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砬子遗址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坐落在吉林省磐石市的朝阳山镇,朝阳山镇地处四平、辽源、通化、长春四地区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红石砬子山自然风光秀丽,山青水秀。红石砬子山有三座山峰,分别是大砬子(海拔878.8米)、二砬子(海拔786.3米)、三砬子(海拔785.4米)。风景幽美、静谧,是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方。
中文名:红石砬子遗址
地理位置:磐石市朝阳山镇
开放时间:24小时
景点级别: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景点:陶器碎片等
榆林红色遗址——新寨子战斗遗址
该遗址位于神木县解家堡乡新寨子村。
1935年3月22日至23日,神木县委在园条塌村召开会议,中心议题是制定新寨子战斗方案。新寨子是敌人在苏区边沿的一个大据点,兵力较强,工事也相当坚固。多数同志认为不能与强敌硬拼,应先打敌人战斗力较弱的驻花石崖的骑兵。但特委派员坚持集中兵力先打新寨子,再打花石崖,以为这样便能打破敌人的“围剿”。会上王兆相被任命为此战的总指挥。
3月26日,我方在九五会村集结红三团及游击队400多人,党政干部200多人,赤卫队员近2000人待命。29日晚上,着朦胧夜色,我方兵分两路向新寨子进发,一路由团参谋长刘鸿飞指挥,一路由代理团长王进修指挥。拂晓时分,我方发起强攻。敌人的火力配置有序,加之工事坚固,我军几次冲锋都没成功。由于红军和赤卫队混编在一起,指挥不灵,行动比较混乱。团参谋长刘鸿飞在冲锋时不幸中弹牺牲,没有作战经验的赤卫队员们不断阵亡。王兆相觉得战斗很难取胜,如果敌骑兵闻讯赶来增援,红军会腹背受敌,那样就更危险了。于是,他跟几位领导人研究后,决定迅速撤出战斗。这次冒险战斗,红军和赤卫队伤亡百人之多。
红海湾红色革命遗址|四石柱上乡农会及儿童团遗址——胡氏祠堂
四石柱上乡农会及儿童团遗址——胡氏祠堂,林嘉鑫摄于 2017年11月
四石柱上乡农会及儿童团遗址——胡氏祠堂位于红海湾开发区遮浪街道红坎村委四石柱村后面。原为四石柱上乡胡氏祠堂,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该址于大革命失败时的1929年冬,连同四石柱上乡被国民党反动派“破乡”(全乡夷为平地)。现地下尚存房屋墙基,地面杂草丛生。
四石柱上乡是胡姓和詹姓两姓人于康熙年间的1682年间所建,在民国初年,乡村面积20多亩,约200人口。大多以捕魚为主,兼之农耕,长期受地主漁霸的压迫勒索。
1926年秋,四石柱上乡的胡妈解、胡金仲、胡妈扛(虹)等,跟随彭湃、李劳工闹革命,在四石柱上乡成立了四石柱乡农会。不久,农会扩大为遮浪乡(六乡) 农会,会长胡金仲。会址设在该乡胡氏宗祠。后来,还成立了儿童团。团长胡万寿,团员有本村的胡恩潮、胡恩技、江信奎和水龟寮村罗拖等,团部设在胡氏祠堂厢房。儿童团成立后,做了许多“杰作”,如“裤肚藏传单”、“假装乞食佬发传单”、“绑架伪保长儿子”、“盗窃伪保长秘密材料”、“放鞭炮吓倒国民党兵”、“冒死送信”等,发挥了儿童团自身的优势,配合支持了农会的工作,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四石柱、遮浪(六乡) 农会和儿童团,活动频繁,斗地主、斗漁霸,远近闻名,也因此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赤色乡”。1929年夏,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四石柱上乡,实施了搜、掠、打、烧、炸等残忍手段,最后,把上乡的民众全部赶岀家门,放火烧、用炮炸,把整个上乡全部捣毁,胡氏祠更是片瓦不留。
长期以来,四石柱村的民众尤其是胡、詹两姓的革命后代,对因革命而被“破乡” 的这一历史刻骨铭心,每逢清明时节或烈士遇难日,都会到遗址举行纪念、缅怀活动。更希望早日恢复原址,以告慰先烈,启迪后代,传承红色历史。
踏访红石砬子
红石镇位于柳河县西南部,距县城55公里,距柳河南部重镇三源浦10公里,因境内有一红石砬子山而得名。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第四次临江保卫战的主战场。1947年4月3日,东北民主联军以红石镇、兰山为中心展开围歼战,全歼国民党八十九师和五十四师一六二团,取得了中国军事史上有名的“柳南大捷”。2016年,柳河县委党校挖掘柳河红色教育资源,在红石镇踏查“柳南大捷”战斗遗址,红石镇政府秘书王忠林给笔者提供了很多线索,并陪同采访知情人。在其后的接触中,每次和他交谈,都有很大收获。2017年年底,他又给笔者提供一条线索:孙述周创作的《血盟救国军军歌》被有关部门认定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母本。
