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砬子

白石砬子

介 绍 白石砬子位于镜泊湖边,有两座陡峭的石壁突出湖岸,直插水中,高耸云天,威武雄壮,青山绿水相衬,颇像一幅山水画。

黑龙江牡丹江市

描写白石山景区句子 形容白石山

1. 形容白石山

昆明池水战词

朝代:唐代

作者:温庭筠

原文:

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晴漾红。赤帝龙孙鳞甲怒,

临流一盼生阴风。鼍鼓三声报天子,雕旌兽舰凌波起。

雷吼涛惊白石山,石鲸眼裂蟠蛟死。溟池海浦俱喧豗.

青帜白旌相次来。箭羽枪缨三百万,踏翻西海生尘埃。

茂陵仙去菱花老,唼唼游鱼近烟岛。渺莽残阳钓艇归,

绿头江鸭眠沙草。

2. 形容白石山的比喻句子

河北省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省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一位多达930处,并且拥有长城、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清西陵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自然风光也多的数不胜数,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我给你简单介绍下。

1.白石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貌景色丰富奇特,人文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奇松、怪石、云海等多个奇异风景,“北方第一奇山”就是形容白石山的,当你站在白石山顶往下看的时候,田野交错,拒马河就像一条长蛇一样,蜿蜒曲折。由于地势险要,白石山的风景大部分都是自然形成的,悬崖峭壁棱角分明,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北戴河:位于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东部沿海,东北到鸽子窝公园。一路上沿海风光一览无余。北戴河沿海有30多个海水浴场,你可以在海边玩沙子、晒日光浴、海中游泳。鸽子公园基本上是每个游览北戴河的游客必去的地方,因为在鹰角亭看海上日出。而且北戴河有400多种鸟类,每年的春秋季都可以看候鸟迁徙。

3.狼牙山: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县城西南,主峰“莲花瓣”高达1105米,山势非常险峻,就像长短不一的狼牙,所以叫做“狼牙山“,1942年为纪念狼牙山五壮士,在狼牙山主峰建立了五壮士纪念塔,以此来纪念抗日英雄。狼牙山的主要景观有红玛瑙洞、棋盘陀等。

4.易水湖:易水湖是由易水河的河水汇聚而成,易水湖位于易县城西南25公里处,四周群山环绕,犹如群星抱月。此地优美的风景吸引了大批影视剧来取景,像86年版《西游记》、《绝命逃亡》、《赤壁》都在此取过景。

此外还有满城汉墓、古莲花池、拒马河、虎山风景区等等都是非常值得一去的景点。

3. 白石山的风景描写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赏析

  这首诗乍看没什么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有人说它“一片神行”,有人说是“化工笔”(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评价很高。

  题目叫《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读者细心领略。

  诗的关键在于那个“冷”字。全诗所透露的也正是在这个“冷”字上。首句既是写出郡斋气候的冷,更是写出诗人心头的冷。然后,诗人由于这两种冷而忽然想起山中的道士。山中的道士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说有个白石先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还有道家修炼,要服食“石英”。那么“山中客”是谁就很清楚了。

  道士在山中艰苦修炼,诗人怀念老友,想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安慰。然而诗人进一层想,他们都是逢山住山、见水止水的人,今天也许在这 块石岩边安顿,明天恐怕又迁到别一处什么洞穴安身了。何况秋天来了,满山落叶,连路也不容易找,走过的脚迹自然也给落叶掩没了,因而也不知去何处找对方。

  诗虽淡淡写来,却使读者能感到诗人情感上的种种跳荡与反复。开头,是由于郡斋的冷而想到山中的道士,再想到送酒去安慰他,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而无可奈何;而诗人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消解。

  诗人描写这些复杂的感情,都是通过感情和形象的配合来表现的。“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在郡斋中的寂寞。“束荆薪”、“煮白石”是一种形象,这里面有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欲持”和“远慰”又是一种感情抒写。“落叶空山”却是另一种形象了,是秋气萧森、满山落叶、全无人迹的深山。这些形象和情感串连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的意境,很耐人寻味。

  这首诗,看来像是一片萧疏淡远的景,启人想象的却是表面平淡而实则深挚的情。在萧疏中见出空阔,在平淡中见出深挚。这样的用笔,就使人有“一片神行”的感觉,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巧妙运用。

  苏轼很爱这首诗。《许彦周诗话》载:“韦苏州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施补华《岘佣说诗》也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这便是自然和造作的分别。韦应物这首诗,情感和形象的配合十分自然,所谓“化工笔”,也就是这个意思。

