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调元小楼

陈调元小楼

陈调元小楼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北固山上。陈调元(1886-1943)字雪轩,民国时期曾任军长及安徽、山东两省主席,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院长。该楼系-于1926年出资兴建,后赠予陈调元,故名。又因于此可凭窗观海,又名“望海楼”。德籍工程师设计,为中欧式古典别墅建筑。占地面积约363平方米(含地下室),全石结构,前有停车场,行车石路及石门等附属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现为驻军部队招待所使用。此对研究民国人物和近现代建筑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2001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门前广场,西至二层坡顶楼房,南至道路围墙边,北至5米坝台处。

陈正荣 | “小姐楼”的女主人——李鸿章的小女儿李菊藕

小姐楼”的女主人

——李鸿章的小女儿李菊藕

本篇文章2599字

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李菊藕

南京白下路273号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东北角,有一幢方方正正的民国建筑特别显眼。这幢以青砖为主体、红砖镶嵌的两层小楼,四周都有回廊,屋檐下都有雕花装饰,楼前的石碑上刻着“张佩纶宅”的字样,并且注明这幢民国建筑属于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幢楼在南京还有一个民间称呼——“小姐楼” 。

小姐楼的小姐是谁?不说不知道,说了让人吓一跳。主人是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千金,也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她叫李经璹,小字菊藕。更多的时候,人们称她为李菊藕。

坐落在江苏海事职业学院里的小姐楼

李菊藕(1866-1912 )是李鸿章与赵小莲所生,为他们的第二个女儿。受到家庭影响,李菊藕自小读书识字,很有文化,能写诗。22岁那年,由父亲做主,将她嫁给了年已40岁的张佩纶。

左为李菊藕母亲赵小莲,右为李菊藕

张佩纶字幼樵,号篑斋,1848年出生,祖籍直隶(河北丰润,生于杭州,长于苏州,自小十分聪慧,才思敏捷,下笔千言。同治十年进士,早年,好议论天下事,与张之洞、陈宝琛等皆为朝廷的“清流派”。1882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针对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中国边疆事,他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抗法。中法战争初起,他主张迎战。受朝廷委派,他到了福建处置海疆事宜,兼任船政大臣。1884年7月15日,法军舰侵入马尾港后,随后发起进攻,福建水师覆灭,马尾船厂被毁。张佩纶被免职,并被遣送戍边。1888年获释,被李鸿章招至幕下。

张佩纶此前已经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26岁那年他迎娶大理寺卿朱修伯的女儿朱芷芗,结婚五年后,妻子生病去世。第二次婚姻娶的是陕西巡抚边宝泉的女儿边粹玉,结婚三年,妻子又生病不治。妻子早亡,加上马尾一战失败,张佩纶跌入到人生的最低谷。此时,身任朝廷重臣的李鸿章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李鸿章与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曾担任安徽按察使)是至交,他一直十分欣赏张佩纶的才华。张佩纶流放期间,断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李鸿章每年私下补贴他千两银子做生活费。1888年,李鸿章将自己的小女儿嫁给张佩纶。这对张佩纶来说,真是喜从天降。成了李家快婿后,张佩纶的衣食可以说是无虞了。他在《涧于日记》中,凡提及李鸿章,均称“合肥师”,表示崇仰之情。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爆发,张佩纶遭人弹劾“干预公事”,被朝廷下令发回原籍。他只好离开天津,移居南京。

李鸿章(左)与张佩纶

在南京,张佩纶在李鸿章住宅附近买下了一个庄园。这个庄园始建于清初,初称张侯府,原系清初康熙年间云南提督张勇的府第。张佩纶将张侯府的北楼作为夫人的闺房,并起室名“鸥园”,人称“小姐楼”或“小姐绣楼”。当时,李鸿章在南京的住宅就在马府街南侧的五福巷,人称“相府”,与“小姐楼”仅一墙之隔。

