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张氏宗祠

泾县张氏宗祠

泾县张氏宗祠位于安徽省泾县。

最美宗祠,南康张氏!

南康张氏渊源

张氏宗祠巍然岿立,蕴含丰富的张姓文化

跟随小南一起来看看吧

风格独特的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

祠堂内景)

华罗庚曾说: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张氏后辈深明其中道理,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

涌现出不少的优秀学子

跟随小南一起看看吧!

2019年张氏优秀高考学子

姓名

地址

录取学校

张祖政

大坪桥庄

北京理工大学

张声俊

坪市村汉口

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淇

赤土小岭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张敏

大坪桥庄

四川大学

张祥隆

朱坊新志

湖南大学

张凤强

唐江村尾

浙江科技学院

张雨婷

唐江村尾

赣南师范大学

张顺嘉

赤土莲塘

东华理工大学

张莹

唐江坳里

北京体育大学

张沁语

龙华新华

天津大学

张嘉

东山石塘

电子科技大学

张元杰

龙岭大塘下

河海大学

张岸榕

市交警大队

西安理工大学

张柳葱

横寨草丘村

南昌工程学院

张祥林

镜坝联民

湖南工业大学

张宇鹏

镜坝联民

西南交大

张宝顺

东山文峰

江西理工大学

张丽

麻双圩下村

赣南医学院

张余康

十八塘樟坊

延边大学

张凯

东山石塘

天津商业大学

张薇

镜坝鹅岭

重庆工商大学

张佳华

朱坊花树村

南昌大学

张腾

东门下坝

南昌大学

张魁浪

龙华新华村

江西理工大学

张洋

十八塘村

南昌大学

张涛

龙岭邱边

北京化工大学

张幸福

山南水村

重庆大学

张洁

赤土小水

江西师范大学

张琨

麻双圩下村

华南理工大学

张春花

麻双圩下村

江西农业大学

张耀昊

唐江大岭村

山东大学

张凤飞

太窝壁背

江西师范大学

张燕

麻双甫竹村

赣南师范大学

张涛

潭口屹背

中山医科大学

张琪

唐江象嘴头

江西师范大学

张艳红

麻双圩下村

西安财经大学

张耀尹

潭口街张屋

华东交大

张昌盛

潭口屹背

江西警察学院

张颖

潭口屹背

河南师范大学

张俊杰

十八塘群丰

南昌大学

张小梅

朱坊胜利村

华南师范大学

张飞宇

赤土莲塘

华东理工大学

张学诚

潭口街张屋

山东大学

张姝君

潭口石禾村

复旦大学

张运婷

蓉江麻田

江西师范大学

张秋喜

龙回油田村

华东交大

张轩屹

大坪桥庄

苏州大学

张龙

龙岭邱边

南昌航空大学

张燕

十八塘樟坊

南昌航空大学

张丙南

赤土杏花

南昌大学

张云天

潭东东坑村

浙江师范大学

张晓雯

蓉江岭背村

中国地质大学

张慧婷

镜坝红星

赣南师范大学

张雄

唐江竹下

江西财经大学

张志扬

赤土杏花村

江西中医药大学

张宝萌

镜坝园全岭

湖南理工学院

叶嘉文凯

大余坪栏里

广东深圳大学

张彬

赤土杏花村

南昌航空大学

张晓

麻双圩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张道宏

隆木张村

西南交大

张思憬

芙蓉新城

中国药科大学

张小丽

大坪三合

江西师范大学

张怡婷

赣县黄陂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这些张氏宗亲为宗祠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一起跟随小南来认识他们吧

张氏宗祠乐捐榜

宗祠的建设还有这些宗亲的大力支持

跟随小南一起认识一下吧

凤岚 100000元 南康华洲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选明 60000元 南康三鑫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敏 50555元 江西鸿兴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健 50000元 江西金力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志平 50000元 广东江门市柏兰登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

岐斌 26666元 金牛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祥福 25600元 南康市新雅家具厂董事长

宏仙 25000元 仟亿星级酒店宾馆家具有限公司

凤岐 20800元 南康华洲木业有限公司经理

兆芳 13800元 南康骨创伤医院院长

祥连 12600元 江西国土厅副巡视员(村尾)

德斐 10600元 张张笑照相馆董事长

相亮 10600元 朱坊新志村角公坑组

张磊 10000元 江西嘉美瑞实业有限公司

文斌 10000元 江西木林森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祥斌 10000元 蓉江稍江绿田张屋

国良 10000元 福建晋江市磁灶镇张林村

建平 10000元 中铁25局(唐江竹下)

贤尧 10000元 龙华中岭村麻油

志强 10000元 南康赣森人造板有限公司董事长

晓春 10000元 宗宜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小云 10000元 广东南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历史上几位张氏名人

