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

陋室

陋室为唐代长庆四年(824),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有铭,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明代正德十年(1515)知州黄公标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建有“梯松楼”、“半月池”、“万花谷”、“舞鹤轩”、“瞻辰亭”、“虚山亭”、“狎欧亭”、“临流亭”、“迎熏亭”、“筠岩亭”、“江山一览亭”等,俱遭兵燹。清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宋思仁重建陋室九间,民国6年(1917),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室产有石铺小院和台阶,室后有小山,颇为雅洁,形似卧龙,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山下“龙池”,碧波如染,游鱼浮沉清晰可见。

1986年,由省、县拨款修葺,并建空花围墙一道。门庭“陋室”二字为诗人臧克家所题。《陋室铭》由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刻碑。陋室正厅塑刘禹锡全自站像,上悬“政擢贤良”横匾,周围挂有全国、省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方绍武、司徒越、葛介屏、萧劳、要铎、文永华、江波等人书写的楹联和条幅及金石家,葛许光的印章条幅。主室走廊门旁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旁木柱上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楹联。

1988年,县里投资近百万元,在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建成一座“陋室公园”。面积50多亩,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临流亭、履仙桥等。周围筑仿清镂花墙300多米,正门座南朝北,牌坊式门楼,“陋室公园”匾额,为安徽省著名书法家张恺所题。1986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陋室公园(和县陋室公园)

古代著名的“陋室”有哪些?

陋室位于安徽和县城半边街。为唐代长庆四年(824),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有铭,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并勒石成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宋王象之所撰《舆地纪胜》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明代正德十年(1515)和州知州黄公标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建有“梯松楼”、“半月池”、“万花谷”、“舞鹤轩”、“瞻辰亭”、“虚山亭”、“狎欧亭”、“临流亭”、“迎熏亭”、“筠岩亭”、“江山一览亭”等,可惜后来俱遭兵燹,惟刘禹锡《陋室铭》流传千载其高尚的情操.优雅的文辞,像山间的清泉,滋养着民族的心灵。

清乾隆年间,和州知州宋思仁在旧址重建陋室九间。室前有石铺小院和台阶,苔藓斑驳,绿草如茵,林木扶疏,室后有小山.龙池,碧波如洗,游鱼浮沉。民国6年(1917),岭南金保福补书《陋室铭》碑一方。

1986年,由省、县拨款修葺,并建空花围墙一道。门庭“陋室”二字为诗人臧克家所题。《陋室铭》碑由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书,刻碑。陋室正厅塑刘禹锡全自站像,上悬“政擢贤良”横匾,周围挂有全国、省著名书法家张恺帆、方绍武、司徒越、葛介屏、萧劳、要铎、文永华、江波等人书写的楹联和条幅及金石家,葛许光的印章条幅。主室走廊门旁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旁木柱上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楹联。

1988年,县里投资近百万元,在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建成一座“陋室公园”。面积50多亩,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仙人洞。池中建有临流亭、履仙桥等。周围筑仿清镂花墙300多米,正门坐南朝北,牌坊式门楼,“陋室公园”匾额,为安徽省著名书法家张恺所题。1986年,陋室经省人民 *** 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县景点

和县的景点有霸王祠、鸡笼山、香泉旅游区、三清殿、陋室公园等。

1、霸王祠:坐落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后人立祠祭之。

2、鸡笼山:因其山峦连绵,上冠巨石状似莲花,为一州奇胜,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门、一线天、溶岩洞、百岁缺等景点。

3、香泉旅游区:位于和县香泉镇,以香泉温泉为核心资源,同时拥有“六山、两水、一古镇资源”,不仅山水资源景观质量极高,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4、三清殿:相传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后人为之兴殿名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塑像供于殿中,殿内两旁为十八罗汉。

5、陋室公园:位于和城半边街,为唐代长庆四年(824),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明代正德十年(1515)知州黄公标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建有梯松楼、半月池、万花谷等。

古迹探秘 | 和县陋室:草色入帘青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使位于和县的陋室遐迩闻名至今。

陋室公园

时针转回到公元824年,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的住所。来此处,正是初春细雨蒙蒙时。雨珠像沙霰一般落着,打湿 崎岖不平的青石路。眺目,远处半山岭的桃花正开着,烟雾迷漫中,似一幅粉纱,轻轻地笼罩了身边的一片青翠。

碑廊一角

和县文庙坐落于陋室公园内

诗人的前半生,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科举官场上春风得意,文学才华令人赞叹。仅是因为“永贞革新”,触犯了各大官僚利益,刘禹锡被贬职为远州司马,从此开启了他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

