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刘林遗址

邳州刘林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刘林遗址,位于邳县西北约30公里,中运河东岸分洪道内,东距火石埠500米。遗址面积24000平方米,1959年发现,1960年和1964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和南京博物院两次发掘,揭露面积共4025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6米,遗址发现有红烧土居住面和灰坑、灰沟遗迹。共清理墓葬197座墓。这片公共葬地排列,邳州刘林遗址,邳州刘林遗址简介,邳州刘林遗址-徐州市邳州市邳州刘林遗址旅游指南

航拍榆林文化遗址,了解下石峁、统万城、银州、麟州、绥州、夏州

本文为《航拍榆林》第二集解说词,主要包括榆林的历史文化遗址,4000年历史的石峁遗址,1600年前匈奴人建立的统万城,唐代设置的银州、绥州、夏州,以及后来的麟州。

根据目前的考古探索,夏商时期的榆林已经拥有了高度的文明形态。尤其是近些年发现的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神木市高家堡镇,从空中俯瞰,这一带是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北岸的梁峁台塬地形,在这个普通的梁峁上,掩埋着一个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人类遗址。

它是中国北方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的超大型中心聚落,是目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其规模远远大于同一时期的陶寺遗址良渚遗址。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皇城台是石峁遗址的核心。其层层设防、众星拱月般的结构,当已具备早期宫城性质,或可称为“王的居所”,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早期宫城。

石峁遗址城墙较长,目前完成考古发掘的仅有外城东门遗址,这里发现了由南北墩台、内外瓮城、马面、角楼等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的城防设施。在石峁遗址发掘以前,人们认为这种复杂的城防建筑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然而石峁遗址角台、内外瓮城等结构表明4000多年前的石峁人,已经掌握了这种建筑技艺。即使经过4000多年的风雨洗礼,石城仍然坚固异常,让后人惊叹于那个时代的工匠精神。

石峁遗址目前仍处于考古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根据目前的信息来看,石峁遗址距今约4300年,正好处于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是目前已知那个时代规模最大的城址。如果破解了石峁的密码,对于填补夏代考古的不足,探源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榆林靖边县城以北58公里的红墩界,保存有一个规模巨大的古城遗址。空中俯瞰,古城内建筑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只剩下城墙轮廓清晰可见。因其城墙为白色,当地人称白城子。这就是匈奴人建立的城市—统万城

统万城修建于公元413年,此时华夏大地处于分裂时期,在长江以南为东晋政权,而北方分别由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占据。建立统万城的,正是南匈奴的领袖赫连勃勃。赫连勃勃建立了大夏政权。此时的南匈奴,与中原的汉族交流融合,接受了一部分汉族文化,其中包括修建固定城池。赫连勃勃将都城选择建立在无定河上游,城市名叫“统万城”,寓意统一天下,君临万方之意。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了十几年,大夏政权便灭亡了。但是统万城作为这一区域最大的都城,存在了几百年时间。西魏在这里设置统万镇。公元487年置夏州,以统万城为夏州治所。五代时期,夏州为党项族李氏割据,在军事及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宋代初年,统万城住户10万人,是北方地区重要的大城市。然而随着西夏和北宋战争的升级,公元994年,宋太宗占领了夏州后,下令迁民毁城,从此统万城沦为废墟。

空中俯瞰,统万城外廓城和内城轮廓清晰。内城又分为东城西城两部分,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廊城、东城和西城。外廊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4700米。东西城中间由一道墙分开,东城周长为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东西城的四隅都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墩台,其中西南墩台高达40余米,保存最为完整。

统万城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匈奴遗址,它繁华了五百多年,反映了匈奴民族和古城的兴衰,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及其农耕文化的融合。站在城墙前,依稀能感觉到1600年前匈奴人曾经的辉煌。

隋唐时期,天下一统,版图进行了重新划分。唐代在今榆林境内曾设立四州,后来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贞观年间设立了夏州、绥州和银州,夏州的治所就是上面介绍的统万城,宋代以后被废弃,今天仅存遗址。

绥州最初设立于西魏年间,隋唐时期,其治所多次调整,贞观年间设立的绥州大致是今天的绥德一带,其治所称上县,今天已经难觅痕迹了;北宋以后修建了绥德城,此后一直作为州、县治所。

绥德城位于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西北旱码头”之美誉。

今天的绥德,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如扶苏墓蒙恬墓、文庙等,建设有汉画像石博物馆、绥德革命纪念馆等多处景区供游客参观。绥德名州镇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

贞观年间设立的银州,其治所在横山区党岔镇,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米脂佳县一带。

