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一学堂旧址

崇一学堂旧址

崇一学堂旧址位于歙县徽城镇小北街,时代为清。崇一学堂旧址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崇一学堂旧址,崇一学堂旧址简介,崇一学堂旧址-黄山市歙县崇一学堂旧址旅游指南

光辉的起点——西城区第九期一年制处级班走进京师大学堂旧址感受红楼精神

2018年12月5日下午,为进一步深化党性教育阶段理论单元的学习,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深刻学习领会红楼精神,进一步锤炼党性,西城区第九期一年制处级干部研修班全体学员走进位于北京景山公园附近的京师大学堂旧址进行现场教学。

历史上的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原京师大学堂旧址即北京大学二院理学院,现已整修一新,成为红楼精神暨东城区革命精神展陈馆。当全体学员迈步走入肃穆古朴的大学堂后,一种历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古老的建筑承载着红色的历史烟云,走入其中,仿佛走进近代中国的历史中。

在党校老师的引领下,全体学员参观了“大学堂”一层“红楼精神”展陈大厅。大厅共包括四个主题展厅,分别是:民族苦难救亡图存、新文化与新纪元—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红波涌起—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传播、先驱热血浩气长存四部分。展陈通过大量的史实图片、历史资料、珍贵影音等向人们讲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反抗斗争、救亡图存的不懈奋斗以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大学堂二层教室,东城区委党校焦老师向学员们详细阐述了红楼精神的深刻内涵。一是代表了探求真理的坚定信仰。北大红楼是中国先进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李大钊在这里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在北大期间,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思想上发生了质的转变,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红楼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红砖砌成的红楼,顺应了中国革命红色的主基调,一批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火红的革命征途。二是代表了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一方面是理论创新,新文化运动发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另一方面是实践创新,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极为深远,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三是代表了天下己任的担当精神。李大钊与陈独秀在北京和上海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李大钊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岁月易逝,精神永存!在革命先辈的照片墙前,学员们默默注视,寄托哀思!

通过现场教学,学员们置身于先驱们曾经读书、工作和求索的地方,真实体验到了他们对民主、科学的真切渴望与孜孜追求。全体学员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温历史,深刻感受到在面对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驱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用实际行动唤起民族的觉醒,挺起民族的脊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新时代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更要传承革命先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红色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周琳丽

稿件审核:王世勇

刘堂庙革命旧址修葺一新迎七一

来源标题:刘堂庙革命旧址修葺一新迎七一

中国共产党九十六华诞来临之际,新密市第一个党小组旧址刘堂全神庙重修工程完成,革命历史文物焕然一新。

刘堂全神庙位于新密市白寨镇刘堂村东,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密县(今新密市)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也是密县党组织发展、开展地下活动的重要场所。1987年3月被郑州市政府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7月郑州、新密市文物管理部门对革命旧址刘堂全神庙进行整修,经过一年的施工建设,整修工程业已竣工。

在谈到刘堂庙革命旧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时,当地村负责人说,刘堂庙革命旧址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们会倍加珍惜。

作者:顾翔 张龙宝

中共两阳工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阳江市江城第一小学(阳江学宫)

中共两阳工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阳江江城第一小学(阳江学宫),位于阳江市区南恩路105号。

阳江市江城第一小学(阳江学宫)门口

阳江市江城第一小学(阳江学宫)全景

1939年3月,中共中区特委派张靖宇任中共两阳特派员,负责阳江、阳春县的党组织工作。同月,成立中共两阳工委,张靖宇任书记,陈奇略任副书记,委员有林元熙、陈玉泉、林明通。两阳工委下设中共阳江县特别支部和中共阳春县特别支部。中共阳江特支书记林元熙,委员林克,陈玉泉;中共阳春特支书记陈奇略,委员刘文昭、林良荣、黄昌熺(黄云)、陈萼。

此期间,在中共两阳工委和中共阳江县特别支部的领导下,阳江各界抗日救亡社团活动蓬勃开展。但是,国民党政府对抗日采取投降妥协政策,阳江各界抗日救亡社团活动受到了国民党阳江当局的限制。为了适应革命斗争需要,1939年4月,中共两阳工委在阳江县城南恩路南恩小学(今阳江市区南恩路105号的江城第一小学)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主要研究反共逆流到来的形势,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在农村扎根,发展党的组织,积聚革命力量。中共阳江地方组织转入农村和基层后,得到发展,党员人数从1938年底的10余人,到1939年底发展到90余人。

阳江市江城第一小学(阳江学宫)内部建筑

中共两阳工委扩大会议旧址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原为“阳江学宫”,1933年为学校使用,1969年遭地震部分建筑物被毁坏,1974年将被地震毁坏的部分建筑物拆除改建为教学大楼,几经改建、增建,建筑占地面积增至21200平方米。目前江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对该址进行改造,2019年6月完成了第一期改造,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期改造。

2008年11月18日“阳江学宫”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江城区委党史研究室

编审:江城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jc31186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