陋室陈列展馆

刘禹锡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有积极进取的锐气,又有开朗豁达的心态。在和州,他住进了陋室,在仅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写下名垂千古的佳文《陋室铭》。

和县陋室刘禹锡纪念馆

刘禹锡雕像

1988年,和县建陋室公园。现今,从公园主入口走进,一眼就会看到颇具特色的文化景墙。春有樱花、夏有月季、秋有桂花、冬有腊梅。开阔的草坪、错落有致的樱花大道,给公园增添了几分春意。

现存的陋室,实为清乾隆年间知州宋思仁重建。而门庭上的“陋室”二字,为诗人臧克家所题。踏入门内,目光所及处,砖砌壁、板铺地、瓦盖脊,斗拱飞檐。大厅迎面就是刘禹锡的塑像,主室走廊门旁有楹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旁木柱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令人回味。

陋室内雕像

陋室铭碑廊

这里古树成荫,松竹扶疏,翠色扑人。仙人山、龙池环绕陋室,碑廊、江山一览亭、履仙桥等景点散落于公园各处。整体布局典雅庄重,古朴生辉。

81字的《陋室铭》,由诗人好友柳公权书碑,立在门前,虽已不复在,但如今重读文章,诗人超然乐观、洁身自好的品格仍让人由衷敬佩。

陋室外的庭院

据安徽画报

陋室公园(陋室公园简介)

家乡美(和县)作文

说说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和县。

我的家乡中,最著名的就是陋室公园了!

为什么它是最著名的呢?因为有一位诗人的到来。

他就是刘禹锡。

那为什么要叫做陋室公园呢?是因为刘禹锡住的地方很简陋。

此外,他还留下了一首诗: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除了陋室公园还有许多的小食品店,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都开着,有许多人都去吃。

这就是我的家乡!

请问马鞍山和县陋室公园怎么样?

“陋室”座落在马鞍山市和县城内,唐诗人刘禹锡为和州刺史时所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流传千古的名篇《陋室铭》即作于此。

陋室为砖木结构,三幢九间,分主室与偏室。

本省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勒《陋室铭》碑一方立于碑旁之中。

有石铺小院,院内用麻条石铺地,前有龙池,后有小山,青山绿水,幽雅宜人,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由省地县拨款修葺,新建仿清围墙100多米。门首上方“陋室”两字为著名诗人臧克家所题,正厅中央立塑刘禹锡仿青铜像一尊。室内陈列名人书画,文物多件。

1990年,县里又以陋室为依托,投资近百万元,建成了“陋室公园”。陋室公园占地五十亩,水面10余亩,正门为牌坊式门楼,双檐翘角,气势轩昂。

陋室公园内有明代正德年间“半月池”遗迹。池东清代遗迹“临流亭”独立波头,乍风浪起,犹如舟移,美不胜言。

另外,陋室公园内还有“聚贤山”、“江山一览亭”、“仙人洞”、摩崖石刻等景点,是游客休息娱乐的好去处。

更多关于马鞍山和县陋室公园怎么样?,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和县景点

和县的景点有霸王祠、鸡笼山、香泉旅游区、三清殿、陋室公园等。

1、霸王祠:坐落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后人立祠祭之。

2、鸡笼山:因其山峦连绵,上冠巨石状似莲花,为一州奇胜,山上有三清殿、南天门、一线天、溶岩洞、百岁缺等景点。

3、香泉旅游区:位于和县香泉镇,以香泉温泉为核心资源,同时拥有“六山、两水、一古镇资源”,不仅山水资源景观质量极高,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4、三清殿:相传东汉末年,高僧金佛、金乾、金坤三兄弟,在此悟道成佛,后人为之兴殿名三清殿,奉为三毛祖师,塑像供于殿中,殿内两旁为十八罗汉。

5、陋室公园:位于和城半边街,为唐代长庆四年(824),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所建,明代正德十年(1515)知州黄公标补书《陋室铭》碑文,并建有梯松楼、半月池、万花谷等。

陋室铭的景点 陋室铭地方

1. 陋室铭地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 陋室铭陋室在哪

陋室铭中

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解析:碧绿色的苔藓在门前的石阶上映出淡淡的痕迹,透过珠帘向外可以看到青青的草色。

手法:对偶手法,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

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



3. 陋室铭的陋室在哪里?