4. 形容白石山的词语

在合肥,就有很多这样的“名山”,它们的“名”,不在于高、不在于大,而在于风景独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千百年来蕴藏了数不尽的故事和传说。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记载有合肥“名山”的故事,如“岚翠千层积,川原四望平”的大蜀山,灵润隽秀、文脉昌盛的紫蓬山,有“北九华”之美誉的浮槎山,“越人冶铸之所”的冶父山,因“国色天香”而名扬四海的银屏山,“朝霞四射”的四顶山,自古就有“碧玉盘中一青螺”美誉的姥山……合肥的“名山”,千姿百态、瑰丽多彩,它们历经岁月沉淀,是名副其实的庐州瑰宝。如今,正以其不同的景观在向众人展现着自己独有的魅力和风采。

紫蓬山。

大蜀山:钟灵毓秀 璀璨生辉

自古以来,山水相依蕴神秀,坐落在合肥以西的大蜀山,海拔284米。这里风光旖旎,四季景色优美。“蜀山雪霁”曾被评为古“庐阳八景”之一景,1995年“蜀山春晓”又列为合肥十景之一。“合肥”或者说古代“庐州城”文化的滥觞,想必定与那绿意葱茏、中正平和的“大蜀山”是抹不开关系的。

大蜀山。

何谓“蜀”?中国最早解答词义和名物的工具书《尔雅·释山》释,“蜀”是“独”的意思,因大蜀山周边无岗阜连属,只是孤单单的一座山,故名蜀山。《庐州府志》载:“有蜀僧于此结庐,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汩汩而出,尝之有瞿塘峡味,因名为蜀井”,故也有一说,蜀山以此而名。

大蜀山不仅是一座森林公园,也是一座地质公园。它是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约1.4亿年前)的一座火山,现已是死火山。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大蜀山上有两个圆点,那就是两个火山口,主火山口位于现行的主峰处。除了卫星照片证明外,大蜀山保留了古火山应有的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连难以发现的火山颈也能找到。昔文人墨客每游至此,登高远 眺,触景生情,总要吟咏一番。明代诗人龚志益曾作《游大蜀山》诗句:“十年前此问岩阿,醉卧南窗共放歌。”清张祥云曾写下《蜀山》诗:“《尔雅》蜀者独,兹山因得名。孤标摩碧汉,远势壮金城。岚翠千层积,川原四望平。上方鸣法鼓,应有蛰龙惊。”《续庐州府志》曾记载它:“春山艳冶如笑,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澹如卧,惟其卧也,故雪霁神开,跃然有起色矣。”古人熊敬有诗赞美说:“晓起俄惊霁景开,高山头白势崔巍,卷帘为爱琼瑶湿,一片寒光入座来。”正是这些对蜀山雪后放晴景色的描写,使“蜀山雪霁”被列为古“庐阳八景”之一。

作为合肥近郊唯一一座绿山,这颗镶在城市边缘的绿宝石,多少年来,润泽了它脚下的这一片故土,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合肥百姓,也见证了古城庐州的源远流长。

大蜀山有过辉煌和苍凉。史载唐贞观年间山上的开福寺香火正旺,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据庐州,在大蜀山建过行宫。1936年秋,“卫立煌,没毫长,大蜀山,办学堂”,他在这里建起了蜀山农林职业学校。1938年5月合肥沦陷后,日军炸毁了开福寺和农职校,砍光了山上所有树木,并和抗日军队在此反复胶着。战火兵燹和乱砍滥伐,致大蜀山变成荆棘丛生的荒滩秃岭,正所谓“惨淡郊原落日黄”。

新中国成立后,合肥成为安徽的省会。当初的规划一度重点向西发展,因为蜀山一带风景俱佳。山麓,逐渐绿化,扶苍滴翠;水面,次第抬升,碧波荡漾。山水相依,风光宜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大蜀山已不再是合肥的最西边,周边一批现代化建筑更为景区增添了时代的韵律。长江西路、黄山路笔直地通向大蜀山的脚下,四季花海与大蜀山的同框,更像一幅山水画卷,不远处的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也在她的凝视下扬帆起航。

大蜀山。

紫蓬山:风光秀丽 历史厚重

紫蓬山,这一位于合肥市西郊、由一座座不高的山峰组成的连绵山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合肥地区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摇篮般的作用。

紫蓬山。

紫蓬山集纳了南北秀丽风光。其地处江淮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四季皆有美景。紫蓬山区方圆近百平方公里,拥有3500多公顷林地,470多种植物, 120多种鸟类,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这里层峦叠嶂,连绵不绝,山环水绕,森林茂密,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尤以怪石、奇树、碧水、珍禽为四大特色,构成了庐州一幅得天独厚的立体风景画卷。

紫蓬山区历史厚重。1800多年前,据守合肥的曹魏大将李典,为了表明自己仰慕先祖、报效国家的决心,在合肥西郊的山顶建了一座纪念祠,以纪念自己七世祖李陵,庙取名为李陵庙,而这座山也被百姓称作李陵山。明朝万历八年,李陵山改称紫蓬山。

