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巷戚宅

杨柳巷戚宅

戚宅位于鹿城区杨柳巷36号,系清同治年间温州官商冯月成兴建,后售予白累德医院戚姓医生。该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通面阔17.6米,进深30.1米,由门厅、正厅及厢房构成两进合院式木构建筑。梁架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顶。

门屋为五间单层硬山顶建筑,-墙上有花草纹砖雕漏窗,进深五柱八檩,小青瓦屋面。门屋明间外为八字砖砌仿木构门台,单间,悬山顶,门楣上置四组斗栱,小筒瓦屋面,抹灰屋脊,脊头有龙头凤尾饰。

正屋为五间单层硬山顶建筑,进深七柱十一檩,中柱落地,前后分心,前带船篷轩廊,小青瓦屋面,檐口存部分勾头滴水。门屋与正屋间为东、西两厢,面阔三间。

正屋之后为一小院,东西各筑两间厢房,硬山顶,旧做厨房、杂物间等。北部围墙东侧为一砖砌小门台。

戚氏民居系清同治间温州官商冯月成兴建,冯氏以经营铜铺起家,1930年前后家到中落,民居院售于白梁德医院医生戚文樑。戚氏民居是较为典型的温州地方民居建筑,反映了温州地方的建筑特色。2005年,戚氏民居被列为温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2005年8月26日

类别:古建筑

保护范围:东、北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1米为界;南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2米为界;西以现有围墙为界。

建筑控制地带:东、西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30米为界;南、北以现有围墙向外延伸35米为界。

杨柳青庄园古宅惊魂门票是多少?

杨柳青庄园古宅惊魂门票是多少?

古宅的门票40元,但首先今杨柳青庄园的门票还得20元。

所以建议你买通票,还能玩别的项目 通票60(6项娱乐设施任选四项,其中也有古宅一项)

潘村古宅怎样

  泾县潘村古宅:足支 荆园、约园和锄经园泾县潘村的三处以“园”命名的古宅,分别为足支荆园、约园和锄经园,都伴有一定规模的花园,而且也都是从前的官员所建。 足支荆园位于潘村三甲“河帅第”的南侧,原来有前后相连的几座大屋,座西朝东,现在已拆除,仅存门厅前墙和高大的汉白玉门坊。

  据说它是清江南河道总督潘锡恩的侄子潘骏章所建。潘骏章做过福建盐法道、按察使和台湾道的道员。他把住宅建在“河帅第”旁边,互相之间仅一墙之隔,而且围墙上开门相通,使屋后的花园连成一体,足见两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足支”有“隅”的含义,可能是指足支荆园建于河帅第南隅的意思。

  当地人还有一种传说:“做了个河帅第,赚了个足支荆园。”似乎又有利用建河帅第的余资建足支荆园的意思。不过潘骏章做到盐法道、按察使和台湾道这样的大官,也无需用别人的钱来建居宅。事实究竟如何,现已见不到确切的资料。 约园是潘锡恩所建,位于潘村东北。

  传说建成之后,潘锡恩不满意,以廉价转让给经手建约园的潘晓楼。潘锡恩既是南河总督又兼漕运总督都是“肥缺”,舍弃一座自己不满意的居宅,是完全可能的。他不仅在家乡建河帅第,还在南京、芜湖等地也有邸宅。从现在的约园来看,其规模小于河帅第。屋前有门厅,八字形大门向南,花砖门墙,白石门坊,上有矩形石额。

  进入门厅后有庭院和走廊,然后是一进五间的正屋,建筑面积约有480平方米。正屋一字形前墙,亦为花砖门墙、白石门坊和白石门额。大门内侧上首的石额上,刻“食德饮和”四字。屋内前厅顶上有雕花藻井,两边一对“蟹眼”天井。堂厅3开间,梁柱粗大,屏风和板壁都很完整,堂厅两边共有四间正房,上有阁楼,房门和窗扇上装斜方形小木格。