  

1、这里作者“陋”指的是房屋坐落在僻静的地方,没有城市房屋的美丽,环境没有繁华喧嚣。实际上作者表现的是不“陋”。   

2、陋室不陋表现:   居室环境: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日常生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原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 陋室铭在什么地方

一、《陋室铭》的作者不是苏轼,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1][2] (一说是匈奴后裔)[3]。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二、诗作原文

陋室铭

刘禹锡〔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陋室铭》赏析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娱乐的生活态度。

《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一到三句是一种铺垫,那么四到七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荣辱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5. 简陋的陋室铭

答: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中,

何陋之有?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6. 陋室铭中的陋室在哪

古代人对家的雅称包括舍下、陋室、寒舍、茅舍、敝庐、敝处、敝宅、小宅、舍间、寒家、府邸、陋室等。大部分古代人对自己家的称呼都是以谦虚为主。

1、舍下

舍下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居室。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家或辈分低、年纪小的亲属。例: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舍下如常,可释远念。”

译文:家里一切都好,不用太过挂念。

2、陋室。

陋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建造的居室,因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而为人所熟知。现用于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居室。

3、寒舍

寒舍,拼音是hán shè,意思是指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出处:《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正有句话,要与三老讲。屈三老到寒舍一行。”

译文:正好有句话需要对三位老人讲,屈尊您们三位长辈到我家一趟。

4、茅舍

茅为茅草,舍乃居所。茅舍是以茅草搭建(屋顶)的房屋。亦作“茆舍”。拼音:máo shè。用以谦称自己的住宅。

5、敝庐

敝庐,读音为bìlú,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破旧的房子,亦作谦辞。


7. 陋室铭哪里陋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 陋室铭地方在哪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主要借陋室来说明自己的才华卓著,不因陋室而折损。在这样短短的一篇古文里面,他把古往今来的名士对于简易的朴素的居住环境都呈现出来了.他认为,我们居住的这种物质环境可能无法改变,也无须苛求,周边的益友才是最好的生活环境.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你和朋友之间谈论的是共同的志向和共同的寄托,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理想,大家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进.那么居住在什么地方就变得一点也不重要了.

刘禹锡被贬和州,一代大文学家却还受当地县令排挤刁难,将他的居室一缩再缩,最后缩成这间“陋室”,刘禹锡实为自己如此遭遇愤愤不平才写下这《陋室铭》,把那县令比作“白丁”,意思是不值得与那种人往来计较。


9. 陋室铭 地点

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芝兰之 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陋室铭只有最后一句是散文句式,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文字精练而又清丽,音调和谐,音节铿锵。


10. 陋室铭所在地

耿庙神灯

是介于实与虚之间的一景。耿庙,又名“七公殿”。宋仁宗时通判耿德裕,山东兖州府东平州梁山泊人,兄弟辈中排行第七,人称“七公”。耿为官清廉,后弃官隐居高邮,皈依佛门,吃斋念经,禅座前长明灯彻夜不熄。平日抚恤孤寡,周济贫民,为人治病,从不收费。传说七公仙风道骨,常坐在一个蒲团上,在高邮湖上飘来飘云。七公81岁去世,人们在他常游憩的甓社湖边建起七公殿,又称耿庙。七公显灵的记载和传说颇多。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海风大作,盐城、兴化深受其害,高邮人向七公祷告,遂安然无恙。高邮军指挥司奏明皇上,孝宗敕封其为康泽侯,意为七公给百姓带来了安康和恩泽。以后多次出现七公显灵,免除灾难、护佑百姓的神异现象,七公先后被加封为康泽灵位应侯、隐泽灵位侯等。传说最多的是“耿庙神灯”的故事。这个传说在汪曾祺的《我的家乡》中也有描述,文章中描述的是七公家会在风雨之夜在门口挂红灯, 渔船晚归迷途,方向不辨,情势危急之时,望见高悬于石柱之上昭示方向的红灯,犹如看见了救星。渔船朝红灯划去,就可安全归航。七公死后红灯仍然出现,谓之“耿庙神灯”。

沿高邮御码头前行不远,就是当年“七公庙”所在地。庙虽在1956年运河拓宽时拆除,而庙前悬挂神灯的两根方形石柱,虽经千年沧桑,依然屹立在高邮湖边,像两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因石柱位于运河拐弯处,千百年来,纤夫们每每经过,纤绳总要在石柱上摩擦几下,天长日久,在它躯干上留下了道道纤痕。当地的渔民们还沿袭过去的风俗,每年都做“七公会”,祈求幸福安康。七公是渔民的保护神,耿庙石柱是七公的无字丰碑。

甓社珠光

“甓社珠光”为古“秦邮八景”的第一景,很有一点神秘朦胧的色彩。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

嘉佑中,扬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乃在新开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之。余友人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十余里间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远处但见天赤如野火,倏然远云,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杳杳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类珠,荧荧有芒焰,殆类日光。

