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山商周遗址

邓家山商周遗址

1985年7月,马鞍山市文物普查队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进行实地考查,采集到许多出土文物标本。同年8月经南京博物院考古部鉴定,确定为殷商至西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邓家山商周遗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属于长江下游湖熟文化(又名吴文化)类型。这一发现弥补了湖熟文化研究资料的不足,还为研究马鞍山及苏南地区古人类的生活居住习惯、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门票·开放时间

免费。交

位于霍里镇杨坝村境内邓家山,市内乘坐游2路公交车可达霍里镇。

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3年周代遗存发掘简报

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2007—2013年周代遗存发掘简报

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03期中国国家博物馆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运城文物保护研究所

内容提要:

自2007年开始,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在周家庄遗址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旨在探索龙山期遗存,为研究早期国家起源等问题提供实物资料。除获取大量龙山遗存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时期的遗迹与遗物,本文主要介绍2007—2013年在周家庄遗址发现的周代遗存。周代遗迹大都为居址堆积,包括房址、灰坑等;另有少量瓮棺葬。依时代不同,可将周代遗存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时期。西周遗存的数量较少,仅见少量灰坑,另在一些地层中发现少量西周陶片。但西周遗存的内涵较丰富。据初步分析,可知其包含商、周两类因素,为探索商周关系等学术问题提供了资料;东周遗存的种类相对丰富,文化面貌也比较清楚,时代约当春战之交,属典型的晋文化遗存。

周家庄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横水镇周家庄、崔村之间(图一),兼有仰韶、庙底沟二期、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遗存。2007年以来,在重点探索龙山期遗存的同时,我们还获得了其他时代的遗迹与遗物。本文重点介绍2007-2013年间发现的周代遗存。周家庄遗址的西周遗存数量较少;东周遗存则在多个地点发现,数量相对丰富(图二)。下文分别予以介绍。

一 西周遗存

2012年春季,在周家庄新村附近布设探沟解剖大型环壕,于TG12内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遗迹单位,即ITG12⑥和3个灰坑。2013年春季,在周家庄村北进行发掘,于ITG15的地层中发现了少量西周陶片。这里主要介绍2012年春季发现的西周遗存(图三)。

(一)地层堆积

以ITG12南壁为例(图四)。

①层: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厚0.13-0.3米,包含大量植物根茎,出土塑料袋、铁钉等物品,为现代耕土。

②、③层:分别为黄褐色与浅黄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分别厚0.1-0.27、0-0.45米,出土少量碎瓦块、青花瓷片及铁钉等,是近现代人类生活的堆积。

⑤层: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层厚0-0.31米,出土少量陶片。

⑥层:浅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层厚0-0.5米,出土少量陶片。

⑦层:黄色土,土质疏松,层厚0-0.31米,出土少量陶片。

⑧层:灰黄色土,土质致密,层厚0-0.6米,出土少量陶片。

⑤、⑥、⑦、⑧层所见陶片的时代多为二里头或西周。

⑧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260、H261、H268。这三个灰坑均出土大量陶片,其中一些陶片的时代为西周时期,其他均属二里头时期。

⑨层:浅黄色土,土质较致密,分布于探沟东部,厚0-0.1米,不见出土物。⑨层下开口的遗迹有G6(龙山期大型环壕)。

(二)遗迹

共3处,均为圆形袋状平底坑。以H260、H261为例,简介如下。

H260开口于ITG12⑧层下,打破G6。口径2.5-2.8、自深2.6、底径3.25米(图五)。坑内堆积可分三层:①层为浅黄褐土,土质较疏松,夹杂少量碳粒,未见出土物;②层为浅红黄花色土,土质较疏松,夹杂少量料礓石,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等;③层为浅褐色土,土质较致密,夹杂少量料礓石,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豆等。

H261开口于ITG12⑧层下,打破G6及生土。口径约2.7、自深1.75、底径2.4米(图六)。灰坑内堆积可分两层:这两层分别为浅黄褐色土、黄褐色土,①层土质略疏松,夹杂木炭和料礓石;②层土质致密,包含料礓石。两层均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豆、罐等。

(三)出土器物

出土器物均为陶器,兼有泥质、夹砂二类。多为灰陶,此外还有少量红陶;纹饰以绳纹为主,素面次之,此外还有弦纹等;器类包括鬲、豆、罐等。

鬲均夹砂。据口沿差异,分二型:

A型 侈口,卷沿,沿面起隼,沿外侧素面,腹饰粗绳纹。标本H260③:1,灰陶,残高6.5厘米(图七:2);标本H260③:2,口径24、残高4.8厘米(图七:1)。

B型侈口,折沿,沿外侧绳纹被抹,腹饰交错绳纹。标本ITG12⑥:1,口径26、残高7.2厘米(图七:3)。

豆标本H261②:2,泥质红陶,弧盘,深腹,盘外侧有一道弦纹,粗柄。盘径18、残高6厘米(图七:4)。

罐 标本H261①:2,泥质灰陶,直口,圆唇,领较矮,沿外侧绳纹被抹,微鼓肩,腹饰绳纹。口径16、残高8.4厘米(图七:1)。

二 东周遗存

2007年,第一次在周家庄新村北地点发掘时,就发现了东周遗存。此后又于2011、2012年在此地点发掘过3次,均发现了数量较多的东周遗存。2009年春季,在周家庄村北发掘,也发现了一些东周遗存。此外,2012年解剖东部环壕时,发现了一些东周陶片。周家庄村附近的东周遗存以新村北地点最为丰富,也最具代表性,本文将这一地点的东周遗存做一简介。

(一)地层堆积

在这一区域近现代活动层和龙山层之间,存在一层较为连续的东周期堆积,遗迹类型除地层外,还有灰坑、房址、瓮棺葬等。以IT1107北壁为例(图八),介绍如下。

①层:浅褐色土,土质疏松,厚0.2-0.3米,包含少量青花瓷片、铁钉、塑料袋等物,是现代农耕土。

②层:浅黄褐色土,土质疏松,厚0.2-0.3米,出土少量青花瓷片、布纹瓦碎块等,是近现代人类活动堆积,本层下开口的遗迹有

H130(东周时期)等。

③层:浅灰褐色土,质地较疏松,厚0-0.3米,出土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豆、罐等。从出土陶片来看,本层为东周时期人类活动的堆积。③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148、H151、M43等。

④层:深褐色土,土质疏松,层厚0-0.7米,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折肩罐等。

⑤层:浅黄色土,土质疏松,层厚0-0.3米,出土大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等。⑤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169、H186等。

⑥层:黄色土,质地疏松,层厚0-0.3米,无出土物。该层下开口的遗迹有H199等。

(二)遗迹

东周遗迹包括灰坑、房址和瓮棺葬等。

1.灰坑

按照形制,分为圆形直壁坑、袋形坑、锅底形坑、长方形坑、不规则形坑等,分述如下。

(1)圆形直壁坑

开口线呈圆形或近圆形,坑壁较直,底径与口径同大或非常接近,有些较为规整,或为窖穴。以H133、H303为例介绍如下。

H133开口于IT1007③层下,打破IT1007④、⑤层及H198。口径1.85、自深1.75、底径1.9米(图九)。坑内堆积按土质、土色可分四层。其中①、③层为黄褐色土,②、④层分别为灰色与浅红褐色土。①、③、④层土质较致密,分别厚0.9-1、0.5-0.62、0.2-0.22米,出土物较少,①、③层仅见少量陶片,④层无出土物;②层土质疏松,厚0-0.1米,出土大量陶片和兽骨。各层出土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盆、豆、罐等。

H303开口于IT1508②层下,打破生土(图一〇)。口径1.35、自深0.7、底径1.30

H308坑内填土为浅褐色,质地较疏松,夹杂红烧土粒、料礓石,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盆、豆、罐等。

(2)袋形坑

灰坑开口线为圆形或近圆形,斜壁下扩,底径大于口径,多做窖穴使用。以H126、H308为例简介如下。

H126位于T1207西部偏南,开口于③层下,打破M38、H216,为一圆形袋状坑,口径约1.36、自深0.6、底径1.64米(图一一)。坑内填土可分五层,分别为青褐、浅灰、清灰、灰褐、浅灰色土,土质均较疏松,夹杂草木灰及碎小的烧土块,出土大量陶、石、骨器。

H308位于IT1508东北部,开口于IT1508③层下,打破H328及生土。灰坑口径1.7、自深2.1、底径2.75米(图一二)。坑内堆积为黄灰色土,土质较致密,夹杂草木灰、料礓石等,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鬲、豆、盆等。

