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大公山遗址

武义大公山遗址

武义大公山遗址

位于武义县大田乡大公山村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在山丘上取土烧窑时,挖掘出明显有打凿痕迹的石球等石器,于是大公山有“宝贝”的消息就在当地传开了。1994年在山丘中部挖掘到炭化稻谷粒,据村民反映有10余厘米之厚。2010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蒋乐平研究员对大公山遗址进行了探掘,在多个探方0-土了石球、石棒,以及一些夹炭红陶碎片等,判断距今7000年至10000年。同时在机耕路的断层上发现有窑址遗迹。大公山遗址是武义县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大连炮台山公园野战(大连炮台山遗址公园)

大连炮山在哪里呀

位于大连开发区起步区的炮台山,历史上称徐家山。清朝末年为了筹建北洋海军,清 *** 于1887年在大连湾一带修筑海防工程,当时环大连湾海防工程要建6座炮台,其中徐家山是一座陆防炮台。

它北依大和尚山,可控制金州和大孤山的通道,东可控制大窑湾,西可控制大连湾,隔红土堆子湾和大孤山湾同和尚岛三座炮台成犄角之势,位置十分险要。

炮台山海拔76米,原来的徐家山海拔90多米,修建炮台时削去20米,将高处泥土填向低处,使山顶部成水平。徐家山炮台东西长180米,南北宽70米,呈马啼形,口向东南。

扩展资料;

炮台山提示:

1、登山入口在中南路海港医院附近的山岭巷小区内,或者山峦街山峦北巷,寺儿沟春海街二巷。还有一个入口是山间土路不太好走,在植物园东侧的山岳街内。

2、山脊上的木栈道非常方便,山顶的休息亭可以俯瞰整个东港、海港码头、市中心繁华街区。

3、山上的小土路很多,不太适合一个人行走。

4、山脊两侧坡度陡峭,大人尽量看护好儿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炮台山

大连炮台山公园十月中旬有红叶多吗?

是的,大连的公园现在10月中旬红叶纷纷多的很,景色很美,层层叠叠,像画一样,是参观游览的好地方

大连中山区炮台山公园怎么走?

炮台山遗址位于大连中山区寺儿沟的炮台山,但不应叫公园,是一座山。坐车至寺儿沟车站后沿着至炮台山的山路走。

炮台山上的大炮是抗日英雄戚继光留下的吗?

大连炮台山,那是清末北洋水师用来抗日的。

跟戚继光和黄继光压根就没什么关系,戚继光那是明朝的,黄继光那是近代抗美援朝的!

行摄大连 | 旅顺东鸡冠山(望台炮台、北堡垒)

继二〇三樱花节之后再次来到旅顺,依旧是快轨12号线旅顺站;这次出站以后直接步行前往大约2公里多以外的苏军烈士陵园,只是为了看看苏联红军铜像。

沿着春城路走,途径旅顺龙河上游,这里修建了公园。

公园也是比较接地气,可以看到附近农家散养的母鸡到此觅食。

可能是地理位置的关系,来此游玩的人寥寥无几。

出了公园大约走了15分钟,远远便能望见苏联红军铜像。

短暂的停留后,接下来向东鸡冠山出发,那里是当年日俄战争时期的主战场之一。

从苏军烈士陵园出发沿着五一路至九三路,途中需要再次穿越龙河。

来到龙河对岸,沿着向阳街一直走,从向阳街东三巷往山上走,前半段是土路。

走到这里,应该算是进入东鸡冠山景区了。

原计划先参观二龙山堡垒,沿着公路一直走找到二龙山石碑。

本以为继续向前走就是堡垒了,等走到路的尽头,发现是一家野战俱乐部,走近看没见到有人,只有几只狗在叫。

可能是走错了地方,但是野战俱乐部牌子上是这样写的。

不在此浪费时间了,向望台炮台出发。

相比二龙山堡垒,望台炮台还是比较好找的,到炮台需要登一段阶梯。

如今,这里残留下来的两门150mm舰炮,俗称“两杆炮”。

站在望台炮台眺望旅顺军港。

日俄战争时期,望台炮台是沙皇俄国用来防守攻城的日军,所以“两杆炮”朝向旅顺军港相反的方向。

参观完望台炮台,继续沿着鸡冠山路走,很快就到达北堡垒。

北堡垒是日俄战争期间核心要塞,唯有攻破这里才能占据东鸡冠山制高点,从而炮击旅顺军港,因北堡垒固若金汤,日军久攻不下从而转战二〇三高地。

2014年夏天,一位 影师在旅顺东鸡冠山北堡垒内部一个特殊的位置进行拍照,即将离开时,突然间一回头发现了这个神奇的景观,残垣断壁形成的窗口透进来一束光,一位美女头像侧影浮在窗口处。摄影师拍下了美女头像的面孔,还拍出了美女头像忧郁的表情。这个神奇的发现被网友们在网上热转,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心。后经广泛征集,为美女头像命名“玛格丽”,中文名字“守望者”。

