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逵墓

汪逵墓

汪逵墓位于岩坦镇坦一村眠牛山,年代为南宋,类别为古墓葬。2003年,汪逵墓列入永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汪逵墓,汪逵墓简介,汪逵墓-温州市永嘉县汪逵墓

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珍贵文物

1972年夏天某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从天而降,雨水从光秃秃的山岭上倾泻而下,汇聚一处,沿漳河咆哮而去。

洪水退后,当地正在平田整地的群众在河岸边惊奇地发现一座座被水冲开的坟墓及塌陷的坟坑,在发现许多金银玉器的同时,也看到了墓穴中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砖雕刻画。

要了解汪世显家族,可能只有从其家族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研究,来一窥这个历经金、元、明三代中国西北当时显赫家族的辉煌历史

汪世显家族墓位于甘肃漳县城东南2公里的徐家坪东坡地,系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家族墓地。汪氏家族墓约建于蒙古乃马真后癸卯年(1243),止于明万历丙辰年(1616),历经14代,计三百六十余载。据史书记载,汪氏金、元、明三代累官多人,载入传记及列名字者达三十余人。 汪氏墓群是我国保存完整且比较少有的家族元墓群,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972年—1979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地进行部分发掘,从此时开始,学者对汪世显家族及其与西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由于公布资料的有限性,学者们的研究多依靠历史文献。《汪世显家族墓出土文物研究》在立项开始,就试图以出土文物基本资料对汪世显家族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力图揭示出那一时期西北地区上层贵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寄托。

定睛观察这件莲花托盏,用流光溢彩,玲珑明艳,格调非凡……这些词来形容它一点都不为过。

迄今为止, 它是我国出土的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由盏和托两部分组成,为普兰色半透明玻璃质地,盏身呈七瓣莲花形,托腹壁直外撇呈八边形,外边沿呈八瓣莲花形,胎内气泡比盏内多。托与盏搭配得相得益彰,宛如蓝色夜幕下一朵盛开的睡莲。

灰陶敦

灰陶敦 漳县博物馆藏 明

12号墓出土。盖直径15.5厘米,高5厘米,器身高7.8厘米,圈足直径9.5厘米。盖纽为龟形,器身呈扁圆形,子母口,圆直腹,圈足。龟背饰五角回纹,盖纽四周、盖边缘、腹部及下腹部均饰云雷纹(S纹)。盖残。

▋研究概况

汪世显家族墓的研究是元代历史、考古、文物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也是甘肃地方史研究受到关注的一个领域。

1· 对汪世显家族族属及历史的研究

学界对汪世显家族的研究多以历史文献为资料,在胡小鹏先生的专著 《元代西北历史与民族研究》第六章“元代巩昌汪氏集团”中,分别从“金元之际的巩昌汪氏”“巩昌汪氏的主要事迹”“元代巩昌汪氏的特殊地位”“巩昌都总帅府与永昌王位下的关系”“巩昌汪氏的族属”“巩昌汪氏主要人物表”“巩昌汪氏集团的其他几个家族”七个方面,对元代巩昌进行了详备的考察与介绍,是目前研究巩昌汪氏最有力的专著。胡小鹏先生 《元代巩昌汪氏家族事略》(《西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对汪氏一脉兴起繁盛中衰诸方面的事迹做了一一考察,史料详备,论证有力。其 《元巩昌汪氏非汪古族考》(《西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一文,通过大量的史实考证,认为汪氏似乎是汉化的吐蕃族豪酋世家。

青花碟

青花碟 漳县博物馆藏 元

21号墓出土。高2.5厘米,口径16厘米。折沿,浅腹,平底,施白釉,底部未施釉。口沿及内底饰青花纹饰。口沿饰卷云纹,内底饰垂柳、荷花及游鸭等图案。破裂后粘接。

串 珠

串珠 漳县博物馆藏 元

4号墓出土。珠径1.2厘米。以16枚乌木雕核花面橄榄核与14枚白色料珠相串连成饰物。

汪楷《元朝巩昌汪氏族属探秘》(《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认为:巩昌汪氏“汉族说”不尽可信,为“吐蕃族说”又无充分证据,当系出汪古族。造成巩昌汪氏族属不明的主要原因是汪氏因形势发展而攀附的结果。

