枧头龙家大院

枧头龙家大院

AAA级旅游景区

龙家大院位于湖南出新田县城四五公里的大冠岭上。古村落民居和古文化遗址至今保存完好。这些民居、古迹,地处风水宝地,设计巧妙,制作精良,气度不凡,神韵犹存。龙家大院三面环山,前有池塘,现存古民居60余栋,大部分为明末清初建成。房屋古朴大方,宽敞适用,不事豪华,很少装饰,街巷整齐规整,巷道内不见污水垃圾。最有特色的是建筑门壁,枧头龙家大院,枧头龙家大院简介,枧头龙家大院-永州市新田县枧头龙家大院旅游指南

门头沟景点农家院 门头沟龙门涧农家院

1. 门头沟龙门涧农家院

龙门涧好

龙门涧位于北京门头沟区清水乡燕家台西北侧,分为东西两涧,各绵延十余里。由于这里聚集了我国几类著名风景区的景色,诸如“三峡之气势”、“桂林之秀美”、“匡庐之飞瀑”、“黄山之叠泉”,都可以在这里看到缩影,因此,龙门涧得到了许多如“燕京小三峡”、“京西小桂林”、“京西小黄山”等美誉。进入龙门涧峡谷,两侧山峰对峙,高耸碧空,如斧劈成。

涧内泉水涓涓,清澈碧透,溪水潺潺,奔腾飞溅。冬日崖挂冰凌,夏日绿枝俏控。还有将军石、一线天、试剑峰、黑龙潭、听音阁、祭天台等景观。半山腰上,在一簇簇鲜花掩映下,十几个巨大的石灰岩洞若隐若现,为游人增添了无穷乐趣。由于山高谷深,日照温度低,盛夏酷暑时节,涧内却凉爽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2. 龙门涧农家院哪家好

01平谷国际徒步大道

中国首条国际标准徒步大道,沿途山花烂漫、树木葱葱,绿色植被高达85%以上,空气清新,堪称一条绿色大道、生态大道,是徒步者亲近自然的绝佳场所。

起点为中国红杏之乡南独乐河镇北寨村,终点为熊儿寨乡花峪村,全长23公里。沿途村庄较少、道路宽阔,国家4A级景区石林峡和京东大峡谷、石林峡、三羊古火山等名胜风景区坐落大道周边,是徒步山野亲近自然的上佳选择。

02 门头沟斋堂椴木沟观光休闲步道

从斋堂至椴木沟,道路平坦风景优美,道路两边有风情小镇。

老椴木沟村内山清水秀、泉眼众多,是休憩游览的好地方;周边还有灵山、龙门涧、黄草梁等景区。

03雁栖湖景区观光休闲步道 雁栖湖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万里长城隐现在峰峦叠嶂之间,千顷湖面,碧波荡漾,百船争流;山上植物有100余种,不失为亲近自然的好选择。

04乌龙峡谷旅游观光休闲步道

位于延庆东部山区千家店镇沙梁子地区,属距今14亿年前的中生代火山熔岩区,全长2公里。

是典型的山间河流深切河谷地貌景观。奇幻景色,让徒步过程大饱眼福。

05顺义舞彩浅山登山步道

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东北部。线路总长为125公里,

以浅山步道为纽带,以山体、水系、景区、田园为载体,在浅山区创意构建五种色系主题景观。

06长峪城段登山步道

该步道长约8公里,顺着步道能登上1400余米的黄花坡景区,它可是昌平区最高峰,有北京“小西藏”之称。

登山的乐趣,就在于站在高峰往四周眺望的时刻吧!

