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天后宫

泗阳天后宫

天后宫整体建筑原前后两幢,临街面(骡马街)的叫前庙。前庙东壁砖雕“河清”,西壁砖雕“海晏”;“河清”、“海晏”,乃预祝“天下太平”之意。主体建筑称后殿,规模宏敞,殿宇辉煌。建造时,设计、用料、施工一应皆为外地人,特别是建筑艺术,雕梁画栋,砖雕石刻,小瓦飞檐,都融合了闽南文化的因素。传说大庙落成,人们膜拜三天,可谓盛极一时。

天后宫又称天妃宫,祭祀的神像,相传为宋代福建莆田湄州林氏女,名默,她是掌管海上航运的海神,好善乐施,常只身抢救海难渔民,援助渔业,功德无量,是沿海地区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90年)统一台湾时,据说,因此神显圣助阵,神号便由天妃晋封天后,闽商把他们会馆建成天后宫,反映了他们的尊祟信仰和争夺市场的乡土凝聚力量,同时也寄托了他们牵车服贾、远客他乡、祈求神佑、经商顺畅的心理。

闽商的这种南来文化一直得到泗阳人民的认同。宋金以来,泗阳人民饱受水灾之苦,也把治水的愿望寄托天后,每年神的生日(农历四月十四,也有为四月初八日)和朔望日,群众到天后宫进香,祈祷,形成习俗。1990年增补出版、由江泽民同志题写书名的大《辞海》中的"妈祖"辞条注明:我国奉为“天后”的女神林默,即是浙江、福建、台湾乃至港澳地区祖祖辈辈焚香供奉的“妈祖”神,特别在港澳台地区,她的威灵深深地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敬奉“妈祖”的习俗由南而北,深刻说明我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的一致性与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

泗阳天后宫建筑时间无考,从建筑风格、营造法式上看,从泗阳近代经济发展史的角度分析,当为晚清时期,作为“古代建筑”,也是泗阳目前唯一的一处遗存。

经调查实测,天后宫大殿为硬山造,檐高6米,总高8.3米,台基高0.49米,台明进深0.37米,面阔5间,共计20.6米,进深7檩,步架间距1.78米,4柱,5架明梁,月梁雕刻花纹装饰。前庙面阔6间,梁架结构一般,目前两幢建筑均经局部程度不同的改造性维修。

老子故里涡阳县:天静宫先天太后之墓

天静宫先天太后之墓,具体位置在老子故里涡阳县天静宫东侧。据史料记载,是道祖老子母亲的墓葬。又称天静宫圣母墓或天静宫圣母坟,俗称老子娘坟或老子娘墓。旧时规制很高,墓前有石桌、石凳、石香炉。旁建圣母殿,圣母殿旁有合欢树、李子园等,故称“圣母墓”。据传圣母墓很灵验。每到清明时节,当地百姓都前往祭奠,希望能给家人免灾除祸、带来福音。平日,有的人家求子心切,想要一男娃时,就到殿前或墓前叩头许愿;有的人家想保全家健康平安,也前去祷告祈福。

该墓从卫星地图上看,和天静宫的老君殿同处一条直线上,东西为平行位置。由于年久日深,圣母殿早不复存在,而墓却依然突兀可视。上世纪九十年代,墓高4米,直径10米,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植松柏,树县级文物保护标识牌。近年文物标识牌倾斜,影响道信的祭奠和道缅怀。自本年度四月份以来,是由涡阳县弘道联谊会牵头募资,进行了修复维护,增添土层,也固定了文物标识牌。现墓高6米,直径12米,为防止墓土流失,修葺了墓辁,又重树了墓碑。

墓碑共两块。由涡阳县弘道文保联谊会监制,涡阳县石弓镇志超石雕艺术有限公司雕琢制作。一块为太上玄元皇帝圣母先天太后之墓碑,一块为重修玄元皇帝圣母墓功德碑记。圣母墓功德碑记正面镌有碑文内容,背面镌着所有捐款者姓名和钱数。其中,在该重修圣母墓功德碑记碑文中,还收录了宋真宗《先天太后赞》曰:“老氏之德,协符昊穹。李母之迹,章显灵通。仰居霄极,俯运丕功。权舆至道,资始真风。式扬神化,用致时雍。眈眈秘馆,穆穆睟容。和銮顺辙,圭壁致恭。允祈多福,大庇区中。储灵不测,昭感有融。一刊乐石,永耀琳宫”等文字。

