗之位自己带着一拨人去治理汉城。那里有盐场,他听从老婆的计策派人转告其他部落的首领:“你们吃的盐都是我供应的,你们只知道吃盐方便,却从来不知道犒劳一下我。”大家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肉和酒来了,等大家喝的烂醉时,阿保机将各部落的首领都给杀了。

公元916年,利用盐池宴杀掉七部首领以后,耶律阿保机迅速出兵攻打七部,很容易就吞并了七部,回到契丹八部可汗的位子上。这一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契丹”这个国号后来他的子孙曾经改为“辽”,所以辽与契丹是一回事。

918年的一天,耶律阿保机飞身上马狂奔而出,在狂奔的战马上举起大铁弓,搭上金龊箭射出,箭落之地正是他要建新都城的地方。耶律阿保机任命汉人康默记担任版筑使,以落箭处为中心,于是就营造了这座上京都城。

《辽史》评价耶律阿保机此举时称:“金龊一箭,二百年基业,壮矣!”

辽陵及奉陵邑

耶律阿保机不仅生得神神怪怪,死得也轰轰烈烈。 而且,更惊世骇俗、匪夷所思的是:他三年前已经准确地预言了自己的死。924年六月十八日,他召集了皇后、皇子以及重臣,说了一番令人难以捉摸的话,大意是这样,他说:自古以来优秀的领导者并不多,而我在位以来的所有行为都是秉承天意的,功绩多多,而无不当。我这样的非凡之人,生死之期,去来之会,都是由天早已安排好的。三年之后,岁在丙戌,时值初秋,必有归处。但是我还有两件事没完成,一件事就是消灭渤海国。我绝不会说了话不算,时间这么紧,抓紧准备出发吧。

926年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完成了他征战生涯的最后一个目标,当然也是辉煌的目标:吞灭渤海国。班师南归的路显得过于漫长,到七月二十日,大军才回到半年前攻拔的扶余城。这一天阿保机病倒了。夜里,“大星陨于幄前”。七天后,五十五岁的阿保机驾崩。他死的这天早晨,长达一里的黄龙盘旋缭绕在扶余城内的子城上,“光耀夺目,入于行宫”,同时或稍后,“有黑紫气蔽天,逾日乃散”。阿保机这场死,比起古代其他帝王的死,似乎动静特别大,异象特别多,故史称“扶余之变”。

以上可不是瞎说,这些也都是《辽史》白纸黑字记载的。

耶律阿保机去世时五十五岁,葬于辽上京西25公里的山谷里。

【祖陵及奉陵邑】

耶律阿保机逝世后,其继承者按照帝王葬礼,为其兴建巨大的陵墓并派遣卫队在陵墓附近建起城邑居住,以守护辽陵。这就是祖陵及奉陵邑的来历。

立于此地,就算你不懂风水,也能感受到它的气势,陵区后有靠山,左青龙右白虎承怀抱之势,周围古木参天,小溪潺潺,是一处清幽静谧的所在。原先的地面建筑宏伟壮观,后被金兵烧毁,又经岁月摧残,现仅存一些砖瓦碑石。

在祖州西北角留存有一座石屋,整体以花岗岩为壁,东西左右各一巨石,其中为门,屋顶为一整块巨石覆盖,厚度与墙壁巨石同厚,石檐与壁石齐,四面有角。建屋时顶壁四周用铁楔勾连,铁楔现在看不到了,但是沟槽很明显。北面石壁上隐约能看到文字形的图案,又好似契丹文。据说石屋中曾有一座白色石神像,后来被人打碎做了磨刀石。可惜了。

石屋内平放着一块重40吨的巨石,据说石下有深不见底的深井,扔下去石头都听不到回响,至今不知道此井作何用处?通向何方?