铜 爵

铜爵 漳县博物馆藏 元

1号墓出土。高19.4厘米,流尾间距19.6厘米。撇口,槽形流,尖状尾,菌头柱,尾上翘,腹部有长方形耳,圜底,三棱锥形三足,腹饰莲瓣纹,尾饰卷云纹。完整。

元代汪氏家族历史研究也是高等学校硕博士选题关注的一个领域,研究涉及汪氏族属、汪氏在元代西部经略中的作用等多个领域,课题进行过程中裴之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

樊秋丽博士学位论文《陇右汪氏家族兴衰研究》通过对汉藏文史料的研究,认为汪氏家族为吐蕃远古氏族之一“韦氏”的后裔,以军功为主线廓清了汪氏家族的兴衰史,运用大量篇幅对汪世显家族的文化传承做了详细探讨,认为“一个家族的兴盛和延续仅靠偶然的历史机遇和物质力量(含军事力量)是不可能的,而文化立家,则必然形成一种更具影响力、竞争力和复制力的文化遗传力,这不是一个家族长期兴盛的充分条件,但一定是延续的必要条件。”

金 钗

金钗 漳县博物馆藏 元

19号墓出土。宽1.5厘米,长14.5厘米。双股,端部宽,顶端饰荷花纹,下接双龙抱珠图,焊接工艺。完整。

赵一兵在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元代巩昌便宜都总帅汪氏家族的初步研究》过程中到漳县考察并收集资料,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汪小红硕士学位论文《元代巩昌汪氏家族研究》首先对巩昌汪氏的族属进行了界定,认为巩昌汪氏既非汪古族,亦非徽州汪华之后,而是吐蕃后裔;进而对巩昌汪氏的世系、重要人物、在元代的兴衰以及文化信仰等进行了考察,并对巩昌汪氏家族在元代历久不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丝织抹胸

丝织抹胸 甘肃省博物馆藏 元

4号墓出土。长26厘米,高30厘米。形似背心,为两层。表层为褐色地加金线织成的菱格宝相花纹织锦,衬里为褐色麻制品,背心后面有带两条下垂,中间为两条相交叉的布带,均为棕色。前为开襟,有9个盘花扣。局部少残。

王旺祥硕士学位论文《元代汉人世侯初步研究》,在第二章“元代巩昌汪氏家族研究”中,分“汪世显家族始末述略”“关于汪氏世侯几个相关问题的考论”两节对汪世显家族在兴起、征战、兴衰演变、世系勋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巩昌汪氏为汉族。

2·汪世显家族墓出土文献和文物的研究

乔今同《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葬》(《文物》1982年第2期)披露了9座墓葬的出土文物情况,刊载了从漳县汪世显家族墓群出土的几方碑志,同时对汪氏家族墓葬的形制、碑制、出土遗迹进行了说明。但这些都很简略。碑志主要是汪惟贤、汪惟孝、汪懋昌墓志盖及墓志铭

金钱金饰

金钱金饰 甘肃省博物馆藏 元

大小不一。14枚。有钱形、钟形、花瓣形等。

吴景山《元代汪世显家族碑志资料辑录》(《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收集了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十一方碑志,对于已散失的五方墓志,则采用了张维的《陇右金石录》并对其进行了说明。这些碑志是:

汪惟正神道碑

元中书左丞汪惟正夫人耶律氏墓志铭

汪惟贤夫人祁氏墓志铭

汪惟纯墓志

汪惟易圹志

汪惟简圹志

汪懋昌墓志

汪寿昌墓志

汪源昌墓志

汪舜昌墓志

汪钊墓志

以上墓志铭弥补了正史、文集的不足,使研究巩昌汪氏家族的史料得到了极大丰富,也使其中一些研究中不明确的问题得以解决。赵一兵《元代巩昌汪世显家族墓出土墓志校释五则》(《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2期),对这批墓志中的五则加以标点,并参稽有关史籍,略事校释。

金冠顶

金冠顶 漳县博物馆藏 元

22号墓出土。高1.4厘米,对角长4厘米。正中为一圆珠形,圆珠底部接珍珠纹一周。珍珠纹正中接三个相连的圆环。圆珠上部有一近方形开口,内有珍珠一颗。圆珠四周各接四个相同的镂空花蕾形装饰,装饰的底部、边沿及球形顶部均饰以珍珠纹,每个装饰上各嵌有绿松石两颗。