参观了日俄战争陈列馆。

最后附景区地图照一张。

记录贺兰山下峥嵘岁月 传承五湖四海奋斗精神 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里的创业史

时间像一支如椽巨笔,记录着历史的沧海桑田,谱写着激扬的时代歌曲。一座城,有着怎样的精神内核,才能让全城人民齐心协力,60年如一日,代代传承,在荒滩上创业,在群山中寻宝,奉献出宁夏的第一度电、第一吨钢、第一吨煤?该有怎样的坚韧品格,才能在新时期转型发展中壮士断腕,将过去的辉煌藏起,再出发重觅发展机遇?七月流火中,记者走进石嘴山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试图从这里寻找石嘴山人砥砺奋进,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精神密码。

工人们获得政府批准才能加入“三线”建设的队伍中

宁夏工业文明从这里起步

7月26日,骄阳四射。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像往常一样,迎接着一拔一拔前来参观的人们。高温酷暑并没有挡住人们热切的心情。

公园门口是一座高高的黑色雕塑,在阳光下闪着乌油油的光芒。雕塑是一位戴着安全帽的煤矿工人头像,面相朴实俊朗。他朝着东方微微扬起头,仿佛刚刚完成作业从地下矿道里上来,迎着初升的阳光,眼里透出既欣喜又刚毅的目光。

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的大型工人形象雕塑

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是目前我区唯一一个以工业留存遗产为基础,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独具特色的工业主题公园,在原大武口洗煤厂的基础上,将厂房、车间、传送带、储存仓、机器设备等充分利用起来,打造出了独具工业文化特色的遗址公园。位于遗址公园里面的宁夏工业博物馆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珍贵照片和实物,全方位记录了石嘴山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历程、重要事件、建设成就,讴歌了几代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博物馆和遗址公园相得益彰,成为石嘴山工业文明的一个地标名片

1958年,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习仲郧同志(前排右二)来到石嘴山考察调研。这是他从矿井里上来时和工人们的合影

岁月留痕  记录“三线”建设激情岁月

7月26日,工业遗址博物馆里,幕墙上划过一个个闪着荧光的名字:赵军政,23岁;李进孝,21岁;张金盛,20岁······这一个个年轻人,都是为了石嘴山的工业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的“三线”建设者。博物馆利用全新的科技手法,将他们的名字设计成从浩瀚的太空中一一落下,又逐渐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中,如一个个美丽的流星翩翩而至,又飘然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想象与思念,引人驻足良久。

星空下一个个工人的名字,他们为我区的工业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英雄远去,音容苑在。抚今追昔,武宜臣老人感慨万千。

当天,曾担任石炭井二矿宣传科科长的武宜臣老人站在自己拍摄的照片前,给记者讲述那些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老人已经84岁高龄,但思维敏捷,乐观健谈。边走边看,老人时而激动地指着:这个是我拍的,噢,这张也是我拍的,你看,过去的工人就是这样工作的,苦得很……老人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那些现场,陷入如烟的往事回忆中。

博物馆在建设时,采用了大量建设时期的老照片,其中有有一部分是武宜臣老人拍摄的。1960年,年仅14岁的他随着“三线”建设大军,从老家安徽宿州来到石嘴山,当了一名井下工人。打掌子面、采煤、掘进、运输、电工等各个岗位工种都干过,这一干就是9个年头。对井下工作的熟悉和对工人兄弟们的深厚感情,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从1969年起,他被调到了石炭井二矿宣传科,一架老式箱式照相机伴随着他跑遍了矿上的角角落落,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勤奋好学的他,还自学了冲洗照片的技术,他拍摄的照片和采写的文章,多次被宁夏日报刊载。

武宜臣老人拍摄的运送煤炭火车

“我那时候的稿费多的嘞,一级工的工资才八十多元,我一个月的稿费就能有七八十元,稿费单几乎每周都有好几个,同事们老让我请客。”

