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追封和硕忠亲王碑

清追封和硕忠亲王碑

忠亲王碑位于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新丰乡库里屯南,当地百姓俗称为“库里碑”(见图);因此碑为满、蒙两种文字,又被人称为“满蒙文碑”。

碑通高5.82米,石质为火成岩,上有二龙戏珠题字碑额,下有底座,碑身四周精刻12条云龙图案,头上尾下,各逐一球。碑文为15行竖写阴刻满、蒙文字共计383个,右侧八行为蒙文,201个字,左侧七行为满文,182个字,每种文字第一行皆为“追封忠亲王暨忠亲王贤妃碑”,末行皆为“大清国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日立”。

忠亲王,博尔济吉特氏,名寨桑,为清初蒙古科尔沁部贝勒;他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外祖父,忠亲王贤妃,即顺治皇帝的外祖母。二人死后,顺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被追封为和硕忠亲王和贤妃;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按顺治皇帝的旨意,由他们的长孙和塔立碑于墓前。

碑文(译文)如下:

“帝王恭贤尊功,必崇封宏世,宪前而存后,广开亲工之道,铭于铁石,宜究本以示意。

圣母明圣仁上恭恂皇太后:

王考妣育吾者也,思稽其本,祖获福而子来端,祖母荣贵而福生焉。尔子后济此封王,授以洪恩,今理祖母遗体,念祖崇恩,并立册文,追封祖父为忠亲王,祖母为忠亲王贤妃,立碑于墓,永存后世,仁亲存恩。”

此碑原有碑亭,系四角攒尖砖瓦结构;亭后是一寺院,外有青砖围墙,前有3间门房,中为门,左右为关平、周仓塑像;院内正厅3间,内供关帝像。新中国成立之初,此庙被毁,于关帝像下曾发现一砖室墓,内有木棺,棺内是一暗黄色镶嵌金、银饰片的骨灰盒,中有残骨。另外墓中还出土不少贵重的金、银器。据推测,这可能即是忠亲王和贤妃的墓葬。

此碑被定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博物馆(上)

走进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博物馆,就如同徜徉在阿拉善绵延涌动的历史长河之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刻录着秘境高原的沧桑过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镜头, 一起探秘阿拉善和硕特王族近三百年的历史兴衰。

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博物馆位于定远营古城内东南部,始建于雍正十年(1732),为阿拉善历代旗王的官署和居住地。当年,阿拉善王爷仿照北京颐和园定远营兴建了王府、寺庙,又仿照北京的四合院修建了住宅,巴彦浩特从此便有了“塞外小北京”的美称。

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博物馆共设有中路衙署区、东路新官邸区和老官邸区、王府东花园、城墙长廊展厅。展览陈列了清代中晚期时的家具书画文物、照片以及王府的珍贵遗物等。博物馆内的主要建筑为具有明清风格的古老建筑群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王府经历代修建,雕梁画栋,回廊曲折,古雅精致,别具一格。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路衙署区

中路衙署区为历代王爷处理政务之所,是当时王府的政治、权力重心所在。其建筑等级在王府中最高的,其建筑庄严肃穆、大气恢宏。中路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府门、迎恩门、迎恩堂、后罩房。

府门

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门坐北朝南,正门上有横七纵九六十三个门钉,府门垂脊上有七只跑兽,这些都是当时亲王府的建筑规制,其规制仅次于北京故宫。

府门面阔三间,在当时,这三扇门都各有讲究。中间是正门,在当时正门一般不会开,只有在迎接圣旨、迎请大印和接待比王爷官职更大的官员时才会打开。东侧是喜门,是王府众人平时出入的门。西侧为厥门,这道门也不常开,因为这是王府中有人做错事或者是有白事时才出入的门,在当时被看作是不吉利的门。

走进正门,东西两面墙上,均陈列着定远营全城图,东墙上的图,描绘的是1731年定远营初建时的模样。雍正九年(1730年)清廷认为“阿拉善辖地贺兰山之北,乃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圣心轸念山后一带,切近宁城。”便命当时甘肃总兵岳钟琪细行踏看,勘察考证,并在此修建定远营。雍正九年(1731年),因阿拉善旗第二代旗王阿宝在参与对准噶尔部噶尔丹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清廷赐定远营为阿拉善和硕特旗二代旗王阿宝的驻居之地,阿宝王爷随即按郡王等级开始修整定远营。

经过历代王爷经营,定远营日益坚固繁荣,城内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东墙上陈列的全城图,描绘的就是1831年的定远营。

