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同堂

九世同堂

《旧唐书》记载:唐代山东有个张公艺,字千禄,为人胸襟坦荡,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

澳门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同心济世 善气迎人

   ——记澳门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

本报记者 苏 宁

提起同善堂,澳门民众尤其是华人社群几乎无人不晓。这个创建于1892年的慈善机构,已经陪伴澳门市民125年,至今仍是为贫弱民众遮蔽风雨的参天大树

扶困济贫 华人之光

沿着澳门半岛市中心的新马路西行,过了喷水池后在一个小路口向右拐,就来到了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这里还是同善堂总堂及同善堂中学、诊所、药局的所在地。同善堂成立120周年时,这座中西合璧的绿色三层小楼,被改为同善堂历史档案陈列馆,2012年12月10日正式开馆。

陈列馆一楼大厅曾是同善堂赠医施药的中医诊所候诊室,如今是主要展览大厅。悬空的木梁结构、仿意大利水磨石柱体及中式六角形花纹地砖,上世纪20年代的建筑风格扑面而来。

大厅右侧是一面瓷像墙,据工作人员梁小姐介绍,这是1924年同善堂迁到这处新址时,为感谢捐助者而设立的纪念墙。三楼还为另一批捐资人设立了“长生禄位”,至今每逢年节时还会以香油供祭。

馆内还陈设着一个大大的“请茶桶”及施茶柜,梁小姐告诉记者,这虽然是一件复制品,但再现的是同善堂从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一项善举:为方便路人解渴而设在澳门街头不同地点的4处“饮水站”。

大厅正面还立有孔子神龛,代表同善堂尊敬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和“善教”理念。当年同善堂设立义学,学生每天到校时均会先敬拜孔子。

陈列馆至今已整理档案文献600多份、文物1100多份,照片17.6万幅,以让建筑说故事、原创动画纪录片《岁月如歌》和电子导览三种形式,向民众叙说同善堂100多年来“同歌善举”的故事。

世代更替 宗旨不变

据史料记载,清末年间澳门天灾人祸不断,而当时的澳葡政府赈济不足,尤其对华人的救助极为有限,于是一群热心公益的港澳绅商发起成立以“同心济世,善气迎人”为宗旨的同善堂。

梁小姐告诉记者,同善堂初创时期的救济主要集中在赠医送药、施棺丧葬及创办义学等,为亟须救助的华人雪中送炭。随着时代变迁,同善堂的社会救济与慈善事业已扩至助贫施济、赠医施药、免费教育、免费托儿和敬老护老五大服务范畴,是澳门最具规模的社会救济与慈善机构之一。

在三楼展厅,通过《岁月如歌》这部动画纪录片,记者了解到同善堂学校由1924年成立至今,一直实施免费教育。由原来只有十几人的私塾式义学,逐步发展成为首间由幼稚园至高中的15年完全免费教育的学校,并设有晚间成人教育部。

1941年秋创办的“同善堂药局”,时至今日已有3间诊所,澳门市民可以不花一分钱,免费获得一次性中医、跌打、针灸、理疗、西医、牙科等服务,平均每日诊治700多人次。另有两处诊所正在筹建之中。

抗战时期,同善堂的善长们在自己的酱园厂煮粥施济贫民难民,最多时每日施派近万份。从1968年起,同善堂由施粥改为每月一次派米10斤,春节前派15斤。残疾老弱或孤寡的贫困者,都可申领“领物证”,每年冬季领取棉被、棉衣和毛衫。遇到大灾害时,值理们会亲临现场慰问灾民施与紧急救济,并安置遗孤进入同善堂托儿所或中学。

与时俱进 薪火相传

说到同善堂,不能不说的一个人物就是澳门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被百姓称为“大慈善家”的崔德祺。据史料记载,崔德祺1942年进入同善堂,1953年被选为同善堂主席,担任这一职务50多年。这位曾历任澳门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建筑置业商会会长、澳门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立法会副主席等要职的风云人物,曾坦言自己最为看重的,就是同善堂主席这一职位。

