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山摩崖造像

云龙山摩崖造像

因山上有北魏雕刻的大石佛而得名。云龙山海拔142米,长3公里山分九节,蜿蜒起伏,壮似云龙。云龙山上兴化寺的大石佛是徐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窟造像,佛高11.52米,方面大耳,形态慈祥、气势严威。大石佛雕刻于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大石佛两侧的崖壁上雕刻着大小错落、神态各异的近千座小佛、菩萨等造像,其中刻有:魏太和十年七月造像;唐开元二十二年五月造像;唐元和十五年造像;宋政和七年造像等年号。这些年号题字都是当时开凿时留下的,因而确切推断大石佛应为公元466—486年间(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彭城归附北魏至孝文帝太和十年之间)的作品。又因北魏皇室有“结伴高僧,游心释典”的风尚,武宣王的父亲献文帝、兄孝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和佛教石窟营造的倡导者,他们在平城(山西大同)都曾“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述”。所以,助兴建造大佛的主事者应为献文帝的第六子当时被封为彭城王的武宣王元勰。

直至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更好的保护这些造像,主持僧胜吉利用三面崖壁建造大殿三间,因殿依山而建,前壁三丈,后壁三砖,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风格别致成为禅林奇观。明宣德七年寺毁于火,大石佛仍然完好,宣德九年又重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给大石佛加刻了两臂及胸部,并雕饰彩绘祥云及龙的图案。

大石佛面容慈善、神态端凝,两侧千姿百态、雕刻精湛的崖壁造像,从北魏到唐、宋虽历经沧桑,依然是佛光闪耀,触动人心。沿着高耸陡峭的山体佛、菩萨、高僧、武士、伎乐、供养人等等密罗星布在大小不一的龛中。造像多为高浮雕,高度在5至50厘米之间,或站或立、或坐或卧,或单独一龛、或群组相依。大小错落、高低参差;造型端美、神态严威,井然有序地密布在高低起伏、气势雄伟的崖壁上,就连崖壁很小的深凹处都有佛的身影,放眼望去佛光扑面,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