(3)锅底形坑

开口线多为圆形或近圆形,坑壁弧形内收,似锅底状。以H122、H266为例介绍如

H122位于IT1207中部,开口于IT1207②层下,打破③层、H216。H122开口线近圆形,壁面粗糙,未见加工痕迹,口径1.02-1.2、自深0.6米(图一三)。坑内填灰褐色土,质地疏松,夹杂大量红烧土、草木灰及木炭屑等,出土一些夹砂、泥质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等。

H266位于ITG10中部偏西,开口于ITG10②层下,打破ITG10④层。该灰坑开口线平面近圆形,口径1.3-1.4、自深0.3米(图一四)。坑内填土为黄色,质较疏松,出土较多陶片,可辨器形有鬲、豆等。

(4)长方形坑

灰坑开口线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直壁或微斜壁,坑底较平。以H8、H226为例介绍如下。

H8位于IT1408东南部,部分延伸入探方南壁,开口于②层下,打破H11、H48和W4。开口线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坑壁略直,东西长2.85、南北宽1.3、自深0.52米(图一五)。坑内填灰褐色土,较致密,夹杂料礓石,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豆、盆、罐等。

H226位于IT0808的西南部,开口于IT0808③层下,打破F30等单位。开口线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坑壁近直,底部不甚平整,南北长3.3、东西宽1.6米、深约0.3米(图一六)。坑内堆积为浅黄褐色土,质地疏松,夹杂料礓石颗粒、白灰片,出土较多陶片,可辨器形有鬲、豆等。此外,该灰坑还出土一件石铲。

(5)不规则形坑

灰坑开口线不甚规则,有些体量较大,或与取土有关。以H312为例介绍如下。

H312位于IT1507中部偏北,开口于IT1507②层下,打破H313、M170,平面略呈不规则椭圆形,斜壁,其中西壁陡峭,东壁为缓坡,底不甚平。开口线东西最长3.4、南北最宽1.6、自深0.36米(图一七)。坑内填浅黄褐色土,质地疏松,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罐等。

2.房址

保存均较差。以F16、F18为例介绍如下。

F16位于IT1006西部,部分延伸入探方西壁,开口于IT1006③层下,被近代墓及W34打破,自身打破F21和H207。F16为地面(或浅穴)式房址,仅存部分地面。残存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残长2.8-3.5、东西残宽2.2-2.6米。经解剖,可知F16的地面是以料礓石为垫层,并于其上施一层厚约0.003米的白灰面。在房址之中的地面上存在一个灶面,其平面为正方形,经多次烧烤后形成坚硬的红烧土,并与地面连为一体(图一八)。

F18位于IT0907的南部,部分延伸入南壁,开口于IT0907②b层下,打破IT0907③层。F18为一浅穴式房址,保存状况较差,残存部分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6、南北宽约0.78米;壁较直,残深0.1-0.12米。房址为白灰地面,白灰层约厚0.003米(图一九)。房址内填土为灰褐色土,质地疏松,未见出土物。

3.瓮棺葬

以W34、W35为例介绍如下。

W34位于T1006西部,开口于③层下,打破H207、F16。平面呈椭圆形,壁近直,平底。开口线长0.96、宽0.56、自深0.75米。坑内放置以陶罐、陶鬲及陶盆残片组成的瓮棺,内葬儿童,骨架保存较好。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南(图二〇)。墓圹填灰褐色土,无出土物。

W35位于IT0906的中部略偏西南,开口于IT0906②b层下,打破IT0906③层,是一座带有墓圹的瓮棺葬。墓圹开口线为圆角长方形,坑壁略内收,底近平。长0.88、宽0.38、自深0.36、底长0.7、宽0.36米。瓮棺由陶鬲、罐的口沿、腹片扣合而成,内置儿童骨骸一具,保存较差,仅存破碎的头骨、椎骨、肋骨等,其他多处骨骼已腐朽不见。头向55°,仰身直肢(图二一)。圹内填褐色土,质地疏松。

(三)出土器物

1.陶器

兼有夹砂、泥质二类,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弦纹,素面等,部分泥质陶器上饰暗纹。器类方面,以鬲、盆、盘豆、盖豆、钵、高颈罐较为常见,另有壶、釜、甑等器型。

鬲共41件。均夹砂,沿较窄,微束颈,鼓肩,联裆,三实足,饰绳纹。依口、肩变化,分二式。

I式沿面微凹,斜唇稍厚,斜直颈,微耸肩。标本H133②:2,红褐陶,斜方唇,沿外侧绳纹被抹,肩及上腹部饰麦粒状斜行中绳纹,下腹部饰散乱的粗绳纹,口径25、残高17厘米(图二二:1)。