晚清时期,这里又成了淮军的摇篮,据《肥西县志》记载,在晚清四十年时间,这里走出了参将、总兵到提督(含记名)以上将领1000多人,其中提督大员约300人。淮军作为晚清一支新式军队、晚清政府的国防军,在保家卫国抵御外侮中贡献了巨大力量。

紫蓬山淮军将领雕塑。

李陵庙于唐朝初年被皇家赐名西庐寺。晚清时期,紫蓬山区袁圩村人袁宏谟,在太平军余杭之战失利后,出家西庐寺,法号通元,在淮军将领周盛传等人的帮助下,通元重修寺院,成为中兴始祖。后来,通过李鸿章等人努力,通元从北京得到皇家刊印的多达万卷的《龙藏全经》,自此西庐寺成为皖中名刹。

西庐寺。

紫 山区文脉昌盛。淮军将领投笔从戎,却始终不忘文脉传承。刘铭传在台湾大力发展文化,对台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迄今台湾有多所大中小学以“铭传”为名。回到家乡,诸位淮军将领共同出资捐地选址,办起了“肥西书院”,李鸿章为此题写的匾额“聚星堂”现在挂在合肥市肥西县聚星小学。

肥西书院。

淮军将领对后代的教育也成果斐然。民国初年,自紫蓬山区张老圩走出的张树声之孙张武龄,到苏州定居,兴办了苏州第一所女子学校——乐益女校。后来,张武龄十个儿女成为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作曲家和乐团指挥,特别是他的四个女儿,张元和、张兆和、张允和与张充和,成为民国著名的闺秀,被誉为合肥张氏四姐妹。

清末民初,江苏丹徒人李恩绶受聘于淮军后人周家谦家,做私塾先生。客居紫蓬山下十一年,李恩绶编写了《紫蓬山志》、《巢湖志》、《庐阳辑要》及《采石矶志》,为合肥地区的志书与文化留下珍贵的资料。后来,李恩绶着手编写传统蒙学教材《龙文鞭影》,此书由周家刊印后,风行四十余年。

浮槎山:逶迤相连 人间胜景

位于肥东县东北与巢湖市西北接壤处的浮槎山是大别山余脉,山势层峦叠翠,逶迤相连20余里。主峰海拔418.2米,是长江以北,合肥东去最高山,四周罗布九座山峰,似九龙腾跃,形态各异,自古就有“北九华”之称。

浮槎山。

相传久远的古代,人间与天上,凡人与仙人为了亲密往来,在每年的八月,乘槎(木筏)从海上至天河。浮槎就是往来于海上至天河的木筏。

据《博物志》一书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那山原来是个木筏子,是仙人从人间上天的交通工具,故而得名,后称“北九华”。

北九华之由来,也与一个神话传说有关。

晋隆安年间,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即后来的金地藏菩萨)向其表兄玉皇讨官,遭拒后,一时恼怒,不慎跌落人间。他纵身爬起,想乘浮槎再上九霄,当时木筏上有九条龙正在饮水,尾巴交错在筏上,金乔觉只好坐在龙尾,九龙不支,纷纷逃往南天门。玉皇大帝闻知,降旨雷击。霎时,木筏和九龙都变成山峰,而金乔觉也跌落在山上。从此,他便在这里打坐,开辟道场。因此,浮槎山也有“北九华”之称。

浮槎山上有一眼神奇的泉水,名曰“清浊二泉”,又称“合巢泉”。“清浊二泉”为两个相连的泉水池,一池泉水清澈见底,一池泉水呈乳白色,水位稳定,久旱不涸,充雨不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地人称“八仙水”。

关于浮槎,古代记述较多。如东晋王嘉《拾遗记》所述:“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槎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槎,亦谓挂星槎。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暝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伟也。”

再如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武帝使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乃与一支机石而归。至蜀,问严君平,君平曰:‘某年月,客星犯牛女。’支机石为东方朔所识。”

李清照词云:“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北宋欧阳修著有《浮槎山水记》,全文700字左右,是欧阳修在京师任内,品 到在庐州任职的好友李端愿赠送的浮槎山泉水后,有感而发写下的。浮槎山的“清浊”二泉自欧阳修撰《浮槎山水记》后名声大噪,被誉为“天下第七泉”。

冶父山:群峦叠翠 古迹遗存

位于合肥市庐江县境东北的冶父山是《安徽省志·名山志》所载省内17座名山之一。据传春秋时,铸剑之父欧冶子曾在此山铸剑,山上存有铸剑池古迹,因此得名冶父山。诗人赞道:“长剑欲一淬,夜寻冶父山,揽衣望奇气,直在斗牛间。”

冶父山。

冶父山最高峰为兜率峰,海拔375米,自麓至巅凡五里许,群峰耸拔,盘旋而上,远眺江光,俯视五湖(沙湖、黄陂湖、后湖、白湖、巢湖)林峦崤密,雄峻秀丽,甲江淮间诸山,每当大雨初雾,晴空万里,登上顶峰,上有浮云紫雾,下有群峦叠翠,蔚成“冶父晴岚”,为庐江古八景之一。

