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支祠

张氏支祠

张氏支祠位于小川乡小洲村,时代为清。张氏支祠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张氏支祠,张氏支祠简介,张氏支祠-黄山市歙县张氏支祠旅游指南

太原晋祠是唐氏祖祠,还是张氏祖祠?

内容提要:可见,台骀因功绩彪炳史册,后人为其在晋源立有祠堂。但其实,台骀不是张姓的得性始祖,张公挥才是张姓始祖,台骀是其孙,而张姓的祖祠在河北清河,张公挥的坟茔在河南濮阳,这还是比较复杂的。但即使如此,晋祠台骀庙的建造也是在唐叔虞祠之先,更何况唐地在翼城县,祖祠怎么跑到了晋阳,这实在需要考量?沧海桑田,南北朝的纷乱,人们只可从三家分晋的历史指缝中约摸推算唐晋的缘渊关系,迨至宋元明清更是以讹传讹,终不至晋地来源。至到建国后一系列的考古发现,才揭开了历史谜团……

晋祠

近日,中华唐氏在晋祠祭祖,甚是热闹;

但也有张氏前来晋祠台骀庙祭祖,

晋祠到底是唐氏还是张氏宗祠呢?

唐氏来源

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

桐叶封弟的故事

晋国的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当初,周武王与叔虞母亲交会时,母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武王夫人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所以就给儿子取名为虞。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继位,唐发生内乱,周公灭了唐。一天,周成王和叔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圭状送给叔虞,说:"用这个分封你。"史佚于是请求选择一个吉日封叔虞为诸侯。周成王说:"我和他开玩笑呢!"史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说了,史官就应如实记载下来,按礼节完成它,并奏乐章歌咏它。"于是周成王把唐封给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一百里,所以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台骀

台骀是开拓太原最早的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说黄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阳有裔孙,叫昧,任治水官,生两个儿子,叫允格、台骀。台骀能继父职,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泽。大泽也称晋泽,经台骀治理后,人们始处太原,故又称台骀泽,即今晋祠之东盛产晋祠大米的大片稻区,誉为“北国江南”。台骀治水有功,受到帝颛顼嘉奖,封于汾川,为汾河之神。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庙祭祀,即台骀神庙。

晋祠台骀神庙

台骀神庙是张氏祖祠。唐林宝<元和姓纂>和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载黄帝子少昊青阳生挥,为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为张氏之祖。《尔雅•释诂》:“正”即“长”。“弓正”即“弓长”,合起来便是“张”。明、清张氏族谱记载:“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挥生昧,昧生台骀”,“庙在太原县尹城里”,所居张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可见,台骀因功绩彪炳史册,后人为其在晋源立有祠堂。但其实,台骀不是张姓的得性始祖,张公挥才是张姓始祖,台骀是其孙,而张姓的祖祠在河北清河,张公挥的坟茔在河南濮阳,这还是比较复杂的。但即使如此,晋祠台骀庙的建造也是在唐叔虞祠之先,更何况唐地在翼城县,祖祠怎么跑到了晋阳,这实在需要考量?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问题是,燮父继位后把唐地从晋南的翼城县迁到了太原的晋源区吗?

事实是什么呢?晋祠始建于北魏386年,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百余座、雕塑百余尊、碑碣四百余座,千年古树二十余棵,文物精品之多,实属罕见。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建于宋代,殿堂内有43尊彩绘泥塑像,除圣母像两侧的小像外,其余都是宋代原塑。