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林发钦所长告诉记者,同善堂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是澳门历史悠久的慈善机构之一。创建者和组织者多是华人社会精英,大力参与澳门社会建设,与澳门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崔老先生担任同善堂主席后,致力于传承创新,不断完善同善堂的组织架构及堂务运行模式,强化科学管理,为这个百年老店注入新活力,使之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现任同善堂值理会主席崔世昌表示,本届值理会增聘社会俊彦入阁,50位值理秉持传承创新,力求慈善服务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同善堂慈善服务任重道远,如先贤崔德祺主席所言,“助贫扶弱,是同善堂长期性的社会公益服务。在值理们的努力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同心济世,矢志不渝。”这是崔老一生的坚持,也是同善堂永远的坚持。

“文博之乡”:一座民间博物馆里的四世同堂

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工作人员展示蓝印花布生肖羊吉祥物。受访者供图

新华南京5月19日电(记者杨丁淼)“啪嗒、啪嗒……”伴随着传统织机的机杼声,一只木梭在一位耄耋老人的手中来回穿梭,千百条纺线在织布机上交汇,一旁驻足的三五游客看得津津有味。

这是位于江苏南通濠河畔的蓝印花布博物馆,老人正是馆长吴元新的母亲,尽管已经90岁高龄,她仍时常为游客展示传统织布技艺。这家民间博物馆自1996年建馆以来,已三易其址,在一路摸索与成长中,博物馆成为了四代人共同守护的“蓝白世界”。

南通是远近闻名的“文博之乡”,不仅有“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之称的南通博物苑,还形成了20余座博物馆的群落。

蓝印花布制作工艺传承人倪沈健、吴灵姝、吴元新(从左至右)商讨新产品的设计。受访者供图

蓝印花布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刮浆防染印花布,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从江南起源后流传全国“衣被天下”。

吴元新的童年几乎在染坊中度过,母亲纺纱织布,父亲浆纱染线,耳濡目染中他便与蓝印花布一生结缘。他长大后进入当地印染厂拜师,又考入宜兴陶瓷工业学校学习,技艺日臻成熟后,毅然从待遇优厚的单位辞职,倾其所有建立起一家蓝印花布博物馆。

“蓝印花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图案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吴元新介绍,蓝印花布的图样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拉开展馆中的布帘,一排排两人高的木架上堆满了布料,都是从民间收集来的老旧蓝印花布。“一次发现一种罕见的纹样,赶到现场时,却发现已随去世的老人下葬了。”吴元新告诉记者,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抢救性发掘”的意义,最后一批生活中使用蓝印花布的老人基本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如果不收回来,大部分蓝印花布将最终消失。

多年来,吴元新走遍长三角、湖南等蓝印花布主要产区,整理收藏了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民间彩印等实物遗存和图片资料3万余件,纹样10万多个。

如今,这些图样不仅为收藏所用,还为研究提供了便利。近年来,吴元新承担多个国家级重点课题,先后出版《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等10多部专著。

一直以来,困扰中国民间博物馆的往往是生存:尽管普遍有政府支持,但如何守得住、传得好是大多数民间博物馆始终待解的难题。吴元新认为,博物馆除了保证趣味性的科普功能外,自我造血的能力尤为重要。

“以文创产品的生产、销售来保障收藏、研究的‘生产性保护’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吴元新开发了蓝印花布服装、玩偶、手机壳等一系列“元新蓝”文创产品,深受市民喜爱,利润也足以维持博物馆经营。

吴元新展示蓝印花布的刮浆技艺。新华社记者杨丁淼摄

吴元新的女儿吴灵姝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北京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濠河边,成为吴家第六代传人;女婿倪沈键离开金融行业,从学徒开始学习染布技艺,已被授予“江苏省技能大师”。

年轻人的加盟,让传统蓝印花布技艺注入了更多创新的时尚元素。在蓝白世界里出生长大的吴灵姝,早早熟练掌握了刻、印、染等传统技法。在她看来,目前研修追求的并不仅是学习技艺,还有观念、思维和知识结构提升。

吴元新的小孙女吴抒染在博物馆里长大,6岁开始学习刻版和扎染的她,现在常常为参观的小朋友介绍蓝印花布纹样的吉祥含义。

在这家四世同堂的民间博物馆,蓝印花布早已成了他们家庭的一部分。后辈传承的,正是长辈追求的——让民族记忆与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评四世同堂第二章(上)祁老太爷30岁买下的豪宅