回到县城,笔者开始查阅有关孙述周和《血盟救国军军歌》的相关资料,整理出来后大致是这样: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天,清原人孙铭武(字述周)目睹日寇的侵略暴行,与曾在日本留学的老友张显铭相约返乡。孙述周与其兄孙铭久、其弟孙铭宸一起发动亲友、同乡组织抗日武装。张显铭策动辽宁公安大队第28中队李栋材部哗变。10月16日,孙铭武、孙铭宸和张显铭在中寨子村孙家大院,创作了《血盟救国军军歌》。10月19日,孙铭武、张显铭与李栋材的二十八中队400多人,集合于清原县大苏河乡,唱着军歌,宣布起义,成立“血盟救国军”。大苏河血盟誓师后,孙铭武孙铭宸和张显铭等人先后到新宾、柳河、通化、桓仁等地秘密联络各界人士共同抗日,不久队伍开往通化、柳河。
红石镇是当年新宾到通化的必经之地,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适合隐蔽游击作战。孙述周等首领从长远军事战略考虑,决定在此建立根据地。为了进行长期斗争,队伍驻扎后进行整编,推选孙述周为总司令,李栋材为总指挥,张显铭为总参谋。全军编为5个大队,大队下设中队、小队。同时申军纪、编典籍,整个队伍秩序井然,士气大振。
血盟救国军在红石周边的蝲蛄河、兰山、柞木台子等地与伪东边道司令于芷山的伪军多次交战均取得胜利,队伍扩大到1000余人。1932年1月,血盟救国军与前来围剿的伪军在三源浦附近的大牛沟激战,又一次击溃伪军。1月18日,于芷山以谈判为名将孙述周等20余名官兵骗到三源浦,当夜将孙述周等人全部杀害。又连夜包围了李栋材率领的救国军余部,除部分人员突围外,李栋材等140余名官兵被俘,后被杀害。
血盟救国军解体后,孙铭宸带领余部参加了唐聚伍的辽宁民众自卫军。《血盟救国军军歌》随着他们的传唱在爱国人士中流传开来。1933年,聂耳到热河慰问前线战士,在采访中听过东北义勇军战士们传唱这首歌。回到上海后,聂耳将包括《血盟救国军军歌》在内的采访材料交给田汉,最终两人共同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如今,血盟救国军被普遍认为是辽东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201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份按烈士牺牲年份和姓氏笔画排序的名录中,辽东血盟救国军总司令孙铭武(孙述周)排在了第一位;同时,《血盟救国军军歌》被认定为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母本。
年初,笔者两次到红石镇踏访。当年血盟救国军驻扎的红石镇叫红石砬子村,红石砬子山位于村南,红石河穿村而过。后来红石砬子村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即今天的红石村和进化村。由于年代久远,笔者遍访红石镇老人,无人知晓血盟救国军具体驻扎位置。根据笔者访问到的一些信息,结合当地人传说红石砬子山上曾经有过大刀会,白天去三源浦打鬼子、晚上回来操练的说法,笔者推测,血盟救国军是在红石砬子山下东北角附近挖的地窨子里居住的。
虽然踏访没有得到令我们满意的结果,但是红石砬子无论是作为一个村名还是一个山名,何其有幸能成为辽东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血盟救国军的根据地,见证了孙述周等抗日英烈的英雄壮举。
望着黛青色的山峰,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群手持大刀长矛、土枪土炮的义勇军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山脚下出发,激昂的军歌在上空缭绕:
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去唤醒全国民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起而杀敌!起来,起来!我们要团结全国民众,去战斗,战斗,战斗!…………
作者:孙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