而站在黄花坡烽火台上,远眺可见长城盘踞,下望可见水库,在层叠的群峰间闪着光波,春天百花盛开,艳丽的桃花、杏花更让这里美成了仙儿。

07神堂峪登山步道

这条栈道不仅风景迷人,还特别适合吃货,因为整条栈道穿石片、官地、神堂峪三村而过,边上全都是各具特色的民俗院。

徒步归来,虹鳟鱼、炖柴鸡、贴饼子、野菜团子、野生小鱼等等地道的农家饭菜保准让您吃得饱

08元宝峰登山步道

位于韩村河镇天开村东,山上有一条蜿蜒至花海的长约1000米的自然观光步道

步道依山势而建,由条石修葺而成,沿途分布着葱郁的灌木丛。在山顶可以把3千亩天开花海尽收眼底

09青峰苑登山步道

位于霞云岭乡上石堡村,徒步其中,能看到形状各异、自成一景的峡谷。

10百花山登山步道

总面积819公顷,海拔1991米。百花山的地文资源奇特。

3. 门头沟龙门涧景区

门头沟地处北京西部山区,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的 区,旅游题材丰富,著名景区有:妙峰山、灵山、小龙门、龙门涧、潭柘寺、十八潭、双龙峡、爨底下、百花山、京西古道等。上述景区既有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有奇特的古村落,更有山水交映的秀美山川,还有透漏沧桑气息和人类文明的古道,每个景点都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4. 龙门涧风景区农家院

阜石路-西六环军庄出口-妙峰山镇-雁翅镇--灵水举人村-斋堂镇-爨底下村-柏峪-龙门涧-清水镇-斋堂水库-张家庄检查站-九龙镇-京西百渡休闲度假区。

线路比较经典,

过村穿镇居多,

真正的有百公里之多,

不过大家不要以为自己的车

百公里跑一个小时而已。

山路居多,村镇更多,弯多路窄,

出行还需安全第一!

边走边玩,

不赶路,慢慢感受风景!

5. 门头沟大量农家院

下苇甸农家院

6. 门头沟有农家院吗

好再来农家院挺不错的。他家规模不小,农家院,宾馆都有,干净卫生,服务更好。上次他们提供的包车来学校接的,大家一致反映不错。

7. 门头沟山里农家院住宿

速八没有以后,门头沟城区附近有三家店龙泉宾馆、双峪晨光酒店、三家店北斗星还算能住

8. 门头沟旅游农家院

潭拓寺是北京最著名的寺院,比北京都悠久,都说先有潭拓寺后有北京城,北京潭拓寺地处门头沟区的潭拓寺镇,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地方,他的周边由于他而农家院火爆,像好人家,王家小院都是经济实惠的农家院,每到周末都是人满为患的,所以你们可以去他们家消费的。

9. 门头沟区龙门涧风景区

答:门头沟双大路起点为清水镇双塘涧,终点为雁翅镇大村村,总长度为17.9公里,途中穿过2个隧道,其中,天津关隧道长996米,梨园岭隧道718米;修建15座桥梁。门头沟双大路技术等级为三级公路,设计时速为30公里,路面宽度7米。

道路沿线经过龙门涧风景区、黄草梁风景区等旅游景区,为进一步发展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垍頭條萊

10. 门头沟百花深处农家院

夏天在门头沟当然要去灵山了,依山伴水天气凉爽,是夏天最好的选择。从北京城区开过去大约要4个小时的车程,山路会比较多,路上有个叫百花人家的餐馆可以顺路去尝尝,不过要早去晚了就排队了,吃饱了在开1个小时车就能到了。

灵山可以玩水可以爬山,可以扎营,山上还有牦牛,最主要的很凉爽。

一段历史一个院子一个故事,冯家大院大有来头

忠县冯家大院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于去年11月入选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冯家大院被列为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牌。

冯家大院坐落在东溪镇钟溪村1组一个小地名叫老官窝的地方。目前这里还住有5户人家。

大院门牌号

工艺精湛的木门

曾在冯家大院居住过的冯玉义老先生介绍,清代年间,当地一冯姓男子靠煮酒起家,后来又利用酒糟大规模饲养生猪,最后发展成为方圆百里的大户人家。

据传,冯家共有3个儿子,后来便修建了呈品字形的3个独立大院。老大和老幺的大院均已被损毁,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是老二的大院。3个大院建设工期约3年,参建者超过100人,所用砖瓦都是冯家自己用窑子烧成的。