回忆起过去,武宜臣老人有说不完的话。

站在一幅占据了一整面墙的巨幅照片前,老人讲起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那是1970年前后,矿上推行了计件奖励制度,井下工人按个人进度计发奖金,这项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激发了工人们勇争第一的干劲。那天早晨,从井下又传来掘进进度再创新高的好成绩,喜讯传开来,矿领导、井上工人都兴高采烈地聚焦在井口,迎接英雄工人上井。武宜臣将镜头对准井口,当三名工人升井后,面对着迎接他们的人群,露出灿烂的笑容时,武宜臣迅速按下快门,抢拍下了这一幅经典照片:画面中,三位工人占据了中心位置,虽然他们的脸上还沾着煤灰,但是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他们的脸熠熠生辉,生动传神,笑容淳朴,那发自内心的喜悦将一代煤矿工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照片上的三位工人成为“三线”建设时期石嘴山煤矿工人的经典形象,被不少报纸杂志选用。

武宜臣老人在自己拍摄的照片前讲述创业年代的故事

群山沸腾 述说艰苦创业故事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东基地时,发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他还指出,宁夏发展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对的。石嘴山建市60多年的建设发展史,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内涵,而生态工业文化是石嘴山市的历史积淀和城市底色,这一资源在宁夏是唯一的,也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大型雕塑展现了“三线”建设时期工人人拉肩扛运送物资的场景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工业遗址公园的入口两边地砖上,生铁铸成的路面标牌上镌刻着一串串令人望之便热血贲张的数字:1951年,203人,我们来自北京,在贺兰山下,吹响了开发建设集结号;1957年,5000人,我们来自山西,在贺兰山腹地筹建石嘴山矿务局······“三线”建设时期,全国各地奔赴石嘴山的建设者超过了10万人。当初还是一片荒滩的惠农区,建起了钢铁厂、电厂,静默千年的荒山沸腾起来了,石嘴山一矿、二矿,石炭井一矿、二矿,大峰露天煤矿等相继投产,产量连创新高……这段历史值得记录和留存。

镌刻在遗址公园入口地砖上的建设队伍人数

回溯起石嘴山工业建设的历史,一串串数字令人瞩目,一个个成就令人振奋:1958年8月1日,设计能力为年产45万吨有烟煤的石嘴山第一个现代化斜井建成投产;1958年11月21日,宁夏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石嘴山钢铁厂动工兴建;1959年11月,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正式发电;1975年9月30日,宁夏第一座大型焦炉在宁夏钢铁厂竣工投产······宁夏工业建设史上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第一吨钢,都出自石嘴山这片工业热土。也是这一个个“第一”,撑起了宁夏工业的一片天。20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伟大号召,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在石嘴山,一代一代接着干,书写了一段灿烂辉煌的创业史,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代表、优秀职工……他们是石嘴山工业的建设者,也是讲述者。大武口区文旅局副局长高文静说,纪念馆在建设初期搜集素材时,发现“三线”建设时期的老人有的已经离开人世,有的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这段历史急需抢救,再过一些年恐怕就找不到见证人和亲历者了。抢救和记录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迫在眉睫。

博物馆中复制的炼钢炉

老照片背后的奋斗历史

在博物馆一进门的墙面上,何善连一家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年轻时的他英俊儒雅,初来石嘴山时还是个青涩的毛头小伙子。在石嘴山60多年的工作生活中,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1960年6月,18岁的何善连收到了远在他乡的姐姐何淑琴的一封来信。纸短情长。信里姐姐嘘寒问暖,字字体现着对弟弟现状的关切。姐姐说,她已经从陕西西安调到了宁夏北部的石嘴山,问弟弟愿不愿意去找她。

何善连母亲早逝,姐姐对他的爱护像母亲一样。石嘴山是什么样的?是否值得他离开故乡?一遍遍翻看姐姐来信,从姐姐的描述里,何善连生出许多对于石嘴山、对于未来的想象。一夜未眠,他去意已决。

何善连一家的照片

彼时的何善连在河南新乡延津县农场通讯员。得知他要去西北投奔家人,农场负责人不支持:“你才18岁,去西北的深山里找家人,就不怕危险吗?”