这一段记载中的“友人”就是高邮人、北宋著名文人孙觉。这一年秋闱,孙觉高中进士。于是人们说,孙觉高中是因为看见了珠光,珠光可以预兆祥瑞。其乘龙快婿,著名词人、书法家黄庭坚特地赋诗一首《寄外舅孙莘老》:

甓社湖中有明月,

淮南草木借光辉。

故应剖蚌登王府,

不若行沙弄夕霏。

此后,人们为了一睹 珠光奇景,“往往维船数宵以待观”(《梦溪笔谈》),为了方便等待,有人在湖边建起了“玩珠亭”“还珠亭”,期待奇异的珠光再度来临。

沈括是很严肃的学者,所言凿凿,生动细致。尽管如此,对于此光究竟是为何物,沈括并未轻率下结论。倒是近年有天体科学家看到《梦溪笔谈》中这段记载后,大胆地推想这可能是天外客飞碟的光临。果真是这样,这倒成了人类关于飞碟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了。1985年12月,镇江举行纪念沈括逝世890周年学术讨论会,时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席泽宗的首席发言中提到:“人们注意到《梦溪笔谈》第369条,认为可能是古代已有UFO飞降地面的证据。”

西湖雪浪

高邮湖,美丽的湖。湖边极目,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帆影往来,水鸟翱翔。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过平阿湖》诗云:“雨湿鼓声重,风匀湖面平。官船南北去,帆影挂新晴。”西湖夕照、渔舟唱晚的景观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唱,而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奇景更具魅力。夏秋之际,雨过天晴,西湖上空有时出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连绵起伏的群山,阡陌纵横的田野,让你以为湖的另一边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抑或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区,其实这正是有名的湖上“蜃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古“秦邮八景”之一的“西湖雪浪”。若遇风高浪急,激起水珠如雪花飞舞,湖面上雪浪滔滔,堆银叠雪,让人想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状景。明代诗人胡俨有七律一首写“西湖雪流”:

淮南十里春风颠,西湖之水波连天。

银山高涌雪花碎,商帆尽落眼望穿。

我昔游吴到东海,湖头壁立烟霏洒。

衰年投老住江村,钓船稳坐忘惊骇。

此情此景确有令人惊骇之处,因而有人认为“西湖雪浪”应是另一种景象:太阳已经偏西,天边的帆影渐渐归来,湖面上跳动着耀眼的银鳞般的浪花,如雪霁初晴后的景色。孰是孰非,其实不过是西湖美景的两种形态,一为“阳刚美”,一为“阴柔美”而已。

邗沟烟柳

为古“秦邮八景”之一。邗沟是古运河的一段,古代运河两岸修筑御道,邗沟一带,绿柳成行。每当寒尽春来,清晨雾霭缭绕,傍晚夕阳西下,万千垂杨临风摇曳,如烟如雾,用“邗沟烟柳”来描绘,充满诗情画意。古今许多文人骚客赋诗吟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六次南巡都经过高邮,高邮贾国维献《万寿无疆诗》、《黄淮永奠赋》,甚合帝意,被召至船上,御试《河堤新柳》七律一首,其诗为:

官堤杨柳逢时发,半是黄匀半绿遮。

弱干未堪春系马,丛条且喜暮藏鸦。

鱼罾渡口沾微雨,茅屋溪门衬晚霞。

最是鸾旗萦绕处,深林摇曳有人家。

诗人因柳赋诗,贴切生动,题近旨远,且意境优美。另有《芳气有无中》五律二首,都深得康熙嘉许,获赐白银20两为养亲之资。康熙还命其随行入都,任懋勤殿纂修。康熙四十三年冬,获康熙书赐“戏彩堂”匾额和“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联一副。四十四年三月十一日,随帝第五次南巡过邮,其母得“有福老人”匾额之赐。四十五年赐进士,殿试中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内延供奉、上书房行走。四十六年二月,随康熙第六次南巡过邮,帝赐其母宫衣一件,金扇一把,泥金《心经》一卷,白银100两。四十九年任《佩文韵府》纂修兼校勘官、《康熙字典》纂修官。

1956年在古运河东岸重新开凿了一条27公里长的新河,形成了两河三堤的格局。现存的千米古邗沟已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沟”了 渡过今运河,你会看到古邗沟一带小桥流水,桃花园、松竹园、梅桂园、银杏园一片醉人的浓绿,依然可见当年的余韵。