许世娣硕士学位论文《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研究》是为数不多的以考古发掘成果作为研究资料的文章,通过对墓地选址、排列、建筑形制、墓内装饰及出土随葬品等问题的研究,归纳出了汪世显家族墓及其出土文物的基本特点;运用墓志资料,结合传世文献,认为巩昌汪氏为汪古族,并对其家族迁徙流变、家族世系及姻亲关系、社会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涉及汪世显家族墓所反映的汉蒙文化交流及西北地区的丧葬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课题的参与人员,程丽君、刘光煜均发表了系列论文,对汪世显家族墓出土文物进行研究。如程丽君《漳县汪世显家族墓的研究价值》(《丝绸之路》2001年第2期),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汪氏家族墓葬的研究价值。刘光煜《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南宋官窑瓷器及相关问题研究》(《丝绸之路》2014年第10期),认为汪氏家族墓出土的南宋官窑粉青釉葵口长颈多棱瓶尤为珍贵,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认识汪氏族源也具有重要价值。刘光煜《元代漳县汪氏家族墓出土元代釉里红高足杯考释》(《文物天地》2015年第4期)指出:这件珍贵文物在器形上是对传统高足杯的继承,烧制技术上是元代的创新,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元代瓷器

粉青釉多棱直颈瓶

粉青釉多棱直颈瓶 甘肃省博物馆藏 南宋

高15.5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8.8厘米。南宋官窑炼制,瓶侈口多瓣,长颈溜肩,身若覆钵,状如摇铃,颈、身有多褶,恰似瓜棱。胎骨薄俏挺俊,胎色紫灰。满施粉青釉,釉面散布稀疏的纹片,颈根、底边有缩釉点。平底支烧,留有支钉痕数个。完整。

釉里红足杯

釉里红足杯 甘肃省博物馆藏 元

21号墓出土。高8.7厘米,口径8.9厘米,足直径3.6厘米。杯为碗形,高空心足,小细下阔。杯外壁涂抹铜红料,外罩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烧成鲜红色。外口沿有一磕伤点,伤点下有一竖裂纹,长2厘米。外壁有小缩细点3个。

甘肃省博物馆业务人员参加编著的《陇上珍藏》(陈炳应等主编,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物华史影——陇原文物赏粹》(祝中熹著,三秦出版社,2006年),《物化天宝(博物馆卷)》(张立胜著,敦煌文艺出版社,2010年)中,都有介绍和研究汪世显家族墓出的蓝色玻璃莲花形托盏、木房屋、镶嵌宝石纱帽等文物的文章,展示甘肃省博物馆对汪氏家族墓出土文物进行不断研究的历程。

串玉珠金镯

串玉珠金镯 漳县博物馆藏 元

4号墓出土。径6厘米。两件。金玉质,呈条形环状,每串以赤金片串18粒彩色弧形玉珠而成。完整。

▋ 汪世显家族史迹简述

汪世显,字仲明,巩昌盐川人,金元之际以武功起家。有元一代,汪氏家族可考的仕宦人数达50人,其中官居前三品的就有24人之多。汪世显家族墓地位于漳县城南的徐家坪。

1·巩昌府便宜总帅

在汪氏家族崛起于巩昌(今甘肃陇西)之前,这一带为吐蕃豪族包氏占据。包氏原为宋臣,后归附金。金在与西夏、蒙古、南宋长年的战争中,举国疲惫,西路尤为严重,不得不依靠地方豪强的力量来支撑危局。汪世显趁此机会积累军功,扩充实力,地位日益提升。金贞祐二年(1214)汪世显以战功擢千夫长,之后缕缕升迁,经千户、巩州提控、同知平凉府事,至正大四年(1227)官拜陇州防御使,分治陕西西路行六部郎中。正大九年(1232),蒙古大军围困金之汴京,时任巩昌府同知兼参议帅府机务的汪世显趁总帅完颜仲德驰援汴京之机,起兵杀金之秦州元帅,占据了秦巩二十四城。天兴三年(1234)占据巩昌,自为巩昌府便宜总帅。