银州坐落在榆溪河与无定河交汇处,是榆林地区少有的“鱼米之乡”。

遗憾的是,银州后来废弃,其故城旧址在历史长河中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仅存少量夯土墙。

唐代开元年间,在榆林东北部,今天的神木地界,增加了麟州。麟州故城位于神木以北十五公里的店塔镇杨城村。

五代时期,麟州刺史杨宏信在此抵御契丹、西夏,杨宏信后,其长子杨重勋和其孙杨光继任麟州刺史,世代守卫国土。杨宏信的次子杨业,为北宋抗辽作出了重大贡献,号称“杨无敌”。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均为宋代名将。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故事,得到了民间老百姓的爱戴。因此,后代人们怀着对杨氏英雄的崇敬心情,将此城称为杨家城。

麟州故城分内、外城,外城周长约4公里,东、南、北设三门,西面临绝壁。

空中俯瞰,今天的麟州城只剩下四周的围墙,城内唯一的建筑是将军祠,里面供奉着杨家将。

相传麟州故城外东南四十步,有松树三棵,为唐代栽种,人称神木。今天的神木县,正是得名于此。因此,可以说麟州故城是神木之根。

范仲淹曾经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主持西北军政。范仲淹有一天亲临前线,视察麟州城,目睹大漠荒凉的景象,感叹战争的残酷。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麟州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泉州必游景点南少林寺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有什么景点

1.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有什么景点

一、嵩山少林寺嵩山少林寺位于我国河南省登封市的嵩山脚下,少林寺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是因为嵩山少室山那一带树林十分茂盛,因此被人们称为“少林”。

二、福清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位于福建省的福清市,因为在嵩山少林寺的南面,也被称为“南少林”。

三、泉州少林寺当年喵酱给游客介绍福建的时候,最常个说的一句话就是:地下文化看西安,地上文化看泉州。

2. 泉州南少林寺旅游攻略

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

3. 泉州少林寺景点有哪些

少林五拳和花拳

少林五拳包含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法,是泉州武术的一门绝学。

  少林五拳特点为“以形为拳,以意为神,朴素明朗,拳势激烈”,富于阳刚之美。 其精义为:“注意不注气,注气不注力,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荛力”

花拳是少林古拳法中的稀有拳种,属少林柔拳一派。特点:拳打卧牛之地,出手敏捷,打不露形,粘衣即打,手到劲发,离身消劲。 精义:花拳八法,即“吞、吐、浮、沉、粘、离、擢、浚”。

4.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图片

福建共有三座南少林寺,它们分别为:莆田、泉州、福清三座南少林寺院。其中,创寺最早的莆田南少林寺,据《兴化府志》记载:莆田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莆田置县早11年,较嵩山少林寺晚建61年。

其次为泉州少林寺,据《晋江县志》与《泉州府记》记载:泉州少林寺建于唐乾符(公元874—879年)中年,原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今名“东禅寺”。至于清南少林寺,在一些史书如《八闽通志》、《三山志》以及清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中虽有记载”福清少林”字样,却无详细的文字记载其创建时间,故此,笔者在此也只能根据在福清南少林寺遗址所挖掘的文物来评估,福清南少林约创建于宋代,至今最少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5.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有什么景点可以玩

公交线路:202路,全程约5.1公里 1、从泉州客运中心汽车站步行约440米,到达客运中心站南门站 2、乘坐202路,经过7站, 到达侨乡体育馆站(也可乘坐22路)

3、步行约1.2公里,到达南少林寺遗址

6. 泉州南少林遗址好玩吗

一提到少林寺,许多朋友最先想到的是武功高强的僧人和雄伟壮观的庙宇宝殿,不少人也只认为少林寺就是位于河南登封的中岳嵩山少林寺,“天下武功出少林”,就是说的这里嘛!其实呢,除了河南嵩山少林寺外,国内还有另外三座少林寺,它们都在我国福建省境内,还都被称为“南少林”,而河南嵩山少林寺,一般被称为“北少林”。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吧!

河南嵩山少林寺

8河南嵩山少林寺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北少林,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的中岳嵩山之中,被称为“禅宗祖庭”,是中华武术的发源地,是国家AAAA级景区。

与北少林河南嵩山少林寺相对应的就是南少林了,位于福建省境内的福清、泉州和莆田三地的少林寺,均称为“南少林”。

福清少林寺

福清少林寺位于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境内,始建于唐代,19世纪毁于战火,1994年重建,这里群山绵延,风景秀丽,是一处修身养性的世外桃源。

泉州少林寺

泉州少林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东侧,与北少林 山少林寺一脉相承,历史上曾多次重建,是我国南方武术的发源地之一。

