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印巷清代住宅

掌印巷清代住宅

掌印巷清代住宅位于崇川区掌印巷22号、25号,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本体建筑及院落、院墙。

建设控制地带:位于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不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刘公岛英国海军遗留下的7处住宅旧址:殖民统治的时代印记

海军刘公岛基地医官长住宅旧址

医官长住宅

1898年,英国凭借武力强租威海卫后,曾雄心勃勃地想把北洋海军重地的刘公岛作为“远东最大军港的重中之重,并做了一个庞大的建设规划。然而,好景不长,受英布战争的拖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消耗,英国财政捉襟见肘,1902年遂放弃了建港计划,重新调整战略,将刘公岛定位为英国海军驻华舰队暑期军事训练和官兵疗养基地。此后,驻华舰队每年5月初由香港来到威海军训疗养,至10月底返回香港,绝大多数驻扎在刘公岛,其中有医官长、军需官、军医、工程师等中高级管理和技术官员,并为他们在刘公岛上专门修建了住宅,有些还兼做官邸。限于财力,这些建筑体量不大,为清一色的平房,设施也较为简单实用,但都带有浓郁的英伦建筑风格,现存有7处住宅,散落在刘公岛上,大都保存完好,成为殖民统治的时代印记。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医官长住宅 (2004年)

位于丁汝昌寓所西北处,有一栋建筑平面呈“工”字状、欧式风格的小洋房,两端对称外凸,两个山头窗户对称外飘,东侧有一简易附属房,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建于1919年。

1901年,英国设立了威海卫行政公署,做为租借地管理机构,行政公署设“最高长官”即行政长官一人,是殖民政府最高首脑。医官长地位很高,与正华务司、副华务司并列成为行政长官的三大属僚之一。按照权力分工,医官长专管租借地的公共卫生、官办医院及船舶检疫,且在刘公岛上有官邸,是岛上最高行政长官,每3年换一届。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医官长住宅 (1938年)

据记载,英军占领刘公岛后,在较长一段时间是由一名中校海军指挥官统筹管理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军械修理以及官兵疗养事宜。后来,为适应暑期度假疗养需要,英海军在刘公岛建立专门疗养院,官兵疗养的重要性明显上升,疗养院院长的地位也随之提升。

为进一步改良岛上卫生状况,在殖民当局的建议下,1917年,英海军派设高级别的医官长兼任疗养院院长,因而医官长便成为常驻刘公岛基地军衔最高的军事长官。

医官长pomfret夫妇和女儿在岛内铁码头上 (1939年)

医官长通常从舰队军医长中调任,不仅负责海军官兵医疗服务,而且还负责来威官兵所需房屋的提供,仆人的雇佣及其他生活设施的配备。1930年之后,医官长的办公室设在龙王庙,原有的官邸变成住宅。

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2013年,该建筑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现处于闲置状态。

首席工程师住宅

刘公岛基地首席工程师住宅西侧面

位于水师学堂内,建于1919年。该建筑后期为首席工程师官邸,分东西两栋,西面一栋为首席工程师住宅兼官邸,东面为官兵宿舍,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

为保障驻华舰队在刘公岛的暑期训练,英海军在刘公岛基地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船只、军械修理以及基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基地首席工程师为该机构主管,负责船舶维修、军械修理、工程管理、军火仓库管理等多重管理职能。

基地建有舰船修理厂及军需和军火仓库等各种设施。与铁码头相连的原北洋海军机器局及其周边地带,被英海军建成以舰船修理为重点的舰队保障基地。舰船修理厂内设有油漆铺、铁工场、制桶场、工匠室、修船所、军火库、粮仓、码头货仓以及工程处、码头管理所等。在基地所用中国雇员中,大多为舰船修理厂所雇。

英国驻华舰队在刘公岛训练期间,意外事故经常发生。1909年贝德福德号开往日本途中在里不巴特岛触礁沉没,船上18名船员葬身大海。1923年发生过公兴号触礁事故,1925年发生Bedford号搁浅事件,1931年发生过“波赛东”号潜艇沉没,死亡21人的事件。机械故障和碰撞事件更是频频发生。由此,维护与修理业务很多,首席工程师的职能极为重要。从首席工程师原住舰队司令避暑楼的情况也可以看出他的地位非同一般。