《四世同堂》第2章,近7000字。

时间点:小说1937年7月

主要内容:介绍祁家房屋所在的“小羊圈胡同”及周围的邻居。

第一章,老巴用了在原文中间夹入批注的方法,虽然有利于对照原文来看批注,但是对于一些概括性的评论就不好直接插入了。因此第二章我尝试采用“全部原文放在后面”的方法。

第二章字数并不算太多,但涉及的内容非常重要和琐碎,因此分为两节来点评。第一节单独讲述小羊圈本身的地理位置和祁家的房屋,第二节评论祁家的邻居们。

下面开始评了。

首先,小羊圈胡同,现在已经改名叫“小杨家胡同”,也是老舍先生的故宅。它的位置,书中写得非常明白,也可以从现在地图上查到。其位于北京护国寺的边上。用一张现代北京地图可以看出,小杨家胡同(小羊圈胡同)的街口位于赵登禹路上,距离地铁平安里较近。其胡同口朝西,西北是西直门,东北是后海,东南是北海

此外,多说一句,小杨家胡同北面还有一条胡同,叫走“百花深处”。想起来没有,陈升的《北京一夜》里面怎么唱的,“不敢在午夜问路,害怕走到了百花深处”。当然,这个咱就不多聊了。北京城的故事太多了。

根据后面描述的位置,祁家大院“斜对着街口”,同时“南院墙外是一家老香烛店的晒佛香的场院,有几株柳树。”,那么应该位于葫芦胸的东南位置。其所处位置是这样的:

据考证,之所以当时叫“小羊圈胡同”,并非因为它以前真是羊圈,而是说它的形状挺像羊圈。

再根据文中描绘,祁家院子的格局是这样的:

这样一块院子,地方确实不大,格局确实不够整齐,然而,毕竟这是祁老爷子自家的房子啊。在自家这房子里面,祁老爷子可以尽情地安置自己的儿孙,空地上可以种花种树,可以让孙儿、曾孙们玩耍。看着自己的子孙越来越多,逐渐填满房子,对老一辈人来说,算得上无尽的幸福了吧。

(老舍出生:小杨家胡同8号北屋东间)

按原文,祁老人在这里已经住了四五十年。姑且按四十五年计算,那么祁老太爷大致是在他30岁左右的时候,也就是大约1882年左右购买的这房子。从小说来看,祁老太爷并不是李四爷那种纯粹下苦力的人,他应该稍微认识几个字,年轻时也精明,通过做小买卖之类起家。尽管如此,一个中下层的小买卖人,能够在30岁左右就买下西城的一处房子,也是很厉害了。

当然,这就必须说到,古代由于人口密度、市政建设等诸多原因,房价比现代是便宜得多的。网上可以找到几个零散的例子:

(1)乾隆十二年(1747年),北京内城西北角太平湖东(新街口),七间半房子85两。

(2)乾隆十三年(1748年),北京内城新帘子胡同(长安街南,新华门和平门之间),四间瓦房70两。

清朝由于大量美洲银子涌入,造成银子价格比宋朝便宜得多。整体来说,清朝一两银子从购买日用品来说,大约相当于200元左右。尤其例子(1)中的房子就在新街口,和小羊圈很接近。当时只要不到100两,相当于现在约2万元。假设从乾隆前期到光绪年房价变化不大,那么一个省吃俭用工作10余年的小生意人,攒钱买下一个小院倒并不稀奇了。

下面是第二章前半部分原文

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象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象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象哥仑布看到海上有漂浮着的东西才敢更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长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围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三倍,这便是葫芦肚儿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这还待历史家去考查一番,而后才能断定。

祁家的房便是在葫芦胸里。街门朝西,斜对着一棵大槐树。在当初,祁老人选购房子的时候,房子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去取。他爱这个地方。胡同口是那么狭窄不惹人注意,使他觉到安全;而葫芦胸里有六七家人家,又使他觉到温暖。门外呢,两株大槐下可供孩子们玩耍,既无车马,又有槐豆槐花与槐虫可以当作儿童的玩具。同时,地点虽是陋巷,而西通大街,背后是护国寺——每逢七八两日有庙会——买东西不算不方便。所以,他决定买下那所房。