次日凌晨,何善连饿着肚子,用扁担挑着铺盖和衣物偷偷跑出了农场。到了火车站,他向售票员买前往石嘴山的车票,售票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目的地。他在窗口前用手指比画,写下石嘴山三个字,售票员还是摇头。

“最终买的是到包头的火车,下站后,那里的列车员告诉我,有直达石嘴山的火车。”再次回忆起独身前往石嘴山的过程,何善连历历在目。

辗转抵达石嘴山市惠农区后,何善连怔住了。他曾对贺兰山戈壁滩的荒凉有过最坏的估计,但现实还是让他大吃一惊:“山与山之间没有像样的路。戈壁滩上一年四季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那时候大家争先恐后地努力工作,生怕自己落到别人后面。吃的穿的都不在意质量,有吃穿就行。”何善连回忆,当时大部分工人吃食堂、吃大锅饭,“杂面窝窝、高粱米和白菜、土豆做成的杂菜汤是最常见的吃食。”每人一月21斤粮的供给,年轻人吃不饱,也有在戈壁滩打草籽吃的。

工作服就是一年两身,一身棉衣一身单衣。但在山里搞建设,磕磕碰碰和劳损都难免,很多人的衣服穿不久就有破损,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常见。如果谁穿了新衣服到工地,反而浑身不自在,担心太高调。

“三线”建设时期工人们用羊皮筏子运送物资

当时,大武口区还是个镇子,只有一条柏油马路,其他的都是土路和石子路。仅有的小百货店和邮局都在平房里。“想在商店里买个牙膏、牙刷这样的小东西都没有。”

何善连和同事们在地上挖出来能睡人的地窝子,把帐篷搭在坑上面遮风避雨。风一吹,呼啦啦地响,刚睡着又被吵醒。“最难熬的是遇到成群的蚊子,只能把衣服包在脸上和身上裸露的地方,实在累了自然就睡着了。”

从惠农区调到大武口区工作,漫天而起的大风让何善连心悸,“能把豌豆大的砂砾刮到脸上”。一次何善连正上班,突然大风卷起沙尘暴“碾压”过来,很快一米外的工友都看不清了,风大得能把人刮跑。

博物馆里的大型雕塑,这是当时煤矿、电厂、钢厂工人的代表形象

1963年,何善连回老家探亲,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老家的农村妇女王青素。之后的20年里,夫妻俩一直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何善连每年才能回家探一次亲。

1986年,王青素带着大儿子何云辉、二儿子何卫东、三女儿何美艳、四女儿何美芳来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逢年过节,儿孙满堂,何善连总会给后人讲起当年“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并以建设石嘴山为荣。从独身到石嘴山市打拼,到全家18口人、四世同堂,何善连自称有幸福的一生。他感谢党养育了他,给了他工作和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了感恩共产党,他给自己的两个重孙起名何好、何佳,寓意共产党好,生活佳。

这块乌金是1984年大峰矿赠送给大武口青山公园的,是该矿挖出最大的一块乌金

记者手记

一座博物馆,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伟大命题。

从“三线”建设时期开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人才汇聚在贺兰山下,创业、奋斗,一代一代接着干……行走在石嘴山工业遗址博物馆,记者在这些故事中寻找到了石嘴山人大干社会主义、建设美丽家乡的传承精神,寻找到了石嘴山这座城市五湖四海精神的硬核密码。

在记者采访当天,恰巧碰到宁煤运销公司计量科的党员前来纪念馆参观,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该科员工胡亚红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老人随着“三线”建设大军来到了石嘴山,在煤矿上干了一辈子。如今,自己作为“煤二代”,继续坚持在煤矿的一线岗位上,接过上一辈人的事业,自己很是自豪。

在石嘴山,像胡亚红这样的“煤二代”“煤三代”很多。随着宁东基地的建设发展,石嘴山近15万工人转战宁东基地,继续为我区工业事业贡献力量,接力棒正在一代一代传下去。胡亚红和她的同事们每月有一半时间要离开大武口的家,前往宁东上班。记者问她苦不苦,她笑着说:“这点苦算啥?咱们的父辈们受的那才叫苦。”胡亚红和她的同事们拉展党旗,在博物馆门口合影,鲜艳的党旗映红了大家的面庞。

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石嘴山市进入产业转型,宁夏的煤炭工业重心从石嘴山市转移到了宁东工业园区。宁东的人才输送,离不开石嘴山的支持,石嘴山和宁东像接力棒,延续着宁夏工业发展的脚步。