青白釉玉壶春瓶

青白釉玉壶春瓶 甘肃省博物馆藏 元

20号墓出土。高29.5厘米,口径8厘米,足直径8.3厘米。喇叭口,细长颈,胆形腹,圈足。外施青白釉。完整。

2·投降蒙古,攻略蜀地

元太宗七年(1235),皇子阔端率蒙古大军攻至巩昌城下。汪世显出城投降,仍官以便宜都总帅,占据秦巩二十四城。汪世显将长子汪忠臣、次子汪德臣分别质于窝阔台汗及皇子阔端帐下后,作为先锋立即参与了蒙古大军平定四川的战争。在熟知山川道路、边备情况的汪世显所部的带领下,蒙古军一路推进,在阳平关(今陕西宁强西北)尽歼关外宋军主力,进而占领成都。因其攻蜀有功,1240年窝阔台汗召汪世显入觐,赐其金虎符,从而获得了万户总管兼领军民的特权,巩昌汪氏遂跻身汉地仕侯之列,辖今甘肃中东部。同年,汪世显病死,有七子,次子汪德臣袭父爵。

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蒙哥汗及忽必烈均采纳了汪德臣其及兄弟所献的取蜀方略,即先巩固已占领的四川北部要地,为大军进攻全蜀乃至南宋做好准备。汪德臣亲自驻守全蜀北面门户——利州(今四川广元),使南宋御敌于蜀险之外的计划落空。后汪德臣在随蒙哥汗征蜀途中战死,汪家军由其兄汪忠臣、弟汪良臣、子汪惟正统领。

狮子纹砖

狮子纹砖 漳县博物馆藏

2号墓出土。长29.3厘米,宽14.3厘米。断为两截。

3·汗位之争,拥立忽必烈

蒙哥汗死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开了汗位之争。驻守青居(今南充南)的汪惟正诛杀企图起兵响应阿里不哥的乞台不花。汪良臣等率军出击六盘山,迫使浑都海西黄河逃往甘州。后以汪良臣所率汪家军为主力,在山丹(今甘肃山丹)大破叛军,一举消灭了阿里不哥在关陇的势力。汪氏家族作为忽必烈的拥护者,在与阿里不哥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因其拥立有功,得到忽必烈的信任。

1278年四川平定。因汪氏家族在平定四川过程中劳苦功高,忽必烈对汪氏家族成员及其麾下将领进行了封赏。此后汪氏成员历代有人出任陕西、四川的军政要职,子孙布列秦蜀州郡,有元一代尽享荣华。

琥珀佩饰

琥珀佩饰 漳县博物馆藏 元

3号墓出土。宽5厘米,厚0.73厘米,长6.5厘米。为半透明红琥珀,透雕云龙纹,佩饰。完整。

4·家族衰落

元代实行的军户制在元中后期开始瓦解、崩溃,大量军户破产、逃亡成为普遍现象。汪氏家族的军事力量也因此受到极大削弱。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红巾军李喜喜率部起义,攻入巩昌。把持巩昌的汪氏家族无力抵抗。待各路援军击败起义军后,秦巩诸城亦被援军瓜分。至此,巩昌汪氏名存实亡。

明洪武二年(1369)巩昌便宜总帅汪庸降明,明太祖先嘉奖之,后罢其总帅府,改授巩昌卫世袭指挥同知,巩昌便宜都总帅府的历史从此结束。

明清两代,汪氏后裔也有在朝为官的,其族人零星散布于汪氏家族曾经统领过的巩昌、秦州、西宁府以及四川等地,延续至今。

灰陶皈依罐

灰陶皈依罐 漳县博物馆藏 元

26号墓出土。通高62厘米,口径11厘米。宝珠顶盖,罐体呈钵形,下托莲花须弥座。罐体施朱色,绝大部分已脱落,肩部及腹部饰连珠附加堆纹。完整。

汪世显家族墓出土文物充实了甘肃元代文物资源的总量和内容,对元史研究和元代文化资源的展示都具有重要意义,许多文物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 “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国家文物局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忽必烈大展”、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和西北五省区联合主办的“大西北遗珍展”、内蒙古博物院主办的“相映成辉——草原丝绸之路文物展”上展出,并获得高度关注,发挥了应有的社会效益,对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作用,进一步的研究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加强和努力的方向。

注: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 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元代《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

高生元

第209期

宁国市甲路镇庄村村吴村端山脚西遗存元代“隐士汪仁泽”墓碑,碑高2.1米,宽1.15米,厚0.16米,石材为青石,今保存完好。立碑时间是元顺帝至正戊子年(1348),碑文由嘉议大夫、礼部尚书汪泽民撰,碑额由议申大夫、秘书卿泰不华篆,正文由将作佐郎、两浙使司清泉监司丞胡立书。