玉女丹泉

高邮城的西南角有座石桥,人称南市桥。桥上设摊摆点,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大运河的水经琵琶闸从桥下潺潺流过,使南市桥在幽靓中显得更加喧闹,而且平添了几分明丽的色彩。

南市桥旁有口井。五代齐朝的时候,有个叫郏道光的,他和他的女儿每天从井中汲水回家烧炼,想得丹成仙,五年以后,丹居然炼成了。郊道光父女吃下了灵丹,两个人都死了。第二天清晨,南市桥旁的井中忽然钻出了一只丹顶鹤,倏然飞向空中。人们惊奇地看到,郏道光与他的女儿骑在鹤背上,他们的身影,渐渐地消融在缥缈的云雾之中。人们都说:郊道光父女成仙了!后来人们称南市桥旁的井为玉女井,南市桥因而改为迎仙桥。宋代诗人蒋之奇为此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云:郏家女子已仙去,尚有故井存通衢。

这就是“玉女丹泉”的来历。而在秦邮胜迹中,“鹿女丹泉”更富有传奇、神奇的色彩。

五代时,在南市桥的东边有一座优钵罗庵(今高邮师范学校内),院中有口井。庵里有个和尚叫大楞,朝夕汲取井中的水,浇花灌草;又募化修饰, 以怪石,形成一个雅致的小小庭院。庵虽近闹市,而幽若深山。

