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昭关遗址

古昭关遗址

古昭关遗址东有马山、西有城山,整个山脉呈东西走向,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两峰对峙,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名将张浚曾在此依山筑城,抗击金兵,取得重大胜利。关隘原建于两山谷口北坡,全系青石砌成。南口门头石上刻“昭关”二字;北口刻“吴头楚尾”四字。关洞拱形,径深约七米,宽约三,古昭关遗址,古昭关遗址简介,古昭关遗址-马鞍山市含山县古昭关遗址旅游指南

镇原县城关古遗址:后河遗址

后河遗址 周代 汉代位于镇原县城关镇祁川行政村旋老自然村茹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分布范围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遗址北面残存城墙,残长100米,残高5-7米,夯层清晰可见,夯层厚0.20-0.25米,地表有大量的灰陶残片,瓦砾厚1米,距地表1.5米。采集到标本有周代弦纹、绳纹、方格网纹鬲、釜等,还有汉代圆形云纹瓦当及回纹砖等。出土器物有石斧、研磨石、灰陶罐等。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镇原县博物馆

国庆假期,一起去找寻古道上遗留的古军事关隘遗址和红色革命印记

文图:被羊欺负的狼

月满中秋时,群山皆有情。在这团圆思亲的日子,我和龙兄避开游人如织的景区,而选择近郊仙岩驮山而行。

车泊下沈线星光村基督教堂旁,择右侧立有李山寨古道碑文标志的台阶拾级而上。由于驮山岭古道和李山寨古道我曾从各个方向穿越过,今天特意是来探索把驮山和李山及花台各古村落遗存的红色足迹与古军事关隘遗址串连起来,另辟蹊径走出一个环线。

约行片刻,选择竹溪生态墓地前方岔路口左行,经过下面这个三官爷庙的洞门,跨溪桥过通山公路前往大岭、横坑方向。一路上树木遮荫,极大地减轻了行程的劳累。脚下落叶沙沙,道旁泉水叮咚,古道平坦曲折,可恨两旁坟墓密集,大煞风景而惋惜。

过第一段公路选择左行,行200米左右,右转接上古道,接着过第二段公路,在公路对面下行前往横坑旌阳殿。站在垭口,极目远眺,东面罗凤平原高楼耸立,车辆川流不息,远处大罗山脉清晰可见,西面层峦叠嶂青山如黛,好似一幅山水油画,美哉!

在横坑旌阳殿,我们遭遇两条面目狰狞凶煞般的恶狗,不管你如何驱赶,它始终对你不停地咆哮,一副决一死战的态势,甚是恼人,只好择殿东侧岔路右上行匆匆撒离。在此特意提醒大家,如果徒步此线路,最好结伴而行,随身携带棍棒之类防身器械,以防恶犬伤人。

离开横坑旌阳殿,古道平缓抬升,过白鸡路,不久即到驮山东爿风门公园健身点,左行上至青林寨门。入寨门可见一座庙宇,里面香烟绕绕,红烛摇曳。在庙宇东侧,抬头可见高耸的青灵寨纪念碑

青灵寨,也称乌蜂寨。1928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郑馨来瑞,贯彻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积极准备武装斗争。同年3月5日,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会通过会议决案指示瑞安:“从杀戳豪绅地主的红色恐怖以至于武装的游击战争,并扩大游击战争的区域,以达暴动之路”。于是,陈卓如变卖祖业土地和家产,秘密购买枪支弹药,于4月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致力筹建农民武装队伍,创建了以陈卓如为队长,李振声负责政治工作,人员多达50余人的瑞安第一支农民赤卫队一驮山农民赤卫队。

队伍成立后,青灵寨是这支红色队伍作为主要军事训练和日常工作重要场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拜别青灵寨,在竖碑东侧石墙外择野道下,走简易公路至驮山登山基地新建房屋。如果不嫌弃走回头路而减少行程,建议参观青灵寨后原路返到东爿东风公园健身点,右行下至驮山登山基地即可。

