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艺术馆

沈寿艺术馆

沈寿艺术馆建于1992年。位于南通风景秀丽濠河边“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中国第一座刺绣学校)旧址。-(中国人大副委员长)题写馆名。该艺术馆展示了我国近代刺绣大师沈寿的一组组历史照片和刺绣实物,并详细介绍了沈寿的艺术业绩和其弟子的刺绣艺术精华。沈寿,原名雪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1871年出生于江苏吴县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董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

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侯,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雪芝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浙江绍兴人,后居苏州。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清政府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勋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

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习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请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在病体稍微好一点的情况下,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宦绣谱》一书。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从线与色的运用,刺绣的要点到艺人应有的品德修 ,以至保健卫生,都有比较完整的阐述,堪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

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四十八岁。根据沈寿生前的愿望,张謇将她安葬于南通马鞍山墓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阳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碑阴雕刻着沈寿遗像。大师已去,艺术长存,她的精美绣品长留人间,至今仍熠熠生辉。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馆都收藏有沈寿的绣品,当人们看到她绣的《八仙上寿图》、《耶稣像》、《倍克像》、《无量寿佛》、《万年青》、《花鸟册页》、《生肖像》、《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时,无不为之倾倒,惊叹这位苏绣大师,以其超人的智慧,灵巧的绣手终于把传统的苏绣工艺提高到了更为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沈寿艺术馆从1992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伫立在濠河畔,更为南通濠河增添光彩。

千秋德艺旷世神针——记近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

原载《群言·江苏专刊》

博览会艺惊四座

清宣统二年(1910)六月五日,江苏省首府江宁城里热闹非凡。清末“新政”第一次官商合办的全国物产博览会南洋劝业会隆重开幕。大会审查长、状元实业家张謇一早来到会场内各馆巡视,除了查看各类物产陈列情况外,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为自己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征集各地名产。

张謇来到美术类分馆,几幅精彩的刺绣作品引起了他的注意。有一堂传为露香园绣、董其昌书的十二帧屏条,他看了十分喜爱。露香园是明代松江才子顾名世的宅邸,顾氏后裔工绣,特别善于陈设性画绣。露香园顾绣为世所推崇,传世很少。对于传统艺术有极高鉴赏力的张謇虽有心购藏,但一时难辨真伪。还有几帧新绣,无论山水、人物均极为优美精致,让张謇颇为喜爱。

再往后看,一幅名为《意大利皇后像》的作品则令张謇更为惊讶,作品以写实的手法,注重明暗、层次,将意后形象表现得神形逼真、栩栩如生。这幅有油画质感和摄影效果的作品迥异于传统刺绣,使张謇顿感耳目一新。一打听方知这幅作品连同前面的几幅山水、人物均出自清廷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沈寿之手。

张謇结识沈寿是在数日之后。南洋劝业会请沈寿任国绣审查,她因故来迟。那天,张謇见到沈寿,除了称赞她的刺绣绝技外,就是请她鉴定那堂董书绣屏。刚打开第一帧,沈寿即从针法上判定这是露香园顾绣无疑,张謇对沈寿深厚的艺术功力更为服膺。

献寿礼太后赐“福”

沈寿,原名云芝,1874年生于苏州。其父沈椿爱好书画文物。沈寿自幼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七岁起从其姊沈立学绣。十一二岁时已能将家藏沈周、唐寅的绘画作为蓝本,在缣帛上绣制出来,显露出过人的天赋。十四五岁时绣艺已名扬姑苏

沈寿绣《松鹤图》(局部)

沈寿的才艺引得一位叫余觉的乡邻才子仰慕,他多次托媒向沈家求亲。沈寿20岁时,他终于如愿以偿。余觉精书画,婚后二人研习绣艺,十年如一日。不久,夫妻二人移居上海,有更多机会观摩、研究露香园顾绣真迹,沈寿的技艺更加精湛。当时见其绣者无不称道,内行认为已超过了顾绣。

1903年,余觉、沈寿接受友人建议,准备在翌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献绣品祝贺。于是,余觉从岳丈收藏的名画中选定了《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两幅画为蓝本,摹入绣片,再由沈寿精心绣出,历时一年余。送入宫中后,慈禧见了大喜,亲赐御笔“福”、“寿”二字给余沈夫妻。沈得“寿”字,由此更名,作为纪念。清廷还授予他们四等商勋,并于农工商部下设绣工科,委沈寿任总教习,她的绣名更远播四方。

1904年11月,沈寿夫妻由清政府派往日本考察,在历时两月的考察中,沈寿从日本美术绣、欧洲素描、油画、摄影艺术中得到很大启发,从此决心对传统刺绣进行革新。

集众长创新绣法

中国传统的陈设性刺绣,以摹写书画为主要内容,称为画绣。它以针代笔,通过各种针法技巧,将书画章法、意境表现出来。因此,刺绣艺术深受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力则相应受到制约。

