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金氏宗祠

东至金氏宗祠

金氏宗祠位于东至县花园里乡金家村。

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全称"南溪金氏大成祠",由金和璧为首的二十公"矢勤矢慎,敛费厘规",以成盛举。该祠三进深,抬梁兼穿斗式大木构架,建筑面积981平方米。共有顶梁柱88根(不含瓜柱),最大柱子粗(周长)1.7米,高9.1米,最大磉礅周长2.65米。中进明间宽6米,次间依次渐窄。梁枋、敞卷、余轩、雀替、磉礅,细部制作(含雕刻)玲珑剔透,整体组合气势恢宏,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保护范围:东至公路,南至沟渠,西、北各2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南同保护范围,北至公路,西至滨河石板路。

广东省黄姓宗祠旅游景点「广州黄氏宗祠是什么地方」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广东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黄氏祠堂

江边黄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

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

结构:

江边黄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式设计,内置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

黄氏宗祠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带有明显中原建筑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筑的特征。祠内保留有明江西抚州左堂黄学伊题书的“起凤”正门牌匾、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清光绪皇帝嘉奖黄龙韬的木刻圣旨残件,还保留有一批精细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头门斗拱式牌楼,属于当时较高规格的建筑。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全国黄氏总宗祠聚集在广东省。

黄姓,远古称黄氏,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按照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金华黄氏有一支,在五代时期,由黄玘、黄赡父子迁到江西修水,在修水县形成双井黄氏,双井黄氏在北宋时期出了个驰名中外的大文豪和孝子黄庭坚;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资兴黄氏 始迁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资兴县令,任满择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迁清江,文宪公迁汝城楼江,文权公迁乐昌樟村。至1949年,已传47代,共75200人,仍以资兴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阳、酃县及广东仁化、乐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犹等地。族谱创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续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启5年(1625)四修,清时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兴长富坊黄氏 始祖日新公,元进士,湖南潭州路达鲁花赤总管。生子二:华甫、兴甫,兴甫籍湘潭;华甫迁永兴县右厢长富坊。至1906年,已传23代。

桂阳桥市黄氏 明万历间由耒阳布美村迁此。族人分布于本乡大富口、陈家边、黄家图三村。

桂阳泗洲黄氏 始迁祖无銮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龙泉县迁泗洲寨欧菜园定居。

宜章白沙乡浆水黄氏 始祖鼎公,字时举,原居衡山,唐大历3年(768)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县令,旋升连州刺史,任满后择连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顺、起宋,长子起顺,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迁居宜章县西南五十里浆水,子孙分布于浆水村附近,少数居湘潭、宁远蓝山、桂阳等县。至1948年,已传41代,共约2万余人。宗祠、家庙、族立学校俱设浆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龟爻黄氏 始迁祖星玉公,唐季由广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武宗至大3年(1310)以贡士任宜章教谕,任满后卜居于白沙乡龟爻。族人分布白沙数十里之锁石村、泗湾、黄家湾等处,杂居于郴县、临澧嘉禾各县。至1949年,已传32代,居宜章者约2400人。1935年十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梅溪黄氏 始迁祖子琼公,字朝琚,因助文天祥起义,勤王兵败,自江西沇江始迁郴州北湖塘,旋迁宜章县白沙乡梅溪。族人分布于梅溪纵横十余里及蓝山新田、宁远、桂东衡阳沅江、湘潭等地。至1949年,已传28代,男女丁口26000余人。宗祠设梅溪。族谱始修于明正统13年(1448),1932年九修。

宜章中塘黄氏 明成化时自福建莆田县徙宜章中塘。

宜章五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五甲。

宜章八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八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 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

青塘的黄氏宗祠

青塘黄氏宗祠是为纪念青塘黄氏开基始祖永兴公而建造的。永兴公,讳润。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出生在一户军人家中,排行长(共五兄弟),其父黄有能公(军名王志努),是番禺县杨氏都第十三图两潭堡(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两下村)人,从军,于洪武廿七年从广州左卫派遣至碣石卫,协助都司花茂督造卫城,后调任大安屯军总旗,及至年迈返乡,军务由长子世袭。居住大安屯(今陆军环珠寨),又移居旧屋(大安山仔顶)。彼时,明朝政治也发生了变化,屯田制逐步弱化以至消亡,永兴公顺势应变,在黄民山乌石陇买置产业,于天顺年间(1458—1464年)率子孙移居青塘。初住兵寨,接着在兵岗搭寮(现为老祖祠堂)。

至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惠州海丰县坊廓都九图,户首黄承业(正式由军户变为民户,由王姓转为黄姓)。