工艺考究的墙体

冯家大院属于木结构建筑,共有一线洞穿的三道大门。虽历经了200多年的沧桑岁月,但依然抹不去冯家大院的建筑风采。

木撑上的雕刻

窗户雕花

自大门(已损毁)进入前院,里面是一个有石坝的四合院;经过石坝拾级而上,便进入约10米深的廊道(两旁是对称的房屋);通过第二道大门后,便是前院和后院的约3米的间隔;间隔中央建有一个造型别致的亭子(已损毁),以避免主人雨天过往时淋雨;经过亭子后,就是第三道大门,门内又是一个有石坝的四合院。

前院现状

从第二道大门往里看

从第三道大门往内看,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

前院通往后院的廊道

冯家大院整体布局紧凑合理、互为照应。大院前有宽展通衢、车水马龙,后有假山依靠、园林掩映,可谓地灵人杰、风光无限。

从后院往外看

一座古大院 半部甜城史——内江龙门镇曾家大院‖曾向红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21年第2期

一座古大院 半部甜城史

——内江龙门曾家大院

曾向红

远方的家乡——沱江岸边龙门镇

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是一座千年古镇,设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的和义县县治就在龙门镇。它地处婉转迂回的沱江右岸,临江而建,背靠山岭,离内江市中区30多公里。龙门镇南面山势逶迤,沱江冲开口子奔涌而出,形成一峡口,号为龙门,龙门镇因此得名。相传,龙门镇是福建曾氏移民的聚居地,现在曾姓还是这里的大姓。300多年前,福建长汀移民的到来,不仅带来沱江两岸蔗糖业的兴旺,也开启了沱江边码头龙门镇的繁荣,一代代曾家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父亲的老家在龙门镇。尽管他后来在内江城里读中学、在重庆大学,再后来在内江城里工作,但他一直认为自己就是龙门镇人,并把这种对家乡的情感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们。

自懂事起,父亲就告诉我们,龙门镇的曾氏祖先是福建长汀人,“湖广填四川”时从福建迁来。曾氏家族的一些称呼与当地人也不同,比如祖父叫“多多(音)”、祖母叫“贾贾(音)”、叔叔伯伯叫“筛筛(音)”、婶婶叫“胜胜(音)”。儿时学校放假,父母会让我们回龙门镇住一阵子,那时感觉离内江好远。先从内江城里坐长途汽车到白马镇,然后在白马庙码头等上半天木船,又才乘木船沿沱江河顺流而下。沿河两岸是看不尽的甘蔗林、堆满甘蔗的码头,河面上还飘浮着从糖厂流出的白黄白黄的水泡泡……只要一看到那棵根深叶茂的大黄桷树,就知道龙门镇到了。跳下船,沿着那宽畅的青条石台阶一级级小跑上去,就到了龙门镇老街。

曾家大院正大门

经过千年沉淀和积累,现在龙门镇还保留着这条老街。老街宽约3米,长约300多米,由青条石、木板门、串架青瓦房构成,街道两旁茶馆、酒肆、商铺、药店鳞次栉比,一应俱全。

据长辈们说,很早以前龙门镇仅为一条面向沱江的半边街,因其独有的地理位置,不少过往船只都会在码头靠岸休息,所以半边街除了日杂用品,还有宵夜、客栈、茶馆、戏台。

随着沱江两岸种蔗面积扩大、运蔗船增多,码头也越来越繁忙,河道上运送甘蔗、白糖、红糖的大量船只来来往往……制糖业还带动了酒精、造纸产业的兴起。民国以来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随着白马酒精厂建成,大量燃料外运,龙门镇船运业日益兴旺,龙门镇半边街也随之大兴土木,扩建成一条完整的街道,每天人来客往,热闹非凡,当地人还号称龙门镇为“小香港”。

现在的龙门镇老街,年轻人大多外出,留下老人和孩子,显得格外静谧。只能透过青石板街面上的道道凹印,路面上被岁月打磨的痕迹,回味当年小镇的繁荣。还依稀记得儿时的老街,靠近大黄桷树的石板坝坝是猪牛羊交易处,每遇“逢场天”,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大人们用“马马儿”“鸡公车”驮起大捆的甘蔗排队涌向码头……印象最深的还是几分钱一根的香蕉、又大又甜的无花果,还有1角钱一个的土鸡蛋……物资匮乏的年代,童年时光记住的全与吃有关。怪不得儿时巴不得龙门镇每天都是“逢场天”,天天都有好吃的卖。