对于这座石屋的具体功能,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史料也无记载,专家的意见也不统一,虽有争议,但认为其具有某种特殊礼制或政治功用者居多。

不过小帅宸说这里也有可能是外星人的一个据点……

辽上京博物馆

虽然不能一睹当年辽帝国的风采,但是我们可以在辽上京博物馆里领略那些稀世遗物。这里是免费对外开放的,里边收藏有许多辽代的文物,许多都是文物孤品。

有精美的辽代马具,古朴的铁犁,具有游牧民族气息的鸡冠壶、三彩盘、盘口瓶等瓷器和契丹银币、铜币,还有汉字,契丹大、小字碑刻,反映契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葬俗的火葬器物及宗教生活的南塔石雕等。还有珍贵的辽墓壁画,这些距今数千年的文化遗产,以其直观的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

这座木室叫小帐,为柏木制成,是放置在木椁或墓室的偏后方,放置棺椁的。这种葬具只有在契丹贵族墓中流行,此小帐2005年发现于辽上京东北的山谷中,墓葬早期已被盗。

特别指出的是,帐门上方有门簪一对,帐身左壁上方有一方孔,应为灵魂出入通道。是不是觉得有点恐怖?

召庙 真寂之寺

在辽上京遗址南20公里处有一座灵岩山,又叫桃石山,山上有一巨石,正面看像仙桃,侧面看又酷似“鸡雏凌云”,这里山峰险要,风光旖旎,山上还有“再生洞”“阎王道”“地狱之门”等景点。最重要的是在山下有一座召庙,史称真寂之寺。 召庙石窟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座辽代石窟古迹。窟内现存大量佛像以及浮雕,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石窟前是清代续建的喇嘛庙“善福寺”。

在真寂之寺正上方的岩壁上有天然护法金翅鸟,也称金雕奉佛,是召庙景区三大奇观之一。与山下的真寂之寺直线中心相对,与石窟中的卧佛上下左右同心的天然完美结合,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之余,也为世界唯一的金翅鸟与卧佛能够完美的结合称奇。

金翅鸟展开双翼,一直站立在悬崖顶端,忠诚地守护着佛祖的安宁与世间的和平,用它那神奇的双眼,为每一位到召庙上香祈福的人解释心中的疑虑与忧愁,让这片佛国圣地充满了安详与和平。

石窟中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所结手印独一无二,甚至佛家高僧都无法解读。现如今有两种说法:一是佛家“不二法门”手印;一是与燃灯古佛,二佛并存的意思。究竟为何意?为何解?或许只有当初辽代建造者知晓了。(寺庙内唯一授权让我们留下影像的地方)

灵岩山有人生三关,这人生三关便是爬阎王道、转桃石、钻再生洞。最惊险的是爬阎王道,一解人生苦难!阎王道在桃石山的一个缝隙之中,全部为裸岩峭壁,只有手脚并用才可以爬上去。在我的鼓励和小帅宸自己的努力下,终于战胜自己,爬到了顶峰,真正体会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

圣水山在灵岩山的东面,海拔967米,因山中有三口井而得名,又因整座山犹如一尊仰面朝天的大佛,所以也叫做卧佛山。远观圣水山仰天大佛,形态安静慈祥,轮廓清晰,慈祥的双眼观察着世间生灵的吉祥安康

多年前人们想在山壁上凿“真寂之寺”,可是当凿完“真寂”的时候,突然从山缝里钻出一条黑乌蛇,大家吓得赶紧停止了工作。后来有人说这是因为凿字的位置正好是卧佛的臂膀,不能在上边凿子,于是上边就只留下了“真寂”二字。

辽中京遗址

辽中京位于赤峰宁城县,建于1007年,此时距耶律阿保机去世已有81年。辽王朝在临潢府建有辽上京,为什么还要在南面三四百公里的地方建一座规模宏大的辽中京呢?

