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刻石

会稽刻石

是秦始皇巡游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时,为了祭奠大禹,宣扬功德,而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的石碑。李斯所写的这篇铭文即题为《会稽刻石》,后来被司马迁载入《史记》。

浙江绍兴文化积淀深厚,遗存大量历代刻石与碑版,成为今人研究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珍贵史料。其中存世最早的首推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的会稽刻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三十七年),秦王嬴政巡游江南时,曾在会稽祭大禹,他登上秦望山(原名天柱峰),以望东海。为了宣扬他统一中国的公德,于是命丞相李斯手书铭文,刻石记功,立碑石于秦望山(一说鹅鼻山、-)之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会稽刻石”。由于系由李斯撰并书,故俗称“李斯碑”。碑文三句一韵,每字四寸见方,以小篆书写,共289字,其内容主要称颂秦王统一中国的业绩及秦王朝奉行的大政方针。后来司马迁将此全文载入《史记-秦始皇本纪》。

会稽刻石历来受人重视,各种史书多有记述。东汉《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东汉之会稽~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北魏《水经注》记载:“秦始皇簦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南史-范云传》记载:“会稽秦望山有始皇刻石,文皆大篆,人多不识。”南朝《会稽记》称:“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此碑和碑文至少到南梁时期仍然存在。

由于长期暴露山野,经历风雨剥蚀,至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至1162年),刻石虽存,而字迹已磨灭殆尽。现存的会稽刻石已非原物,几经复制。1341年(元惠宗至正元年),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刻成碑,刻于府学宫稽古阁,并在碑阴面增刻另一秦篆“峄山碑”。清代康熙年间(1661年至1722年),碑阳会稽刻石被石工磨损,而碑阴峄山碑文仍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绍兴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双钩上石,由刘征重刻,立于府学宫原处,文后有李亨特自跋及清代学者翁方纲、阮元、陈焯等题记。此碑于1887年由原府学宫(今绍兴稽山中学)以置于大禹陵碑廊内。碑高2.2米,宽1米,上刻小篆12行,每行24字。铭文内容与《史记》所载个别文字有所不同,并以隶书书有题记3行,计60字。虽几经复摹,就中尚可一窥秦篆的神韵。秦代会稽刻石引起日本国学人关注。早在1885年(清代光绪十一年),日本人以高规千叶所藏双钩本在日本重刻;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又以钱泳版本再度翻刻于焦山。

11.25朱非楷书秦会稽刻石立鹅鼻山碑文

朱非楷书碑文:史载秦会稽刻石立鹅鼻山 戊子孟秋绍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探石至此为之记

鹅鼻山与秦会稽刻石

浙江绍兴平水镇平江村寺里头村背后,是会稽山脉的名山,土名“燕子岩头”,山峦与龙头岗、鹅鼻山、石屋山相连,传秦望山景色说系秦始皇会稽刻石处。

古越之地,历史悠久,一桥一石皆有来历,山川江河更是一部物化的史书。别的不说,窥其名,便可探一番历史的烟云者,量莫大焉。如绍兴城南的秦望山,便因当年秦始皇南巡时,登临此地,远望南海(今杭州湾)而得名。

遥想2200多年前的那个初冬,龙车凤辇、万夫簇拥的一代霸主,于诸暨、大越一路逶迤而至会稽祭禹之后,登临五百多米的秦望山巅,远眺浩瀚的大海,俯视脚下新征服的领地,那种君临天下、舍我其谁的威严和雄仪,该是何等的气势。也许天下为王者,除了指点江山的得意外,都有激扬文字的嗜好,登临秦望山的秦始皇同样忘不了这一茬。于是他命随行的丞相李斯,手书小篆,铭文刻石,以颂政德。秦望山因秦始皇的登临望海而成越中名山,也因李斯的铭文刻石,而成绍兴于兰亭之外的又一书法重地。

其实,即使秦望山没有秦始皇的登临和李斯的铭文刻石,在会稽群山中也是独傲翘楚的。海拔543.6米的秦望山是会稽山秦望、法华、兰渚、香炉、云门、委宛等众山的最高峰。作为越地的标志,秦望山一定意义上就是会稽山的代表和特谓。