冶父山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北齐·魏收撰):“潜(庐江县于南北朝为潜县)有野(冶)父山,越人冶铸之所。”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载:“欧冶子,春秋越人,善铸利剑,曾为越王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剑。”

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少年时代,欧冶子从母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后很快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消息传到楚王那里,楚王命令寻找欧冶子,叫他制造宝剑。于是欧冶子走遍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这三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

中国铸剑之父欧冶子雕塑。

一日,欧冶子寻访来到位处大别山余脉的冶父山,此地横跨欧亚大陆的“郯庐断裂带”上,地质结构复杂,矿藏丰富,其山峰地表遍布铁砂。“群物出土,惟铁惟艰;淘砂于水,伐木于山;欹倾是处,身垢若脯。”尤其是山上有泉水,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正是炼铁、铸剑、淬水的宝地。于是欧冶子领三百童男女和同门弟子干将、莫邪夫妇在这里铸剑。

公元前510年,吴王攻越,大胜。越王允常慑于吴国的威力,把欧冶子所铸的五把剑中的三把,即湛卢、鱼肠、胜邪献给吴王。阖闾得到后,视为宝贝。于是又命欧冶子继续再造两把。时欧冶子已逝,此重任便落在干将、莫邪夫妇肩上。后干将与其妻莫邪为吴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

冶父山干将和莫邪的雕塑。

说来也神奇,冶父山铸剑炉火熄灭,当年铸剑淬水的水池旁(后人称为“铸剑池”),悄悄地长出两株朴树。一株在池口东,一株在池口西,树高约10米,从树身开始,两树相对弯曲,一树伸向西,一树伸向东,其曲身姿态相若,至树冠处相拥,仿佛两顶华盖守在剑池旁。

铸剑池北有两巨石相合,如双掌合一,十指向空,称“合掌石”,又称“试剑石”,相传欧冶子当年铸成宝剑,为试剑锋,对此石用力一劈,剑过石开。试剑石旁有“莲花石”,形似盛开的莲花,山风吹过,似有阵阵清香。神工鬼斧,令人叹为观止。

更有诸多遗迹遗存,诸如虎洞吟风、响鼓岭、飞鹰石、诸葛岭、白佛岩、白像石、袈裟柜、青狮石、龙解石、老人石等,于峰巅谷底,参差错落,各尽其妙,形成冶父山的特色景观,令人流连忘返。古人有 “登峰身染云霞气”之诗句,足见此峰之胜。

四顶山:四顶朝霞 满山璀璨

“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这样的千古绝唱,说的就是位于巢湖岸边、肥东县长临河镇境内的 顶山。古时四顶山上,有炼丹池、朝霞寺、朝霞书院、滴芦井等名胜古迹,还有青蛙石、鹦鹉石、钓鱼台等奇石异景。今天的四顶山,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环巢湖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

四顶朝霞。

四顶山四峰骈列,故名四顶山。从远处看,此山如同一只四足朝天倒立的香炉,因而也叫“四鼎山”。被列为古庐州八景、巢湖八景之一的“四顶朝霞”,就是指四顶山的朝霞。其实,四顶山名气之大,远不止于此。据当地人考证,早在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中,古人就把四顶山纳入名山大川之列。

自古名山大川,总是和文人墨客联系在一起,四顶山也不例外。汉代文学家徐乾、王褒曾为四顶山作赋。晚唐诗人罗隐有诗《四顶山》赞曰:“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游人来至此,愿剃发和须。”

宋人张彦修称四顶山为庐州“一州之胜”,题诗赞曰:“翠峦齐耸压平湖,晚绿朝红画不如。寄语商山贤四皓,好来各占一峰居。”明人许蕃春用诗描写了四顶山的春色,诗云:“亭午过朝霞,山溪约略斜。细泉分石齿,晴鸟乱银沙。地远昔年梦,春浓野侍花。晚烟迷短骑,归路柳条遮。”清初,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曾游四顶山,并留下一诗曰:“四顶相蔽空,下带泉混混。驱龙耕白云,种芝三百本。”

无人机拍摄的“四顶朝霞”。

四顶之美,以“朝霞”为最。每当雨霁露晨,旭日东升,奇光四射,满山璀璨。身临其境,绚丽夺目,忧如涌入五色玻璃。四顶朝霞说法有二: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相传魏伯阳曾不远千里,入此山炼丹修道,丹成吞服后,他和三个弟子纷纷飞天成仙,就连喂养的一条白狗、一只黑鸡也飞上天。他离开四顶山,炼丹聚集的仙气仍不散,形同朝霞;二说魏伯阳炼丹成功,把仙丹遗到石缝中,丹气发出霞光。传说归传说,清人朱弦作《四顶朝霞记》,曾亲自登山观察,弄清四顶朝霞产生的缘由。他写道:一日晨起,徘徊于螺髻之侧。适当初晴露旦,草木含滋,旭日东升,奇光四射,俯视四、五里许,恍惚涌五色琉璃中,我始悟。认知朝霞是水气折光反射形成的奇观,乃是大自然赋予的天工之美。