这要从宋辽之战和“澶渊之盟”说起。北宋在建立(960年)之后就跟辽不断的发生边境冲突,至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的几十年间,大小战役打了几十场,看着两边每次死个上万的人头是不是很过瘾?但是这没什么卵用,几十年下来两边的国境线基本没有任何变动。宋军受制于后勤无法进行长时间的远征,而辽军方面攻城能力也是很差。

到了这份上,双方都意识到这战争不太可能按自己预想的剧本走,因为实力相当,在对方内部不发生大的危机或分裂的情况下,战局很难发生多少实质性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觉得咱们别打了,再打也打不出个一二三。进行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达成了“澶渊之盟”。不过每年北宋必须额外缴纳一笔岁币,辽承认北宋对其原属国北汉及自己在后周时丧失的关南诸县两地领土的统治。

宋觉得自己原来打算“收复”幽云十六州,现在幽州打不下来,狠话撂下了却食言了,好像很丢脸。辽觉得自己原来有小弟而且领土完整,不料开心地吃着手扒肉唱着歌,突然就被人给抢了,小弟死了,自己原来丢的地还拿不回来,好没面子的说。

所以尽管双方各种不情不愿,但是靠战争已经很难再得到更多实际利益的情况下,双方只能选择接受既成事实。这也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宋仁宗时期北宋在西北一有点罩不住的迹象,辽立刻就派人来讹诈岁币。而宋徽宗时期北宋一听说辽后方有乱,就屁颠屁颠地去找女真谈合作拉赞助。

“澶渊之盟”后,宋辽百余年无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达380多次,关系好的不行不行的。辽国边境发生饥荒,宋朝派官员去赈灾,宋真宗驾崩,辽圣宗还召集大臣举行追悼会,老婆孩子都跟着痛哭流涕。宋朝宰相说,每年供辽的岁币都不及战争经费的百分之一,看来“澶渊之盟”还算不错。在“澶渊之盟”订立三年之后,辽圣宗就决定在靠近宋朝的老哈河边修一座规模宏大的中京都城,以方便来往使节,也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

如今辽中京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这一座大明塔矗立在这里,一尊尊高大的圆雕佛像,头顶佛光,慈眉善目,俯视人间。

乌兰布统草原

1124年,契丹人在中京城下与女真人决战失败,贵族耶律大石率几十万部众迁至漠北,延续了辽政权。1125年,辽被金所灭;后又延续了几个小政权,最终于1218年被蒙古所灭,此后的史书中再也见不到他们的踪迹,契丹从此就在地球上神秘的消失了。

金是由女真人建立起的王朝, 1115年建国, 1234年被蒙古国所灭。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康熙时期,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攻喀尔喀蒙古,并借口追击土谢图汗部余众,发兵南进,过了内蒙古乌朱穆沁大草原,直指清朝的皇都北京。

康熙皇帝听到这个紧急情况后,屁股哪能坐得住金銮殿,立即亲率大兵,火速离京北上,过了木兰围场赛罕大坝,日夜兼程来到大红山战略要地,分兵守口,占据了有利地形。八月一日两军在乌兰布统交战。康熙放炮轰散了葛尔丹的骆驼阵,噶尔丹仅率数千人逃回了科布多。这一仗可以说是胜的比较惨烈,在大战中康熙皇帝的舅父,佟国纲将军战死在了这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乌兰布统大草原的多姿多彩、如诗如画。当年金戈铁马仰天啸,壮士悲歌卷西风的血肉沙场,今天已变为绿草茵茵,波光漪涟的旅游胜地。所以在到达这里的那一刻,连日来的闷热烦躁即刻被清新舒爽所替代,嗅着草的清香,循着天际的方向,只想一路向前。

乌兰布统草原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与河北围场县的塞罕坝林场隔河相望,属于皇家猎场的一部分。在沙漠与草原接壤处,一峰突起,旷世极天。见过了许多高山大海的帅宸不明白眼前这座小山峰有何独特之处。我告诉他,当年康熙大帝就是在这里以二十万大军大战噶尔丹的。