记者在和武宜臣老人告别时,他说:我家里有3个u盘都保存着石炭井、汝箕沟等矿区开发建设的照片,五湖四海同胞以天地作铺盖,排除万难,一点点铸就了石嘴山的工业腾飞。能够让后人看到这些记录矿工艰苦奋斗精神的照片,正是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话:“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石嘴山的今天是我们五湖四海同胞共同艰苦奋斗出来的。

这,应该就是石嘴山五湖四海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石嘴山人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一代接着一代干,以60多年的建设实践对“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伟大命题的生动诠释。

据了解,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自开园以来,已有5万多名游客身临其境了解宁夏工业发展历程,品味独具特色的工业文明,感受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截至目前,宁夏工业纪念馆接待红色教育团队204批次5000多人次,成为我区和石嘴山市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宁夏日报记者 谢薇 朱立杨 李良  实习生  魏宇/文/图)

更多新闻请关注宁夏新闻网

保山金鸡“4·15”武装起义遗址解读

金鸡文昌宫保山金鸡地下党1948年至1949年期间的重要革命据点。保山金鸡地下党以此为堡垒,组织金鸡凤仪青年联谊会、农抗会等群众组织,带领民众开展声讨横行乡里、欺压民众的大地主杨玉书,围殴、驱逐强买强卖的国民党兵。最终在1949年4月15日,在这里周密策划部署,发动举行了“4·15”武装起义,打响了保山解放的第一枪,开创了保山民主革命的先河。2013年 12月26日,保山市及隆阳区党史部门为金鸡“4·15”武装起义遗址挂牌。

一、金鸡“4·15”武装起义历程及其历史要义

金鸡村位于保山坝子东北凤溪山下,是保山坝子设置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古村。早在西汉武帝时期就是西南地区最早的不韦县治所在地和三国蜀汉爱国名臣吕凯的故乡。悠久的开发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各族人民深厚的爱国传统和民主进步情怀。1945年全国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势力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先后在云南省城昆明制造了多起残害民主进步人士的血腥惨案。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云南地下党为了有效地转移和保存革命力量,先是于1947年初派党员唐登岷、周赞淑来到保山,以教师的身份打入板桥远征中学,与进步教师范如椿等人共同在师生中传播革命思想。发动组织学生举行了以“反内战、要和平,反独裁、要民主”的“六一罢课”,打破了保山长期沉闷的政治空气。之后,唐登岷转移缅甸,进步教师范如椿接任教务主任,继续传播革命思想。同年11月,省工委重派金鸡籍地下党员孟循时回乡开展工作。他利用家乡社会关系应聘为远征中学校长。遂以此为据点织织成立远征中学学生自治会、金鸡青年联谊会等进步组织,一方面是发动群众对保山县参议会副会长杨玉书在乡内鱼肉百姓的地霸行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有力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是安排进步人士高再升、李铭勋等人打入国民党县乡自卫队和驻防军队内部进行分化瓦解工作,为日后的武装起义打下良好基础。

1949年初,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好转和保山武装斗争条件的逐步成熟,中共云南省工委同意孟循时在保山组织武装暴动的计划,并再次增派党员杨畅东、木泗源、倪瑞龙(女)、黄如英(女)和民青成员杨兰芬(女)、苏菲(女)等来保组成地下党小组开展斗争,并于3月间组织金鸡民众对国民党军队在金鸡集市低价强买粮肉物资的霸市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极大鼓舞了群众的斗志;当年4月,滇西地区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共革盟”暴乱,保山各派反动势力乘势而起,相互倾轧,纷争不止,造成地方的极大混乱。4月11日原保山县长杨恒刚组织暴乱追杀政敌杨玉书、蒋德馨、车子麟等人。当晚杨玉书逃回金鸡,谎称城内驻军要来报复,擅自将金鸡自卫中队拉到东山阿搭寨一带阻击。打入自卫队内掌握军械物资的高再升根据党小组长孟循时的指示,及时通过靠拢我党的分队长姚应龙等人在自卫队中揭露杨玉书拉走部队以图自保的阴谋,于4月14日晚将自卫队全部撤回金鸡驻地——张家祖庙,并及时通知孟循时“枪已回,速拿去,迟则有变”。根据这一情报,孟循时于4月15日带领远征中学及金鸡进步师生来到自卫中队驻地,通过宣讲当前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和我党的政策,使自卫队主动放下武器,部分解散回家,部分投入到革命队伍中来。在此基础上,地下党迅速接管凤仪镇政府,任命花靖本为镇长,建立了保山第一个人民政权,并以远征中学革命师生为主干,吸纳金鸡、孟官、西庄部分进步青年组建保山第一支人民革命队伍——保山人民自卫军第四大队,揭开了保山武装斗争的新篇章。