关于老子出生的传说,在涡阳民间有几种版本。其中有一种传说是这样讲的:涡河岸边有位慈善的员外,这位员外不是姓尹就是姓白。家有一位品性高洁的姑娘,长相如花似玉,皮肤白而细嫩,人称为白莲。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白莲姑娘,坐在自家的李子林里赏月,抬头看见一道流星划过天空,其中一颗散落的流星飞落在面前的一棵李子树上。姑娘很是好奇,就借着月光,查看着这棵树,并摘下此树上的一颗李子,正欲尝之,刚放到嘴边,那颗李子“咕噜”一声,自己滑到肚子里去了。随即怀胎,却孕育了整整八十一载。八十一年过去了,这年农历二月十五,腹内婴儿撞断母腹的3根左肋跳将出来,这婴儿便是老子。所以,传说老子一出生就有81岁。

老子出生后,见母亲肋骨折断,伤势很重,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尽孝。他架锅炼丹救母,并在河滩里采来“无忧草”做药引子,为母亲和药疗伤。有说此“无忧草”就是涡阳特有的“苔干”,还有说此“无忧草”并非涡阳苔干,而是俗称的“黄花菜”,学名叫萱草。萱草自古也是中国的母亲花,据悉就是因老子为母亲疗伤而得名。由于这两种植物均具有生津开胃,凉血补脾的功效,后被人混淆了。相传老子母亲的病情因老子精心医治,也慢慢好转起来。

老子母亲所居地距离李子园不远,附近有条大河,名叫“洵水”,由于“水母”作怪,“洵水”经常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老子母亲看老子有能耐,便命老子治水,老子施法将那口炼丹的大锅移座在“洵水”之上。顿时河水被锁在锅中,变得温顺起来,不再漫堤。因而后人改名“洵水”为“锅河”。又因后人错写“锅”为“涡”,所以现称“涡河”,但“涡”字仍念“锅”。据考,这“涡”字的读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虽说老子治理涡河水不再泛滥,但当时的河水又黑又臭,人畜皆不能饮用。一饮此水不是大病,就是身亡。白莲日思夜想,想法设法,帮百姓摆脱痛苦。她把老子给自己治病,九九八十一天炼成的仙丹省下三颗,投入河中。三天三夜后,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百姓饮此水,神清气爽,不生病患。但是白莲却因少服了这三颗丹药,而不能拥有长生不老之身,还命丧在李子园中。 当地老百姓非常感恩,就自发帮助安葬。百姓一致认为老子和其母对治理水患,功德无量,值得敬仰,故尊老子为“圣人”,尊白莲为“圣母”。 至今当地百姓,仍这样称呼他们母子。

众所周知,老子是道文化的开山鼻祖,是中华民族本土宗教的文化奠基人。没有其母也就没有老子,没有老子也就没有中国道文化的积淀,也谈不上中国文化的根基。可见称其母为圣母,也是对中华民族道文化的肯定。

据涡阳县天静宫第三期建设规划,这里将根据历史记载,重新修建营造圣母殿。可惜一直未能如愿。近年由于国家对文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和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涡阳天静宫圣母墓也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特别是在台湾道信倡导下,上海道信的积极响应,大大激励了涡阳本土道信对此的关注。所以这半年多来,经涡阳县弘道联谊会和涡阳道信的不断努力,这座历来为涡阳人们关爱和敬重的圣母墓,正按照第三期建设规划,逐步落实维护修复等。若有可能,也将植合欢树、李子树等若干,并重建圣母殿于圣母墓旁。

(图文/石芳霞)

岭门天后宫 | 海与平阳的见证

说起平阳历史,大概与海是分不开的。《山海经·海内南经》载:“瓯居海中”,早在先秦时期,瓯越先民就可能已经向广阔的大海发起了探寻之路。三国时,东吴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横屿船屯即在今平阳县仙口村一带。东晋太康年间,析横屿船屯为始阳,是为平阳建县之始,而如今的平阳县拥有海岸线83.5公里,海域面积3.7万平方公里。但平阳与海的这种紧密关联却少有见证,人们对越是息息相关的事物就越是容易习以为常,而天后宫仍是在淡漠中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与海。

阳西湾(摘自网络)

岭门天后宫位于平阳县县城南岭门山,现存建筑为1992年重建,1999年重建戏台,2003年重建妈祖庙大殿。整体为木结构混合建筑,西向,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水泥支架悬立大殿,颇高耸,共两层,下层作平台,上层内部为戏台,歇山顶红色琉璃瓦中部与戏台相连,为回廊结构,两侧分别立有三柱,各有对联,柱间墙面则彩绘壁画,顶以钢板搭构。中部之后设有阶梯通往后部的大殿。大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柱均有彩绘龙饰,前二柱游龙浮雕,面面相觑,生动形象。殿前正面匾额题有“海不扬波”四字,为光绪元年所立。殿内中部设有香坛,后部各间均立有塑像,中间为天后娘娘妈祖,侧壁各立二雕塑。柱上斗拱简化,上作抱头梁,梁架为混合式结构,五架梁下设穿斗式梁,其上则立三瓜柱,再上为三架梁。顶为重檐歇山结构,瓦与前殿同。