“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奚谷壑争喷薄,江湖交通。振缗还早潮,弭棹候长风。”挺拔巍峨的山势,众峰之杰的雄竣,使秦望山成为俯瞰越中胜景的最佳所在。“悬瞪孤危,径路险绝;板箩扪葛,然而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中寥寥数笔的记载,则将秦望山陡峭险艰的风光和山腰树木葱茏,山顶惟有裸岩、灌丛的独特气象和体貌摹写得纤毫毕露。“绝顶高峰路不分,岚烟长锁绿苔纹。猕猴推落临岩石,打破下方遮日云。”在唐朝诗人萧翼的眼里,云蒸霞蔚,气吞碧湖,势入东溟的秦望,无疑更是一座“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山了。

当然有过一代霸主登临的秦望山,无论对自身还是对绍兴,更是一种值得依仗的机杼和乖巧。古往今来,尤其是唐朝一代,罗隐、李邕、萧翼、薛据、皎然、白居易、陆亘、方干等众多骚人墨客,登临秦望并留下金声玉振,想来概与这种机杼和乖巧不无关联吧。而对“书法之乡”的绍兴,李斯在秦望山巅留下的289字的小篆《秦会稽山刻石铭》(俗称《李斯碑》),更是极为难得的瑰宝。

【文字图片来源:网络】

延伸阅读

保护历史、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事实上很多人已为会稽刻石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的保护及开发而作着努力。

2008年,绍兴县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特地请绍兴市著名书法家朱非先生,题写碑文,上书:“史载秦会稽刻石立鹅鼻山戊子孟秋绍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探石至此为之记”楷书碑文。目前此碑永久刻在了刻石山的石壁上。

2010年,由朱非先生发起的“若耶溪源头会稽刻石文化研讨会”在平水镇鹅鼻山下的岔路口村举行。一些绍兴文史界专家学者参加的研究会,提出鹅鼻山又名刻石山,与举世闻名的秦会稽刻石是联系在一起。

分享小诗一首

题 鹅 鼻 山

宋 · 史斡

龙泉五盏张帆去,

鹅鼻三杯衣锦归。

寄语长泉后生者,

年年盛事莫相违。

朱 非

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会长

绍兴市墨趣会名誉会长

绍兴书画社顾问

朱非,1945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学书,临池不辍。楷书学欧,行书学二王、赵、董。擅行楷。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会长,绍兴市墨趣会名誉会长,绍兴书画社顾问。

朱非书法流连传统,不随时风;运笔老辣、干净。分别在绍兴、宣城无锡北京哈尔滨萧山浦江福州常熟温州通渭日本等地举办书法展览,并多次为重要景点书写碑文、楹联,颇得行家好评。

已印行的文史作品有《斗门史说》、《斗门之谜》;书法作品有《朱非行书两种》、《春夜宴桃李园序》、《古越龙山碑》、《春山朱墨》、《梦逐晋唐》、《画眉深浅》、《西安都城隍庙碑》、《我写我体》、《兰亭十三跋》、《翰墨书香----朱非、苏士澍金石书法求教展》、《朱非楷书“百年辨志”碑记》、《砚馀集》等。

写字要用心,做人要真诚

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写字要用心,做人要真诚

李斯篆书《会稽刻石》,学小篆的重要资料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龙灵书道”免费学习海量书法视频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龙灵书道”免费学习海量书法视频

会稽刻石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东巡的遗物,在秦始皇东巡留下的几块影响深远的刻石当中,会稽刻石是最后一块。正是在那次东巡途中,秦始皇病故,因而它也成为秦始皇刻石当中的绝响。对此,《史记》中有明确记载:“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秦始皇,于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南至云梦,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就在回归途中,这位“千古一帝”病死在沙丘。

本篇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现存者为以元重刻本为底本的再翻本。

李斯篆书《会稽刻石》欣赏

【1】皇帝休烈,平壹宇内,德惠攸长。

【18】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如果你也喜欢我们的文章,请分享到朋友圈与友共赏,谢谢~

伊立勋篆书集会稽刻石通德秉经七言对联

伊立勋(1856~1940),字熙绩,号峻斋、石琴,别署石琴老人、石琴馆主,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室名石琴馆,福建宁化人,伊秉绶后人。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大家,真草篆隶无所不能,功力深厚。曾任清光绪无锡知县,民国时期寓居上海以卖字为生。

通德宣情群自乐,秉经陈善理常明。

上款“少南仁兄先生雅鉴”,下款“丙子孟冬中澣集会稽刻石峻斋伊立勋,时年八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