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精神启发、感染下,沈寿开始探索中国刺绣新的表现形式。经过艰苦努力,沈寿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刺绣艺术体系——仿真绣。在艺术思想上,仿真绣以写实为宗旨,追求物体的自然形态、光影层次的立体效果;在技法上,继承传统针法外,吸收日本刺绣中的虚针、肉入针技术,并创造了旋针、散针两种新针法。仿真绣的创立,改变了延续千年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将中国刺绣艺术带向一个全新的领域。

这期间,沈寿成功绣制了第一幅仿真绣肖像作品——《意大利皇后像》。这幅作品不仅在南洋劝业会上倍受推崇,而且在1911年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优等奖。会后,清政府将此绣品赠送意大利皇后,意皇后致信盛赞中国艺术,并赠沈寿钻石金表一块。

沈寿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在京七年间,沈寿除了任职绣工科,还与余觉开办了福寿绣厂。清朝灭亡后,沈寿夫妻先后在天津开办女工传习所,又在苏州开办刺绣学校,传播刺绣艺术。

传习所课徒授艺

1913年,张謇苦心经营的南通各项事业在进一步发展中,兴办女子职业教育成为他此时的一项重要考虑。中国妇女普遍熟悉刺绣,如能教习她们提高技术,绣出精品,就能帮其掌握谋生技能,实现女性的自立自强。因此张謇决定建立一所刺绣学校——女工传习所,而教师人选他首先想到了沈寿。

沈寿在天津收到张謇的南通女工传习所主任聘书时,还接到四川某地的高薪聘请。她考虑南通兴办实业教育生机勃勃,有利于传艺,又敬佩张謇的创业精神,就辞谢了四川方面,来到南通任职。

1914年8月,沈寿正式就任南通女工传习所。学校创办初期,条件艰苦,沈寿因陋就简,尽心竭力。张謇对沈寿也十分敬重,在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她的艺术实践和办学传艺。沈寿的人生事业在南通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沈寿在来南通前也办过一些刺绣学校,培养过一些人才,但是无法和南通女工传习所相比。南通女工传习所在她的规划下学制完善、渐具规模,设有普通班(乙班),学制两年,主学花卉、翎毛;美术班(甲班),学制四年,主学山水、人物;研究班(本科班)主学肖像、仿真绣。女工传习所成为我国近代刺绣教育的中心,曾先后招收了15期学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得沈寿亲传毕业的本科学员九人,甲、乙班学员共一百四五十人。其中的优秀者后来成为苏绣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1920年,即女工传习所建立后的第七年,已培养出一批人才,绣品亦多。为打开销路,维持学校运转,解决女工生计,张謇又创建了南通绣织局,请沈寿兼任局长;并在上海九江路、纽约第五街开办分局,在瑞士、意大利等地建立销售部,使南通刺绣进入了国际市场。

扶病体再成佳作

沈寿在南通长期受病痛折磨,医生曾劝其离职静养一两年,但她仍带病坚持,“但非病不能起立,无一日不为诸生勤勤指授”。张謇对她除了在事业上支持外,还在生活上关心,请名医为她治病,安排她休养,考虑到她既任主任又兼教员、局长,任务繁重,屡欲给予加薪,沈寿均坚决辞谢。沈寿曾对姐姐沈立说:“啬公知我,以绣托我,知己之感,吾心尽我力以为报。”而张謇对她人品、才能更极其推崇,赞其是“实业界仅见之人才,教育界最近之模范”。他们为办好刺绣教育事业相互信任、相互体谅,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沈寿的艺术天赋也得以充分发挥。

1915年,沈寿完成了旷世杰作《耶稣像》。作品运用各种针技、上百种色线,以写实手法将耶稣遇难时头戴荆冠、血迹满面、两目失神的痛苦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作品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当时一个美国人欲以1.3万美元购买。1919年,病中的沈寿历时三年完成了她最后的代表作《倍克像》。这幅作品以美国名伶倍克的相片为蓝本,根据自己的刺绣光影实践经验,按明暗层次运针配色,将倍克表现得惟妙惟肖、光彩照人。作品在纽约展出时,倍克赶来参观,敬佩之极,当即许以5000美元求购。这两幅绣像被张謇视为国宝,只许展览、不许出售,收藏在南通博物苑,向国人展示。后虽几经战乱,南通博物苑受到很大破坏,但张謇后人几十年精心保护,并于1986年献归祖国,现暂存于南京博物院

沈寿绣《倍克像》

沈寿还绣有一幅《古观音像》,张謇在绣帛上用楷书录写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题绣名、长跋,再由沈寿绣出。1918年,张謇在狼山观音院建“赵绘沈绣之楼”,将这件作品连同赵孟等古今名人所作的观音像一同陈列出来。这幅张、沈合作的精品现珍藏于南通博物苑。