燮父改唐为晋的故事

唐叔虞在位30年左右之后即于公元前1015年左右病逝,其子姬燮父继位,改国号唐为晋,是为晋侯。

燮父为什么要改唐为晋,其依据是什么?自东汉以来,大都认为因唐国境内有晋水而改称晋国,这种说法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左传·昭公元年》在记载“叔虞封唐”时有这样的记载:“迁实沈于大夏,主参”,“以处大原”。“大夏”之意,东汉经学家服虔在《春秋左氏传解谊》中解释为“指汾、浍之间,即山西翼城之区”。“大原”按《左传》原文之意“指汾水,洮水(即涞水)流域的广阔原野之意”。而班固却认为大夏和大原指太原,并以此为依据,将此与“叔虞封唐”紧密联系起来,将叔虞封地具体化“太原晋阳县,故《诗》唐国,晋水所出,东入汾。”并借《史记·晋世家》“唐叔子燮,是为晋侯”之句,认为燮父既称晋侯,而且连国号亦改为晋,必然境内有晋山或晋水。无巧不成书,古晋阳之南恰有晋水一流。然而班固忘记晋阳城的营建时间在春秋末年即公元前500年左右,而非西周初年,在《汉志》中写道:“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凭空给唐、晋增添了一条晋水。

东汉经学家郑玄作《诗谱》,由于有了《汉志》,不但认晋阳为晋国的初都,同时又给这个所谓的“晋都”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诗谱》说:“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日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为《汉志》中的“晋水”确定了方向。所谓南有晋水,则晋都在其北了,日后倘有人企图另找晋都,那么它不仅应有晋水,而且必须在晋阳之南。

自东汉以来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杜预、郦道元、顾祖禹等也都赞成晋阳说。尤其到唐代,因李唐发迹于太原,当时许多文人都乐意把太原描绘成一个龙兴之地,致使晋都在太原,还是在翼城争论了一千余年。由此可知,“晋阳”、“晋水”说是从东汉到清初一千五、六百年间像滚雪球一样形成的。

其实,不要说西周初年,就是到春秋(前722—前481)中期。太原一带还是戎狄活动的地方,社会发展还处在渔猎畜牧阶段。到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的太子申生以下军灭霍国以后,晋国势力主要向南发展,还未越过今山西介休,直到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荀吴(中行穆子)败山戌无终(山戌国名,时在太原市东,后为晋国所併,迁至今河北省涞源县一带)及群狄于太原。可见当时晋国还没有到那里建国的可能。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即春秋末期,晋国的正卿赵鞅使其家臣尹铎(南梁镇西尹村人)修建晋阳城(见《国语·晋语九》),晋阳城于晋国建国五百四十余年之后才建成。可见,晋都在“晋阳说”是不可能的事。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骑马负书,远涉山水,从江昆山到山西来,长期居住在曲沃,亲自观察山川形势,采访民间的佚事传闻。他认为晋国是从翼城一带扩展开去的,没有远迁七百里由晋阳到曲沃,然后再迁翼城的可能,而翼城一带的遗迹又远较晋阳可信。所以他在《日知录》一文中指出:“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緍之灭,并在于翼。”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更有力的证明了晋国的都城在翼城而不在晋阳。由此可知,“晋阳说”是一些历史文人受班固的误导一手制造的伪晋都。既然“晋阳说”不存在,则“南有晋水”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燮父在位于周成王之末和周康王之世,史称“成康之治”正是西周王朝之鼎盛时期。燮父改国号唐为晋,不只是他一个诸侯自己说了就算数的,一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周王,又实行着等级森严的周礼制度,岂能容许下属一个诸侯随意改变国号!所以燮父改国号必须要得到周王室的认可才行。那么燮父又是以何为依据改唐为晋呢?现在好多文史学家都认为燮父改唐为晋,当别有原因,作为周王室允许下属诸侯改国号,当然要对周王室有政治意义,这便只能联想到叔虞当年晋献嘉禾,获得周成王和周公的赞扬,认为燮父取“晋”字的本意,改唐为晋。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唐叔虞分封到唐国以后,由于其具有非凡的才能,德行美好,武艺高强,治国有方。于是天降大福于叔虞,出现了“异母同颖”的祥瑞征兆,即生长于两个母体的禾苗,却长出了同一个穗。于是叔虞将这株“嘉禾”晋献给周成王,成王便命叔虞将“嘉禾”送给正在东土作战的周公姬旦。周成王作《馈禾》,周公作《嘉禾》,赋诗撰文相唱和。“嘉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即西周刚刚灭殷商取得政权,“三监”(即菅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和武庚(殷纣王之子)叛乱,周公东征胜负未卜的时候,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与当时“以德配天”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寓意天下归周。可以想见,当周公东征胜负未卜,叔虞晋献“嘉禾”,成王便作《馈禾》之篇,并命叔虞将“嘉禾”及《馈禾》之篇馈赠给周公,这对周公率军作战是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极大地坚定了东征将士的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心。于是周公“嘉天子命,作《嘉禾》”,以报成王。正是这株“嘉禾”的晋献,使周公在三年时间内很快平定了叛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稳定。所以这株“嘉禾”给予了西周王室和贵族心理上很大的慰藉。在叔虞的子孙们看来,先祖向周王晋献“嘉禾”,并得到了周王的歌颂和嘉奖。这当然是一桩不朽的盛事和国家莫大的荣耀,值得后世永远纪念。况“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有前进和上进的意思。所以燮父正是出于纪念其父叔虞向周成王进献“嘉禾”的荣宠,继位后称晋侯,并将国号由唐改晋。周康王出于叔父叔虞当年晋献“嘉禾”在平息武庚、“三监”作乱的周公东征中所作的贡献,很快准许了燮父改唐为晋和称晋侯之举。