码头边那棵大黄桷树枝繁叶茂,离地面几米高的树干分枝处,有一小块平面,可以站在上面瞭望四周。从龙门镇回内江城里,要早早地来河边码头等“汽划子”(汽船)。等船期间,我一会儿爬上树,一会儿滑下来,一会儿又围着大树转圈圈;就这样与大树玩几圈下来,不知不觉中“汽划子”就来了……童年里深深植入骨子里的家乡情结,就这样印在心中,没有忘记也没有改变。

曾家大院外墙

珍贵的名片——甜城之源“曾家大院”

龙门镇的传说,远不止这条老街这棵老树。在龙门镇,还隐藏着一座创造和见证内江糖业辉煌史的古大院——“曾家大院”。

“曾家大院”位于龙门镇梁家坝,坐西北朝东南,砖石木混合建筑。长99米,宽46米,大院三横七纵有24口天井,象征二十四节气。整个院落纵向中轴线,左右对称,纵向剖面呈三级台阶分布。大院有木构雕花彩绘,青瓦粉墙,天井、小桥水榭,回廊犹存,并融合外来建筑元素,具有典型的四川民居“外封闭、内敞开”建筑特色。清光绪七年(1881),发家致富的曾家后人开始建造“曾家大院”,大量石基料取自枯水季节时沱江河床上“九块石”处,自己烧砖烧瓦,历经3年半,“曾家大院”方矗立于沱江河畔。随后,又从外地运回几船青花瓷碗,敲碎后用于镶嵌宝顶、脊饰、照壁、亭台等。遇上好天气,这些瓷片反射、折射出许多光斑,整座大院如同罩上一道光环。大院主体建筑群外右侧,是曾家老糖房,里面还保留着榨糖用的巨型石碾盘,也是内江制糖发祥地最好见证者。

“曾家大院”历经沧桑,曾经还是沱江公社的粮站(粮库)。儿时的我跟随送公粮的长辈们来过院子看热闹,只见人声鼎沸、人挤人,房子多得数不清,就像走进了迷宫……2019年暑假,相隔几十年后,我又走进“曾家大院”,近距离感受和触摸先辈们的创业史。沿十八级台阶缓步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300多年前先祖所植的2棵龙眼树和核桃树,枝繁叶茂分立于正堂屋两侧,仿佛在欢迎我这位后人。透过苍凉冷清的院落,我穿越时空隧道与先辈们聚会与对话……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一个16岁的少年,随众多“湖广填四川”移民一起,满怀憧憬来到内江。这位少年名叫曾达一,福建省长汀县孝感安仁里(今长汀县濯田镇安仁村)人,因饥荒灾年吃了一碗干饭遭族人数落,负气离家出走来到内江。一次偶然,曾达一发现内江菊花开放时节,也是农历九月,与家乡福建相同。他寻思既然内江与福建菊花开放同时节,那从家乡福建引种甘蔗或许也能成功。于是曾达一趁回福建长汀迁祖先骸骨之机,请了家乡两个制糖匠人挑着甘蔗入川。长途跋涉到内江时,2捆甘蔗仅存活2个芽苞,一路上历经的艰辛可想而知。后来靠种蔗制糖致富的曾家后人,为感激那两个挑甘蔗入内江的福建制糖匠人,在他们坟前立碑。制糖使这支移民家族迅速在沱江边兴旺起来,曾家糖房最多时达1000余家,在清代成为内江首屈一指的巨富。制糖工艺成了曾氏家族的致富秘密,“传媳不传女”。

曾家因糖致富,也带动周边人竞相种植,这种势头迅速扩大到沱江流域的资中资阳简阳等地,使沱江两岸一派“遍地是甘蔗、三里一漏棚、五里一糖房”的繁荣景象。曾家后裔不断开枝散叶,内江的制糖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内江县范围内种蔗面积达22万余亩,有糖房1400余家、漏棚1000余家。那时,四川产糖总量占全国的69.2%,内江又占四川的70%。白糖、红糖、蜜饯,这些带“甜”系列的内江特产闻名遐迩,远销全国各地,糖业成了内江的传统产业,“甜”也成为内江的文化符号,“甜城内江”由此得名。真可谓,先有“曾家大院”,后有甜城闻名。