李菊藕与张佩纶结婚后感情甚身为融洽,两人过着平静的生活。张佩纶在《涧于日记》中对这段生活记载颇细,他写道:“以家酿与鞠耦小酌,月影清圆,花香摇曳,酒亦微醺矣。”鞠耦,亦即菊藕。张佩纶用菊藕的陪嫁,购下昔日“结一庐”的很多珍籍,两人读书写诗,自是清闲。李鸿章特地为他们的书斋题名为“兰骈馆”。张李结合,当时一些社会名流很不理解,不少人大加嘲讽。比如叶昌炽在光绪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的日记中写道:“云丰润已为合肥之坦腹,咄咄怪事。”叶昌炽的意思是,张佩纶竟然成了李鸿章的快婿,他觉得很奇怪。九月初二日,张裕钊在给吴汝纶的函中说:“张幼樵已为傅相乘龙之选,曾闻之否?外间咸称莲池一席,渠已改计不就,此言虽无据,然十八九其信。”张裕钊的意思是说,张佩纶已经成为李鸿章的乘龙快婿,不知你有没有听说?外界盛传李鸿章安排张佩纶到莲池会任教席,现在,张佩纶已经改变主意不去就任,看来外面的传说是很可信的。李慈铭在十月初七日的日记中写道:“闻合肥以女妻张幼樵,合肥止一女,继室赵夫人所生,敏丽能诗,甚爱之,今甫逾二十,幼樵年四十馀,美须髯,已三娶矣。”李慈铭的意思是说,听说李鸿章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张佩纶,这个女儿是李鸿章与继室赵夫人所生,这个女儿才思敏捷,能写诗,今年刚刚过二十岁,而张佩纶已经四十多了,这个张佩纶已经是胡须飘飘的老者,都已经是第三次结婚了。还有一位叫梁鼎芬的写诗曰:“篑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 篑斋,是张佩纶的号。对于这些议论,李鸿章不以为然,张佩纶也是置若罔闻,他说:“局外人造言腾谤,风影万端,殊无谓也。”

李菊藕与张佩纶婚后某日,张佩纶闲读宋人笔记《清波杂志》,其中提到宋初学者胡瑗名言:“嫁女须胜吾家者,娶妇须不若吾家者。”张佩纶问夫人:“你认为这个道理对吗?”菊藕说:“此矫世之言也。非圣贤之言也。若此,则贵家之女将无可嫁之士,而贫士不可以乞丐之女为妻矣。岂理也哉?夫嫁女须胜吾家,娶妇须不若吾家,第以防其骄而亡。其妇女平日若教以三从四德,何至入门而骄其尊章,傲其夫婿哉?不清其源治其本,而于姻戚之家斤斤计较其贫富贵贱,所见似高实陋耳!”张佩纶说:“这正是我平日之论,不知何以卿与吾暗合也。”

由于福建马尾战败的经历,张佩纶没有办法再在官场待下去了。开始时,红袖添香,倒也快乐,可是时间长了,大丈夫不曾泯灭报国之心,所以,张佩纶常常感到痛苦,有时只能酗酒解愁。这种情绪也影响到了李菊藕,李菊藕也常常闷闷不乐。父亲李鸿章写给女儿李菊藕的家书里,总是劝她要开心一点:“素性尚豁达,何竟郁郁不自得?忧能伤人,殊深惦念,闻眠食均不如平时,近更若何?”老父亲殷殷之言,令人感慨,但却收效平平,李菊藕后来变得孤僻、寡欢。

李鸿章1901年病逝,一年多后,张佩纶也于南京病逝。此时的李菊藕才37岁。他遗下一子一女,大的7岁,小的才2岁。男孩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女孩就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此后的日子,李菊藕只能终日致力于闭门教子。1912年,李菊藕因为染上肺病,病逝于上海,时年46岁。

张爱玲后来在《对照集》中,公布了张佩纶和李菊藕的照片,从照片看,张佩纶留着短须,身体已经发福。而李菊藕,相貌端庄,一派大家闺秀的模样。

张志沂后来娶的是清末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广西盐法道黄宗炎的女儿黄素琼。黄素琼后来觉得名字不够浪漫,出洋留学时改名为黄逸梵。张志沂和黄素琼22岁结婚时,令人称羡,被认为门当户对,才貌般配,是一对“金童玉女”。可是,婚后两人的生活并不幸福。张志沂沾染了公子哥儿的气息,抽鸦片、嫖妓,还纳妾,这些陋习自然让思想开放的母亲无法容忍,在张爱玲3岁时,她就远走欧洲,张志沂后来又娶了继室。

张爱玲

张爱玲是在上海出生的,儿时常听父母提起南京,她也知道了前辈的身世。她在《对照记》里多次提到过南京的老宅:“我祖母的婚姻要算是美满的了,在南京盖了大花园偕隐,诗酒风流……”“我姑姑对于过去就只留恋那园子。她记得一听说桃花或者杏花开了,她母亲就扶着女佣的肩膀去看……”文字里透着对老宅院的向往和牵挂。