燮父继位后,继承父业,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受到周康王的嘉奖。正如《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灵王对右尹子革曰:“昔我先王熊繹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意为楚灵王对右尹(官职名)子革说:“从前我们先王熊繹(楚国始封君)和齐国君吕伋、卫国君王孙牟、晋国君燮父、鲁国君禽父一齐事奉周康王,四国都被颁赠珍宝之器,唯独我国无有。”可见燮父作为晋国君主,成为周康王的股肱之臣,并被赐予玉珍之宝。为之后的“文侯勤王”、“献公拓疆”、“文公称霸”奠定了坚实基础,致使晋国这一国号一直沿用了600余年。直到晋烈公十九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侯仍然保留翼城、绛县、曲沃、侯马之地,晋国号仍然使用,直到晋静公二年(前376年)三家灭晋,晋国消亡。

最美宗祠,南康张氏!

南康张氏渊源

张氏宗祠巍然岿立,蕴含丰富的张姓文化

跟随小南一起来看看吧

风格独特的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

祠堂内景)

华罗庚曾说: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张氏后辈深明其中道理,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

涌现出不少的优秀学子

跟随小南一起看看吧!

2019年张氏优秀高考学子

姓名

地址

录取学校

张祖政

大坪桥庄

北京理工大学

张声俊

坪市村汉口

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淇

赤土小岭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张敏

大坪桥庄

四川大学

张祥隆

朱坊新志

湖南大学

张凤强

唐江村尾

浙江科技学院

张雨婷

唐江村尾

赣南师范大学

张顺嘉

赤土莲塘

东华理工大学

张莹

唐江坳里

北京体育大学

张沁语

龙华新华

天津大学

张嘉

东山石塘

电子科技大学

张元杰

龙岭大塘下

河海大学

张岸榕

市交警大队

西安理工大学

张柳葱

横寨草丘村

南昌工程学院

张祥林

镜坝联民

湖南工业大学

张宇鹏

镜坝联民

西南交大

张宝顺

东山文峰

江西理工大学

张丽

麻双圩下村

赣南医学院

张余康

十八塘樟坊

延边大学

张凯

东山石塘

天津商业大学

张薇

镜坝鹅岭

重庆工商大学

张佳华

朱坊花树村

南昌大学

张腾

东门下坝

南昌大学

张魁浪

龙华新华村

江西理工大学

张洋

十八塘村

南昌大学

张涛

龙岭邱边

北京化工大学

张幸福

山南水村

重庆大学

张洁

赤土小水

江西师范大学

张琨

麻双圩下村

华南理工大学

张春花

麻双圩下村

江西农业大学

张耀昊

唐江大岭村

山东大学

张凤飞

太窝壁背

江西师范大学

张燕

麻双甫竹村

赣南师范大学

张涛

潭口屹背

中山医科大学

张琪

唐江象嘴头

江西师范大学

张艳红

麻双圩下村

西安财经大学

张耀尹

潭口街张屋

华东交大

张昌盛

潭口屹背

江西警察学院

张颖

潭口屹背

河南师范大学

张俊杰

十八塘群丰

南昌大学

张小梅

朱坊胜利村

华南师范大学

张飞宇

赤土莲塘

华东理工大学

张学诚

潭口街张屋

山东大学

张姝君

潭口石禾村

复旦大学

张运婷

蓉江麻田

江西师范大学

张秋喜

龙回油田村

华东交大

张轩屹

大坪桥庄

苏州大学

张龙

龙岭邱边

南昌航空大学

张燕

十八塘樟坊

南昌航空大学

张丙南

赤土杏花

南昌大学

张云天

潭东东坑村

浙江师范大学

张晓雯

蓉江岭背村

中国地质大学

张慧婷

镜坝红星

赣南师范大学

张雄

唐江竹下

江西财经大学

张志扬

赤土杏花村

江西中医药大学

张宝萌

镜坝园全岭

湖南理工学院

叶嘉文凯

大余坪栏里

广东深圳大学

张彬

赤土杏花村

南昌航空大学

张晓

麻双圩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张道宏

隆木张村

西南交大

张思憬

芙蓉新城

中国药科大学

张小丽

大坪三合

江西师范大学

张怡婷