过驮山登山基地房屋不远处,右转接上古道前往驮山东爿村,过人声鼎沸的驮山农家乐门前,至鲜明标志粉红色房屋的陈卓如故居

这段古道穿梭于古村之间,道旁有断壁残垣,破旧的门台楼阁,唯有那光滑幽黑的石板路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历史过往。

故居正堂立有陈卓如烈士的半身铜像,四周墙面有关于他的生平介绍和革命事迹历程,铜像上方有入党誓词,右下方有临摹伟人题字,是难得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离开陈卓如故居,我们选择西行,登古道过驮山西爿村前往李山寨遗址。这段行程上古道基本保持原状,除个别路口被简易公路截断外,路迹清晰可认。

有些路段大茅挡道,我们只好拿出随身所带开路剪进行清理,并在主要交接路口挂上温州古道红丝带,于他人出入便利。

在驮山西爿村,发现一座取名与众不同的宝筏禅寺。所谓“宝筏”的解释佛教语是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理念,这不是与驮山革命先烈的初心与使命有异曲同工之意?

通过李山寨古城墙遗址右行前往李山寨,只见李山寨东寨门有不锈钢铁门把守,拨开铁销,右拐入内,见寨王殿刚经修缮而焕然一新,四周城墙也有护栏加固,殿后寨门同样也安装了铁门。

据《瑞安市志》记载,宋宣和二年(1120),瑞安知县王公济为拒方腊义军,令境内筑关隘四处,并在全县征4万乡兵分守。其中李山寨位于仙岩境内,三面悬崖峭壁,仅有东面与李山村相通,整个山寨居高临下,地势极其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其余三处分别位于瓯海瑞安交界处,分别是内桐岭分水城关隘,现已废圮,仅剩城墙基脚和乱石;瞿溪石岩屋分水城关隘,虽然历经沧桑和战争破坏,基本还保持完整;崎云山白山岭关隘也只剩一间由乱石堆砌的破旧凉亭。

都说前往李山寨的道路只有通过李山村东进的唯一一条,据笔者亲身实践和了解,其实不然,前几年笔者曾经从陶山桐浦梧岙村雾岭寺上山,在李山寨西北侧山脊线成功穿越到李山寨。另在李山古城墙遗址西出口有条下行古道标注通向陶山潘岱,多年前曾向李山村老者打听是否可行,得到的回答是草大难行几近荒废,所以未曾尝试,关于这条古道走向是和驮山岭古道潘岱段相连还是和梧岙上行山脊线相连不得而知,有待日后择机去试走一趟。

观罢李山古寨,回程择简易公路下行至李山古村门前,右侧一棵据说有600余年的山村风水树—朴树,枝繁叶茂刚劲挺拔地竖立在村口,像威武的将军忠诚守候着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默默的护佑着搬离故土而迀居山下的主人。左侧有一块正面刻有李山古邨字样,背面刻有重修李山古道碑记行文的石碑,不远处还有一座新建仿古石亭一思乡亭。

择通山公路左侧新建游步道下行,在公路交叉口左侧,赫然见一洞拱形老城门,左右有联:“门望白云罗山、庙坐崎龙花潭地”,横批“花潭圣境”。上面塑有双龙戏味图案,再上方是八卦并点缀祥云,八卦图两边各有一个花瓶,虽然历经风吹日晒,依然是那么的祥和喜庆,充分体现了当年工匠的精湛手艺。

城门前一对青石狮子翘首坐立,似乎在等候着曾经的主人,来探访旧日故居和祖穴,记住乡愁,把根留住。这地方就是花台(花潭)古村,曾经也是原瑞安县林坑乡的行政中心,虽然是弹丸之地,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以前有自己的供销社和砖瓦厂及手工作坊,基本物资能保证自产自销。

告别花台古村,沿通山公路左侧游步道,穿过几个公路岔口直到起点,全程大约12公里,历时5小时许,圆满完成这次环线探索之路。

从这次探索之行来看,驮山岭古道还算比较原始完整的,虽然有个别路段被公路截断并长有杂草,但行走没有问题,一些茅草旺盛的地方已给予清理并挂有丝带,循迹即可。李山寨古道几近荒废,由新建游步道替代之,下行均顺通山公路左侧游步道即可到星光村李山寨古道石碑起点。

李山寨古道朴树前方山梁下行花台古村原古道被公路截断未曾给予连接,甚惜!这次未涉足,但猜测尚存可行,因为我几年前走过。如果有尝试去走这环线,可参考我的轨迹并给予改良,致谢!