五百多年来,繁衍了二十几代,除居住在青塘本地的一万多人外,居住在海丰汕尾等十几个乡村的长房裔孙就有二万多人,目前,青塘黄氏后裔移居省内外,海内外有近十万人。

黄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初为斗篷式结构,厢房兼住人家,至乾隆二年(1737年),整个家族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出于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需要,时任族长嵩玉公,召集各房房长伯聘公、尚卿公,以及若珍公、德圣公、伯锦公、友玉公、兴万公等族干宗长,在原址重建始祖祠堂。始祖祠堂香火一直很旺,但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1958年),神龛被拆,祠堂一直被小学当作科室使用。1979年,旅港同胞发起,成立修缮宗祠理事会,开始集资,付兴宁觅师择日,并于当年开工,将祠堂进行了全面修复,同时重置神龛,于1980年完工入火,全村进行了隆重的庆祝,四乡六里的黄姓宗亲及友好邻邦都前来祝贺。今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新祠堂是修建于2011年,并于当年12月2日(即农历十一月初八)举行史上最隆重的重光庆典活动!

万金头邓氏宗祠——独具雕汇精华的湖南邓氏家族古祠堂

公平万金头村老屋大多是清朝民国时期的老房子,有一定的规模,有的保存的还算好,但有的房子已经开始败落,残砖破瓦。现把部分照片发上来,希望这个古村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不要让先人留下的祖业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现在很多人都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看那些古建筑,看完后啧啧赞叹那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如何之厚,耒阳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好地方。其实,在我眼里,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只是有的被一些历史的罪人给毁掉了,一些经过风霜的洗礼依然岿然在后人的社会里。建筑就是一张很好的历史名片,徽派建筑的代表---宏村是最好不过的例子了。我们现在的人热衷于把一栋栋的老房子推掉,然后在它上面让一层层的高楼拔地而起。与其这样,我们那还不如把这里的房子好好整修保护起来,算是为后人留下点什么,将来也一定是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邓氏宗祠

邓氏宗祠位于耒阳公平镇黄糯冲村1组,建于清代,座西朝东,砖木结构。当我们来到虽已破旧的邓氏宗祠,看到门首双狮嬉球石雕和龙木雕等,无不为其精湛的雕汇技艺所惊叹,让作者感悟到老一辈匠人的工匠精神,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和传统文化,闪耀着深重悠远文明的灿烂光芒。

邓氏宗祠布局为二进二厢,小青瓦、三山风火墙、硬山顶,进深24米,通阔14米,面积336平方米,由门房、天井、左右厢房、祖堂组成。门房面阔三间,前有檐廊,檐柱为圆形,下置架子鼓状柱础,雀替为龙形浮雕图案,廊左右开侧门。主大门为石质门框,门首雕刻双狮嬉球图案,门额墨绘“邓氏宗祠”,入内见宽大天井,左右为厢房,隔有回廊相通,最后为祖堂,堂厅内立6根金柱,后设神龛,供奉邓氏祖先牌位。四柱携有两联,首联:勋铭漢鼎吾祖考,惟孝惟忠;派衍雲峰我子孙,寝昌寝炽。副联:六百祀宝玉分封汤孙,远矣崇明德;亿万年公候夏始汉鼎,悠然裕後昆。

△风雨侵蚀的邓氏宗祠

据村内老人介绍,该宗祠最早由18户邓氏族人筹资建设,清道光年间曾修茸一次,最后一次修缮为民国三十二年。

邓氏宗祠外景

△邓氏宗祠正门门头

△供奉邓氏祖先神龛

△正厅宽大的天井

△左右厢房檐廊

△回廊相通

精美的木雕

△正门檐下的木刻浮雕

△瑞狮和蝙蝠木雕

△仙鹿含莲芝蝙蝠木雕

△栩栩如生的人物木雕

△鱼跃龙门

△祥龙腾云

△精美的窗格雕花

雕刻的虎头

△门栓艺术

△老式宅门

△颇具特色的宅门拉环

△双狮脚窗罩装饰艺术

精美的石雕艺术

△火焰式压脊石雕

△屋顶边脊上的动物石雕

△门首上的石狮

△正门门枕石刻艺术

△雕花的檐柱石础

集具雕刻精华的祠堂

遭遇破败让人叹息

一座祠堂,一片古建筑,在湘南之地一一静默着。每座祠堂里都存放着一个家族独有的不为人知的往事和兴衰沉浮的秘密,同时也经历着百年风雨侵蚀的苍桑。

万金头邓氏老屋

解放前任攸县县长的耒阳人

建造的古豪宅即将消失

耒阳公平圩镇境内古建筑众多,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关于民俗、民情的故事传说丰富多彩。4月15日,我们探访了公平圩镇黄糯冲村邓氏宗祠后,第二站来到了离宗祠不远的、解放前曾任过攸县县长的邓述壁的万金头邓氏老屋。听村里人讲述老屋的故事,看老屋曾经的显贵痕迹,对老屋古建筑的破损表示惋惜。