II式沿面下凹,方唇厚重,矮颈微斜,耸肩。标本H254:4,红褐陶,斜方唇,饰麦粒状斜行中绳纹,口径24、残高24.5厘米(图二二:3);标本H254:5,红褐陶,肩饰印痕较深的斜行中绳纹,口径28、残高8厘米(图二二:2)。

盆多为泥质灰陶,个别为夹砂灰陶,侈口,折沿,多深腹,平底,腹饰绳纹。依颈部差异,分二型。

A型共13件。无明显颈部。据口、肩变化,分二式:

I式宽沿,沿面中央略凹,颈部微有折角。标本H133②:9,沿外侧绳纹被抹,腹饰散乱的中绳纹,口径37、残高11.5厘米(图二二:5);标本H269:3方唇,沿外侧绳纹被抹,腹饰纹理清晰的细绳纹,口径42、高27、底径15厘米(图二二:13)。

II式沿略窄,沿面中央凹陷,沿腹交接处较顺滑。标本T1207③:3,斜方唇,沿外侧绳纹被抹,腹饰中绳纹,口径36、残高5厘米(图二二:8);标本T0906③:5,斜方唇,沿外侧绳纹被抹,腹饰印痕较浅的中绳纹,残高6厘米(图二二:7)。

B型共11件。束颈。数量较少,暂不分式。折沿,沿面多内凹,下腹收束略急。标本H133②:7,沿外侧绳纹被抹,上腹部饰印痕较深的斜行中绳纹,下腹部绳纹亦被抹,口径30、残高16厘米(图二二:11);标本H256:5,沿外侧绳纹被抹,上腹部饰印痕较浅的斜行中绳纹,下腹部绳纹被抹,口径40、残高12厘米(图二二:12);标本T0906③:7,沿外侧素面,腹饰斜行中绳纹,口径50、残高24厘米(图二二:10)。

釜共1件。夹砂灰褐陶,厚方唇,折沿,沿面微内凹,束颈,深腹,圜底,饰绳纹。标本W34:1,口径24、高35厘米(图二二:4)。

甑共2件。残存下腹及篦部。标本H308:3,夹砂红褐陶,陶胎较厚,腹饰印痕较浅的麦粒状粗绳纹,近底部绳纹被抹,残高11、底径18厘米(图二二:9);标本H8:1,泥质灰陶,下腹部素面,残高6、底径14厘米(图二二:6)。

盘豆泥质灰陶,依整体差异,分二型。

A型共41件。豆盘折角明显,豆柄细长,整体较高,圈足。据豆盘变化,分二式。I式 豆盘略深。标本H321:1,盘外侧有数周弦纹,口径14、残高4.2厘米(图二三:1);标本H126③:9,豆柄上有数周凸棱,口径13、残高15厘米(图二三:6);标本H133②:4,豆柄上有数周凸棱,口径12、高15.3、底径7厘米(图二三:5)。

II式 浅盘。标本H254:6,口径12、残高8.5厘米(图二三:3);标本H266:1,盘外侧轮制痕迹明显,口径11.2、残高2.8厘米(图二三:4)。

B型共5件。弧盘微折,豆柄多较短,整体略矮。据豆盘变化,分二式。

I式豆盘较深。标本H133②:3,器体磨光,口径13.5、高11.6、底径8.5厘米(图二三:7);标本H126③:8,口径14、高12.5、底径7厘米(图二三:12)。

II式 豆盘略浅。标本T1007③:3,器体似经磨光,口径12、残高3.8厘米(图二三:2)。

盖豆共11件。泥质灰陶,子母口,深腹,盖皆失落,盘外侧多饰瓦楞纹。分二式。I式口内敛,子母口较长。标本H256:7,盘内饰螺旋状暗纹,口径16、残高7.4厘米(图二三:13);标本H133②:5,盘内外侧均饰数周暗纹,口径16、残高7.2厘米(图二三:14)。

II式敛口,子母口略短。标本H254:7,盘内饰螺旋状暗纹,口径16、残高9.2厘米(图二三:11)。

钵共7件。泥质灰陶或灰黑陶,折沿,斜唇,多束颈,弧肩,鼓腹,平底。据口沿变化,分二式。

I式 沿面较短。标本H126③:6,束颈,腹饰凸弦纹,口径21、残高8厘米(图二三:15);标本H256:8,腹饰凸弦纹,口径40、残高20厘米(图二三:16)。