一路向前,给儿子讲述着这草木山丘背后的历史故事,他听的入迷。旅行的乐趣大概就是如此:被眼前的风光陶醉,也被历史的风云震撼。

倘若每次旅行都是一个章节,人生已是一本赏心悦目的书。——@路灯摄影

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 石家庄路灯摄影工作室创始人

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

多家旅游网站签约体验师 专栏作家

2016泰国国家旅游局杰出摄影师

中旅出版社《走遍中国——山东卷》作者

探寻消逝的契丹辽帝国 ——辽上京遗址考古新发掘和研究

第十五期清源讲堂,邀请了对考古发掘和保护有丰富经验的董新林教授,为大家讲述契丹大辽的故事以及辽上京考古的新发现及研究,更难得的是董新林老师与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工作者分享了自己对于城市考古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文末还有我们收到的热心读者对辽上京遗址问题留言,董老师也特别在讲堂中做了解答。

辽上京遗址考古新发掘和研究

前言:认识契丹大辽的视角?汉族——中华民族

大家在历史课本、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杨家将作为民族英雄的角色出现,这是站在汉族的角度来看待契丹和辽的历史。契丹辽帝国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研究契丹和辽文化。金庸的《天龙八部》把北宋、大辽、大理一视同仁,都纳入了中国的范畴,是值得称道的。

图/清源讲堂第十五期主讲人董新林老师

一、契丹辽帝国和辽上京遗址之重要性

(一)契丹辽帝国的重要性

契丹大辽国是契丹人建立、汉人居多数的多民族帝国。其存在时限可从太祖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公元907年)起至天祚帝保大五年(公元1125年)为金国所灭止,历时218年。它的疆域以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为中心,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赤峰一带。《辽史·地理志一》记载大辽国的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是广义上的辽国最大疆域。

唐朝于907年灭亡之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的局面。北中国的辽帝国和南中国的五代北宋长期对峙,再经过金朝与南宋,直到元朝才重新建立了统一的中华帝国。

契丹民族建立的契丹辽帝国曾主宰了十至十二世纪北中国的历史舞台。辽、金、元时期是现今中华民族再融合的重要阶段。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辽帝国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辽、北宋时期全图(引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二)辽上京的重要性

辽上京是辽代五个都城之一,也是营建时间最早、使用最长的辽国首都。(辽代共建有五京,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

辽上京于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预备名单、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可见其重要性。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是中国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都城;2、形制独特,呈日字形,不同于唐宋的回字形都城,开启了中国都城的新形制;3、辽上京遗址相对保存完好,城内有很多辽金两代并存的遗迹;4、2010年以前,考古工作仅局限在钻探、试掘的阶段。考古研究基础薄弱,辽上京宫城形制等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图/辽上京遗址(引自《内蒙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

二、文献中的辽上京遗址

(一)文献所载上京城的营建与废弃

关于辽上京城的记载以《辽史》最为重要,此外《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契丹国志》等都有简约记录。依据文献记载,辽上京城的兴废分为四个阶段。

1、初创阶段,是指建都前的时期(公元918年以前)。上京故地原称“苇甸”,通常被称作“西楼”。从唐代中期以来,辽上京地区就一直是契丹迭剌部的主要居地。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耶律阿保机成为迭剌部的夷离堇,天复三年升为契丹总知军国事的于越王,阿保机的领袖地位得到巩固。这时,他世代生存的主要据点——“西楼”这个区域,已经成为契丹部落联盟的决策中心之一。

2、兴建上京城阶段(公元918~938年)。据《辽史》载,神册三年(公元918年)二月,阿保机开始大规模地“城皇都,以礼部尚书康默记充版筑使。”这可算是上京城营建的开始。契丹灭后唐得燕云十六州,改国号为“大辽”,同时将“皇都”改称为“上京”,府曰临潢。辽代历史上第一座都城——上京城开始了近二百年的辉煌。

3、上京作为都城使用阶段(公元938~1120年)。

4、京城逐渐废弃阶段(1120~1230年前后)。《金史》载,金天辅四年(1120年,即辽天庆十年)春,金兵攻到辽上京城。天眷元年(1138年),“辽上京”称谓被取消,改称为“北京”。金代中期,辽代上京城从国都已经沦落为一个与蒙古接壤的边陲小城镇,这时候蒙古国已经兴起。