万金头邓氏老屋位于耒阳市公平圩镇黄糯冲村,俗名:横冲头,该宅建于清代晚期,座东朝西,砖木结构,三进两厢,小青瓦、五山烽火墙,悬山顶,进深34米,通阔13米,建筑面积442平方米,屋高两层,由门房、左右厢房、天井、祖堂组成。

采访当场村民

即将消失的万金头邓氏老屋

万金头邓氏老屋的建造者是邓述壁(1884-1945),当地老百姓尊称:圭愚先生。先生由湖南大学法政科毕业,曾任耒陽上堡市区武长,后升郴州香花岭区警察所长,零陵道县公安科长,湖南全省水上巡逻队长,攸县县长等职务,从仕二十余载,因其工作敬业负责,湖南省府传令多次嘉奖,获得零陵各界群众制锦称颂也。

俯瞰万金头邓氏老屋

万金头邓氏老屋第一进为门房,面阔三间,正面门房墙体檐下出彩出龛,左右各设5龛,龛内饰有花鸟等图案,并墨绘“福海寿山春浩荡、瑶林琪树日光华”等寿联及诗词。正门木质门框,门额有墨绘字迹,但已模糊不清,檐下卷棚,饰有雕花挡板,室内有雕花屏门相隔。

第二进为正厅,间隔天井,青石天井呈长方形,天井、两厢窄小,左右厢房有耳门方便出入,门额有装饰性檐枋,枋夹缝板雕有人物、吉瓶瑞花等,图案花俏繁琐,雕工精细灵动。最后一进为祖堂,略高于天井,处于正中间的位置,祖堂设木质镂空雕花神龛,供奉祖先牌位,颇为庄重肃穆。

▽非常大气的邓氏老屋▽

走进邓氏老屋,时光仿佛穿越百年

太平邓氏宗祠

太平邓氏宗祠位于广东从化市太平镇神岗邓村。

海珠邓氏宗祠

海珠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宝岗路二龙街。

长坡邓氏宗祠

长坡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茂名高州市长坡镇旧城村委会木马村

清城邓氏宗祠

清城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清远清城区石角镇马头石虬迳村。

高要邓氏宗祠

高要邓氏宗祠位于广东省肇庆高要市南岸街道办事处新江一村。

水城邓氏宗祠

水城邓氏宗祠位于贵州六盘水水城县花戛苗族布依族彝族乡者卡村。

苏州邓氏宗祠

苏州邓氏宗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大柳枝巷18号。

江西邓氏宗祠

江西邓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南昌南昌县抚生西路与桃花东路交叉口西

150米。

香港邓氏宗祠

香港邓氏宗祠位于香港屏山

太平邓氏宗祠

厦村邓氏宗祠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厦村。

广东省仙门唐氏宗祠

澄海溪南镇有一个超不过两千人的偏僻乡村里居然出现了一位明代大儒,理学家,其进士出身,官至明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任尚宝司丞,吏部考功清吏司、文选清吏司郎中。潮州八贤之一。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潮州府海阳县苏湾都仙门乡唐氏文端公第8世孙伯元公出生于这个平静的村庄里,那天傍晚,唐家门口的水井居然沸了,水到处漫流,老人们说这是吉兆。深夜有人发现,唐家屋顶忽见“日光”明亮,照若白昼。村民们都惊呼:“半夜出阵日啦!”此时,主人唐天荫i妻许氏产下一个男孩,过一会,红霞自动消失。唐家产下的这个男孩就是唐伯元。

自此,潮汕地区便流传“半夜出阵日”这个俗语了。其意思近乎“出人意外的喜事突然降临”或“不符合常理的事突然出现”。

明代洪武年间,唐氏文端公及其弟龙川祖,从福建漳州潮安创祖。文端祖创祖居仙门生远公,远公生长子梅仙公居仙门,次子庆云分居到澄海溪南唐陇创祖,支系迁居外砂、澄城及上华。郡望晋阳世家。

以文端公为始祖第9世起的辈序是:

佑启树熙衍,兴开宏文学,大本滋以立,

敦曲崇令德,诗礼振家声,怡垂绵世泽。

基祖根是:始祖文端,2世远公,3世梅仙公,4世质隐公,5世达公,6世连松公,7世天萌公,8世伯元公。

唐伯元,字仁卿,号曙台,广东省澄海县苏湾都仙门里(今属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县溪南镇)。生于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卒于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

唐伯元于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考中举人。1574年(明万历二年)得中进士,自此进入仕途。半年后任江西万年知县。1575年(明万历三年)任泰和知县。1580年(明万历八年),唐伯元调任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不久升任尚宝司丞。1584年(万历十二年),唐伯元被贬到海州任判官。不久又调到保定府任推官。1585年冬(明万历十三年)调任北京礼部制司主事。1591年(明万历二十年)母逝,回潮州守制。1594年(明万历22年)秋,守制三年满的唐伯元回京任原职,不就升调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文选清吏司郎中(正五品)。后告老回乡。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秋,离世。逝后的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追封唐伯元为太常少卿。他的一生,以廉能忠诚、鲠直清节闻名于世,在治政、治学上卓然有成。《明史-儒林传》说他是“岭海士大夫仪表”、"理学名卿"。

治政上,唐伯元以身践行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清廉为政、多做好事实事作为治政的指导方针。他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为官,都做到清正廉洁,为民为国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政声很好。

最初,唐伯元进士登科,被皇帝委任为江西万年知县。万年是个新设小县,幅员仅数十里,建置也才五十年,因此以正式制科进士任万年县令的,唐伯元可算是第一人。为此,唐伯元一度郁郁不快。在京的一众广东、潮州官员为其送行,勉励他“勤恤民隐,不小视万年”,要尽力做好生产、治安、教化等工作,以待“异日玺书征召,为耳目,为股肱”。之后,他便芥蒂尽消,愉快地踏上赴任的路途。在任期间,他以民为重,施政有方,因此期满离任之际,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这可称是莫大的光荣,也可见唐伯元在万年县令任上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

为学上。唐伯元的确学问渊深,著述甚丰,有《易注》 《礼编》 《道德经注解》等十多部著作,不愧为一代“理学儒宗”。他从吕怀处接受了湛如水的学术观点,认为心性(或曰天理)是以物为载体的,离开物,心性便无从谈起。他反对王守仁的心学,反对他从祀孔庙,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即使为此丢官也在所不惜。他的诗文也很好。文章说理透彻,很有气势,有唐宋古风。诗作自然清新,不事雕琢。

:

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节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学上都很出色的一生。《明史·儒林传》说他是“岭海士大夫仪表”。在他青少年时期,明代的复古主义文学正当高潮,他也学有所就而受到肯定。就如他自己所说:“言文者争治左、国、史、汉,以取荣誉于时,至嘉、隆尤其。余少时偶读一二家而喜之,间有论著,人称能焉。”

嘉靖四十年(1561年),唐伯元22岁,考中了举人,三年后,赴京赶考。不第,唐伯元落第后独自到石墉住了数月,每天帮吕怀修订《历纪古义》,师徒相外甚洽。唐伯元从吕怀处接受了湛若水的学术观点,并使之更具实践性。他认为心性(或曰天理)是以物为载体的,离开物,心性便无从谈起。他把物限定在“峰、家、国、天下”,最终目的仍然在于实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过了三年,万历二年(1574年),唐伯元终于得中进士。从此以后,唐伯元踏入仕途。

半年后,唐伯元被委任为江西万年知县,由于他以民为重,施政有方,所以一年后调离时,百姓还为他立了生祠。唐柏元离开万年,到泰和任知县,唐伯元在泰和五年,以三罗为典范,清廉公正,克尽职守,很受当地士民推崇。周光镐的家人曾上京路经江西,闻当地人士称颂唐伯元,不禁高兴地去信说;“彼中人士颂足下政泽,前百年未有也”,“知足下宅心纯粹,政事自与时吏迥别”。被贬为海州判官。万历八年(1580年),唐伯元调任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不久升任尚宝司丞。因与吏部尚书杨巍学术观点相同,被推荐为吏部员外郎,后升考功、文选郎中。任满,本可升任太常少卿,但上疏请求罢官回乡。泰和百姓也为他立了生祠。