II式沿面更短。标本H303:1,束颈,腹底交接处转折圆缓,平底,素面,口径20、高13.5、底径10厘米(图二三:18);标本T1107③:5,微束颈,腹饰凸弦纹,素面,口径19、残高9厘米(图二三:17)。

高颈罐共4件。泥质灰陶,尖唇或尖圆唇向上凸起,沿外侧绳纹被抹,鼓肩,有些肩部饰弦纹,腹皆饰绳纹。标本H269:5,沿外侧似经磨光,肩饰旋断绳纹(图二三:8);标本H302:5,沿外侧素面,腹饰印痕较浅的斜行绳纹(图二三:9)。

壶共1件。泥质灰陶,宽折沿,沿外侧有一周凸起,高颈。沿外侧与颈部均磨光,颈部暗纹形似弦纹。标本H133②:6,沿面饰菱形暗纹,沿外侧素面,颈部饰多道弦纹,口径14、残高10厘米(图二三:10)。

板瓦共2件。夹砂灰陶,内侧可见清晰的泥条盘筑痕迹,饰斜行绳纹。标本H321:3,残长13、残宽9.5厘米(图二四:7);标本H302:7,残长15、残宽12厘米(图二四:8)。

筒瓦共1件。夹砂灰陶,泥条盘筑,饰麦粒状斜行绳纹。标本H256:6,残长8、残宽5厘米(图二四:9)。

陶支钉 共39件。泥质灰陶,锥状。标本H118:1,高3.8厘米(图二四:1);H118:4,高4厘米(图二四:2);标本H118:11,高4厘米(图二五:5)。

铜饰品共1件。标本T0907③:1,圆形,饰三个小孔,体径1.8厘米(图二五:6)。

3.石器

共发现10件,器型包括石镞、石斧、石镰、石凿和石铲等。

石镞 标本H308:1,圆锥状梃,前锋呈三棱椎形,长8.4、宽0.8、厚0.7厘米(图二五:8)。

石斧标本H317:1,长方体,双面刃,长13、宽6.2、厚4.4厘米(图二五:1);标本T0806③:1,背部已残,制作较粗糙,残长11.3、宽5.9、厚1厘米(图二五:2)。

石镰标本T1107③:2,整体经磨光,制作精细,镰背较宽厚,穿孔近器体中部,双面刃,长14.8、宽5.1、厚0.7厘米(图二五:9)。

石凿标本T1107③:1,器体呈长方形,经磨制,单面刃,长9.4、宽3.8、厚1厘米

(图二五:3)。

石铲标本T0906③:3,打制,制作粗糙,长16.3、宽6.7、厚1.8厘米(图二五:4)。

4.骨器

共发现2件,包括一件骨镞,另一件器型不可辨。

骨镞标本H321:4,锥形梃,前锋略呈三角形,长6厘米(图二五:7)。

5.蚌器

共9件,其中3件器型不可辨,余皆为蚌刀。

蚌刀共6件。标本H118:31,整体呈新月形,弧背,器物中部有一穿孔,单面刃已残,长12.1厘米(图二五:10);标本H304:1,整体呈长方形,弧背经磨制,穿孔近刃部,单面刃已残,长11.6厘米(图二五:11)。

三 结语

H260③:1与安阳小屯H71:4[1]、洛阳铸铜遗址H83:2[2]相似。从类型学角度看,H260③:1的时代应介于二者之间,为西周初年;H260②:2与曲村AⅡ式豆[3]近似,时代为西周早期;TG12⑥:1与曲村AaV式鬲[4]形制相似,时代为西周中、晚期之际。综上,可以推测周家庄遗址存在自初年至西周中、晚期的遗存。

目前所见的西周遗存分布于周家庄新村附近,西距横东、拱北遗址不足千米。周家庄西周遗址的存续时代与横东、拱北遗址也比较接近。已知横东、拱北遗址为横水墓地葬者生前的居址[5],其当与周家庄西周遗址关系密切,应同属倗氏一宗。