赣县黄陂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这些张氏宗亲为宗祠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一起跟随小南来认识他们吧

张氏宗祠乐捐榜

宗祠的建设还有这些宗亲的大力支持

跟随小南一起认识一下吧

凤岚 100000元 南康华洲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选明 60000元 南康三鑫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敏 50555元 江西鸿兴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健 50000元 江西金力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志平 50000元 广东江门市柏兰登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

岐斌 26666元 金牛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祥福 25600元 南康市新雅家具厂董事长

宏仙 25000元 仟亿星级酒店宾馆家具有限公司

凤岐 20800元 南康华洲木业有限公司经理

兆芳 13800元 南康骨创伤医院院长

祥连 12600元 江西国土厅副巡视员(村尾)

德斐 10600元 张张笑照相馆董事长

相亮 10600元 朱坊新志村角公坑组

张磊 10000元 江西嘉美瑞实业有限公司

文斌 10000元 江西木林森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祥斌 10000元 蓉江稍江绿田张屋

国良 10000元 福建晋江市磁灶镇张林村

建平 10000元 中铁25局(唐江竹下)

贤尧 10000元 龙华中岭村麻油

志强 10000元 南康赣森人造板有限公司董事长

晓春 10000元 宗宜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小云 10000元 广东南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历史上几位张氏名人

张良

字子房。汉初名臣,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被誉为“第一谋士”。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骞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苜蓿等。

张衡

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星星”命名。

张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氏宗祠的敬建,是无数的张氏仁人孝子,同仁志士,集思广益,鼎力赞助,慷慨乐捐的结晶。再次体现了华夏张氏位居百姓之首,泱泱大族,缅怀先祖,弘扬祖德,团结奋进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敬建张氏宗祠是张氏裔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先祖的英魂从此就有了安息场所,让先祖长眠于华夏大地!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文章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龙溪古迹:张 氏 宗 祠

张 氏 宗 祠

◎ 李国风

张氏宗祠,俗称张家祠堂,座落在新晃城西街,解放前的旧警察局隔壁。解放后,此祠属公产,政府将它拔给新晃县贸易公司。七十年代初不慎失火,厅堂、围墙大部被烧坏,不久即全部拆掉,建起了新的仓库。

此祠修建年代不详,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五年以前。因为根据《晃州厅志》四十一卷记载:“张桓候庙即是张氏宗祠,其地址在西街正处龙溪对岸,没有记载修建时间。但是根据考查,晃州直隶厅是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立。《晃州厅志》是清道光五年编修,张氏宗祠既然已载入《晃州厅志》,该祠在道光五年以前修建无疑,惟具体年月已无从考究而已。