英租时期首席工程师住宅远眺(1910年)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1990年代末期,因年久失修而闲置,2000年代初,甲午战争博物馆对其进行了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成部分。

军需官住宅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军需官住宅 (2005年)

位于丁汝昌寓所路东,建于1900年代。该建筑平面呈“工”字状,西端山头窗户外凸,中间部分的外廊为后期所加,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

刘公岛既是英国海军驻华舰队的疗养训练基地,也是其在华北的重要补给基地。为保证舰队的军需供应,在刘公岛设有军需官一职,负责舰队的军需供应。

军需官最为忙碌的莫过于夏季为舰队提供食品供应。舰队官兵所需的面包、鲜肉及新鲜蔬菜等,都是通过招标确认的承包商提供。承包商根据合同要求再到青岛大连烟台和威海卫陆地采购。尽管合同对供货时间、货物质量、货物发送、货物检验等都有明确规定,但不能按时供货和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还是时有发生。而代表合同发标方的军需官要及时处理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英租时期的军需官住宅(1920年代)

1937年,曾发生了阿英公司从海阳采购的两船80000磅的土豆被日舰拦截损毁、未按期履约的事件,军需官不得不从本地高价收购以保证供应。1931年长江流域发生洪灾,南京政府为保护耕牛,下达了禁止屠杀耕牛的禁令,承包商阿英公司无法履行鲜牛肉供需合同。通常英国舰队需要年屠700头牛,为保证供应,英海军不得不通过外交渠道,获得按英军需求在威海卫城续宰食牛的“特权”。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现为驻军家属宿舍。2009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会计长住宅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会计长住宅 (2005年)

位于丁汝昌寓所西北角,建于1900年代。该建筑呈“凹”字状,前脸中间部位为外走廊。与其类似建筑所不同的是对称的两个厢房山头,没有外飘窗户,而是两个较小的平面窗户,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

会计长是英海军刘公岛基地掌控财务大权的管理官员,主要负责军粮的存储供应、军饷管理以及刘公岛基地的资金管理使用。其办事机构最初设在原北洋海军机器局院内,与粮库相距很近,后迁到此处。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会计长住宅 (2010年)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为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后移交地方。1990年代末期,地方对其进行维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成部分。

粮库管理员住宅

粮库管理员住宅 (2014年)

位于丁汝昌寓所东北处,建于1920年代。整个建筑呈“工”字状,后面有附属房,前脸带外走廊。从建筑的内部结构看,为两户居连体建筑,建筑面积240平方米。

英海军驻华舰队在刘公岛基地设有军粮管理机构,负责军粮的采购与储藏。除英海军舰队日常用粮,还包括战备储备粮。该机构管理的三大粮库,全部设在原北洋海军机器局院内的旧有建筑,粮库职员办公之地也在此处,而他们的住宅则在库区之外。

粮库管理员住宅后侧面 (2012年)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为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现闲置。

军需库职员住宅

英海军刘公岛基地军需库职员住宅 (2010年)

位于丁汝昌寓所东北处,建于1920年代。该建筑为一排带前外廊的平房,东部分分为两个三间屋户型,西部分为两个两间屋户型,建筑面积251平方米。

为保证驻华舰队在威期间的军需供应,英海军刘公岛基地还设立由军需官管理的军需补给站,具体负责军需品的采购供应事项。军需补给站设有军需库,用于军需物质的集中与储存。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由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由于年久失修,房屋损毁严重,现闲置。2009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军医住宅

位于医官长住宅东侧,建于1920年代。该建筑体量较小,最大特点是外廊非常宽大,木廊方柱粗而壮,显得非常敦实,建筑面积101平方米。

英海军驻华舰队在刘公岛设海军医院,每年夏季舰队来威时,舰艇医务人员便从舰上集中到这里为海军官兵提供医疗服务。当舰队离开时,舰艇医务人员亦随舰离开,为医院配备的1至2名军医会留下来为基地人员服务。

由于殖民当局人员较少,刘公岛上的卫生管理通常会交由海军医院医生负责,这名军医既是海军医院的主治医生,又是殖民政府任命的刘公岛医官,不仅负责岛上的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当刘公岛监狱行刑时还要到场监督。

国民政府收回威海卫之后,由于缺少医务专业人员,管理公署继续雇用英国海军军医作为政府的医官,行使岛上食品检疫职责。军医阿德希德便是交还威海卫后,第一位由管理公署任命的刘公岛医官。

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为驻威海军某部管理使用,现闲置。

你知道吗?端州这座深藏小巷的清代宅第曾充满14家人的“热闹”!