上京真正的灭亡是在金正大七年(1230年),即蒙古国太宗窝阔台执政第二年,窝阔台命令辽王薛阇(耶律留哥之子)与撒儿台东征,并“收其父遗民,移镇广宁府,行广宁路都元帅府事”,即薛阇被撤藩为将。正是有了这种人为的居民迁徙之举,才导致原辽上京城较为彻底的衰落,逐渐变为废墟,成为蒙古族的游牧之地。

(二)辽上京遗址再发现

从元代以后,辽上京城为世人所淡忘,直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代史地学者张穆在踏查巴林旗山川水系时,重新发现辽上京城遗址。他在《蒙古游牧记》写到“今巴林东北一百四十里,当乌尔图绰农河汇和戈图农河之处,有波罗城,趾周二十里,内有三塔,久毁,疑即古之临潢。”清末学者曹廷杰、李慎儒对此进行了补证。至此,被淡忘了数百年的辽上京城,又浮出历史的水面。

在20世纪,一些外国学者根据清代学者考证的可靠线索,率先开始关注辽上京。日本著名的学者鸟居龙藏先生曾两次(1908年和1930年)到巴林左旗进行考古调查,认同了对辽上京遗址的判定,并且在《燕京学报》上发表文章,对辽上京及其城内的石人观音像等进行考证。

图/辽上京城内观音像

法籍神甫闵宣化也曾两次到赤峰地区对辽代的城址进行综合的考察,断定“波罗城”就是辽上京故址。至此,辽代上京故城的地理位置基本为学术界所认同。解决了中国东北史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2010年以前的考古文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学者多次对辽上京遗址进行过考古调查,并进行了专题研究。江上波夫、田村实造、小山富士夫等都先后勘查过辽上京遗址。

在20世纪五十年代,辽上京又遭到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内蒙古学者郑隆对此给予了切实关注,在《文物参考资料》上发表文章。这成为辽上京受到文物工作者和国家文化部门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1961年,辽上京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上京皇城进行了考古钻探和试掘,并于1994年发表了《辽上京城址勘查报告》。其后1973年、1997年、2001年和2002年在辽上京遗址都曾进行过调查、钻探和小规模的试掘。

三、辽上京遗址考古新发现和研究

(一)2010年以前辽上京遗址的初步认识

辽上京城总面积五平方公里,平面呈日字形,北边是皇城,南边是汉城。皇城东、西、北三门建制基本相同,都有马蹄形瓮城和门道。南面大顺门被河水冲毁,形制不明。根据文献记载,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的办公地和居所,汉城是汉人、商人、各国使节居住的区域,但目前我们对它所知甚少。

2011年开始的辽上京皇城考古工作的基础,如下图所示,只有从皇城的东门、西门、北门分别通进的道路,以及几条城内主要干道和两组建筑群,还有保存较好的皇城城墙和马面。

图/辽上京遗址平面图(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

图/皇城平面图(引自《辽上京城址勘查报告》)

图/皇城西门乾德门遗址地貌(北-南)

图/皇城城墙

在皇城四面城墙外侧均有马面,现存43个。每两座马面之间约相距110米。两马面各距中心点55米,恰好在当时强弩的有效射程范围之内。

图/辽上京皇城城墙剖面图(引自《辽上京城址勘查报告》)

都城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政治性,一是规划性。所以要做好辽上京城的考古,首先要抓重点——皇城和宫城。有一些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宫城在哪儿?

契丹有尚东的习俗,整个辽上京城是东向还是南向?

西山坡建筑是过去认为的早期宫殿日月宫还是佛寺?

(二)辽上京考古研究新视角

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了辽上京考古队,从2011年开始对辽上京遗址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辽上京考古队由董新林和陈永志(现为曹建恩)任队长,董新林为项目领队。主要工作人员有董新林、陈永志(现为曹建恩)、汪盈、肖淮雁、左利军、李存信等。

1、前期准备

辽上京遗址测绘和GIS系统的建设,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根据等高线地图,对辽上京皇城和汉城的城墙进行了全面的拍摄;历史和考古文献的准备;制定五年考古发掘规划。