迎恩门

穿过府门,来到前厅院,映入眼帘的就是迎恩门。迎恩门又称二府门、仪门。此为进入王府正厅之过厅,经历代修缮,仍保持原建风貌。在当时,王府众人要拜接朝廷圣旨时,众人就在王爷的带领下穿过迎恩门,来到前厅院,迎传旨官,堂上摆香案,众人正襟双腿下跪,上身挺直传旨官读完圣旨后,双手接旨叩谢隆恩三称万岁。

在迎恩门中,展示着一件九蟒五爪朝袍,是历代阿拉善亲王的服制。在阿宝王爷搬至定远营时,他还只享郡王爵位,而阿拉善和硕特王族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还要从阿宝的次子,也就是第三代旗王罗布藏多尔济说起。清代宗室在取得爵位后,除开国初期功勋卓著,或皇帝特准破例可世袭罔替,其他宗室每代降等袭爵。乾隆四年(1739年)阿宝王爷去世,年仅6岁的罗布藏多尔济承袭札萨克多罗贝勒爵位,后来因其率领阿拉善官兵远征新疆西藏青海,骁勇善战,屡建战功,多次受封,最后被赐于和硕亲王爵位并世代承袭,至此阿拉善和硕特部的政治地位发展到鼎盛。阿拉善旗王室姻亲都以罗王为荣,去起名首音,改称“罗”姓。

迎恩堂

迎恩堂是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最主要的建筑和当时政治核心之所在。走入迎恩堂,首先看到的就是堂前挂着的牌匾上“屏藩朔漠”四个大字,这四字是说定远营当时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是北方大漠地区的屏障和藩护,乃边陲重镇。

大堂正中间陈列的就是阿拉善和硕特王爷的座椅,雕龙鹿角扶手宝座。它不同于一般的皇家鹿角椅,因为考虑到蒙古人高大威猛的体型,这把座椅宽阔厚重,颇具蒙古帝国遗风。而正堂两边摆放有六张椅子,则表明了当时王府中除了王爷之外还有六名重要的官职,依次是:正、负协理,文、武章京,文、武梅林。很有意思的是,在汉族通常以东方为贵,而蒙古族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西方是最尊贵的位置。文武职在当时也是以武为重,所以在西面的椅子上坐的都是当时正职和武职的官员。

历代王爷都在这里议事理政,同时也在这里接见了许多重要的客人。阿拉善札萨克和硕亲王达理札雅曾派人诚挚邀请九世班禅赴旗唪经,九世班禅应允。1935年1月达王以藏传佛教最高礼节来欢迎九世班禅的到来,相传当时的欢迎仪式非常隆重,用红毡从城门外至王府内铺出了一条大道,并请九世班禅来到了迎恩堂。

清朝醇亲王府真实图片,震撼!一座王府出了两位皇帝和一位摄政王

中国上下五千年,每一个朝代都出过帝王、出过将相。帝王的豪宅肯定很多人都去见识过,但是帝王兄弟们的豪宅(王爷的豪宅),你可能只在电视剧里面看过。

清末年间,有一位摄影师用一组图片记录下了“清末醇亲王府豪宅”。

醇亲王奕譞(道光帝七子、光绪帝生父)

醇亲王府:邸第正门

邸第正宇

邸第正宇内册宝椅座

神殿正面

神殿南面神杆铜灶铁灶

清荫斋西厢房为皇帝旧居

醇亲王和他的小儿子

熙春堂寝室

凉亭

客厅入口

府内另一座凉亭

退省斋

西园养花处

朱文端公祠

旷如轩看骑射处

朴庵

憩亭

绿野草堂

由此石洞达枕流小室

枕流小室

奥如(一种狭窄曲折、幽静深邃、较为隐蔽的景物空间)

月照水池

就槐亭

七王爷喂鹿,盖有他的印章

九恩堂

颐寿堂内戏台

颐寿堂屋内

颐寿堂内观戏处

问源亭

池上小室额曰沁秋

寒香馆

颐寿堂后东楼

颐寿堂后西楼

修禊亭曲水流觞

风月双清

花园

小幽趣处

梯云亭

陶庐

罨画轩

退庵

适园西院

庭院

抚松草堂

七王爷和他的两个幼儿

骑马的七王爷

奉恩辅国公载泽(19岁)在宇荫坪

佛堂祠堂

花园

续缘堂寝室

乐亭

景周轩

湖心亭

绿杨城郭

小江乡

红香吟馆

凉亭

看完以上图片,你是否会惊叹,这个王府到底有多大啊?竟然有这么多场所。

醇亲王府出了 两位皇帝和一位攝政王。那就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光绪皇帝和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儿子宣统皇帝。而载沣就成为攝政王。

备注:《醇亲王奕譞及其府邸》相册为清末宫廷摄影师梁时泰于 1888年拍摄。梁时泰,清朝同治年间先后在香港广州上海天津开设照相馆,因擅长拍摄入宫成为“皇家摄影师”。他是第一个为李鸿章拍照,也是第一个为醇亲王制作私家相册的中国摄影师,享有“南赖(阿芳)北梁”之誉。

监制/信息中心 编辑/晨曦 图文来源/@网络网友

在古代,为什么封建王朝实行和亲制度,来换取国家安定?