一天,一个从陕西来的客人送给大楞一头白色的雌鹿,并说,这鹿很驯,不要杀它。大楞答应了他的要求。那白鹿浑身雪白,一点驳杂的颜色也没有;两只角枝枝丫丫,也不同于一般。白鹿在庭院的花丛树木中漫步,悠然自如,偶尔昂起头来啼叫,其声哟哟;偶尔低下头来吃草,其视恂恂。冬天到了,白鹿口衔落叶给大楞烧饭,成天忙个不停,春天来了,白鹿啃路边的青草,免得大楞动锄。大楞出去了,白鹿就在门口等候:大楞回来了,白鹿就用两只后腿立着侍奉;大楞敬佛,白鹿屈起前面两足,好像跪拜一样;大楞念经,白鹿则竖起双耳入神细听,有时还像人一样地叫上几声。这一切都使大楞感到奇怪。 大楞每天早晚都在有一块白石板的地方小解。那白石板表面有一处凹陷,白鹿每天都在凹陷的地方舐食大楞的尿迹。两年以后,白鹿的肚子一天一大地大起来,身子也懒了,又喜欢睡觉。大楞怕白腹受风寒,就打扫了耳室,铺上蒿草,让白鹿睡在里边,早晚又亲自喂它。一天,大楞打包去高邮湖西的神居山,独自行着,心想,白鹿的肚子日见其大,很像是有孕,但是根本没有雄鹿在它身边,那怎么可能呢!大楞久思不解,第二天连夜赶回了庵里。打开耳室的窗子,只见屋中彩云缕缕,香风四溢。点灯一看,白鹿正在痛苦地分娩。大楞很是难过,连忙口念佛经祈祷,乞慈悲,代忏悔。不一会,一个白皙美丽的女孩呱呱落地了。大楞惊诧之余,连忙撕裂袈裟,裹起了那个鹿女,给鹿哺乳。第二天,大楞买回了襁褓,且又将耳室的门堵塞,凿一洞,通他的床后,亲自为鹿送食端水,打扫掉不干净的东西。鹿女一天天长大。一年多后,会走路了,从不啼哭,整日依偎着母 鹿嬉戏。一天,母鹿病了,向着大楞叩头,并一再闻嗅鹿女,后又抬起头望望大楞,好像有要将鹿女托付给大楞的意思。大楞深深领会它的心愿,惆怅地点点头,母鹿就闭起了双眼,倒下了。鹿女眼泪涔涔,但不啼哭。大楞在室内安葬了母鹿,还诵经超荐,从此,鹿女成天依附着大楞,大楞就好像是她的父亲。白天在母鹿死去的地方交腿坐着,像打禅;晚上,夫起门洒水打扫。大楞隅尔在灯下教她读书识字,鹿 过目成诵,聪颖异常;刺绣缝纫,手工极巧,无一不精。 光阴似箭,鹿女十三岁了。十三年来她未曾见过一个外人。一天晚上她对大楞说:“我不是人间的人,我将腾云驾雾,去做王母的使女,怎么能成天在暗室里如同坐地狱一般呢?”大楞流着泪说:“你是母鹿所生,倘要出来见人,将会招来大祸。近来我经常担忧,一旦出事,你靠谁呢:”又过了三年,鹿女十六岁了,长得越发美丽动人。浴佛节这一天,庵里照例要聚集很多人念经拜忏,高邮的一些无赖之徒也叉着手站在庭院中看热闹。众和尚正击磐宣祝、焚香诵经的时候,鹿女忽然从屋子里慢慢走了出来,对着佛爷行礼,同大家一齐念经。众和尚惊愕失色,无所措手足。无赖之徒趁机哄闹:“唉!和尚屋子里藏美女,幸好神佛显灵,自己败露了,不然要使庵中起火,烧及邻舍了,马溜子和尚:哈哈!哈哈……”大楞十分窘迫,说不出一句话。众和尚纷纷低声议论,无赖之徒挥起拳头对大楞大打出手。这时只见鹿女当即用手指着一群无赖:“止!”无赖之徒便站着像泥塑木雕的一样。鹿女又将手指乱摇着说:“颠!”一个个像疯子一样,或在地上打滚,或歪歪扭扭地乱跑乱跳。鹿女又用手指乱画几下:“打!”无赖之徒有的自打嘴巴,有的自揪头发, 有的相互打骂、撕扯,还有的相互践踏,一个个不得不向鹿 女下跪求饶。鹿女微笑着说:暂且看在菩萨的份上,饶恕了你们这些家伙。”一群无赖如大梦初醒,鹿女双脚交叉坐在毗卢殿中,对众和尚道:“我是鹿母所生,谢谢师傅的养育之恩。“接着诵道:“众香国里来,众香国里去;但是有因缘,誓不随鬼趣。井中一瓮水,清澈碧玻璃:中有众香国,误者成泥犁。咦,晓晓作么生,一梦世时醒。南无西方游戏宝胜佛菩萨!”诵声未止,鹿女纵身一跳投入井中,“骨哆”一声,玉珠飞溅。众人大声呼救,已经来不及了。不久,鹿女忽从南市桥的井中跃出,驾着仙鹤,直上云霄,她穿着五彩缤纷的衣服,亭亭玉立在云端,向着大楞道声“珍重!”即飞入重霄。大楞望着这离去的鹤影,往事历历,怅然若失。 大楞回来后,拆去鹿女的床铺。露出鹿墓,以竹栏杆相护,周围又种起兰桂。一天大楞发现鹿墓上长出了一株紫色的灵芝草,大楞服下此草后,身体骤然变轻,心情更为开朗,且功夫愈是加深了。很快又过了十几年,优钵罗庵香火鼎盛,人们都到井上敬香,求饮井水,饮后无不生勇智之心。一天大楞在庭院中赏花,对着井水照看,笑着说:“咦,我长得这么年轻!”进了房间沐浴更衣,交腿坐在掸床。不说不笑,问他话也不回答。第二夭,房间不开,喊他不应,侧耳端听,无声无息。几个和尚破门而入,大楞已圆寂坐化了。又过了一年多,有人游太行山,看见大楞骑着白鹿,手捧经卷,后面跟随着美丽的少女,托着钵多罗,背着禅杖,步行如飞。 大楞是个出家的人,是个善良的人,他也应当按照正常人应当过的日子生活;母鹿大概是人的化身,而鹿女或许是大楞同作为人化身的母鹿爱情的结晶吧!一个出家人有小孩,当然会遭至世俗浊流的冲击。世俗的浊流太强大了,大楞他们一时不可能战胜,人们便以一种神奇的方式,使大楞他们超脱、仙化,大楞他们胜利了。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大楞、鹿母、鹿女共同演奏了一曲古老的反抗世俗的悲歌。 厢女丹泉犹在,徘徊井旁,低首照看,仰望蓝天,激起人们多少缔丽的逻想。

而今南市桥边的井还在,每临傍晚的时候,晚霞满天,白云苍狗,老人们常常指 天上变幻的云霞,告诉孩子们,哪像白鹿,哪像鹿女,哪像仙鹤,有时鹿母抱着鹿女,有时鹿女偎着大楞,有时鹿女骑着仙鹤……

露筋晓月

古运河高邮段出名,还因为它与一段散曲和一个传说联系在一起。这段曲子就是《朝天子·咏喇叭》,这个传说就是“露筋晓月”,而它们又都与高邮王磐有关。

王磐(约1470—1530),被誉为“南曲之冠”。高邮人,明代著名散曲家。虽出身富有,却厌弃功名。在高邮城西僻静处建楼房三间,取名“西楼”,因而自号西楼。因其在散曲方面的成就,《朝天子·咏喇叭》经常为文学史家们所引用,建国后一直作为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而为世人所熟知: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我,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 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不尽鹅飞罢。