碑文如下: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① 嘉议大夫礼部尚书 汪泽民②撰 将作佐郎两浙使司清泉监司丞 胡立③书 议申大夫秘书卿 泰不华④篆 惟汪氏为歙名宗,本姬姓,鲁成公黑肱次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汪,遂以名。既长,有功,食采颖川,号汪侯,后世子孙因以为氏。 宣之宁国有龙源汪氏,南距县治六十里。上世自歙绩溪来迁、讳承福者,远祖也。历年久,族益蕃,诗书孝友闻于乡邑。君讳仁泽,字君锡,以至正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年七十卒。明年冬,其子彬以胡文亨⑤述君世序,踵门请曰:“先人嘉遁终身,无求于时。今墓有期,先生念宗祊之同,赐之铭,以垂永久,则先人为不亡矣。”闵其勤恳,遂铭之。 闻龙源山水盘回秀丽,奥区乐土,夐绝器尘,耕凿种艺,安业自足。杰特才俊生其间,往往劬⑥经厉操,相羊⑦丘壑,视声利泊如也。 君之曾大父讳时吉,字景元。大父讳一正,字理夫。父讳廷虎,字伯武。盖亦深藏而不售者。伯武元兄廷龙,字伯文,无子,君以父命为之后。 早岁敦雅庄敏,识量过人,莫不器之。稍长,隆师亲友,问学充如,文采烨如皦皦出辈行。壮齿应门,勤慎以给。公上忠厚,以服朋俦,周急难,恤乏困,率为闾里先,咸用激励,且倚赖之。不乐侈靡,自奉简素,宾友来过,款洽不倦。佳时淑景,巾褐逍遥,追逐云月,超然物外。足不入城,府构楼所居西偏,藏书万卷,宪检李公扁曰“一经”。居之东麓,凿池筑亭,以息以游,疏斋卢公大书“高明”于楣。其志尚不群如此。 寻遇郁攸为灾,屋庐荡然,殊不一动其心,不再期新构复旧。己巳岁大祲,赈粟为名,年有有司以名上,当受官,君辞曰:“乐生恶死,吾与人同。方以施不能溥为樵,假是以徼名,岂吾志哉?”⑧ 君虽继伯父后,其事父母益孝谨。袁夫人年过九帙,两被赐帛,尤好施与,姻党宗族岁时蒙惠。时丰服无绮绣,食无重味。君彩衣白发,晨夕左右,凡所以奉养者必躬必诚。 前卒之四日,具觞称寿,白于母曰:“幸登老莱子之年,而无其德,兄弟无故,孙男女三十人,皆吾母积庆也。”翌时,沐浴冠带甚整饬。越三日,过乡邻,言谈尽欢。是夕不事枕衾,神气如平时,端坐而逝。 娶东溪周氏,子男二人,长楙先卒,次彬习进士业,今请铭者。女三人,同里章泳、胡文元,杨厚其婿也。孙男二人,元立、元明。女三人,长适章希道,余尚幼。 君经史之暇,尤嗜地理书,造诣玄微。屐齿所到,间遇吉壤,辄以告人无靳。晚卜埏于宁国乡⑨端山之原,而母氏之藏则徽庆⑩之平园,皆君自择也。彬将以又明年十有二月壬申葬君端山。铭曰: 维汪氏先,周姬之后。鲁成生子,有文在手。因文名汪,既长立功。为上大夫,肇颖川封。有子施孙,以汪为氏。汉仕新安,江左之始。缨组实繁,谱牒莫容。龙源分流,绩溪同宗。伟哉君锡,乐佳山水。曷以承家,孝友诗礼。万卷斯楼,诸峰斯亭。千载之心,七十其龄。邻曲过纵,尝不吝昔。安坐而化,弗事衽席。蓄德不耀,后人之庆。勒铭贞石,端山永藏。 婺源王元善摹刻。

《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文简注:

① 汪仁泽(1277-1346),字君锡,居住在庄村村吴村一带。

② 汪泽民(1273—1255),字叔志,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县)。嘉靖《宁国府志•人物志•忠节》、民国《宁国县志•流寓》有记载。初以春秋中乡贡,延祐五年(1318)登进士第。历官至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退居宣州。值长枪贼来寇,或劝其去,不从。参画战守之策,累败贼兵。及城陷,不屈而死。追封谯国郡公,谥文节。《宋史》有传。碑文文理清晰,言简意赅、语言优美。碑文共947字。