  房前有廊檐和天井,前面有对称的厢房,现作厨房。堂厅屏风后有较大的“掩堂”,开门通向后院。正屋的两侧及后面,均砌有丈余高的围墙,围成十数亩大的花园。园内至今还有青翠的竹树以及残缺的花墩,可见当年一处幽雅的宅园。 锄经园位于潘村十甲古溪河边,沿溪东岸筑有很高的围墙,在西南小巷中的墙上开侧门,门坊上首方形砖块上刻“锄经园”三字。

  沿巷道转至东南面,有座八字形大门,花砖门墙白石门坊,上有白石门额。入内是三间门厅,南有走廊相连。自南而北长有座约三十余米的大庭院,当中地面用麻石砌成宽约二米的过道。两边各有一道矮墙,矮墙上的空花漏窗上,砖砌“福、禄、寿”三字。庭院北面是一座正屋,座北朝南,一字形前墙,花砖门墙,白石嵌方。

  内有四水到堂天井,堂厅两边共四间正房,上有阁楼,门扇窗棂上装小木格。房前有廊檐和天井,前厢是厨房。庭院的西边是座花园,现在仅存一些残缺的墙基。据说西边矮墙外原有一座书屋,联系侧门上“锄经园”三字,此处似为课读学童的“经学”,或为研读经籍的地方。

  但是这座古宅不是潘村人所建造的,当地人传说是茂林人清末山东巡抚吴赞臣(即廷斌)出资兴建,赠送给他妻舅子的。这位巡抚大人“妻舅子”名字已不可考,但肯定是潘村人。做过山西、山东巡抚的吴廷斌,出钱做房子送亲戚当是不难,不过在普通老百姓心目 ,却是一件令人瞠目咋舌的礼物,而且同巡抚大人结亲,也是桩引以为荣的事情。

  

  从前有“茂林潘吴”的合称,历来两姓和睦相处,婚嫁往来十分亲密,甚至有“潘吴是一家”的说法,这座古宅就是这种关系的一个例证。由于巡抚大人名声显赫,出手大方,一直在当地民间传流开来,而那位潘姓屋主,其名号反而鲜为人知。在流逝的岁月中,茂林的古宅不知留下多少难解的谜团。

周末不想宅在家?分享西青值得私藏的古镇——杨柳青

“文明西青”可以订阅哦!

# 人民日报 #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及其微信公众号“人民旅游”刊发报道,介绍西青区大运河杨柳青古镇的渊源以及孕育出的杨柳青年画文化

天津是华北最闪亮的一座运河城市。

天津因运河而兴,大运河自北向南,流经武清北辰河北红桥南开、西青、静海7个区,全长195.5公里。天津最早的人口聚落中心、社会经济活动场所,大都沿运河分布,运河对天津城的形成意义重大。

天津段大运河密切沟通首都北京,连接黄淮,以至富庶江南,自明代以来促进了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运河也孕育了天津开放的地域文化特质,尤其在天津市西青区,享有世界声誉的年画文化、大院文化、精武文化和赶大营文化,独具特色。大运河养育着西青儿女,展现着天津人达观奋进的精神面貌。

千年古镇焕发新活力

自古以来,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流通的彩带,串联沿岸各地的物资和文化。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镇,就是因为这条彩带,得以孕育和成长。

杨柳青诞生于大运河、子牙河二水之间,因水而兴,因水而盛。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贯通,彼时的杨柳青十里长堤,杨柳依依,碧草茵茵,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明清时期,杨柳青是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

夕阳下的西青杨柳青古镇景区

如今,徜徉杨柳青古镇景区,建筑精美,雕梁画栋,镇内画庄林立,字号满街。最令人赏心悦目的就是运河的碧波和岸边的绿柳。

位于杨柳青古镇景区中心,大运河岸边,一座颇具规模的院落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就是有着“华北第一宅、天津第一家”之称的石家大院

步入石家大院,院中有院,气势恢宏,垂花门、石府戏楼堪称建筑精品,砖、木、石雕精美又独具特色,是华北地区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清代民宅建筑群,参观游客络绎不绝。