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写道:“张家在南京的老宅,我专为去踏看过,一边是洋房……正宅则是旧式建筑……我告诉爱玲,爱玲却没有怀古之思,她给我看祖母的一只镯子……连同祖母为女儿时的照片,在爱玲这里就都解脱了兴亡沧桑。”

作者简介

陈正荣

作家,江苏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大学兼职教授,已出版《诗神的魅力》(诗歌评论集),《南京的风花雪月》(散文集),《那年,雪飞扬》(散文集,获第九届金陵文学奖),《紫金草》(长篇小说),《金陵佳人》(散文集)。江苏省、南京市签约作家。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作者:陈正荣,

经作者授权刊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丘逢甲题名!平远这座低调小楼见证一段光复史

平远县东石镇麻塘村有一座建造规模不小的客家围龙屋,当地人称“落担祖”,是当地济南堂林姓族人的开基祖屋。该屋右侧有一座形似锁头(过去的须锁)的小楼,如今,这座破旧的小楼已很少人说得出它的名字,至于它曾经的荣耀 ,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前不久,热情的楼主人林昭廉带笔者进入楼内参观,解开了笔者对它的猜想之谜。

历史尘封的精巧与高贵

这座破旧的小楼有个豪气的名字“夺锦楼”,坐西向东,两层结构,每层有一厅四间两廊,底层大门开在东廊,大门上方建有木构架的观景阳台,阳台与二楼房间有门道相通,阳台外侧安装着刻画精美的木窗门。整座楼结构紧凑精巧,布局合理,现可看到的完好的楼体为休闲待客区,设有客厅、书房、休息室等。

夺锦楼外景

据说,该楼大门上方原挂有樟木横匾,上刻“夺锦楼”三个大字,门两边挂有竖匾,上刻对联“夺春重发草,锦上又添花”,字体为行书体,为近代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题写。那时该屋主人与丘逢甲为远亲,两家常有来往。可惜这几块匾在“文革”动乱年间被烧毁!后头西端原有与休闲待客区相连的生活区楼房,如今已被拆毁,只可看到多间房屋的墙头。

楼内的构造设置与常见的普通民居木楼没多大不同,能显示原屋主人高贵身份的是楼梯用麻石条砌筑,楼上客厅吊顶天花板上绘的是只有官职人家才有的彩色虎皮纹图案,另在房内还有一张古老精美的“栏板眠床”。

林昭廉说,这楼内的设置装饰原来是非常讲究的,楼棚栏杆间镶嵌的屏风上雕刻或绘有山水花鸟彩图,客厅两边墙上挂有多幅名人字画,但这些在后来都被毁!最时尚的要数该楼当时设置有上下层管道相通的卫生间,这在当时是很少见到的。

族谱记下主人的家业兴旺

据夺锦楼现主人林昭廉所述以及笔者所查有关资料可知,这座别致的小楼建造者为当地林姓十八世的林兴禄,建造时间大致在清光绪至民国年间。林兴禄,号子卿,别名汝成。他能有这么厚实的家底建造这么一座别致的小楼,得从他的父亲林德义谈起。

据当地林姓族谱记载,林德义,年轻时用上辈留下的薄资经营商业,因“为人诚朴有信用,商业日盛而资财益丰”,时逢同治年间太平军残部经过当地,致当地乡间地广人稀,林德义便广置田产,不数年,田连阡陌,成了富家。但他好施予,尝捐巨金助公益事,如乡中托官陂石桥的建造、县城中孔庙之重建等。

林德义的后代更是用好父亲留下的积蓄,继续经营起祖业来,并使家业不断壮大,尤其是四子兴禄,扩买乡间及邻乡的田地,出租让人耕种。当时乡内有“大柘姚德胜,东石林子卿”之说,可见林兴禄财富之丰厚!他经营妥善,还继承了父亲乐善好施的传统,“凡邑中慈善事业,无不乐捐资助,对于学校,尤为热心”。于赈捐案援例授光禄寺署正衔,加级诰封资政大夫,同时,其祖父、父亲亦诰赠资政大夫,祖母、母亲则分别诰赠和晋封为二品夫人。入民国后,又捐资兴学赏赐嘉祥章,前充家乡义方学校校长,亦勤慎任事。他当时家业兴旺,这座夺锦楼应是在这个时期建造起来的。