曲子脍炙人口,虽意在嘲讽官船的煊赫声气,却也再现了古运河高邮段当年的繁忙景象。

露筋晓月的景观很有传奇色彩。王磐不仅擅长古文词,其画也名重一时。高邮民间有歇后语流传:王西楼嫁女儿——画多银子少。扬州一个大盐商曾慕名厚礼求画而不得,其母七十大寿前再度派家人专程赴邮求画。王磐应允后,独自闭门,铺绢挥毫,信笔挥洒,最后把浑圆的砚缸复在画绢的右上角,印了一个墨圈,就卷起画交给盐商家人,叮嘱路上切勿偷看。船行至高邮城外30里的露筋,好奇心驱使,家人想一睹为快。为料刚揭开画卷,“扑通”一声,似有一个光团坠落水中,吓得掩卷急归。扬州盐商家高朋满座,听说是“星月交辉图”,命人熄灭灯火,挂起画卷。然只见满天星星,唯缺一轮明月。细问原委,家人只得从实说来。急赴露筋,果见天上一轮满月高悬,水中两个月亮晃动。

镇国寺塔

在古老的运河上,船只南来北往。

当高邮城才隐约可见的时候,远远就能看到一座方形的宝塔巍然矗立在运河当中,这就是被古建筑家们称道的“南方大雁塔”——镇国寺塔。

镇国寺塔是唐代僖宗( 874 ~ 888 )年间新建。僖宗李儇有个弟弟,大概是看破红尘了吧,走出宫廷,剃发为僧。他到处周游,遍访名刹。一日行脚到高邮,见西门内城角有一块平坦的旷地,原是建太平仓(即义仓,谷贱时加价收进,以免伤农:谷贵则减价出售,以利贫民)的地基,环境幽静而美丽。这里西倚平津堰,一堤烟柳,郁郁葱葱,运河流水汩汩,珠湖雪浪滔滔,身临其境,俗念尘思,顿然消失。僖宗的弟弟看中了这块地方,便请求他的哥哥在这里建一座寺庙,供他修行念佛。僖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给他举直掸师的称号。举直掸师收了一批又一批弟子,专心致志讲经说佛。晓晨夜半,镇国寺的钟声在古运河的上空飘荡,清越剐亮,悠悠扬扬。举直掸师圆寂以后,安葬在院内一角,并立五级佛塔一座以珍藏舍利(火化后的骨烬)和经卷,这就是镇国寺塔。

据说,后来有人在镇国寺塔中挖起了举直禅师的遗骸,竟全骨不解,联若钩锁,发出异光。或许是这里是风水宝地吧,或许是举直禅师修行到家了,人们十分讶异,作为奇谈,一直流传。

镇国寺塔又叫西塔,因它位于高邮城内西门湾,与东门外的净土寺塔遥遥相对。它曾又叫做空塔。清乾隆四十二年( 17ss ),塔起火,诸级楼板皆焚,内里烧空,故名。镇国寺塔还有一个名称为断塔。清嘉庆十五年( 18ii ),龙卷风大作,摧毁三级,故得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 )重新修建 成,塔增至七级,即为今之形状。1956 年京杭大运河拓宽,镇国寺塔本应在拆毁之列,有关部门反复认真研究,最后报请中央批准(周恩来同志曾亲自过问),决定不惜耗费重金,“让道保塔”,(在运河中留有一块近 40 亩的河心小岛,镇国寺塔耸立其间。

镇国寺塔的塔身全部用青砖砌建,高 25 米,呈平面方形。塔顶为四角攒尖式,顶端直立着二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尖,底层有南北拱门,二层到七层均有塔门,两旁建有小佛龛。三层到五层的塔门两旁砌有突出的半圆砖柱,层层之间都有叠砌砖出檐,明显地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筑风格,在全国 600 多座古塔中,堪称翘楚。

镇国寺塔古朴、端庄、典雅、壮观,吸引了无数南来北往的游客。登塔远眺,高邮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群鸥阵阵,帆船点点。落日映照下的镇国寺塔更见风采,是一幅色彩绚丽的风景画:落日的余晖将运河水染得红灿灿一片,古塔在运河中映下情美的倒影;微风骤起,涟漪阵阵,那涟漪是红红的、亮的、动的,塔影随风荡漾,那塔影也是红红的、闪亮的、波动的,……太阳在远远的湖面上漫慢地消失了,古塔的周围,雀噪四起,黑鸦点点,以后渐渐地、渐渐地寂静下来,古塔消融在苍茫的暮色当中……

镇国寺塔是古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时时射放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烨烨光辉。