一座古大院,半部甜城史。就这样,数百年前的一支外来移民家族与一座城市的兴盛紧紧相联,几百年前的一座古大院与一座城市的糖业史密切相关。可以说,正是先祖曾达一引蔗种入川的实践,造就了内江制糖业300年的辉煌;正是先祖曾达一引族人率先种蔗制糖,成就了内江甜城美名;正是这些星罗棋布于沱江两岸的糖房和制糖人,写下了内江近代民族工业史上的壮美篇章。

百年文脉,薪火相传。2019年2月,“曾家大院”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糖”滋养了300多年的我们,终究没有忘记这座老大院。甜城儿女和曾氏宗亲更要以此为契机,守护好“曾家大院”这份珍贵的“家业”,因为这不仅仅是曾氏家族的家底,也是内江制糖业的家底,更是四川近代民族工业的家底。

“曾家大院”,留住了家乡的“根”与“魂”,让我们感受到了先祖们的精、气、神。先祖们留下的这座古大院,其实就是一个路标,标明我们从哪里来、未来走向何方。当我们回望时,可以清晰看见,远方的家!

曾家大院内水井和排水系统

美好的期盼——把“曾家大院”改建成内江“糖业历史博物馆

历史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要延续历史文化根脉,塑造城市品格,就要留住甜城内江的“根”与“魂”。“甜城”作为内江的别称,早已载入《辞海》,这是因为内江的制糖工业曾是中国近代制糖行业的翘楚,其糖业文明是近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造内江“糖业历史博物馆”,留住昔日让内江人引以为傲的蔗糖种植、制糖和蔗糖贸易的辉煌历史,纪念糖业功臣曾达一,探究传承内江“甜文化”迫在眉睫。

四川民间一直有“自贡的盐巴、内江的白糖”的说法,这相邻兄弟两市一“咸”一“甜”的兴市产业相得益彰。自贡的“盐业历史博物馆”早在1959年10月就已建成,并进行了大量文物和史料保护发掘抢救工作,而内江的“糖业历史博物馆”还一直是个空白。据悉,全国仅有台湾一座糖业历史博物馆;内江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产糖地,打造中国大陆的糖业历史博物馆、传承“甜文化”得天独厚。

“甜文化”也是内江个性文化的最大张扬,在建中国大陆唯一的糖业历史博物馆上,内江理所应当有大作为和大担当。笔者认为,把“曾家大院”改建成甜城“糖业历史博物馆”是最佳方案。借鉴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清代古建筑西秦会馆”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做法,在保护性维修、“修旧如旧”的基础上,把“曾家大院”改建成内江“糖业历史博物馆”,一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因为“曾家大院”是独一无二的“古董”,是原汁原味的“宝物”。从建筑角度讲,“曾家大院”是目前内江市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庄园;从制糖业史讲,“曾家大院”是甜城内江之源,是一座丰碑、活化石。大院本身就是“甜文化”的发祥地,是内江糖业史的最好见证。这样建起来的博物馆,接“地气”、有“灵气”,能“活”起来、“动”起来,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并记住内江糖业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曾家大院回廊

最好的城市名片,是既留住“根”与“魂”,又插上飞向未来的“翅膀”。修建内江“糖业历史博物馆”,纪念曾达一,弘扬内江糖业辉煌史也具有现实意义。在内江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甜文化”品牌建设中,把挖掘深厚历史积淀的甜城糖业史,转化为浓浓的文化自信,为内江的新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透过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内江城区,我们看见的是滋养了甜城几百年的甘蔗林。期盼家乡打好“甜城”牌,传承“甜文化”,让身边沉睡的“宝物”活起来,早日建成自己的“糖业历史博物馆”;期盼不久的将来,“曾家大院”、曾达一墓、曾家祠堂与龙门镇老街“多珠辉映”,成为甜城文化遗产的靓丽景观;期盼深度挖掘曾氏家族“孝父母、睦宗族、尚勤俭、和乡邻”家风家训中感人故事的价值内涵,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独特魅力。

曾家大院天井及照壁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2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曾向红 (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曾氏家族第77代族人,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副研究员)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