房子的本身可不很高明。第一,它没有格局。院子是东西长而南北短的一个长条,所以南北房不能相对;假若相对起来,院子便被挤成一条缝,而颇象轮船上房舱中间的走道了。南房两间,因此,是紧靠着街门,而北房五间面对着南院墙。两间东房是院子的东尽头;东房北边有块小空地,是厕所。南院墙外是一家老香烛店的晒佛香的场院,有几株柳树。幸而有这几株树,否则祁家的南墙外便什么也没有,倒好象是火车站上的房子,出了门便是野地了。第二,房子盖得不甚结实。除了北房的木料还说得过去,其余的简直没有值得夸赞的地方。在祁老人手里,南房的山墙与东房的后墙便塌倒过两次以上,而界墙的——都是碎砖头砌的——坍倒是每年雨季所必不能免的。院中是一墁土地,没有甬路;每逢雨季,院中的存水就能有一尺多深,出入都须打赤脚。

祁老人可是十分喜爱这所房。主要的原因是,这是他自己置买的产业,不论格局与建筑怎样不好,也值得自傲。其次,自从他有了这所房,他的人口便有增无减,到今天已是四世同堂!这里的风水一定是很好!在长孙瑞宣结婚的时候,全部房屋都彻底的翻盖了一次。这次是祁天佑出的力——他想把父亲置买的产业变成一座足以传世的堡垒,好上足以对得起老人,下对得起儿孙。木料糟了的一概撤换,碎砖都换上整砖,而且见木头的地方全上了油漆。经这一修改,这所房子虽然在格局上仍然有欠体面,可是在实质上却成了小羊圈数一数二的好房子。祁老人看着新房,满意的叹了口气。到他作过六十整寿,决定退休以后,他的劳作便都放在美化这所院子上。在南墙根,他逐渐的给种上秋海棠,玉簪花,绣球,和虎耳草。院中间,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在南房前面,他还种了两株枣树,一株结的是大白枣,一株结的是甜酸的“莲蓬子儿”。

看着自己的房,自己的儿孙,和手植的花草,祁老人觉得自己的一世劳碌并没有虚掷。北平城是不朽之城,他的房子也是永世不朽的房子。

现在,天佑老夫妇带着小顺儿住南屋。五间北房呢,中间作客厅;客厅里东西各有一个小门,通到瑞宣与瑞丰的卧室;尽东头的和尽西头的一间,都另开屋门,东头是瑞全的,西头是祁老太爷的卧室。东屋作厨房,并堆存粮米,煤球,柴火;冬天,也收藏石榴树和夹竹桃什么的。当初,在他买过这所房子来的时候,他须把东屋和南屋都租出去,才能显着院内不太空虚;今天,他自己的儿孙都快住不下了。屋子都住满了自家的人,老者的心里也就充满了欢喜。他象一株老树,在院里生满了枝条,每一条枝上的花叶都是由他生出去的!

在胡同里,他也感到得意。四五十年来,他老住在这里,而邻居们总是今天搬来,明天搬走,能一气住到十年二十年的就少少的。他们生,他们死,他们兴旺,他们衰落,只有祁老人独自在这里生了根。因家道兴旺而离开这陋巷的,他不去巴结;因家道衰落而连这陋巷也住不下去的,他也无力去救济;他只知道自己老在这里不动,渐渐的变成全胡同的老太爷。新搬来的人家,必定先到他这里来拜街坊;邻居有婚丧事设宴,他必坐首席;他是这一带的老人星,代表着人口昌旺,与家道兴隆

在得意里,他可不敢妄想。他只希望能在自己的长条院子里搭起喜棚,庆祝八十整寿。八十岁以后的事,他不愿去想;假若老天教他活下去呢,很好;老天若收回他去呢,他闭眼就走,教子孙们穿着白孝把他送出城门去!

(本文首发今日头条,签约号巴山夜雨涮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