古代和亲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打不赢了,我投降了,再也不主动打你了,如果不相信的我的话,我做你女婿还不行吗?或者我打赢你了,只要你别惹我,我就不会主动打你的,如果不相信的话我把女儿嫁过去,如果我再主动打你,你可以撕票。再或者我打不赢他了,你帮帮我吧,等我收了他我就听你的,如果不相信我,我做你女婿还不行吗?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拉萨,那时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一直心心念念想和唐汉朝和亲,无非是想让唐太宗不要再主动出兵,并且想借唐朝势力牵制其他少数民族,相当于借强者势力罩着他来压制他周围的弱者。

所以不惜下黄金5000两及大量的珍宝来娶大唐的公主。于是唐太宗将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拉萨。松赞干布为其加冕,封为王后,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也就是当年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所见建,这样的和亲促成了,唐蕃交好,自和亲后200年间,凡新赞普及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而另一个广为流传的则是昭君出塞,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呼韩邪单于被其哥哥打败。便三番五次进长安朝觐,对汉朝俯首称臣,自请为婿,同样是想借大汉实力来消灭其他匈奴势力,值得一提的是,王昭君并非汉室宗亲,也并非公主,仅仅是一个宫女,呼韩邪单于得之既高兴又激动,可见当时的少数民族真的是挺好忽悠的。

而更大的笑话是王昭君主动请缨,告别时汉元帝才开始正眼看王昭君,看他又美丽又端庄可爱,自己很想留下自己享用,可是为时已晚,便开始追究,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宫女没有被安排到自己的身边来。查完后才得知王昭君本人与画像相差太大,古代选宫女进宫都不是皇帝直接挑选,而是靠画工画像,皇帝只能看见画像,而有的宫女为了上位就贿赂画工,而王昭君却没有,以至于被淹没被埋藏,可见古代皇宫里的潜规则真的是。从源头上已经锁定了大多数女人的命运。

总之古代和亲是把女人作为维系和平的牺牲品,而比较于后宫佳丽三千当中的其他女人,不管是自动主动请缨和亲还是被选中和亲的女人,仿佛都比无数女人活得更有价值。

“和亲”,按照现代学术界的通常看法,当是“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

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该措施“对缓和矛盾,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起了一

定的作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1 虽然学者们对于古代中国

的“和亲”问题已有过很多讨论,各人的观点不尽相同,有的地方甚至分歧较大,但是于上

引两点说法,却似乎并无什么异议,即:和亲是具有政治目的之政策与措施;它有利于缓和

民族矛盾,有利于巩固中原王朝的统治。2

就此而言,则现代人对“和亲”的总体看法与北宋学者概括前朝和亲史实而作出的结论

大致相仿:“汉高始纳奉春之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

臣之,为羁縻长久之策耳。高后、文帝,至于宣、元,皆用是道,故得呼韩朝于北阙之下。

及魏道武读汉史,至‘欲以鲁元妻匈奴’,为之掩卷太息,于是以诸女皆釐降于宾附之国。此

乃深识从权济时之略焉。《易》曰:‘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其是之谓乎!”3 总而言之,

“和亲”乃是以财帛和王室之间的婚姻关系安抚域外不懂礼义的“夷狄”之流,其效果甚佳,

令异族称臣,边界安宁。

和亲之策果然具有这种神效吗?依我之见,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以至可以一言以蔽

之。盖因历代和亲,形式多种多样;政治大势和各方之间的实力对比均因时而异;外交政策

的实施,还难免受到君主自身素质的影响。如此众多的可变因素,导致和亲之动机和效果的

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和亲之利与弊也就随着时代和地点的不同而或大或小,有时还相去甚

远。这一实际状况,恐怕正是二千多年来政治家和史家对于和亲问题争论不休的重要原因之

一,如果总是以个别和亲事件为范例,或者一味拘泥于已往陈式,就难免偏执之见,激烈争

论亦势在必然了。

本文则试图探讨不同类型的“和亲”举动之实质,具体分析它们的利、弊,以尽可能给

予恰当的评价。由于汉唐时代的和亲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