竭心力合著绣谱

中国刺绣艺术延绵数千年,历代艺人口手相传,相关的著作和文字记录寥寥无几。明代,浙江倪仁吉曾著《凝香绣谱》,惜已不传。清代道光年间丁佩著《绣谱》,却对针法无专门叙述。刺绣著作的缺乏使得许多绝技失传,沈寿、张謇常为此深感痛惜。

1918年前后,因过度操劳,沈寿病痛渐重。张謇将住所濠阳小筑的前院腾出让沈寿休养。又恐其技艺失传,嘱其总结一生经验,进而决心共同努力完成一部绣谱。

传统工艺历来难以笔录,艺人一般不善文字表述,而文人不谙其技,难书其妙。张謇不顾年事已高,事务繁重,从头学起,担当了撰录绣谱的重任。病中的沈寿从一物、一事、一针、一法开始审慎思忆,详细讲解,张謇则分门别类,记录整理。这样一天完成一两个条目,有时两三日才能完成一条,然后再进行编排。许多难以表述的技法张謇均概括出来。就这样进行了数月,初稿完成,然后再由沈寿反复审核校正,先后三易其稿,最终完成,并以沈寿晚号雪宧定名为《雪宧绣谱》。

1920年,这部凝结着沈寿毕生心血的著作在南通翰墨林印书局出版了。《雪宧绣谱》由张謇作序,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八节,系统总结了沈寿的艺术观,全面论述了刺绣过程中的要领方法,重点讲述了16种基本针法,及沈寿独创的“仿真绣”理论。全书内容完备,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刺绣理论著作。近代著名收藏家朱启钤评论此书说:“其书集绣法之大成,持衷中外,确有心得,可俾后人奉为圭臬,且开中国工艺专书之先,断非丁佩之谱所可同日而语。”《绣谱》是沈寿对中国刺绣的又一重大贡献,至今对刺绣实践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通城绣圣流芳

1920年年底,沈寿病情加剧,以至卧床不起。张謇请来德国医生给她医治,并不再让她管事,但只要传习所、织绣局有事,她仍坚持处理。

1921年阴历五月初三,沈寿溘然长逝于南通织绣局寓所,年仅47岁。遗嘱将自己安葬在让她的刺绣才能充分施展、发扬的南通大地上。

在南通市的南郊风景区黄泥山麓、扬子江畔有一片幽静秀美的园地,近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长眠于苍松翠竹的荫蔽环抱中。墓茔前的石牌坊上有张謇的题字“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后立汉白玉墓碑,前篆张謇手书灵表,后刻沈寿遗像。70多年来,前来凭吊、缅怀沈寿的学艺弟子、各界人士络绎不绝。人们在为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的英年早逝而扼腕叹息之时,又为沈寿的刺绣艺术得到继承传播、发扬光大感到欣慰,而这正是沈寿当年念兹在兹的心愿。

沈阳群众艺术馆到五中坐什么?

到沃尔玛乘250吧

243 230都行 在小津桥下车可以走过去就可以也可以在大北门换乘211 到第五中学下车就行啦

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到湖南广电乘坐多少路?

步行至 八一桥站

21站

乘坐 159路, 在 藕塘坡站 下车

670米

步行至 湖南广电

1. 从起点到芙蓉南路

1) 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行驶30米,右转进入杉木冲西路

2) 沿杉木冲西路行驶760米,左转进入芙蓉南路

收起2. 芙蓉南路到终点

1) 沿芙蓉南路行驶4.0公里,在新中路立交桥稍向右转进入芙蓉中路

2) 沿芙蓉中路行驶3.2公里,在侯家塘立交桥左转进入劳动西路

3) 沿劳动西路行驶550米,过右侧的恒力卡瑞尔中心约150米后,到达终点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馆再添惊艳 国内首家数字文房展示馆落户沈城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全国首家数字文房展示馆在沈阳市宣和艺术馆开馆。这是沈阳市文化广电出版局、文物局举办的主体活动之一。

宣和艺术馆是一家民营公益性艺术馆,自2015年始开展“让你爱上中国字”项目,以书法艺术为载体,旨在传播汉字文化,每年一个主题,五年一个系列。2017年,该项目获批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宣和艺术馆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让观众更全面、系统地了解汉字文化,贯通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的中间环节,与京东方BOE画屏合作,经过半年多的策划和筹备,开办了这间“观象数字文房展示馆”。

数字文房展示馆人流涌动,赞叹称奇。展示采取画屏全面展示与实物精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共展示民国以前的笔、墨、砚、笔筒、笔洗、水盂、砚滴、印盒、镇纸等各类文房器物七百四十馀件。

展示馆在前言中说:文房器物不仅凝结着古人的文化智慧、制作技艺和创造力,还表现着中国传统文人热爱生活、崇尚自然、注重审美、寄托情趣的心性和人格。祖先创造了神奇的文字,创造了巧夺天工的文房器具,相得益彰,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全国首家数字文房博物馆在沈阳开馆,形式新颖,方式现代,信息丰富,观览方便,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和时代性、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