在金鸡“4·15”武装起义成功后不久,由于云县共革盟钟世俊部窜犯保山,与当地杨恒刚反动势力合流组成保山共革盟司令部,特别加大了对民主革命力量的压制和围剿。面对黑云压城的严峻形势,保山地下党组织为了有效地保存这支新建立的革命武装,充分利用此前进步青年军官李铭勋、徐国元所做的工作,将原国民党第26军在保山的两个连改成“共革盟独立第四支队”由李铭勋为司令,同先前已成立的保山人民自卫军第四大队一起,以剿匪为名北上转移云龙,向滇西北解放区靠拢。4月下旬,这支1000多人的队伍分批从保山出发,顺利通过共革盟防守的功果桥,于5月初赶走云龙常备队,进驻云龙县石门镇。5月18日,起义队伍根据滇西工委指示在石门虎头山三崇寺召开会议,成立以孟循时为书记、木泗源、杨畅东为委员的中共保山县特别支部,并作出关于发展党团组织、宣传群众、整顿队伍、强化训练等重要决定。在此基础上,特别支部先是将独四支队司令李铭勋吸纳入党,并联系滇西工委派兵对存在明显离心倾向、沿途骚扰百姓的独四支队所属李光中、邓森两个大队予以消灭,纯洁了革命队伍。之后,起义队伍在云龙面对云龙地霸武装和云南保安团的双重威胁下,于6月13日继续转移北上,6月25日在兰坪啦鸡井与滇西工委派出接应的人民自卫军第二支队汇合,和平解除独四支队木柱仁、李汉良两个大队的武装。于6月27日到达滇西工委和边纵七支队驻地——大理剑川金华镇,实现了北上转移保存革命实力的目标。

1949年7月保山起义部队转移剑川后,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云南省工委利用滇西“共革盟”叛乱被省保安部队镇压的有利时机,抽调保山籍民青成员耿德铨、薛锳等59人,组成 “保山旅省同学访乡团”,于7月下旬来到保山,深入当地学校、农村开展革命宣传。当年9月9日,保山地下党员张笛代表保山市党组织出席中共滇西工委召开的党政军代表大会。并且,会后受命与史建国、陈德位、万钟禄等14名党员组成保山县工作组返回保山,深入板桥、金鸡、北庙、蒲缥及远征中学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和民青团员30多人,至此,保山县已有党员33名、民青成员近百名。当年9月下旬,地下党在金鸡营门口第二次建立保山县特别支部,以张笛为书记、史建国、陈德位为委员,负责全县的革命工作,为迎接云南解放作准备。1949年10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副司令朱家璧率领西进部队自剑川南下保山执行阻敌外逃和开辟新区的任务。原保山县特支书记孟循时受滇西北地委指派重返保山,与重建的保山特支张笛、史建国、陈德位等人一起,合力组织金鸡、板桥、北庙等地群众,为西进部队提供可靠的敌情报告和充足的后勤供应,保证了部队作战行动的顺利展开。之后,随着西进部队作战范围的不断扩张,滇西北地委派出的随军工作组先后留下赵丁、赵玲等党员干部,与中共保山县特支合并,于11月中旬在远征中学成立中共保山县工作委员会,以赵丁为书记,张笛、赵玲、史建国、李自升为委员,下设东区北区、蒲缥、施甸四个区工委,领导全县的革命工作。当年12月初云南和平起义成功,保山人民行政公署成立,保山县工委书记赵丁受命与旧县长陆人耀谈判,落实我党的“约法八章”,稳定了全县局势。12月下旬,县工委接管板桥、蒲缥两区八个乡的旧政权。同时,保山行政公署任命李铭勋为县长,林毓杉、孟循时为副县长。1950年1月5日,保山地委书记兼专员王以忠带李铭勋、孟循时等人接管保山县旧政权,正式宣布成立保山县人民政府。此后,人民解放军边纵七支队、第十四军第四十一师先后进驻保山,成立保山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共保山县委员会,全面接管了所辖八个区共27个乡镇的旧政权。至此,由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保山民主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