关于东阳古窑遗址,你知道多少?

东阳北街道上卢小区发现了一个古窑址,初步断定是江浙一带非常少见的马蹄形窑。”日前,东阳一则新的考古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让不少瓷器研究爱好者对东阳的古窑遗址产生了浓厚兴趣。

其实,东阳作为婺州窑的主要产地,古窑遗址相当丰富,除了此次发现的马蹄形窑外,早在1980年和2008年,东阳市文保部门曾在歌山马龙山和葛府伏虎山发现宋代古窑址,其窑炉都是龙窑。

“东阳古窑遗址丰富,年代历史久远,研究考古价值巨大,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至今未得到有效利用,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未得到科学发掘研究。”东阳博物馆馆长陈荣军说,下一步,东阳将依托婺州窑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东阳婺州窑文化的挖掘和研究,让其成为东阳又一张城市名片

(记者 叶永永)

马蹄形窑址或为千年前的北宋古窑址

“接到电话后,我立马就赶过去了,挖掘出来之后,确实给了我们不少惊喜。”陈荣军说,初步判断这是1000多年前具有唐朝遗风的北宋古窑址,其马蹄形窑址在东阳市首次发现。

10月22日下午,东阳市江北街道上卢小区西侧的一处空地上,施工人员在路基清表时偶然发现了一处古窑址。和江浙一带常见的龙窑不同,这次挖掘出的窑炉是江浙一带少见的马蹄形窑,长度约3.6米,宽度约3.1米。

所谓的“马蹄窑”因其平面状似马蹄形而得名,其实是馒头窑的形制之一。它的火膛呈半圆形或扇形,窑室从前至后渐宽,左右两壁外弧或略外弧,后壁齐直,一般后部左右各设一个平面呈方形或半圆形的较大的烟囱,后壁下部左右设排烟孔,与烟囱相通。

陈荣军介绍,马蹄形窑在我国北方较为流行,陕西耀州窑、河南汝窑、河北磁州窑等,使用的都是这种窑炉。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有的窑口,如武义的水碓周窑、四川彭县窑、重庆涂山窑等,也用马蹄形窑烧制瓷器

“相比龙窑,马蹄形窑的产量较小,对于烧制时的温度火候更好把控,有利于提高瓷器质量。龙窑一般用于瓷器的烧造,提高产量,马蹄形窑用于烧成匣钵等窑具,提高瓷器的质量。”陈荣军说,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马蹄形窑是肯定的了,但是由于窑炉上半部分缺失,窑内缺少烧制工具以及窑壁高温灼烧颜色不深等原因,导致马蹄窑洞本身的年份一时还不好判断。

据了解,从明朝始设集市的上卢,为东阳北乡主要物资集散地,原本就古建筑集聚,被列为东阳市文物保护点,历史气息浓厚。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卢小区居民在挖防空洞时,曾挖出过大量古瓷片,甚至居民建房时,都发现了古窑址,只不过当时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没有报告文保部门。接下去,东阳市文保所还将邀请更多的专家来东阳,共同探究这座马蹄窑址。

葛府窑瓷器为婺州窑中的上品

“大宋官窑 千年瑶仪”,如今,走进东阳市南马镇联合村瑶仪自然村,村口景观中的这8个白色大字特别引人注目。近年来,瑶仪利用古窑遗址,深挖古窑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瑶仪,最初跟窑有关。“据传,在距今1000多年前的五代、北宋时期,南马葛府一带曾瓷窑遍地,在我们瑶仪最为集中,村名的‘瑶’字,就是‘窑’的谐音。”南马镇联合村村委会主任、瑶仪村负责人张永进说。

根据《解读葛府窑》中记载,葛府窑位于葛府东北侧山麓,窑场依山而建,瑶仪就是葛府窑其中一处窑场。如今,在瑶仪附近的山坡上,随手一拨,就能发现很多陶瓷碎片,一些村民还拿陶瓷碎片来装饰院子。