从出土陶器来看,周家庄西周早期遗存包含两种文化因素。其一是以商式鬲(A型)为代表的商文化因素,另一类则是以联裆鬲(B型)为代表的周文化因素。这说明西周早期附近存在至少两类族群,一是周人或与周人关系密切者,另一类则与商人有关。不同于周原、洛阳、琉璃河等地,晋西南地区西周时期的商文化因素发现较少,此次发现为研究这一地区的族群构成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东周遗存数量相对较多,也较为分散。其中两处堆积丰厚者,一处位于周家庄村北,另一处地处崔村南堡[6]。这两个地点距离较远,或分属不同的遗址。所见东周遗物均与侯马铸铜遗址等地所见春秋晚期及战国早期遗存的时代特征较为接近,当是这一时期的遗存。从文化面貌来看,周家庄遗址所见东周遗存属典型晋文化。筒瓦、板瓦等建筑材料的发现说明该地存在较高等级的建筑。陶支钉等制陶工具则显示这一区域存在制陶手工业遗存。

发掘由戴向明领队,田伟测绘、摄影,王文武、吕赵力绘图,田伟、戴向明执笔。

太原周边游:王家峰墓群,三国演义城,山城峁遗址,高君宇故居

三国演义城

位于太原清徐县城北2干米的清泉湖畔、中隐山髓。这里是中国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的故乡,也是如今太原附近最宏伟旅游景点。景区以45组《三国演义》精彩片断制作成室内景观,主体建筑主要由亚洲最大的关圣殿、全国最大的古戏台、全国跨度最大的展宫等构成。四周还分布着献殿、游乐展宫、裙房、城门楼、角楼等,丰高多彩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城内主要游览内容为两个游乐展官,展宫内运用雕塑、彩绘等多种现代造型艺术的方法展示了精彩的《三国演义》的故事,塑造出众多的文臣武士军事与政治斗争的经典生活场景。

王家峰墓群

位于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据调查,目前共有三座北齐时期墓葬,徐显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该墓有夯筑封土堆,墓葬为穹隆顶砖券单室结构,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随葬品大部分发现于墓室,该墓墓室壁画保存完整,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东山一带多次发现北朝晚期的墓葬,且都有一定级别。反映了太原地区在东魏北齐时期的重要地位,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山城峁遗址

是一处仰韶晚期文化和龙山早期文化遗址。分布密集、面积较大,以汾河水库西岸的旧娄烦古城墙遗址为起点,依山形成,向西缓坡延伸约800米,南北宽350米,遗址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经测定,时代距今约5000至4300年之间。

高君宇故居

高君宇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6名党员之一。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京汉铁路工人大-,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山西共产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生于1896年农历九月十六日,卒于1925年农历三月五日。他用29个春秋,谱写了一曲灿烂的人生篇章,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山西挖出西周古城遗址,发现古墓1000多座,专家:令人不可思议

话说考古确实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工作,当然了考古工作在充满神秘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的危险,毕竟古墓哪里是这么好挖的,墓主在生前自然知道肯定会有人来偷盗自己的宝贝,所以有很多墓主提前做好了防盗设施,比如秦始皇陵中就有无数的水银,和大量的机关,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没有人能进入秦始皇陵的真正原因。

咱门今天要说的这个考古事件发生在陕西翼城县,在这里考古专家勘察出了很多的古代遗址,早在20余年前的时候,翼城大河口附近的百姓们就在田地里工作的时候挖到了不少的文物,有瓷器、青铜器,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当地文物部门耳中,考古专家前来勘察之后发现这里居然是一座庞大的西周古城遗址

之后考古专家立马将此事上报给了山西文物局领导,在得到上级部门批准之后,当地文物局组成了一支考古队进行了考古勘察,在这次勘察中发现了一座距今几千年的古墓,而且看样子保存的非常的完好,在墓中找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而且这些文物都保存的很好,确实这个结局令所有人都很满意。

其中有一个叫做青铜鸟尊的被国家列为了国宝,这个青铜鸟尊是商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注水器,专门在祭祀的时候用的,而且给那些首领洗手用的,这件青铜鸟尊对于目前来说似乎也是独一份,所以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了。

而后更令人兴奋的还在后面,这次考古挖掘中还发现了1000多座古墓,其中后来因为某种情况,再次抢救性挖掘了500多座,这简直是令人不可思议啊,出土的文物自然是不计其数,反正那此考古队确实是发了大财了,而大河口西周遗址可能和消失千年的霸国有关系,应该说大河口西周遗址就是古代霸国的真实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