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掌寺新民小学校遗址

驾掌寺新民小学校遗址

驾掌寺新民小学校遗址

驾掌寺新民小学校是张学良将军德惠乡里的一项伟业。1928年秋,张学良为了栽培家乡青少年,造就一批人才,出资30万大洋,经过一年时间,在家乡驾掌寺(东风镇原名)修建了一所小学,共8栋青砖瓦房,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该校对学生不收任何费用,不论贫富,一律对待。学校注重思想教育,张学良新授校训“公、任、强”,即学生要有公德心、责任感、自强不息精神。学校共开办2年,共培养学生500多名,所有经费都由张学良个人出资。“九·一八”事变以后,学校失去资金来源,1931年春停办。

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青龙寺遗址景区走进西安市东元路学校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进一步加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了解、喜爱和保护,在教导主任张玉娥老师和大队辅导员尹欣老师的组织和推动下,5月10日下午,青龙寺遗址博物馆的宣讲员们来到西安市东元路学校小学部,进行义务宣讲宣传活动。

宣讲老师们以青龙寺遗址历史典故为基础,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向百名师生讲述着青龙寺遗址景区的故事。

白居易、《乐游原》、空海、《猫妖传》、隋文帝……宣讲老师用孩子们熟悉的事物快速将孩子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孩子们在这数千年的穿梭中如鱼得水,与老师对答如流。

一个多小时的宣讲活动转瞬即逝,但青龙寺遗址博物馆、遗址保护区、青龙寺二号遗址塔基、仿唐庭院、樱花牡丹……每一处的讲解都已雕刻在了孩子们心中!

本次宣讲,既丰富了西安市东元路学校小学部孩子们的文博知识,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兴趣,也增强了孩子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欲望。宣讲已落幕,孩子们守护传统文化的心却永远在前行!

瞻仰红色遗址学习榜样示范忠路双寨村民喜迎新年

12月30日,双寨村尖刀班组织村民前往米潭溪村、双庙村“中共利川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参观,学习借鉴米潭溪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经验,在双庙村瞻仰红色革命遗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感恩美好时代,用别样的庆祝方式喜迎2020年元旦

村书记变身解说员

学习借鉴 取长补短

参观红色遗址 聆听红色故事

吃过可口的饭菜 来段欢快的腰鼓

不虚此行 来张合影

一路上,村支部书记胡守兵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民生福祉的保障、人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现场进行宣讲,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发生的变化。在双庙村”中共利川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听完革命先辈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战斗故事后,大家纷纷感慨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村民们表示: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活动,让他们看到了和兄弟村存在的差距,了解了忠路红色革命历史文化,感受了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提升了全体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双寨村尖刀班 程洪辉

编辑/谭安辉 审签/袁利

最新!太原发现史前聚落,一学校工地挖出罕见仰韶文化遗址!

直接投稿爆料!

图为出土的红陶钵

11月10日,

太原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

太原市国科大材料能源学院附属中小学建设中,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在该项目施工区域内,

发现一处距今有5500多年的仰韶中期文化遗址,

对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

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

探讨太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也是近年来,

太原辖区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史前聚落,

也是迄今为止,

太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期遗存,

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此处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西南900米处,地处长梁背山山前的冲积扇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距汾河2.6公里,东北距柏板河1.6公里。

▲遗址位置示意图 图源文博山西

遗址内共发掘仰韶时期灰坑98座、陶窑11座、房址2座、明清墓葬6座,出土大量陶片以及石器、骨器、兽骨等。其中,陶片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为主,白陶仅见1件;红陶多为素面,少数器皿表面施黑彩,图案以圆点、直线、弧边三角、网格纹、刻划纹为主;灰陶多素面和弦纹;陶器多为手制加慢轮修整。目前,复原器物有彩陶罐、红陶素面敛口钵、灰陶碗、灰陶罐、白陶器座等。石器有单孔石刀、石斧等。兽骨主要包括狗、猪、鹿等。

▲出土的灰陶罐 图源文博山西

该区域地层堆积厚0.3米至2.2米,共分5层:首层为灰褐色黏土;二层为黄褐色黏土,属明清文化层;三层为黄色砂土;四层为黄褐色黏土,属宋金文化层;五层为灰褐色黏土,属仰韶文化层。

主要遗迹包括葬人灰坑1座,有人骨两具:一具为成年男性,年龄约28岁左右;一具为幼年女性,年龄约两岁,两具人骨叠压略呈“十”字形。五边形房址,面积约32平方米,西、北两壁壁面保存较好,残存高度10厘米至25厘米,略带内收弧度,壁面有一层厚约1厘米的青灰色烧结面,房址南部有一圆形灶坑和烟道。

▲人骨 图源文博山西

该项目负责人裴静蓉介绍,该遗址文化面貌单一,主要为仰韶中晚期遗存,遗址范围内的遗迹单位数量较多,时代较早,遗存丰富,对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探讨太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为房址的灶坑及烟道。

该区域发现的遗迹主要是灰坑,房址、窑址数量较少,且未发现同时期墓葬,综合判断该区域只是这一史前聚落的一部分。该遗址北距龙山文化时期的镇城遗址仅约500米,时代上又有早晚关系,这两处遗址为探讨史前人类迁徙、聚落形态变迁、史前生产力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此处仰韶文化遗址,与上世纪50年代发掘的太原义井遗址、2001年发掘的清徐都沟遗址文化面貌相似,义井遗址与都沟遗址发掘面积较小,此次发掘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对太原盆地仰韶文化遗址分布范围、文化互动、文化面貌等问题的认识。

|来源:太原日报、文博山西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付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