另据张氏族谱记载:新晃张姓有两支,一支源出山东明朝洪武年间,随屯军入晃,选大树湾、长乐坪、张家院、方家屯及县城等地落户,分布在县内氵舞水沿岸。这支张姓的宗祠,即是本文主题所说的县城西街的张氏宗祠。此支张姓人为汉族。另一支源出江西南昌丰城县,至张雄飞十世张福义,于明朝永乐三年迁晃之旧州(又名旧周,今李树),子孙分居今大湾罗乡高寨、毛溪以及李树乡三江和禾滩乡、天堂乡等地。这支张姓的宗祠,设在县城郊龙滩坪(今大湾罗乡新坪村),宗祠只有木房一栋,此房在解放后六十年代已拆除。这支张姓人为侗族

西街张氏宗祠,四面砖墙,大门外正中有“张氏宗祠”四个大字,祠内木制屋架,两层半楼房高,中间殿堂内供奉着三国张桓侯(张飞)神像。张豹头环眼,黑面虬须,十分威武。殿堂四周有房16间,门窗做工精细,在县城屈指可数。整个祠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民国二十年(1931年)县办赈灾贫民工厂,设在张氏宗祠内,工厂资金一万二千银元,工人200,产品有棉布、纱袜、印花被、印刷品等。此厂于1936年停业。1939年国民党湘黔川鄂边区剿匪司令部(即独立一旅)驻扎于张氏宗祠,住一个营500余士兵,尚觉宽敞。1942年,这独立一旅开赴湖北恩市后不久,湖南省税务局西迁来晃,驻在该祠。1945年抗战胜利,省税务局才搬迁长沙

张氏宗祠内部宽敞,设有戏台,外地来晃剧团,常在这里演戏。解放前几年,这祠堂曾办过一个初级小学,一度成为县城儿童学习的场所。这个宗祠厅堂正面挂着一块长2米、宽0.5米的匾额,匾上写着“两铭世泽”四颗大字,匾料是用明山石(红色石块,产于芷江萝铺田乡一带)做成。据考:“两铭世泽”一语,是从宋朝名士张横渠的两篇文章《东铭》、《西铭》而来。这块匾于1986年由土产公司送到县志办公室,现仍保持在那里。

西街张氏宗祠,族中有1000多人。旧时,常有四、五百人来祠中祭祖,每年至少一次,有时两次,一般在清明节前来挂清,八月十三日前来祭祖。祭祖及举办宴席,不论年龄大小,均以张氏“胜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的大小字辈排列。

解放前的三十年内,张氏宗祠管理人是族长张实梅(又名张镇海、张济澄),他家住新晃城码头上边,是大户人家,曾在三十年代当过县商会会长,首善镇小学校长,于1949年春病故。守祠人张实渊,1949年时已70余岁,有老妻,无儿无女,家境贫寒,没有房子住,只得搬到祠堂守祠。祠堂内的张飞神像,常有其它姓氏的人前来敬奉,时而有人捐点香火纸钱或食米,张实渊以此维生。解放后,他搬到张实海遗宅居住,不久即去世。

此外,座落于城郊龙滩坪的一处张氏宗祠,只有两大间木房,堂屋设有神龛香台,该祠族人分布在大湾罗、禾滩、李树、天堂等境内,人数不及西街祠堂的族人多。晃县地方著名绅士张本清(大湾罗乡毛溪人,曾任国民党少将旅长、省参议员),即属于这支张氏的子孙。解放前,张本清主持续修族谱时,曾提议将西街张氏宗祠与龙滩坪张氏宗祠合并为一,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搞成。龙滩坪张氏宗祠祭祖时,也有几百人,但很拥挤。这个宗祠的字辈与西街张氏宗祠不同,是:“大德先人有,家齐世泽祥”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