四顶朝霞 郑成功/摄

四顶山一字联还曾获过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在名胜中题写一字联的比较少见,因为无论如何一个字无法描绘出名胜的景色。不过,当代联家方克逸就曾为巢湖四顶山题有一字联,上联是“月”,下联为“霞”。仅仅两个字,就高度概括出巢湖四顶山的核心景色,给人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方先生的解释是:“四顶朝霞与巢湖秋月,自古并列为庐阳八景,四顶山观赏霞月最佳处,谨以霞对月也。”经学术权威鉴定,此联匠心独运,为世界上最早、唯一、最短的名胜楹联,于1995年荣获了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峔山:美好生态 得天独厚

姥山岛位于合肥市巢湖市境内,以其神奇、优美和无与伦比的生态环境著称,是巢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也是皖中著名旅游区。姥山当地人又称母山、蒙山,谐音,意同姥。与姥山岛相伴,还有两座礁岛,在碧波之间若隐若现,称作鞋山,在巢湖中心,与姥山遥遥相望的还有一座姑山(同孤山),传说“陷巢州、涨庐州”时期,焦姥的女儿与焦姥一道通知乡邻,女儿先焦姥一步奔走,跑丢了一双鞋子,终又被洪水吞没。后来,鞋子化作一对鞋山,女儿化作姑山,焦姥最终化作姥山。母女相望遥无期,万顷波涛诉 说着断肠般的母女亲情。

自古就有“碧玉盘中一青螺”美誉的姥山。

姥山岛位于巢湖湖心,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如同一叶飘于水中。其地形椭圆,林木葱郁,四季常青,又如青螺浮水,自古就有“碧玉盘中一青螺”的美誉,为八百里巢湖唯一的“湖上绿洲”,是湖天第一胜境。

姥山不仅山绝、水险,景致秀美,而且名胜古迹众多,令人流连忘返。区内有20多处奇洞,大的能容纳100余人。洞内钟乳怪石琳琅,十分险妙。山巅有古塔、古塘、古船塘,还建有“望姑”、“虎上”、“望姥”三亭。山巅的文峰塔建于崇祯四年,塔身为条石垒砌而成,高51米,七层八角,共135级。塔内砖雕佛像802尊,石匾25幅。登塔凭栏远眺,但见水天一色,惊涛拥雪,帆影点点,鸥鹭翔集,令人心旷神怡。

姥山岛。

姥山岛人文景观丰富。南麓,有一天然避风良港,旧称“南塘”,系元末抗元将领俞通海、廖永安等率水师屯寨姥山时修。山腰,望湖而建的圣妃庙,祭祀主湖女神,始建于晋朝。唐代诗人罗隐、宋代词人姜夔均有诗词吟咏此庙,镌刻于廊柱上。

银屏山:气势宏伟 千年牡丹

巢湖城南绵延群山中还有一座气势雄伟的高山,因山上有一块巨石,色如白银,形似花瓶,故得名“银屏山”。还有一说, 山之南有一悬崖峭壁,每当隆冬季节,雪盖冰封,银装素裹,形以天然银白屏,十分壮观,故后人通称“银屏”。银屏山是巢湖境内第一高峰,海拔约508米,四周山峦起伏,九峰环抱,姿若雄狮,有“九狮抱银屏”之说。山中谷幽、林密,加上溶洞、奇花构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银屏牡丹花,人称“天下第一奇花”,生长在一堵巨大的犹如斧削、光滑如屏的悬崖峭壁之上,为一株天然野生白牡丹花,风姿绰约,历经千年而永葆青春,殊为举世罕见。牡丹亭三层八角,则被喻为“安徽第一亭”。

银屏山。

生长在离地30米高悬崖石缝中的野生白牡丹,有着1300多年的花龄,自唐代以来就有文字记载,历尽千年沧桑,风采依然,每到谷雨时节嫣然盛开。此花独具灵性,传说可以预报年景,人们可根据花的开谢、花朵多少来预测当年年景的旱涝歉年。花开三朵以下且花期短,预测今年可能干旱;花开四朵则风调雨顺;花开五朵五谷丰登;花开六朵六畜兴旺;花开七朵以上花期长的话,今年可能要发大水,因而民间赞之为“气象花”。据说只有两年牡丹花含苞未放,是1937年和1976年,故而民间又奉之为“神花”。

“天下第一奇花”银屏山白牡丹花。

这一株白牡丹具有诸多神奇之处:一奇为牡丹来历。于悬崖峭壁之上,贫瘠石罅之中突兀出这样一株枝青叶茂的牡丹,可望而不可即;二奇为牡丹花龄。如果以北宋欧阳修诗《仙人洞看花》为证,银屏牡丹已有千年沧桑;三奇为千年一貌。银屏牡丹虽经千年风霜雪雨,世间风云变幻,就是不凋不败。

合肥人一直对银屏山内这一株千年白牡丹情有独钟,如今,巢湖银屏山牡丹观赏节,已经成为合肥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

5. 形容白石山的诗句

1、海鸥何事更相疑。选自:唐·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

释义:海鸥为何还要猜疑?