岭门天后宫远景

岭门天后宫大殿

天后宫所供奉的妈祖历史上确有其人,妈祖姓林,福建莆田湄洲人,诞辰为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据说在妈祖出生前,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因其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哭,故取名林默。林默幼时聪明颖悟,性情和顺,行善济世。二十八岁时(987年),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而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此段参考任清华《妈祖文化导论》)

岭门天后宫大殿屋顶

妈祖之事最早见于北宋徐兢撰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但该书仅作“福州演屿神”(卷三十九《海道六》),概当时妈祖信仰尚未成熟。其后该事得到进一步拓展,北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莆田人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记载:“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灵,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今湄洲圣屯、江口白湖皆有祠庙。宣和五年路允迪使高丽,中流震风,八舟溺七,独路所乘,神降于樯,安流以济,使还奏闻,特赐庙号顺济,累封夫人,今封灵惠、助顺、显卫妃。告词云:君白湖而镇鲸海之滨,服朱衣而获鸡林之使。”此文不仅指出妈祖获封的事迹,还首次确立了妈祖“服朱衣”的神女形象。此后,妈祖形象不断丰富,元代又增加“席海而行”,而与道教的结合使其形象又大为一变,《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妈祖的形象为“珠冠云履,玉佩宝圭,绯衣青绶,龙车凤辇,佩剑持印”的“辅斗真人”和“齐天圣后”。此外,妈祖的神格内涵从最初的海神拓展为战神、生育神、保护神等。(此段参考罗春荣《妈祖文化研究》)

妈祖像(摘自朱天顺主编《妈祖研究论文集》)

岭门天后宫妈祖像

平阳岭门天后宫历史悠久,据其殿内标牌简介:

天后宫,平阳岭门,元至正间知州周嗣德建,明弘治三年丞李率民重建(旧志)。清光绪六年,平阳副将梁云山率众重修(据庙碑志)。

岭门天后宫简介

此段文字摘自民国《平阳县志》,而其又据庙碑。现碑已无存,按天后宫管理人所言,该碑应埋于旧址处(现天后宫山脚处)。但翻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并无载此碑,《金石志》所载截止清末,该版县志编纂始于1915年,至1925年成书,推测该碑应是当时新立,故不载。

该段记录言岭门天后宫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查《平阳县志·周嗣德传》,周嗣德于元至正甲午年(1354年)因举荐上任,摄州事,其时闽栝贼攻陷州治,官吏皆降,黠民跳乱。嗣德上任后济民整兵,于1357年基本平定贼乱。而后即遇方国珍为乱,政事迭起。1362年,发生夺印之争,1363年,方国珍侄率三十余舟列横阳江口及瑞安飞云港,嗣德四面受敌,激诸军屡挫敌锋方解围。明年春,方国珍调台庆温之兵来攻,相持六个月,至九月嗣德终城陷被执。可以说,周嗣德半生戎马,其在平阳期间仅1357年至1362年兵息民安,不过五年。在此期间,嗣德所兴工程皆见于记载,广城池、浚河渠、拓海堤,又修官署、孔子庙学、东岳行宫、城隍祠、广福宫,悉复其旧。此中未见兴妈祖庙,而从周嗣德生平事略中可看出其他时间不大可能会有大工程,因而平阳岭门天后宫的始建年代实有待商榷。

《平阳县治·周嗣德传》

周嗣德虽没有建妈祖庙,但其所建东岳行宫却与后来的妈祖庙有着密切的联系。东岳行宫为何?其非现平阳东岳观,东岳观原为广福宫,亦见于周嗣德所修建筑。据《东岳行宫碑》记载,东岳行宫应为祭祀泰山之庙,该碑文见于《平阳县志》卷六四《文内·碑记》,其作者张嚞亦是平阳人,但该碑所记非平阳东岳行宫,亦可见元代温州地区东岳祭祀之盛。东岳行宫虽为祭祀泰山,但其所祭祀的神可能并非为东岳帝君,而实为泰山神女。泰山神女起源甚早,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七《异闻》载:“文王以太公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条。文王梦见有一妇人当道而哭,问其故,曰:‘我东海泰山神女,嫁为西海妇,欲东归,灌坛令当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骤雨过也。’文王梦觉,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风骤雨自西来也”。元代的《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则将其视为东岳帝君的女儿,“(东岳)帝一女:玉女大仙,即岱岳太平顶玉仙娘娘是也”。至宋代,泰山神女开始被封为“碧霞元君”(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五),其后碧霞元君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妈祖自属道教系统后,因与碧霞元君同为女性神,两者的联系日趋紧密,至崇祯时则加封妈祖为碧霞元君,而在民间,也存在越来越多将东岳行宫视为妈祖庙的现象。明嘉靖年间进士钱薇所作《天妃歌》,诗云:“峨峨庙貌天妃祠,问祠所自人罕知……东岳行祠乃其故,不识何代称天妃(引自孙晓天、李晓非《妈祖与泰山女神共享“天妃”、“碧霞元君”称号考辨》)”。该诗说述正是东岳行宫逐渐向天妃宫的转变。