石府戏楼

石家大院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依托大运河,以漕运为业,自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后,逐渐发展成为津西首富。

据杨柳青镇副镇长宋卓介绍,1991年,以石家大院为馆舍的天津杨柳青博物馆正式开馆,通过丰富的馆藏、浓郁的民情、精美的艺术,再现清末古老的天津民居风貌,弘扬杨柳青地方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古老的宅院诉说一个家族的兴衰,见证一段历史,散发着浓浓的杨柳青风情”。

除了运河风光和石家大院,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也是杨柳青古镇的亮点。宋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4月以来,文旅惠民民俗展演进景区活动在如意大街、御河道游船码头、石府戏楼等位置常态化演出,游客无需额外购票即可观看。今年五一期间,秧歌、舞龙等表演,杨柳青年画、剪纸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共吸引17万人次观看,实现综合收入148万元。”

杨柳青古镇景区段的大运河

“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作为天津市西青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今天的杨柳青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杨柳青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正在努力打造国家级文明城镇和5A级景区。2019年,西青区编制了《杨柳青运河古镇保护建设方案(2019—2023年)》,到2023年底,力争将杨柳青运河古镇打造成为一个传统风貌有效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发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功能环境显著提升、运作机制富有活力的底蕴深厚、魅力绽放的特色古镇。

由运河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柳青年画是京杭大运河上一朵艺术奇葩。它由运河而来,在天津西青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又沿着大运河传播到各地,影响着地方文化。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冠,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清朝时镇内商家如云,店铺众多,“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杨柳青年画制作的大多数材料,都是依靠京杭大运河从南方水运而来。

杨柳青年画以“勾、刻、印、绘、裱”五大工艺,将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完美结合。木版套印解决了批量生产问题,可容易产生千人一面的弊病;手工彩绘的加入,使杨柳青年画形成了风格相似但细微之处见个性的特点。作家冯骥才说过:“世界上凡有珍藏中国画的地方,就有杨柳青年画。”2006年,杨柳青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到杨柳青古镇景区中的玉成号画庄,一楼的墙壁上挂满了杨柳青木版年画,《莲年有余》《吉庆如意》《金玉满堂》《福寿三多》等作品,寄托了杨柳青人的淳朴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祈望。

玉成号画庄

步入二楼,记者见到了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人霍树青,其父亲霍庆顺是2008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择一技,终一生。说起年幼学画的经历,霍树青神采奕奕,“我自幼受父辈们的影响和熏陶,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就跟在父亲身后学习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印刷,冬天时手冻坏了也没休息过。1993年上中学后开始学习彩绘,逐步掌握了杨柳青年画的木版印刷和手工彩绘技巧,把父亲的年画制作工艺传承下来。”

据宋卓介绍,目前杨柳青镇拥有3位掌握杨柳青木版年画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位市级非遗传承人、34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和上百名画师。在传承的道路上,霍树青坚信要挖掘整理出更多的老画版,创作出更多的新年画。“想发财,别干年画!上要对得起祖先,下要对得起子孙。”怀着这样的工匠精神,玉成号画庄已成为唯一的杨柳青民间传统木版彩绘年画世家作坊。

运河通航的发达,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得杨柳青年画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把我的爱献给我们的传统文化”

年画仅是西青大地璀璨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蜿蜒的运河、精致的古镇、无垠的良田、淳朴的民风……这些都是西青的品格与魅力。谈及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西青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文史组副组长冯立。

冯立是地地道道的杨柳青人,说起记忆中的杨柳青,自豪感油然而生,“小时候走在杨柳青的街巷间,两旁的青砖瓦舍、脚下的磨盘路,人们的言谈话语,到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很希望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让更多人认识这个让我自豪的家乡”。

杨柳青古街牌楼

采访中,冯立耗时6年寻找一首诗的往事,让记者颇为动容。

2012年,西青区委、区政府曾组织开展“寻根大运河”活动。当时,冯立发现一首让杨柳青声名远扬的诗句,只有“客路蘼芜绿,人家杨柳青”这两句。为了消除这个文化遗憾,冯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都一无所获,更是没有作者“潘季纬”的蛛丝马迹。这一查就是6年。直到2018年的一天,冯立灵感突现:有没有可能,诗人的排行被加进了名字,诗人的名字可能不是潘季纬,而是潘纬!按此思路继续搜寻,果然找到了完整的诗句。

谈及为什么这么卖力地发掘和研究西青的历史文化,冯立表示:“我要把我的爱献给我的家乡,我更要把我的爱献给我的民族,献给中华传统文化!”