包括瑶仪在内,葛府窑址在今南马镇葛府村至东庄自然村长约5公里的东北侧山麓一带,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葛府村的伏虎山、来龙山坡,苞竹自然村的黄草山、上前山、银棠山、馒头山、下前山、官桥山、前蔡山,下格村的金塘坞、荷花蕊、红墩岭,下和自然村、下安恬村的圆蓬山,东庄自然村的后山头等山坡窑场,共16座山30多处窑址,保护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其中的核心区为来龙山坡和山脚下的蔡大塘。

虽然葛府窑址至今未开展科学发掘,但仅根据地表遗留的瓷器残件,可以确定这里主要出产碗、碟、杯、盘、粉盒、盏托、执壶、灯盏、蟠龙瓶、渣斗、高脚碗、小盖罐、莲瓣尊、烛台、钵等十几类产品。这些瓷器造型优美,胎骨灰白,胎釉结合良好,釉层或厚或薄但都非常均匀,而且釉层玻化程度很高,釉色青绿,釉面光洁滋润。

“根据考古研究发现,葛府窑烧制的瓷器在婺州窑中属于上品。”陈荣军说,葛府窑所产的瓷器质量上等,除了当地优质的瓷土、上佳的水质、丰富的松材等原材料,还与烧制技艺有关。

此外,葛府窑所产的瓷器,玻化程度都比较高,这与窑温有关系。葛府窑都是龙窑,龙窑的长度越长,窑温就越高,正因为如此,葛府窑的窑温要高得多,因此所产的瓷器玻化程度较高,釉层看上去带着玻璃样的透明感。

制作精良的歌山瓷碗 曾远销海外

相比上卢的马蹄形窑和南马葛府窑,歌山窑是东阳最早被发现的窑址,也是目前东阳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窑址。

东阳歌山窑是婺州窑青瓷的重要产区,创建于初唐。在歌山古窑群中,最早发现也是最著名的当数象塘古窑。1964年,瓷史专家朱伯谦就在《考古》杂志上发表了《浙江东阳象塘窑址调查记》,认为当时以象塘为中心的歌山古窑,规模庞大,技术先进,是婺州窑的重要代表。

以象塘为中心,唐宋古窑绵亘约1.5公里,瓷片和蒸碗套钵堆成小山,被称为“五星瓶窑”。1980年,在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支持下,金华与东阳两地文管会对歌山村附近的马龙山进行考古发掘,又发掘出一座完整的北宋窑,根据窑床结构与出土瓷器,专家确认此窑为龙窑。

“歌山窑被发现和挖掘的时候,我并不在文保部门工作,只是在后来的工作中有所接触和了解。”陈荣军说,根据挖掘整理和出土的文物推断,歌山窑始建于初唐,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

从目前婺州窑窑址考古发掘报告资料来看,晚唐五代至北宋早期,为了满足贡瓷和外销用瓷庞大的生产数量之需要,婺州窑部分窑场如武义县泉溪水碓周窑、东阳市歌山窑等,在一段时期内曾承接过生产贡瓷和外销瓷的任务,所以在生产原料精选、成型、装烧、装饰工艺等方面均作了较大的努力,使其产品的工艺和质量水平基本接近越窑上林湖之产品。

据了解,歌山窑群出产的碗供民用和出口,出口的碗一路从宁波流向海外,一路则由江西商人转买后出口海外,可见当时的歌山瓷碗已相当精致。马龙山古窑址发掘出土的遗物中以碗数量最多,款式相当丰富,造型独特,像敞口外卷、折腹有棱、稍有假圈足等款式,系歌山窑产品特有;而且釉色也特别好,青釉较厚,均匀有光泽,仅碗内底和外底无釉,为其他窑口所不见。

东阳歌山一带制瓷历史一直流传到了近现代,正是唐宋时期歌山一带发达的制瓷业,奠定了近代上宅碗厂的基础,催生了东阳近代瓷业经济。之后,随着市场化进程,东阳众多碗厂先后倒闭,瓷业经济也随之瓦解。

来源:j金日晚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