岭门天后宫远眺

由此可知平阳岭门天后宫即元代东岳行宫,据周嗣德条所载“悉复其旧”言,该东岳行宫应早已有之。至于周嗣德为何要修东岳行宫和广福宫等道宫,从周嗣德字“宗道”、“从道”来看,大概其为道教信徒,而巧合的是,纵观周嗣德生平,其最先原任福建海口场司令,后秩满还浙江。但东岳行宫终非妈祖庙,而平阳地区东岳行宫转为妈祖庙又究竟于何时?查弘治《温州府志》卷十六《祠庙》平阳县下有“圣妃庙”,这是目前所见关于平阳妈祖庙最早记载,对隆庆《平阳县志》·《祠祀》亦为“圣妃庙”,两者相同。按弘治《温州府志》成书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此可知平阳东岳行宫至迟在明弘治十六年已改为妈祖庙。另据民国《平阳县志》“明弘治三年丞李率民重建”,查卷二十三《职官志二》弘治下李选条有“宜兴人,三年见任”,而隆庆《平阳县志》圣妃宫条下亦为“李选”,可知民国《平阳县志》条确缺字。但各县志对李选均无细载,其人生平事迹不详。细看天后宫条记载,言周嗣德为建,言李选为重建,梁云山则为重修,其间差别若明。李选重建在明弘治三年,十六年时即已见有圣妃庙,至于是否为李选重建时所改已难以明言。

岭门天后宫大殿内部及管理人员

此后,圣妃庙之名大致沿用至清顺治时期,成书于顺治八年(1651年)的顺治《平阳县志》卷七仍有“圣妃庙”条,而在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的康熙《平阳县志》中则已改为“天妃宫”。按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四四五载,“康熙十九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二十三年加封天妃为天后”。但据相关学者考证,加封天妃实为乾隆二年,二乾隆二十二年又予覆准(详见罗春荣《妈祖文化研究》)。此外,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乾隆《平阳县志》仍亦作“天妃宫”,而天后宫匾额题年为光绪元年(1875年),大概在这一段时间内对天妃宫来说真的是“海不扬波”。

老照片中的妈祖像及匾额(已毁于火灾

其实,早在宋代,温州地区就已存在海神信仰,并建有海神庙(北宋赵㞦《海神庙碑》,见金柏东主编《温州历代碑刻集》),但其时海神更多的是止风雨、消水灾。当元明时期伴随着对海洋的深入拓展,原来的海神内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能够抚慰对海的敬畏和恐惧之心的妈祖信仰自然而然地代替海神在平阳落地生根。

在天后宫上远眺平阳县城

总之,现平阳岭门天后宫可追至元代东岳行宫,明弘治时改为圣妃庙,清康熙时改为天妃宫,至光绪元年改为天后宫。至于能不能将东岳行宫作为现天后宫的前身,则就见仁见智了。

来源:平阳县博物馆

潮阳和平下宫天后古庙庆元宵展风采

和平下宫天后古庙

元宵佳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丰富人民群众节日的文娱生活,潮阳和平下宫天后古庙董事会于元宵节期间,举行赏彩灯、现场书画笔会,以及猜灯谜等“庆元宵 展风采”文娱活动。

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古庙董事会紧锣密鼓地做好了元宵赏灯布景准备,从妈祖公园到古庙周边、妈祖广场都布置了一串串彩灯,古庙面前练江分流溪面也布置了动感的仙人、荷花、大金鱼、双龙夺宝等景观。夜幕降临,那霓虹灯、彩灯、动感水景互相映照,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境。

元宵节到正月十七日三个夜晚,古庙热闹非凡,很多民众远道而来,既祭拜妈祖又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妈祖书画社在朝天阁前举行现场挥毫,为群众免费派送书画作品,很多观众都得到了自己喜爱的书画,两场书画活动共送出作品两百多幅,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妈祖灯谜社则精心制作六百条群众喜闻乐见的灯谜让灯谜爱好者猜谜,随着一声声鼓响,一则则融知识性、趣味性的灯谜被群众猜中,喝彩声融汇成欢乐的海洋

大爱妈祖,魅力古庙。董事会致力弘扬妈祖文化,在元宵节为大家送上精彩的节日文化大餐。

传媒部李记、万国摘转【和平下宫天后古庙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