让历史文化明珠重放光彩

重温运河的历史,辉煌灿烂;展望运河的未来,无限风光。未来,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结合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西青区深入落实好天津市关于沿线项目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传承和综合利用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实施岸线防护、绿化、景观等项目建设。以文化为灵魂,深入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加快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杨柳青古镇景区段的大运河景色

采访接近尾声时,天津市西青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马丽表示:“若无独特的历史文化,大运河西青段,泯然众人。”

文明西青 你我同行

【文化西青】周末不想宅在家?分享西青值得私藏的古镇——杨柳青

“文明西青”可以订阅哦!

# 人民日报 #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及其微信公众号“人民旅游”刊发报道,介绍西青区大运河杨柳青古镇的渊源以及孕育出的杨柳青年画文化

天津是华北最闪亮的一座运河城市。

天津因运河而兴,大运河自北向南,流经武清北辰河北红桥南开、西青、静海7个区,全长195.5公里。天津最早的人口聚落中心、社会经济活动场所,大都沿运河分布,运河对天津城的形成意义重大。

天津段大运河密切沟通首都北京,连接黄淮,以至富庶江南,自明代以来促进了天津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运河也孕育了天津开放的地域文化特质,尤其在天津市西青区,享有世界声誉的年画文化、大院文化、精武文化和赶大营文化,独具特色。大运河养育着西青儿女,展现着天津人达观奋进的精神面貌。

千年古镇焕发新活力

自古以来,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流通的彩带,串联沿岸各地的物资和文化。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镇,就是因为这条彩带,得以孕育和成长。

杨柳青诞生于大运河、子牙河二水之间,因水而兴,因水而盛。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贯通,彼时的杨柳青十里长堤,杨柳依依,碧草茵茵,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明清时期,杨柳青是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中国北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

夕阳下的西青杨柳青古镇景区

如今,徜徉杨柳青古镇景区,建筑精美,雕梁画栋,镇内画庄林立,字号满街。最令人赏心悦目的就是运河的碧波和岸边的绿柳。

位于杨柳青古镇景区中心,大运河岸边,一座颇具规模的院落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就是有着“华北第一宅、天津第一家”之称的石家大院

步入石家大院,院中有院,气势恢宏,垂花门、石府戏楼堪称建筑精品,砖、木、石雕精美又独具特色,是华北地区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清代民宅建筑群,参观游客络绎不绝。

石府戏楼

石家大院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依托大运河,以漕运为业,自清乾隆年间定居杨柳青后,逐渐发展成为津西首富。

据杨柳青镇副镇长宋卓介绍,1991年,以石家大院为馆舍的天津杨柳青博物馆正式开馆,通过丰富的馆藏、浓郁的民情、精美的艺术,再现清末古老的天津民居风貌,弘扬杨柳青地方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古老的宅院诉说一个家族的兴衰,见证一段历史,散发着浓浓的杨柳青风情”。

除了运河风光和石家大院,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也是杨柳青古镇的亮点。宋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4月以来,文旅惠民民俗展演进景区活动在如意大街、御河道游船码头、石府戏楼等位置常态化演出,游客无需额外购票即可观看。今年五一期间,秧歌、舞龙等表演,杨柳青年画、剪纸等非遗项目的展示,共吸引17万人次观看,实现综合收入148万元。”

杨柳青古镇景区段的大运河

“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作为天津市西青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今天的杨柳青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杨柳青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正在努力打造国家级文明城镇和5A级景区。2019年,西青区编制了《杨柳青运河古镇保护建设方案(2019—2023年)》,到2023年底,力争将杨柳青运河古镇打造成为一个传统风貌有效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发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功能环境显著提升、运作机制富有活力的底蕴深厚、魅力绽放的特色古镇。