图/辽上京遗址地形图

2、配合大遗址保护的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

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的项目定位是为了配合大遗址保护,属于主动性的考古发掘。核心区是辽上京的皇城和汉城,并且把南北二塔、皇城西侧的渤海小城以及周边的窑址墓葬,全部纳入考虑范围。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把辽上京作为一个大遗址来做考古工作。

在做辽上京考古发掘的同时,考古队也对赤峰市境内的辽代城址进行了收集,并对巴林左旗境内的辽代城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这为整个发掘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图/辽上京遗址南北二塔

辽上京考古发掘工作目标有三点,最重要的首先是要搞清辽上京遗址的形制布局、功能分区和历史沿革。第二就是要结合历史文献和相关考古资料,来探索辽代都城制度及其历史地位。第三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辽上京遗址,对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规划修编提供依据。同时也要为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提供学术支撑。

(三)近年辽上京遗址考古发现和研究

从2011年到2017年,辽上京考古队以辽上京皇城的布局和沿革为工作重点,有计划地进行了考古发掘。以皇城西门作为切入点,对西山坡遗址、皇城南部街道、宫城等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图/辽上京主要成果

1、城址布局的重要发现

第一、确定了辽上京宫城准确的位置和规模,更正以往对宫城范围的错误推测。确定辽上京宫城位于皇城的中部偏东,有东、南、西三个门,北边没有发现城门。这跟《辽史》的记载也基本吻合。

第二、首次发现并确认了东向的轴线。 宫城内发现两组东向宫殿院落和一座建筑依轴线对称分布。辽上京皇城的东门为三门道格局的过洞式门址,宫城东门为殿堂式门址,与一号院落、二号院落,包括2017年发掘的一个大型建筑基址共同形成一组中轴线。这是当时辽上京城最为重要的中枢区域。

第三、辽代东向中轴线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为单一轴线。从城门规模上来看,皇城东门为三门道,西门、北门均为单门道;宫城东门为殿堂式门址,南门、西门均为单门道过洞式门址。在东向的轴线上,道路很宽(40米以上),是南门外大街的2倍。东向轴线上有成组的大型建筑基址和院落,但是南门进来的轴线上是没有见到大型建筑基址的,所以我们认为辽上京不存在南向的轴线,且辽代东向中轴线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第四、确认西山坡遗址的性质为佛寺塔基。这组建筑位于皇城的至高点,坐西朝东,居高临下,位置重要,规模庞大。通过考古发掘,确认这是一处辽代始建、一直沿用到金代的佛教寺院,而不是辽代早期宫殿区。西山坡遗址性质的确认对认识辽上京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第五、经过考古钻探确认了主要路网和护城壕。可以确知东门、西门、南门、北门,还有宫城周边,都存在比较清晰的可以确知的辽代道路,也就是路网。通过钻探在皇城的东门、西门附近都发现了穿越城墙的水涵洞,还有城外的护城河,可以确知部分的水系。这是2017年考古钻探获得的重要收获。至此,对于辽上京皇城总体的骨架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清晰认识。

2、辽金城址的历史沿革

第一、皇城从辽代到金代没有变化,一直在沿用;但是城门从规模、形制结构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步变小。皇城内,东向的轴线在辽代没有发生过变化,但是到了金代,辽上京的城市格局、皇城内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如宫城被废弃,在金晚期还建立了一些像西大院这样的建筑,反映了辽上京从辽代都城到金代地方城的一个变化。

第二、辽上京在地表上发现了很多的遗迹,城门、宫殿、佛寺等重要建筑在辽代均有多次修建,建筑单体的形制结构和营建做法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和《辽史》的记载基本吻合。

图/建筑单体的形制结构和营建做法发生变化

第三、除了将遗迹做严格的区分之外,我们也通过地层学对遗物进行类型学的分类,将辽代的瓦当和金代的瓦当进行区分,建立遗物的年代序列。此外,我们还对城门、城墙、宫殿、佛寺等进行单体的发掘,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四、辽上京城对后世影响