当时,兴禄家族有这二品官衔,加上这座楼又建在当时县州连接的官道旁,所以,常有达官贵人到此拜访楼主人,夺锦楼成了他们常临的“驿站”。

木制令签筒见证平远光复

参观时,笔者无意中发现,在一个堆有不少杂物的客厅角落处,有一个过去县州府公堂上才有的木制令签筒!现在还能见到此物,很让笔者惊讶。问及林昭廉,他说他小时候就见到了,那时,筒内还插放着标有“搜”“捕”之类字眼的令签,他还常与小伙伴拔出来玩。当时厅内还摆有一张据说是花梨木做的县衙案台,但也是在那动乱的年代被烧毁。至于这令签筒和案台从何而来,林昭廉说他也不清楚。

眠床栏板上的古诗

笔者此后一段时间常想着这个问题,直至有一天偶尔翻阅到当地名人林菊秋的史料后,算是找到了答案。

林菊秋,与林兴禄同村,他们两家相距不远。据了解,两人为同庚,均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出生,从小两人常在一块玩耍学习,成年后还结成客家农村特有的“同年”。林菊秋为丘逢甲学生,后赴日本留学,入宏文师范速成科,回国后,在家乡积极举办新学,贡献颇大。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宣布独立,脱离封建清王朝统治,9月26日,平远在嘉应军政府的安排下,由林菊秋任总指挥,带领各地来的军民30多人未放一枪夺取了当时的平远县城仁居,县令被遣返回乡,平远得以光复。后菊秋还任潮循道尹署教育实业课长、江门盐务查缉所总办和平公安局长等职。晚年乡居直至去世。

据上述材料可推想到:林菊秋带队光复平远后,县衙内的物件成了废置物,随后惜物的兴禄得此信息,便将这些物件搬来当家具使用。当初运来的物件应该还有其他,只是多被烧毁,现仅存这不起眼的令签筒。

如今,这座破旧的小楼已很少人说得上它的名字,至于它曾经的荣耀 ,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撰文:林东 赖荣强

见习编辑:肖梦婷

江苏低调的古镇,被誉为“小南京”,门票0元为

之所以位于江苏的这个古镇门票售价为0元依旧没有游客光顾,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古镇很多的古建筑都早已不复存在,而游客们能够观赏到的古建筑也都是由后期重建而成的,所以很多游客觉得与其来这里欣赏后期重建的建筑,远不如去周庄、乌镇这样有着历史遗留古建筑的古镇更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国,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更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古村古镇,而被游客们所熟悉的古镇大部分分布在江浙一带,像是被游客所熟知的周庄、乌镇这些古镇就是分布在这里的。

其实我国除了周庄、乌镇这样被游客所熟知的古镇以外,还有很多小众的古镇也是非常不错的游玩景点,例如有着“小南京”之称的蒋坝镇就是这样的一座古镇。

蒋坝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是位于洪泽湖大堤最南端的一座古镇。蒋坝镇同周庄、乌镇一样有着悠久的千年历史文化,最早建立可追溯到后汉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足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镇了。

由于蒋坝镇是因洪泽湖大堤的建设而兴起的古镇,所以这里世世代代的子孙也是生活在水乡之中,尤其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蒋坝镇,因为其水陆交通便利,是苏北水陆交通的要道,所以导致此地商贾云集,因此有了“小南京”的美称。

那么按这样的历史背景来说,蒋坝镇应该也算得上是游客们感受历史文化的一个必到古镇了,即便游客不如周庄、乌镇那样游客如织也必然是热闹非凡,然而情况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蒋坝镇门票虽然售价为零元,依旧没有几名游客到访,蒋坝镇的大街上依旧透露着往日的安宁。

那么为何这样一座历史古镇却没有游客到访呢?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随着历史的推进,蒋坝镇很多的古建筑都早不复存在,目前所展现给游客的古建筑全部是后期重建而成的。而兴隆寺,隍庙城堡、古牌坊、古炮台、古官路等众多历史遗迹也在历史的更替中消失了,唯有在蒋坝记忆馆内才能寻得当初这些建筑的伟岸身姿。

到目前为止,历史上只有遗留下来的洪泽湖依旧在默默守候着蒋坝镇这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

如果作为游客的你想要去蒋坝镇游玩一番,那么洪泽湖大堤是必到的打卡地,洪泽湖大堤全长约七十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大坝,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的确是很值得一看的。

蒋坝镇虽说已经成为新旧交替的古镇,但是由于靠近洪泽湖所以这里的河工风情是非常浓郁的,现在已经是淮安重要的河工风情小镇,所以有想法的游客蒋坝镇也值得去游玩一番。

可能是因为并没有特别好的景色吧,所以即便是所谓的小南京,也没有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