唐伯元也为朝廷上书。万历十二年(1584)御史詹事讲疏请王守仁从祀孔庙。首辅申时行等也以表定王守仁的功业、气节、文章为由支持从祀建议。明神宗也已表示同意。应该说,王守仁针对当时思想领域言必程朱理学,使学术僵化,学术界死气沉沉的情况,针对一般读书人都把程朱学说当作获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知和行完全脱节的流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致良知”新学说(哐称阳明心学),一下子打破了学术界的僵化局面,的确使人耳目一新。这种新学于嘉靖年间已开始流行,隆庆以后南方各省几乎没有不改从新学的。但是,阳明新学的后学者却过于反程朱理学的权威,一味肯定自我,以至于以自我原则荡轶礼法,渺视论常。为此,唐伯元出于维护封建法则,巩固封建统治,毅然呈上《争从祀疏》,坚决反对王守仁从祀孔庙。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几天后,明神宗竟承认了自己的过失,而得到了神宗的信任。由于神宗的信任,他一回京就到专掌皇帝宝玺、符牌、印章的尚宝司任司丞。第二年,母亲去世,他匆匆回潮守制。在此期间,他在西湖山北麓建了寿安寺,在南岩下建了紫竹庵,有时也在郡守和朋友们的邀请下,游山玩水,闲吟酬唱。但守制期间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还放在撰写《礼编》一书,目的就在于匡救世风。这是一部28卷的大部头,前后共花了5年工夫。

后到晚年,唐伯元决定辞官归隐。

唐伯元回到潮州,筑醉经楼于潮州府城西小西湖上,在西湖山北麓的寿安寺旁建了居室,种了梅花,命名为梅花庄,过清贫生活。他又在雁塔下,筑了钓鱼台,常披蓑戴笠,孤坐垂钓。有时,也还勉强伴陪着地方官游湖吟诗。为岭海士大夫所敬重。但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就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秋后寂寂地离开了人世。据《明史》所载,第二年,神宗甄别吏部郎官,又想起这位官价不高,但却耿直得可爱的唐伯元,下诏起用为南京部职。但传诏到潮州,唐伯元死已逾年。天启五年(1625年),明熹宗追封他为太常少卿,并赐赠“理学名卿”巨幅横匾。

唐伯元的确学问很深,著述甚丰,著作包括奏疏、序文、书信及家训等,编为《醉经楼集》6卷;他还编辑注释了《二程语录纂》、《礼篇》、《易注》、《铨曹仪注》、《阴符经注》及《白沙文编》、《礼编》、《道德经注解》等十多部著作,诚不愧为一代“理学儒宗”。他的诗歌也写很很好。作为理学家,其诗的确难免“沉酣六经之津液”,但能去其糟粕,不事雕琢,自然和幽。如《官人行黄梅道中为役夫述》有句:“前岁树皮尽,去岁草根绝”,诉说荒年之悲惨,明白如话而不失雅致;《新移芍药台上》有句:“旧蕊支新蕊,深红间浅红”,描述芍药之形态,清淡素雅而不失绮丽,都颇可见其功底之深厚。

:

田生金(生卒年不详),号双南,麻城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举人, 万历三十二年(1601年)三甲20名进士,治《春秋》驰名,由推官擢御史, 累升太仆卿,为官清正,为时所称,有节钺声望。以邑中雀角困林泉, 其官台谏时,《复方孝儒友族家》一疏,人以为不愧科名云。

【田生金纪事】田生金为恩师唐伯元题匾“忠孝流芳”

潮汕明代名人唐伯元(1540年一1597年),字仁卿,号曙台。澄海苏湾都仙门里(今溪南镇仙门村)人,于明朝万历2年考中进士,历任江西万年、泰和县知县,后调任户部主事、礼部主事、尚宝司司丞、吏部郎中等职。一生廉洁奉公,过着清苦淡泊的生活,治政、治学都很出色,被誉为一代“理学儒宗”,天启帝御笔钦赐“理学名卿”巨匾,明史称其为“岭海士大夫仪表”。历经岁月沧桑,唐伯元梓里故宅唯见断垣残壁,故居中尚存菠萝蜜一株,古井一口;其故里“唐氏家庙”及“忠孝流芳” 牌匾、唐伯元墓碑等文物保存完好。“忠孝流芳”牌匾匾长162厘米、宽58厘米。牌匾上阴文镌刻“忠孝流芳”四个大字,遒劲浑古,牌匾右上角刻有“万历壬辰”,左下角题款为“田生金拜赠”。

据考证,赠匾人田生金系湖北麻城人,称唐伯元为恩师。原来,唐伯元在泰和县任知县后,勇于为含冤入狱的儒生田生金平反冤案。田生金出狱后,上京赴试,名题金榜,被选入翰林院供职,由广东巡按御史升太仆寺卿,并一直与唐伯元以师生相称。后仙门里营造宗祠,田生金特书“忠孝流芳”横匾,并请人勒石拜赠唐伯元,称颂恩师忠岸两全,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