冯家大屋,

隐没在端州区

阅江路兴贤里二巷22号,

建于清代,

据说是肇庆中式传统大屋中最大的一间。

▲兴贤里二巷。图源:肇房网

同为冯氏故宅,

它却与蜚声在外的五经里冯誉骥宅不同,

显得寥落与岑寂。

兴贤里二巷冯家大屋旧照。图源:网友Monathe

这座偌大的清代民居宅第,

因年久失修,愈发斑驳陈旧。

昔日热闹聚居的14家人,

或搬离,或外出,或离世,

历经岁月的动荡,此刻归于宁静,

却热闹不再。

外观质朴

历史资料甚少

深藏小巷里的冯家大屋并不好找。

经过数条狭窄曲折的横巷,

在路人的指引下,

小编才看到外观极为普通的冯家大屋。

兴贤里冯家大屋外观。

门口边上的墨青砖墙上轻覆着一层已斑驳脱离的白灰,两扇褪色的红木门高高伫立,隐约可窥昔日高门背后的热闹生活。冯家大屋的外观实在过于质朴,几乎与周边错落的民居一样,辨识度并不高。

据《肇庆市不可移动文物》一书,

和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不可移动文物登记仅有资料显示:

兴贤里冯家大屋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四进,总面阔11.1米,进深44米。青砖墙,灰筒瓦,素胎瓦当,花岗岩勒脚。头门设屏风门,门窗饰以雕花。台阶、天井用花岗岩石条构筑。后置花园,还保存一口古井。该建筑端州区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民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但经过数百年的时代更迭,

现今冯家大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 趟过门档,映入眼帘的便是头进,原本宽敞开阔的大厅已被冯氏后人用屏风木板间隔成一间间"板房",挤挤挨挨,显得局促,抬头可见昔日用于装饰的木制镂空雕花。

▷ 头进与二进间有一厨房,地面为花岗岩铺设。与头进间不同的是,二进间的大厅虽然也被间隔成"板房",但尚且保留了厅堂的会客部分,数张旧桌椅摆放其中。

根据上述资料记载,

原本二进间与三进间之间有一处古井,

但今日所见已被填埋,

花园也消失得无踪无影。

冯家大屋原古井所在地。

但除了上述简单的文字描述外,

并无更多可得。

由于兴贤里的冯家大屋

与五经里的冯誉骥宅相距不远,

记者曾大胆猜测该冯家大屋

或许与冯誉骥家族有关。

但冯誉骥的后人,

原肇庆市博物馆馆长冯咏浩

给予了否定的答复。

昔日同住14家人

而今只剩一人

从冯家大屋三间四进的格局

和木板间房的方式可看,

昔日有族人聚居之迹,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如今唯一住在大屋里的是

冯氏后人冯汉鼎的遗孀唐英其。

唐姨今年已75岁,从1964年嫁给冯氏后,入住冯家大屋,至今已在此居住有半世纪之久。从繁华到寂寥,从拥挤到空落,宅第和唐姨一样,随时间开始垂垂老去,偶尔念及过往,颇为感慨。

冯家大屋房顶可见昔日雕花。以上3图:西江日报

1964年冬,唐英其遇到了住在城区兴贤里冯家大屋的冯汉鼎,两人自由恋爱,不到两个月便谈及婚嫁。唐英其回忆,第一次去冯家大屋,那时周边还有围墙作屏障,穿过围墙才能看到如今的两扇红木门。

"那时候只觉得宅第气派。乡亲邻里都说我找到好人家,生活不愁衣食。"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彼时家族人口众多,时逢艰难岁月,生计颇为困苦。令唐英其印象深刻的是,次年春节在大屋里举行的一场简陋婚宴。