张良

字子房。汉初名臣,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被誉为“第一谋士”。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骞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苜蓿等。

张衡

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星星”命名。

张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氏宗祠的敬建,是无数的张氏仁人孝子,同仁志士,集思广益,鼎力赞助,慷慨乐捐的结晶。再次体现了华夏张氏位居百姓之首,泱泱大族,缅怀先祖,弘扬祖德,团结奋进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敬建张氏宗祠是张氏裔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先祖的英魂从此就有了安息场所,让先祖长眠于华夏大地!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文章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龙溪古迹:张 氏 宗 祠

张 氏 宗 祠

◎ 李国风

张氏宗祠,俗称张家祠堂,座落在新晃城西街,解放前的旧警察局隔壁。解放后,此祠属公产,政府将它拔给新晃县贸易公司。七十年代初不慎失火,厅堂、围墙大部被烧坏,不久即全部拆掉,建起了新的仓库。

此祠修建年代不详,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五年以前。因为根据《晃州厅志》四十一卷记载:“张桓候庙即是张氏宗祠,其地址在西街正处龙溪对岸,没有记载修建时间。但是根据考查,晃州直隶厅是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立。《晃州厅志》是清道光五年编修,张氏宗祠既然已载入《晃州厅志》,该祠在道光五年以前修建无疑,惟具体年月已无从考究而已。

另据张氏族谱记载:新晃张姓有两支,一支源出山东明朝洪武年间,随屯军入晃,选大树湾、长乐坪、张家院、方家屯及县城等地落户,分布在县内氵舞水沿岸。这支张姓的宗祠,即是本文主题所说的县城西街的张氏宗祠。此支张姓人为汉族。另一支源出江西南昌丰城县,至张雄飞十世张福义,于明朝永乐三年迁晃之旧州(又名旧周,今李树),子孙分居今大湾罗乡高寨、毛溪以及李树乡三江和禾滩乡、天堂乡等地。这支张姓的宗祠,设在县城郊龙滩坪(今大湾罗乡新坪村),宗祠只有木房一栋,此房在解放后六十年代已拆除。这支张姓人为侗族

西街张氏宗祠,四面砖墙,大门外正中有“张氏宗祠”四个大字,祠内木制屋架,两层半楼房高,中间殿堂内供奉着三国张桓侯(张飞)神像。张豹头环眼,黑面虬须,十分威武。殿堂四周有房16间,门窗做工精细,在县城屈指可数。整个祠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民国二十年(1931年)县办赈灾贫民工厂,设在张氏宗祠内,工厂资金一万二千银元,工人200,产品有棉布、纱袜、印花被、印刷品等。此厂于1936年停业。1939年国民党湘黔川鄂边区剿匪司令部(即独立一旅)驻扎于张氏宗祠,住一个营500余士兵,尚觉宽敞。1942年,这独立一旅开赴湖北恩市后不久,湖南省税务局西迁来晃,驻在该祠。1945年抗战胜利,省税务局才搬迁长沙

张氏宗祠内部宽敞,设有戏台,外地来晃剧团,常在这里演戏。解放前几年,这祠堂曾办过一个初级小学,一度成为县城儿童学习的场所。这个宗祠厅堂正面挂着一块长2米、宽0.5米的匾额,匾上写着“两铭世泽”四颗大字,匾料是用明山石(红色石块,产于芷江萝铺田乡一带)做成。据考:“两铭世泽”一语,是从宋朝名士张横渠的两篇文章《东铭》、《西铭》而来。这块匾于1986年由土产公司送到县志办公室,现仍保持在那里。

西街张氏宗祠,族中有1000多人。旧时,常有四、五百人来祠中祭祖,每年至少一次,有时两次,一般在清明节前来挂清,八月十三日前来祭祖。祭祖及举办宴席,不论年龄大小,均以张氏“胜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的大小字辈排列。

解放前的三十年内,张氏宗祠管理人是族长张实梅(又名张镇海、张济澄),他家住新晃城码头上边,是大户人家,曾在三十年代当过县商会会长,首善镇小学校长,于1949年春病故。守祠人张实渊,1949年时已70余岁,有老妻,无儿无女,家境贫寒,没有房子住,只得搬到祠堂守祠。祠堂内的张飞神像,常有其它姓氏的人前来敬奉,时而有人捐点香火纸钱或食米,张实渊以此维生。解放后,他搬到张实海遗宅居住,不久即去世。