③ 胡立,绩溪九华人,生卒不详。时任“将作佐郎两浙使司清泉监司丞”,碑文正文是由其书写。字体仿赵孟頫楷书,形神俱似,有晋唐古风,且端庄秀丽,不失为书法大家之作。 亨源周氏元代《永思亭集》诗集存其《永思亭》诗一首,诗曰:“一壑一丘思履历,一花一草思壶觞。更有致思于此外,身体发肤思显扬。”

④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随父定居临海。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名,赐进士及第,元文宗赐名泰不华。授集贤殿修撰,累迁至礼部侍郎。至正十二年(1352),迁台州路达鲁花赤,与方国珍战,阵亡。封魏国公,谥忠介。嘉庆《宁国府志•职官表》记载:“至正九年任江东道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使。”。泰不华二书(篆、隶),《元史•本传》称其:“善篆隶,温润遒劲。”常以汉刻题额写法题写元代碑额,格调高古,自成一家。宁国留存下来的“故隐士汪君墓志铭”是非常少见的泰不华篆书碑额真迹。

⑤ 胡文亨:生平不详。

⑥ 劬,勤劳;经,经营。

⑦ 相羊,倘佯之意。

⑧ 意思是:人快乐的生,痛苦的死,我和大家一样。刚施舍一点粟米,还不能救济广大(溥)的百姓(樵),借(假)此而扬(徼)名,这不是我的志向。

⑨ 宁国乡,宁国乡古乡名(二十三、二十四、四十一都),位于今庄村、霞西、竹峰一带。

⑩ 徽庆,宁国县古乡名(二十七、八都),位于今胡乐、甲路一带。

此碑对于了解宁国县宁国乡汪氏家族的迁徙,汪仁泽的生平事迹、子孙后代的传承、和睦的家风以及融洽的乡风,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对了解宁国元代时期的历史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还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宁国遗存下来的元代《故隐士汪君墓志铭》碑刻十分珍贵。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皖西南刘氏风水-二世祖汪夫人墓

西南刘氏风水-二世祖汪夫人墓

皖西南刘氏自江西刘汾之子汉广公后人刘寿二开基,刘寿二公元朝太学生。娶二妻,生七子。本文专研二世祖元朝大夫刘福四公(刘信四)夫人汪氏风水。汪氏为朝廷诰封夫人。刘福四随父自从江西彭泽水西庄迁到古潜山,今安徽岳西县中关乡上沙村。上门汪家。

汪夫人坟地为凤形地。来龙百里,气象森严。罗城紧密,左水倒右。河水终年不断,曲折有情。站在坟前看不到河流,亦不知水口在何处。真是水口不通舟,左右关拦。地形成凤凰展飞形。

实测数据:坐山午子向,庚酉水上堂,左水倒右出内局癸山。远局乙山。来龙在巽巳。向前及右侧子癸丑艮为高峰关拦。向前及左侧,戌乾亥峰砂。左右龙虎成凤翅形。左右对称。坟前有圆石头为凤凰蛋。只要石头掉落一个,必出一贵人。清朝有曹州营参将武义大夫刘光国、亦称刘建候。正三品官。就是此地裔孙。

内局为主,金局自旺向。汪夫人生一子,刘胜忠。胜忠公,现胜忠公后裔有数十万人。此坟后人中,明清两朝进士很多。建国后厅级干部有几个,处级较多。当代国际著名风水大师刘金城亦为其二十一世孙。此坟暗水长流,亦主二房或后人中很多隐形富豪。据家族内部说,至少有十几个上亿老板。

坟前为老屋,后租给高速路项目部,现已荒。宗族内部正在着手,在此龙真穴的处建祠堂。相传高速路建设项目在此办公,所管项目平安稳步建设收工。在当地也成为佳谈。

新建祠堂,可以建三进高低院,立丙山壬向或午山子向。前面先建广场,再临河建水塘。广场内院门开庚山。水塘外水放癸山。如此方能做成巽庚癸尽是武曲位。供奉历代祖先。此地必能佑我族人丁兴旺,富贵发达。

金城风水馆

刘金城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