"先生冯汉鼎问周边亲友借了80元,作为婚宴的费用。1965年的大年初四,我们在这个大屋的二进厅里设了两桌酒席,一桌是自家人,一桌是亲戚,简单的几个菜式,大家围坐起来喝了喜酒便算仪式完成。"对于过去关于冯家大屋的美好回忆,除了这场匆忙而简陋的婚宴外,还有昔日三进间里的花园。

唐英其说,

冯家大屋曾住过14家人,

加起来大约有50、60人,均是冯氏族人。

人多自然热闹,而平常的日子里,

婶母们聚在一起到花园旁的古井洗衣服,

是一天中最为喧哗的时段。

我还记得,当时的花园载有石榴、鸡蛋花树,蓊蓊郁郁,很是雅趣。

唐英其说道

冯家大屋

是何人所建?

那么昔日如此气派的冯家大屋,

是何人而建的呢?

官方也无从知道。

据唐英其介绍,

冯家大屋是其先生祖上太公所建,族人中有传言,祖上太公是为官之人,后不慎被人所害,自此家道中落。到了唐英其嫁入之时,冯家已今非昔比,日渐困苦拮据。

而这一说法,

可从厅堂内一间间破落的木板房中

窥见一二。

住在冯家大屋已有二十年的租户

叶先生曾发现,

这些搭建木板房的短板

雕刻着精美的木纹图案,

其猜测这些短板

可能来自原厅堂内的屏风饰样。

唐英其说:

住的人越来越多,但又没有余钱建新房,找木板在厅堂里占一个位置搭小房,是当时很多族人聚居一屋的做法。

每一栋历史建筑,

背后都包含着一段独有的历史故事,

我们在了解的同时也应该知道,

让历史遗产充分“活化”,

才是最好的传承。

各位市民有空去看看吧!

来源:文明端州

编辑:梁晓晴

审核:坤坤、邝小云

山西这处豪宅历经明清两代,五巷六堡一条街的布局模式,看点十足

山西这处豪宅历经明清两代,五巷六堡一条街的布局模式,看点十足

很多人会对旧时期所留下来的大院景点感兴趣,这些大院,因为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其风格或大气或小巧,总会有许多不同之处。山西省有处王家大院,虽然知名度不是太高,却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我们前往。山西大院距离平遥古城不远,自驾车大约行驶35公里左右就到了。

这座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在经历了明清两朝、又经历近300多年,陆陆续续地修建而成。景点总体类型为五巷六堡一条街的模式,规模占地面积约有25万平方米,并且这座大院它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同时还是文物保护单位,也获得了4A级景区这样的称号。

王家大院在建造过程,采用了西周时期的庭院风格,这些既能够满足对外交往空间,还可以满足家庭氛围的使用。从而在建筑上有效地做到了长幼有序,还有起居功能等这些都体现了家族、门第的威严等。高崖建筑群落大小院落总共有近35座,房屋数量可达342间,主院名字叫凝瑞居,典型的三进四合院模式,可以看到祭祖堂、还有旁边的绣楼,除此就是厨房、家塾院等建筑。

共有的书院经过统计有围院、花院、还有长工院。在两边,我们可以看到有高大的墙面在围护着,四周都有门,大小院落设计得很合理,除此就是,景点当中上下相同的门,数量多达近65道左右,这些门又都分别独立。

静升文庙说一处重点单位,地处于风景区内,距今约有700多年漫长历史,它也是座乡村文庙。这座文庙的规模虽然比较小,面积规模才只有3500多平方米。但是,却有大成门、大成殿、状元桥等这些建筑。这里,还配备有着天下第一称的镂空石雕鲤鱼跃龙门午壁,如果感兴趣,可以前往看看。

除此,我们在逛王家大院的过程,就会发现景点当中的,石雕木雕砖雕,这类的题材、技法都是特别的娴熟。这些也在制作过程,有采用各种象征、还有谐音、包括艺术、将这些融入到花鸟、戏曲、传说,一起雕刻或镂与木、砖雕、石雕、等这些技术当中。这也都充分体现了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从而十分有效地将儒、佛、道等各类传统民俗文化融合为一体。

西藏了座特色艺术博物馆,西周的庭院风格,融合了各类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