2、朝夕海鸥驯。选自:唐·王昌龄 《还山贻湛法师》

释义:早晚无欲念,则可与海鸥为友。

3、永与海鸥群。选自:唐·李白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

释义:从此以后永远都要隐居避世了。

4、心静海鸥知。选自:唐·李白 《赠汉阳辅录事其一》

释义:人的心态平和淡定的时候,海鸥也会感知的。

5、愿狎东海鸥。选自:唐·李白 《金门答苏秀才》

释义:海上之人有好鸥鸟,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6、何人同海鸥。选自:唐·李颀 《寄万齐融》

释义:没有人能和海鸥一样。

7、能无愧海鸥。选自:唐·刘长卿 《松江独宿》

释义:对够无愧对于大自然的一切。

8、海鸥相见已高翔。选自:唐·刘长卿 《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

释义:两人相见时已经各自翱翔。

9、应接海鸥群。选自:唐·李嘉祐 《入睦州分水路忆刘长卿》

释义:许多的海鸥群。

10、何须身与海鸥同。选自:唐·张南史 《江北春望赠皇甫补阙》

释义:何必要与海鸥相同的身世呢?

6. 形容白石山的千姿百态

易县狼牙山。太行山是有奇石的。太行山有:千层石,太湖石,泥裂石,钟乳石,上水石等,各类千姿百态奇石。

曲阳西部山区河谷中

涞水云纹石。产于北京市房山区与河北省涞水县交界的燕山东麓,

这些地方石头各有特色,不过都是捡石头的好去处,有兴趣可以去尝试一下。

7. 描写白石山

夜游雁荡山采用了东、西、南、北、中的描写顺序。

表示雁荡山游览顺序的词句:

东雁荡山

东雁荡山面积0.95平方公里,东部沿岸断崖峭壁,犹如刀削斧劈,山成半片,直立千仞。连绵数千米的绝壁依次展开惟妙惟肖的迎风屏、赤象屏、孔雀屏、鼓浪屏等巨幅岩雕画屏,是中国最长最大的海上天然岩雕,被誉为“神州海上第一屏”、“海上天然岩雕长廊”。

西雁荡山

西雁荡山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境内,相距市区35公里,总面积128.6平方公里。其内景观以群瀑、碧潭、幽峡、奇岩为特色,融朴野的山村风情为一体,有金坑峡、七瀑涧、高山角、珠岩、西山、龙溪、崎云、五凤八大景区,230多处名胜景点。

南雁荡山

南雁荡山,简称南雁,位于平阳县西部,距温州市区87公里。主峰明王峰,海拔1.08千米,山顶有泥塘沼泽,秋科时节有大雁在此栖息,且与北雁荡山遥望相对,故名南雁荡。南雁荡山总面积97.68平方公里,群峦叠翠,飞瀑溪潭,共有67峰、28岩、24洞、13潭、8潭、9石。南雁荡的开发较早于北雁荡,五代时高僧愿齐就率门徒三百在此开发。

北雁荡山

北雁荡山位于乐清市境内东北部,万山重叠,群峰争雄,悬嶂蔽日,飞瀑凌空,古木参天,自古就有“寰中绝胜”之誉,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北雁荡山有102峰、64岩、26石、46洞、14嶂、18瀑、28潭、13坑、13岭、10泉、2水、8门、4阙、7溪1涧、8桥2湖、5尖2峡等,由此将其分为灵峰、灵岩、大龙湫、显圣门、雁湖5个景区。

中雁荡山

中雁荡山原名白石山,位于乐清市西南10公里,距温州市区20公里。总面积93.44平方公里,境内以峰雄嶂险、洞幽寺古、潭碧林翠着称,设有玉甑、西漈、三湖、东漈、凤凰山、杨八洞、刘公谷等七大景区,共计景点300余处。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来,留下大量珍贵的墨迹。南朝谢灵运诗云:“千倾带远堤,万里泻长汀”;宋朝王十朋也写道:“十里湖山翠黛横两溪寒玉斗琮琤”。