保山金鸡“4·15”武装起义,给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敲响了丧钟,震慑了敌人,鼓舞了人民,其政治影响是巨大的,功不可没。金鸡“4·15”武装起义的成功,标志着保山地下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秘密的个别发动群众阶段转入到公开的武装斗争阶段。从此,党组织就可以更大规模地宣传教育和组织群众,可以更快更有效地推进党的工作,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同时,也说明了在保山的地下党能够发动和领导武装斗争,由武装起义而组建的人民军队,教育了人,锻炼了人,为党为革命培养了一批干部,这批干部解放后在保山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不同岗位上,绝大多数人成为各方面工作的骨干,并作出了贡献。

二、金鸡“4·15”武装起义遗址保护情况及思考建议

金鸡文昌宫位于四方街南廊民居中部,门楼位于街面,面北而开。进门为一院落,有树龄达百年的乌桕树两株。文昌宫主体建筑座东朝西,地形后高前低,分为三院。前院东西两间正房均为两层,下层中格为过道,南北两侧为一层;二院的正房为大殿,第二院南厢厦檐下有向东而开的便门,由此门可通往后院。后院为魁阁。在历史上,金鸡文昌宫是当地百姓的精神圣地,是当地百姓进行信仰活动的重要地点。在建筑风格上,前后三个院子,风格不尽相同,最前面的院子已经结合了部分欧式的巴洛克风格,特别是在窗户造型上。

解放后,金鸡“4·15”武装起义遗址作为金鸡乡中心小学,后来文昌大殿和魁星阁损毁,中心小学沿用至2015年后,产权归还金鸡乡政府。2017年,金鸡乡党委先后整合资金300余万元,实施金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修缮了文昌宫建筑1244平方米,固和整理地基基础、房屋整体结构,修缮地面、墙体、瓦屋面、楼板、台阶、踏步、地面、门、窗等,修缮及改造院场,对原有木质材料进行防腐、防虫处理;修复了文昌大殿、魁星阁两栋主体建筑,为布展陈列工作奠定了基础。

另外,为了进一步宣传金鸡“4·15”武装起义的光辉历史,自2008年以来,金鸡乡党委整合各种资金项目,累计投入660余万元,在金鸡街子北端建成起义纪念碑1座,纪念活动广场300平方米,配套绿化100平方米,纪念陈列用房2栋,展室面积300平方米;2019年7月1日,“金鸡武装起义展览”展室正式开展。“金鸡武装起义展览”分为4个单元,即古镇金鸡、发动起义、北上转移和回归保山,分别在3个展室呈现。展览室的开展,为深入研究宣传保山党史的起源发展追根溯源,了解金鸡“4·15”武装起义历史事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提供了一本生动鲜活真实的历史教材。

2019年7月5日,云南省委党史研究主任苏红军到保山调研,在调研期间,苏红军一行参观了“金鸡武装起义展览”展室,并到金鸡文昌宫现场察看了革命遗址保护情况。在调研中,苏红军指出,金鸡是滇西唯一的一个省级革命老区;1949年4月15日,中共保山地下党组织发动了金鸡武装起义,打响了保山解放的第一枪,开创了保山民主革命的先河;现在,要进一步利用好金鸡文昌宫办好展览,更好的传承保山的红色基因,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金鸡“4·15”武装起义遗址打造成研究宣传保山党史的起源发展、传承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为进一步完善金鸡“4·15”武装起义遗址在党员培训、干部教育、民众参观等方面的功能,同时进一步挖掘、传承好金鸡乡武装起义红色基因,建设好保山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保山市及隆阳区党史部门和金鸡乡党委进行了分析研究,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对金鸡文昌宫进行综合性的布展,建成融传统文化、抗战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按照金鸡乡文昌宫革命遗址现状,并结合经费筹措情况,建议在前院布置红色文化遗址参观展示厅,主要包括场景还原展览、书画作品展览等。

计划在布展成功之后,将文昌宫和“金鸡武装起义展览”展室统一管理,安排专职解说员值守,并将金鸡“4·15”武装起义遗址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便争取文物保护经费。同时,建议将金鸡“4·15”武装起义遗址申报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将其打造成保山全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在红色革命文化布展成功之后,继续筹措资金推动后两院的传统文化、抗战文化布展。争取通过系列展览,将金鸡打造成保山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开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目前,保山金鸡“4·15”武装起义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只是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尚需社会各界给予积极地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保山金鸡革命老区文集》,中共保山市委史志委员会,1999年编印。

作者:刘义马,中共隆阳区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