镇国寺塔像一位忠诚、英武的卫士,日夜守卫着秦邮古城;镇国寺塔又像一位询询敦厚的长者,凝眸迎候着远方来的客人。

著名的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近年来两下高邮,二访古塔,每次都在塔下仔细察看,流连忘返。第一次来高邮时,在渡船上即口占一首七绝《高邮镇国寺塔》:

归程回首步犹迟,古塔斜阳系去思,

不惜秋波重一转,水中陆上两相宜。

在从周教授的笔下,镇国寺塔又别具情韵了,它牵动着多少墨客骚人的情思,引来了多少动人的丹青歌吟。

神山爽气

新疆有个天山山脉,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四周 5500 多公里,最 高峰为托木尔峰,高达 7443 . 8 米。高邮也有座天山(神居山),位于高邮湖西,那里是高邮、仪征和安徽的天长三县交界的地方,方圆 8 万平方米,最 高处 99 米。

高邮的天山原名叫上山,一是因为远远地望去,山成“土”字形,二是在它石质的表面有一层土覆盖着,故名。

论高度与范围,高邮的天山与新疆的天山简直不能同日而语。而在一望无垠的的水乡平原上,突然有一山矗立,那真元异于新疆的天山耸立于群峰之中了。据地质工作者考察研究,高邮的天山本是座火山,约在 1200 万年前的新生代,火山大爆发,岩浆迸射,火光照天,灰烬四飞。圆圆的火山口依稀可辨。山石的石质为玄武岩,色深有孔,当地人叫做“麻石”,在高邮一带是一种较好的建筑材料。

土山一带,东晋时曾经是著名的肥水大战战场的一一部分。东晋的宰相谢安和他的弟弟大将谢石以及他的侄儿谢玄,在这里将前秦苻坚的大将彭超打得大败,后又乘势收复洛阳、青、兖、徐、豫等州,所以这一带还留有“操兵坝”等与军事有关的地名。

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排挤谢安,谢安而出镇广陵(今江苏扬州),很不得意。谢安想修道炼丹,广陵境内并无石山,就连有名的观音山也只是一座冈。天山离扬州 30 公里,山上又产药草 100 多种而闻名于广陵,于是谢安来到土山上修炼丹药。道家炼丹,炼的次数越多,神力就越大,炼过一次的仙丹,吃了三年成仙,炼过九次 仙丹,吃了三天就成仙。不久,谢安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一次仙丹还没有炼成,就回家病故了。

谢安住过土山,丹未炼就身先去。到了南齐,有位亘公又来到土山建庙,炼丹种药。他大约炼了九次,灵丹吃下去,三天就成了仙。他炼丹的石井、石臼以及消遣的棋盘还存在天山上。石井的水清澈见底,大旱不干。从此,人们就把土山叫做“神居山”了。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亘公炼丹土山成仙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人们就把神居山誉为“淮南第一山”、“淮南众山之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神居山香火旺盛,远远近近的信男信女们,虔诚而至,络绎不绝,山上山下,烟雾缭绕,香气扑鼻,给神居山平添了几分“神”气。

神居山上还产一种排牙石。宋代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排牙石,在高邮之神居山,石齿如排牙,人数之,自始至终,其数必增,自终而始,其增愈甚,竟元能知其数之的者。 排牙石的传说,给神居山增加了几分“神”采。

神居山的山顶有座古悟空寺,计 99 间,是宋代重建的,那始建的年代肯定就更早了。寺旁有两棵银杏树,树围粗可十多人抱,老于新枝,树叶婆娑,所结白果无心,其味尤佳,这给神居山又添增了几分“神”味了。

每年八月间,天高云淡,秋风飒飒,登临山巅,舒适宜人。凭东眺望,湖水泱泱,秋阳灿烂,金波崎丽:极目远视,镇国寺塔的层级清晰可数,高大的建筑物历历可辨。此也是高邮八景之一,名唤“神山爽气”。遇着好天气,文人雅士常常三两结伴,携美酒,摘香药,烧紫蟹,渡高邮湖,上神居仙,饮酒赋诗,相互唱和,好不倜傥风流。神居山又因此而增添了几分“神”韵的了。

1958 年小小神居山被改名为天山,山麓下就是天山公社,为天山乡。当今的天山乡人民可真有些气魄。天山乡有个南茶村,这个村办了个红星塑料制品厂,生产各种人造革的箱子、提包和衣服,款式新颖,美观适用,畅销全国各大城市:生产的旅游鞋还向欧洲的一些国家出口。在乡办、村办工业遍布的苏北平原上,这个厂可算得上是一座引人注目的小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