8. 形容白石山的雪景句子

进入2021年以后,1月19号,河北石家庄市下了一场小雪,这是河北在2021年下的第一场雪,尽管雪量不大。

入秋后,第一场雪下在了保定白石山。这是2021年入秋后,河北境内迎来的第一场雪。这个季节的河北,树叶还来不及黄,却经历了被冬雪覆盖的过程。

带孩子白石山旅游攻略 白石山攻略一日游

1. 白石山攻略一日游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保定虽然是一个小城,但其历史和自然风光都不可小觑。这里曾经是清朝直隶总督府所在地,其地位较他省都为重,李鸿章、袁世凯都曾在此做直隶总督。保定西依太行山,东抱白洋淀,离北京较近的美丽的野三坡、白洋淀、天桥瀑布群、白石山、狼牙山,都成为京城郊游族们追捧的避暑去处。保定的历史颇值自傲,在至今两千年的春秋时代,晋国就在这里建下保定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池,以后在各朝各代又分别成为县、路、府、直隶省会等,历来为军事重镇,与京、津呈三足鼎立。市中心的古莲花池是清雍正年间高等学府的所在地,是当时十大名园之一。这里还有出土了金缕玉衣而名噪一时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满城汉墓,埋葬着雍正等清代四位皇帝的清西陵。在这里还曾经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晋察冀边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狼牙山五壮士,以及我们所熟悉的老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旗谱》里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2. 白石山攻略一日游最佳路线

来源白石山,十渡野三坡

3. 白石山旅游景点攻略

有电话吗

4. 白石山 攻略

有十瀑峡。

地址在涞源县往南,顺着207国道15公里左右的路东边,过了白石山不远,就是十瀑峡。如果你找不到具体位置的话你可以用腾讯地图搜索一下,支持浏览地图、搜索地点、查询公交和驾车路线、语音导航、路口实景图和步行导航等用户核心功能。不仅提供路线还告诉你怎样坐车,我觉得很方便哦,希望可以帮到你

5. 白石山一日游最佳攻略

门票信息:需购票 ¥130.0起。

白石山景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地处京津冀核心区,毗邻雄安新区,隶属保定市涞源县,因山多白石而得名,是中国有名的山岳避暑胜地和爱情圣山。

白石山拥有大理岩峰林景观和壮美的云海奇观,有华北面积较大的落叶松林和红桦树林,是中国边关文化发源地、希望工程发源地、狐仙文化发源地、日出观赏地。还有云端咖啡厅、悬空绝壁栈道、“天空之镜”、盟誓圣地“山盟台”等网红打卡地。

6. 白石山攻略一日游多少钱

1、白石山

  攻略一:海拔1600—1900米中秋全景游

  适合人群:学生、白领等中青年

  耗时及运动量:4—6小时(15000步)

  特色介绍:全面体验白石山美景

  途经景点: 韭菜园→仙人晒靴→自然角落咖啡厅→太行之神→飞云口→山盟台→红桦林→八戒娶妻→韭菜园

  攻略二:海拔1900米中秋精华观光游

  适合人群:中老年以及孩童

  耗时及运动量:2—3小时(10000步)

  特色介绍:线路短,可以游览白石山精华景点

  途经景点: 韭菜园→小洞天→八戒娶妻→天空之镜→红桦林→飞云口→山盟台→韭菜园

  2021白石山中秋免费活动

  2、野三坡

  百里峡

  百里峡是野三坡的王牌景区,拥有着壮丽罕见的嶂谷地貌,峡谷最宽处不及10米,最窄处仅有一步,随处可见绝壁万仞、怪石嶙峋、瀑玉飞流,更兼有繁茂的林木,漫野的山花藤蔓,为其赢得了“天下第一峡”的美誉。

  百里峡经典游览路线游览时间4小时左右。

 

  景区地址:涞水县三坡镇苟各庄

  其它自费项目(选择性消费):

  登山索道:单程50元/人

  电瓶车: 程15元/人

  保定野三坡景区介绍

  

  推荐游玩线路

  1.从县城顺112国道一直西行到梁格庄大桥下路,走环陵公路,依次经过的景点为;行宫宾馆(清代皇帝来西陵祭祖时下榻的皇家别苑)——永福寺(皇家寺庙)——崇陵(内葬光绪皇帝,地宫开放)——端王园寝(解密清代皇子教育)——泰妃园寝(雍正21位妃嫔)——泰 陵(内葬雍正皇帝,西陵首陵)——昌陵(内葬嘉庆皇帝,隆恩殿花瓣石地面)——昌西陵(内葬嘉庆的孝和皇后,回音壁回音石)——慕陵(内葬道光皇帝,楠木雕龙)——112-国道