隋唐长安城为代表的中国首都,对日本奈良平城京和唐代属国渤海上京城的营建产生了直接影响。

图/唐长安城

在唐代之后,中国南北出现了两种形式的都城类型。以北边的辽上京为代表的日字型的布局,对金代、元代、清代都城的营建产生了重要影响。都城的双城制,是北方少数民族为了统治大量的汉族人“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物化的一种表现。以北宋东京城为代表的“回”字形的布局,是汉族建立的帝国突出“皇权至上”思想的物化表象形式。

图/辽上京与北宋东京

辽上京皇城中也有回字型布局(内为宫城),实际是中原皇权至上思想和北方民族因俗而治思想在城市布局上的完美结合。所以,辽上京的形制具有独特性,在中国的都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金代、元代和清代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都城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另外,辽上京在关键位置营建了西山坡佛寺。辽、金、元都城内都体现了对佛教的重视程度,与契丹、女真和蒙古统治者遵循的理念有关。

现今,这些消失了的民族文化在文献中未能被完好地继承下来,而辽上京遗址中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完整记录了辽代与宋代不同的都城演变轨迹,是辽代历史和考古研究的重要宝库。

城市考古工作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在清源讲堂上,董新林老师讲授的不只是辽上京考古新发现,更难得的是他与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工作者分享自己对于城市考古工作的思考与认识,特别是他以在辽上京遗址考古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考古工作“精耕细作”的重要性。

辽上京的考古发掘工作是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来进行,秉承老一辈学者在考古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和城市考古的发掘经验,同时也积极思考、创新,针对辽上京作为“古古重叠”的荒野型城址的特点,探寻合适的工作思路和发掘方法。

一、明确学术目标:辽上京城的布局和沿革。传承前辈学者的优秀传统,考古领队坚持每天全程在发掘现场,宏观上精心设计每年的发掘计划,以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微观上在现场及时判断处理遗迹现象,以确保发掘质量。

图/考古队在寒风中的现场讨论

二、精心组建辽上京考古队。在组建辽上京考古队的时候,特别留意如何通过发掘出的遗址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因此我们把不同领域的专家们汇集到了一起来尽心工作,团队由考古学者、古建筑学者、遗址保护专家、环境考古专家、测绘和规划专家等组成。辽上京作为重要都城,其重要遗迹都是规模较大的古建筑遗址。古建筑专业学者全程直接参与考古发掘,在田野发掘中真正做到考古和古建筑的融合,使我们从发掘设计到具体实施,从观察现象到记录测图,都有很大的改变,提升了发掘精细度和科学性。古建筑学者参加全部考古发掘工作,遗址保护专家始终跟进发掘工作,是辽上京考古发掘项目的特色之一。

三、强调着手一项考古工作至少要有五年的规划,要对史料和过去的研究基础进行完整梳理,并对地理信息进行仔细的搜集。

四、坚持城市考古在田野发掘中的精耕细作和关键性解剖,以获得丰富可靠的考古资料。

例如通过对宫城南门西墩台的仔细清理和解剖,发现了古建筑中永定柱做法的考古遗存依据,并且了解了永定柱和夯土墩台的营建次序,为研究辽代建筑营造技术和制度提供了宝贵资料。

图/对宫城南门西墩台的清理和解剖

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埋藏浅,曾遭到严重破坏,磉墩被破坏成不同形状的灰坑,保存很差,不易识别。在清理过程中,我们发掘出了很多坑洞。这些都是金代的民居对墩台造成的破坏。

通过“精耕细作”的考古发掘,我们仔细辨认出宫城东门夯土基台的基础和以磉墩承重的柱网结构线索,从而确认了该门为殿堂式建筑,面阔5间、进深2间,可能为三门道格局。如果不是“精耕细作”,发掘后的结论可能就是宫城东门遗址破坏殆尽,形制不详。

图/辽上京宫城东门平面形制示意图

图/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

五、强调在城市考古中资料收集方面的精耕细作,注重以研究为目标的考古测绘和全息的记录,跟进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考古照相和测绘技术。