由运河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柳青年画是京杭大运河上一朵艺术奇葩。它由运河而来,在天津西青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又沿着大运河传播到各地,影响着地方文化。

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冠,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清朝时镇内商家如云,店铺众多,“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杨柳青年画制作的大多数材料,都是依靠京杭大运河从南方水运而来。

杨柳青年画以“勾、刻、印、绘、裱”五大工艺,将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完美结合。木版套印解决了批量生产问题,可容易产生千人一面的弊病;手工彩绘的加入,使杨柳青年画形成了风格相似但细微之处见个性的特点。作家冯骥才说过:“世界上凡有珍藏中国画的地方,就有杨柳青年画。”2006年,杨柳青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到杨柳青古镇景区中的玉成号画庄,一楼的墙壁上挂满了杨柳青木版年画,《莲年有余》《吉庆如意》《金玉满堂》《福寿三多》等作品,寄托了杨柳青人的淳朴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祈望。

玉成号画庄

步入二楼,记者见到了玉成号画庄第七代传人霍树青,其父亲霍庆顺是2008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择一技,终一生。说起年幼学画的经历,霍树青神采奕奕,“我自幼受父辈们的影响和熏陶,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内容和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就跟在父亲身后学习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印刷,冬天时手冻坏了也没休息过。1993年上中学后开始学习彩绘,逐步掌握了杨柳青年画的木版印刷和手工彩绘技巧,把父亲的年画制作工艺传承下来。”

据宋卓介绍,目前杨柳青镇拥有3位掌握杨柳青木版年画技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位市级非遗传承人、34名高级工艺美术师和上百名画师。在传承的道路上,霍树青坚信要挖掘整理出更多的老画版,创作出更多的新年画。“想发财,别干年画!上要对得起祖先,下要对得起子孙。”怀着这样的工匠精神,玉成号画庄已成为唯一的杨柳青民间传统木版彩绘年画世家作坊。

运河通航的发达,南北文化的交融,使得杨柳青年画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把我的爱献给我们的传统文化”

年画仅是西青大地璀璨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蜿蜒的运河、精致的古镇、无垠的良田、淳朴的民风……这些都是西青的品格与魅力。谈及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西青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文史组副组长冯立。

冯立是地地道道的杨柳青人,说起记忆中的杨柳青,自豪感油然而生,“小时候走在杨柳青的街巷间,两旁的青砖瓦舍、脚下的磨盘路,人们的言谈话语,到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很希望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让更多人认识这个让我自豪的家乡”。

杨柳青古街牌楼

采访中,冯立耗时6年寻找一首诗的往事,让记者颇为动容。

2012年,西青区委、区政府曾组织开展“寻根大运河”活动。当时,冯立发现一首让杨柳青声名远扬的诗句,只有“客路蘼芜绿,人家杨柳青”这两句。为了消除这个文化遗憾,冯立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都一无所获,更是没有作者“潘季纬”的蛛丝马迹。这一查就是6年。直到2018年的一天,冯立灵感突现:有没有可能,诗人的排行被加进了名字,诗人的名字可能不是潘季纬,而是潘纬!按此思路继续搜寻,果然找到了完整的诗句。

谈及为什么这么卖力地发掘和研究西青的历史文化,冯立表示:“我要把我的爱献给我的家乡,我更要把我的爱献给我的民族,献给中华传统文化!”

让历史文化明珠重放光彩

重温运河的历史,辉煌灿烂;展望运河的未来,无限风光。未来,围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结合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战略,西青区深入落实好天津市关于沿线项目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保护传承和综合利用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实施岸线防护、绿化、景观等项目建设。以文化为灵魂,深入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加快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杨柳青古镇景区段的大运河景色

采访接近尾声时,天津市西青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马丽表示:“若无独特的历史文化,大运河西青段,泯然众人。”

文明西青 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