  2.从县城顺112国道一直西行,到泰陵大红门下路,参观泰陵五华里神路,到泰陵(内葬雍正皇帝,西陵的首陵)---昌陵(内葬嘉庆皇帝)——昌西陵(内葬嘉庆皇后孝和,有回音壁,回音石)——慕陵(内葬道光皇帝,楠木雕龙)——再顺原路返回泰陵东行——泰妃园寝(雍正的21位妃嫔)——端王园寝(雍正的儿子弘晖,皇子展)——崇陵(内葬光绪皇帝,地宫开放)——永福寺(皇家寺庙)——行宫宾馆(清代皇帝来西陵祭祖时下榻的皇家别苑)——112国道(东行经梁格庄大桥)

  

踏访红石砬子

红石镇位于柳河县西南部,距县城55公里,距柳河南部重镇三源浦10公里,因境内有一红石砬子山而得名。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第四次临江保卫战的主战场。1947年4月3日,东北民主联军以红石镇、兰山为中心展开围歼战,全歼国民党八十九师和五十四师一六二团,取得了中国军事史上有名的“柳南大捷”。2016年,柳河县委党校挖掘柳河红色教育资源,在红石镇踏查“柳南大捷”战斗遗址,红石镇政府秘书王忠林给笔者提供了很多线索,并陪同采访知情人。在其后的接触中,每次和他交谈,都有很大收获。2017年年底,他又给笔者提供一条线索:孙述周创作的《血盟救国军军歌》被有关部门认定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母本。

回到县城,笔者开始查阅有关孙述周和《血盟救国军军歌》的相关资料,整理出来后大致是这样: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天,清原人孙铭武(字述周)目睹日寇的侵略暴行,与曾在日本留学的老友张显铭相约返乡。孙述周与其兄孙铭久、其弟孙铭宸一起发动亲友、同乡组织抗日武装。张显铭策动辽宁公安大队第28中队李栋材部哗变。10月16日,孙铭武、孙铭宸和张显铭在中寨子村孙家大院,创作了《血盟救国军军歌》。10月19日,孙铭武、张显铭与李栋材的二十八中队400多人,集合于清原县大苏河乡,唱着军歌,宣布起义,成立“血盟救国军”。大苏河血盟誓师后,孙铭武孙铭宸和张显铭等人先后到新宾、柳河、通化桓仁等地秘密联络各界人士共同抗日,不久队伍开往通化、柳河。

红石镇是当年新宾到通化的必经之地,这里群山环绕,易守难攻,适合隐蔽游击作战。孙述周等首领从长远军事战略考虑,决定在此建立根据地。为了进行长期斗争,队伍驻扎后进行整编,推选孙述周为总司令,李栋材为总指挥,张显铭为总参谋。全军编为5个大队,大队下设中队、小队。同时申军纪、编典籍,整个队伍秩序井然,士气大振。

血盟救国军在红石周边的蝲蛄河、兰山、柞木台子等地与伪东边道司令于芷山的伪军多次交战均取得胜利,队伍扩大到1000余人。1932年1月,血盟救国军与前来围剿的伪军在三源浦附近的大牛沟激战,又一次击溃伪军。1月18日,于芷山以谈判为名将孙述周等20余名官兵骗到三源浦,当夜将孙述周等人全部杀害。又连夜包围了李栋材率领的救国军余部,除部分人员突围外,李栋材等140余名官兵被俘,后被杀害。

血盟救国军解体后,孙铭宸带领余部参加了唐聚伍的辽宁民众自卫军。《血盟救国军军歌》随着他们的传唱在爱国人士中流传开来。1933年,聂耳到热河慰问前线战士,在采访中听过东北义勇军战士们传唱这首歌。回到上海后,聂耳将包括《血盟救国军军歌》在内的采访材料交给田汉,最终两人共同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如今,血盟救国军被普遍认为是辽东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201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份按烈士牺牲年份和姓氏笔画排序的名录中,辽东血盟救国军总司令孙铭武(孙述周)排在了第一位;同时,《血盟救国军军歌》被认定为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母本。

年初,笔者两次到红石镇踏访。当年血盟救国军驻扎的红石镇叫红石砬子村,红石砬子山位于村南,红石河穿村而过。后来红石砬子村以河为界分为两个村,即今天的红石村和进化村。由于年代久远,笔者遍访红石镇老人,无人知晓血盟救国军具体驻扎位置。根据笔者访问到的一些信息,结合当地人传说红石砬子山上曾经有过大刀会,白天去三源浦打鬼子、晚上回来操练的说法,笔者推测,血盟救国军是在红石砬子山下东北角附近挖的地窨子里居住的。

虽然踏访没有得到令我们满意的结果,但是红石砬子无论是作为一个村名还是一个山名,何其有幸能成为辽东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血盟救国军的根据地,见证了孙述周等抗日英烈的英雄壮举。

望着黛青色的山峰,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群手持大刀长矛、土枪土炮的义勇军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山脚下出发,激昂的军歌在上空缭绕:

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去唤醒全国民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起而杀敌!起来,起来!我们要团结全国民众,去战斗,战斗,战斗!…………

作者:孙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