福建莆田少林寺

莆田少林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西天尾镇境的九莲山之上,海拔500多米,始建于南朝,毁于清代,1998年完成重建,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山青水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结论:我国确有四座少林寺,一座在河南,就是登封嵩山少林寺,其它三座在福建,分别是福清少林寺、泉州少林寺和莆田少林寺。

7.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有什么景点吗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位于东门外凤山的东禅村,1992年9月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毁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门竖有“少林古迹”匾额。1992年,遗址仅存一小庙,为二进深三开间砖木结构的近代建筑。

8. 泉州南少林寺遗址有什么景点图片

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

1992年,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及海内外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少林寺开始复建。2004年,金庸大侠泉州之旅,为少林寺题下了:"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十六字,随后的金庸新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改为泉州南少林。

2006年11月26日泉州少林寺举行首任方丈升座仪式。释常定现任泉州南少林寺方丈,他也是泉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团长。

尘封一千多年的山都县遗址在邓州构林镇被发现,你怎么看?

秦汉时期,邓州境内的古县城,比较著名的有穰城和山都,穰城后来被隋文帝名之为邓州,山都却销声匿迹了,关于它的旧址,众说纷纭,山都古县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先来看看山都的位置和历史。公元前272年,秦昭王往南扩张,置山都县,属于南阳郡。位于邓州南境和湖北襄阳北边的土冈交接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属于襄阳郡。西魏为山都郡治所,北周废,历时八百余年。依稀的古城模样,悠悠的护城河水,深厚的文化土层,一切都显示,这里曾经是一个古老的村落。邓州构林镇以南约五公里处的古村村,村民们耕作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大量硝土和古钱币。甚至还会出土一些刻有画像的很大的汉砖。现在的古村小学,就坐落在土城墙的一角,学校下面应该就是深厚的文化土层。

村子东南有白马寺,建国后,曾用作农大的学堂,现在已荡然无存。村子西北的高岗上,有两座高大的汉冢,墓主身份不详。其中一座上面建有道家祖师殿,以前人们叫古村殿。

听村民们讲,原来村子里有一块古碑,上面写着古山都三个字,石碑估计为明朝所立。据县志记载,“山都”为一种动物名,是狒狒的一种。可能原来此地有很多这种动物。

不过,据本地人代代相传,很多人都称此处为马武城。马武是南阳胡阳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元勋,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光武帝建国后,封马武为山都候。

从此,马武就和山都县有了不解之缘。马武原为更始帝的侍郎,与光武帝一起屡破敌军,官拜振威将军。(上面为邓州构林镇古村的马武像)

勇将归心。光武帝还没有扯旗单干的时候,很赏识马武,一次置酒高会后,很从容地说,我如果有了骑兵,就让你来带领。马武说,我愚笨,怯弱,恐怕难以胜任。光武帝道,将军久经沙场,习于战事,哪里是我这样的文官所能比的!一句谦虚的话,让英雄从此归心。

更始帝的尚书谢躬被光武帝诛杀后,马武率众投降刘秀,并谢绝继续率领自己过去的兵马。后来,刘秀,马武在并肩作战中失败,马武多次返回冲陷敌阵,两人才得以逃脱。

仗义敢言。光武帝即为后,马武被封为侍中,骑都尉,山都候。这时,马武真做了刘秀的骑兵元帅,侍中为皇帝的近臣,出入皇帝身边,马武性格正直,经常当面评论大臣的长短,得失,无所顾忌,武帝常引为笑谈。

马武为骑兵元帅,屯兵北方时,因滥杀军吏免官,被下令带上自己家人回到自己的封地山都。晚年,又被起用,率军四万,大破西羌兵。

悠悠岁月,苍苍古城,一千多年弹指一瞬间,历经沧桑之后,如今只剩下文化土层和古老的传说,昭示着往昔的风流与繁华。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考古发掘不断推陈出新,成绩斐然,这是我国科技进步,是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是好事。

南阳市汉代宛城遗址在哪里?有什么史书资料可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亲口说的,不允许被质疑、被否定、被篡改。一、《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

二、《汉书—地理志》记载“宛,莽曰南阳”

三、诸葛亮《前出师表》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出师表》记载“(曹操)困于南阳”。

四、《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五、习凿齿《襄阳记》“南阳城南九十里”

六、《三国志—魏书—武帝记》:“(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 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绣奔穰,与刘表合。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张绣驻防宛城,绣亦不是南阳郡守和章陵郡守,这里的南阳当然指宛县和章陵县两地,而不是整个南阳郡与章陵郡二郡及其诸县。

七、张衡《南都赋》记载“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

八、总结一下南阳和宛的关系吧:

1、《汉书—地理志》“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载王莽新朝(8年—23年)时宛县就被命名为“南阳县”,早于诸葛亮(181年—234年)作《前出师表》(227年)“躬耕于南阳”和《后出师表》(228年)“困于南阳”200年;早于习凿齿(325年—413年)之命名“南阳城”300年,早于隋朝(581年—618年)之命名“南阳县”573年。

2、其实,早在战国时,宛就被称为“南阳”。《大元一统志》云:“宛,春秋楚邑。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

3、秦汉、三国(前221年—280年),“南阳”一指南阳郡,二指南阳县(南阳城、宛县、宛城),同时宛也可以指南阳郡,如《汉书—高帝记》中南阳郡守被称为“宛守”;《后汉书—志—天文上》有“(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军起南阳,至昆阳”;《三国志—张绣传》有“张绣在南阳”;《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有“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和“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后出师表》有“曹操……困于南阳”,这些“南阳”都是指南阳县(南阳城)而非南阳郡。

4、西晋、东晋,宛明确被称为“南阳城”,如习凿齿在《襄阳记》云“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

5、东汉三国,不仅“南阳”可以指宛,南阳郡也可以指宛。《后汉书—郡国四》“南阳郡,秦置,雒阳城南七百里”就是明证!!

可见,南阳郡、南阳县、南阳城、宛,可以指同一个地方,这地方就是东汉南都帝乡(宛),

“躬耕于南阳”不容被质疑、否定、篡改。

作为立志科普地方史的写手,我来回答。

最近和朋友们讨论问题,提到汉宛城遗城,不过说起细节,似乎很多朋友知之甚少,很多介绍也比较模糊。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在哪里查资料,索性我自己查一查。

一:史料记载的汉宛城《水经注》卷三十一:(氵育)水又南迳宛城东……,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 。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宛城,今郡城周六里有奇,盖元时所更置,其小城、大城之址,湮废久矣。

按这些记载看,南阳城在(氵育)水,也就是白河的旁边,有大小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南角。现存地几个版本的南阳府志里,也提到南阳城,规模很大,后来因为隋唐时期邓州治所在穰,南阳仅为县治,南阳城缩小只有西南一隅,还说有废墟一处,这个记载应该很靠谱,现在的南阳市区确实能找到城墙遗址若干处。

东汉末年,朱俊负责平定宛城一带的黄巾军,讲朱俊自带精兵五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韩忠退保小城乞降,这是比较明确提到大小城的历史事件,与上述记载吻合。另外感慨下,黄巾之乱,是宛城衰落的最要节点,以后的宛城不复当年风光。

南阳报业传媒发的南阳市不同时代古城墙图,供大家参考。从这里看,后来的南阳城还没有汉代南阳城大。

二:考古发掘宛城范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的发掘,发现了三处城墙遗址:

蔡庄东北一处,向西、向南分别有1000m和800m,高1至4m不等,这应该是 城的东北角;

尚庄附近一处,残高1.5m左右,这应该是宛城的北墙;

景穆街南侧一处。在琉璃桥西60m处仍可见到城垣遗迹,应该是宛城南墙;

没有发现西墙,但是学者推断,应该跟明清的西墙位置差不多。

考虑到南墙东为温凉河,城市的东南角很可能被水冲毁,所以东南角的具体情况就说不清了。估计大城约4平方公里,小城0.77平方公里。

其实看这些报告,位置仍然很模糊,网上居然也没有具体的图。我到相关的期刊上找来,供大家参考。

此为具体方位图

推测大城的三种可能图

此图为我手绘,具体位置有少量偏差。

二:考古发掘的几个重要点1、手工业作坊遗址

遗址在瓦房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面积达28000平方米。有治铁、制陶、铸铜等,从周代一直延续到东汉,以汉代最为重要。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史记货殖列传》对南阳郡很是称赞,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盐铁论》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这时期的南阳孔氏家族,很可能是被秦始皇迁过来的有罪之民后裔,世代治铁为业,在南阳为巨富,结交权贵,游走诸侯之间。 你可以类比下七八十年代的武钢、宝钢集团。考古发现算是对这些记载的映证。

2、新莽钱范

钱范,是铸币的模具。王莽曾经在六大都会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商业活动,保证物价稳定,设有交易丞、钱府丞各一人。而钱府丞应该就是管理与钱币相关业务的,这使得我们怀疑,钱府丞也会管理铸币业务。你可以理解成人民银行,在六大都会设立分行,管理金融问题,且南阳设了一个铸币厂(想想大名鼎鼎的沈阳造币厂)。南阳多处发现钱范,自然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3、还有古井,古墓等,就不再赘述。

后记:

目前网络资料不多,讲的不是很清楚,而且缺少地图。想了解的,建议大家到维普、知网上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