图/三维图像重建

六、注重多学科合作,关注当时人们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

图/李志鹏等对辽上京动物骨骼和骨料做鉴定

图/邓辉教授在辽上京遗址采沙样和土样

七、注重文物保护复原古环境,注意修复和回填现场的文物,防止再次破坏。

图/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回填保护情况

八、积极参加辽上京等大遗址保护工作,推动地方政府对大遗址的保护,主持相关遗址文本的编制。

2012年辽上京考古队负责完成“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申请《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并顺利入选预备名单。2013年负责编制完成“辽上京考古发掘工作计划”文本,推进辽上京国家遗址公园建设。2016年11月开始,与国文琰合作,编写辽上京遗址和辽祖陵遗址申遗正式文本。

九、注重公共考古和弘扬辽文化宣传工作。

图/辽上京考古队与青少年

十、及时整理考古资料。

读者问答

在本期清源讲堂的预告发出后,我们也收到了热心读者的问题留言,特别在讲堂中请教了董新林老师。

问题1:

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发掘情况如何?塔基为何是六边形?

回答:

2012年辽上京考古队主要对皇城西山坡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西山坡的建筑位于皇城的制高点,这样的位置显示了它对于辽上京布局的重要性。经过试掘之后发现,三个地表呈圆形的建筑实际是三个六边形的塔基,因此它应当是一个佛寺遗址。

图/考古发掘前的西山坡佛寺遗址(呈圆形)

图/发掘清理后的西山坡佛寺遗址(六边形塔基)

中间是一个大型的六边形塔基,两侧还有两个小型的六边形塔基。两侧小型的塔基下有地宫,大型塔基没有地宫。清理之后,发现大型塔基台面的对角线直径可以达到40米(对比参考:应县木塔的台基底径40米)。我们推测它就是一个砖构塔。

图/由三圈柱网构成大型的塔基平面示意图

特别重要的是在清理幸存下来的回廊位置时,居然幸运地发现了一组泥塑像,共有5尊。在北京的实验室考古清理两年多后,我们修复了这5尊精美的泥塑像。这也是目前辽金时期第一批考古出土的泥塑像,价值十分重要。经过研究并请教佛教专家之后,可以确定这就是辽代十六罗汉中的五个,其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带着风帽的罗汉形象(最左图)。所以这次考古发现也列入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什么这三个塔基都呈六边形,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虽然现存辽塔以八边形为主,但也有六边形塔基的实例。西山坡佛寺遗址由南北两个院落构成,北院为佛塔,南院为佛殿,是一个典型的东西向寺院布局。它是一座辽代始建,金代继续沿用,金代晚期被废弃的皇家寺院。

问题2:

辽上京是一个辽金两朝相叠压的城址,在您带领考古队发掘的时候,是如何对金代城址采取保护措施的?

回答:

辽上京遗址是辽代遗迹和金代遗迹的一个并集,所以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必须要仔细地区分辽代遗迹和金代遗迹的不同层位关系。在发掘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小心剥离掉金代的地层之后,才能谈辽上京的布局。

在辽金叠压的时候,我们要判断遗迹的重要程度和它的层位关系来做保留。例如2017年发掘的2号建筑基址都是金代的,这个遗址本身保存的很好,无疑会做保留。

图/辽上京遗址内2号建筑基址

如果我们清理到非常重要的金代遗迹的时候,首先考虑保留,然后用其他的办法,比如关键性解剖,来了解下边的遗迹现象。不会把上边的金代遗迹完全清理掉。

直播回顾:

观看清源讲堂第十五期直播回放

清源-文化遗产

微博账号

http://weibo.com/u/6137846425

相关链接:

【预告】清源讲堂第十五期:探寻消逝的契丹辽帝国——辽上京遗址考古新发现和研究

关于清源讲堂

“清源讲堂”是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联合创办的开放式名家讲座与学术分享平台。讲堂定期邀请遗产保护、规划、建筑设计、考古、历史、美术等多领域的专家,剖析理论经典,探讨学术热点,分享实践成果,并将讲座内容通过清源微信公众号分享发布。

*文中图片如无特殊标注均由董新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