此外,座落于城郊龙滩坪的一处张氏宗祠,只有两大间木房,堂屋设有神龛香台,该祠族人分布在大湾罗、禾滩、李树、天堂等境内,人数不及西街祠堂的族人多。晃县地方著名绅士张本清(大湾罗乡毛溪人,曾任国民党少将旅长、省参议员),即属于这支张氏的子孙。解放前,张本清主持续修族谱时,曾提议将西街张氏宗祠与龙滩坪张氏宗祠合并为一,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搞成。龙滩坪张氏宗祠祭祖时,也有几百人,但很拥挤。这个宗祠的字辈与西街张氏宗祠不同,是:“大德先人有,家齐世泽祥”十字。

房县朱氏祠堂:深藏民间的皇家宗祠

房县城关镇有一座著名的朱氏祠堂,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湖北省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据专家学者考证,这座祠堂“大有名堂”。

1646年,朱元璋后代朱本铉在房县建都称帝,领导鄂西川东地区的抗清活动。政权成立的17年间,定武皇帝朱本铉一直住在房县,皇宫就设在离朱氏祠堂不远的朱家老宅,因此这座颇具皇宫风格的祠堂,正是一处深藏在民间的皇家宗祠。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杨建波

在房县城关镇有一座著名的朱氏祠堂,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湖北省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据专家学者考证,这座祠堂“大有名堂”。1646年,朱元璋后代朱本铉在房县建都称帝,领导鄂西川东地区的抗清活动。政权成立的17年间,定武皇帝朱本铉一直住在房县,皇宫就设在离朱氏祠堂不远的朱家老宅,因此这座颇具皇宫风格的祠堂,正是一处深藏在民间的皇家宗祠。

日前,记者走进这座宗祠,在专家的带领下,对它的建筑风格以及历史渊源进行了探究。

“帝”字雕塑彰显朱氏祠堂的皇室身份

祭祀殿石质大门的横梁上,雕刻着双龙和一个“帝”字。

朱氏祠堂位于房县城关镇泉水社区,占地6亩多,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格局为两院两进三开间四天井,附有箭道、戏台、三道花墙、圆门、牌坊、客舍、马厩、磨房、更衣小憩用房等配套建筑,主体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

祠堂东有箭道为习武场所,中为正殿,西院为私塾,具有崇文尚武的时代特征。箭道东侧为“朱家花园”,花园东侧为“皂角树林”,展现了名门大户的风范。朱氏宗祠与朱家大院、朱家巷子和朱家老宅(原房县人民医院)融为一体,规模宏大。

朱氏祠堂东院与西院结构基本一致,两院贯通,外看为两院,进内为一体。东院为祠堂正殿,在朱氏祠堂建筑群中最具有建筑艺术文化底蕴。前殿为议事殿,由16根大柱支撑,双臂合抱粗的大梁立柱穿枋,石雕柱础,衬斗支架。后殿为祭祀殿,18根大柱支撑起庄严肃穆的神殿,供奉有祖先灵位。

祠堂内外装饰精美,雕刻细腻,图案以龙、凤、麒麟、梅、兰、瓶为主,尤以龙为多,达26条,寓意朱氏家族的“至高无上”、“平安富贵”和“吉祥如意”。在祠堂前殿的穿枋两面均有精美的浮雕,刻有“程子四箴”、“辛酉岁敬”等内容。

前后廊为曲拱顶棚样式,粉刷红色油漆,显得富丽堂皇。外墙花窗基座为4块3米长的南山石,左边两块石头刻有“雄鸡戴冠”、“独占鳌头”、“天子门生”、“三元及第”等图案,右边两块石头刻有“鲤鱼跳龙门”和“喜鹊登梅”的图案。

大门两侧有一对石鼓,石鼓上以浮雕手法刻有鹿、鹤、凤凰和麒麟。最为独特的是,在祭祀殿石质大门的横梁上,雕刻着两条龙和一个大大的“帝”字。

·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帝”字不是普通家族能够使用的。它似乎在向世人暗示,房县朱氏祠堂的皇室身份。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员杨立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十堰市历史学家匡裕从教授、《十堰市志》编修陈泽范副教授和十堰市原建委副主任朱天峰等人,在实地考察后认为:房县朱氏祠堂内饰雕刻具有皇室宗祠风格,体现了皇家祠堂的特点;朱氏祠堂的建筑风格和雕刻技术具有明朝中早期的特色。

朱本铉在房县称帝时,将朱氏祠堂旁的朱家老宅作为皇宫

外墙花窗基座刻有“雄鸡戴冠”的图案。

明韩王朱本铉,是朱元璋第十九子韩宪王朱松的第九世孙。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两年之后,朱本铉被郝摇旗、李过等人拥立为皇帝,年号定武,建都房县。17年过后的1663年,清军进攻房县等地的抗清武装,皇帝朱本铉在战火中不知所踪。定武王朝是坚持时间最长的抗清政权,房县是南明小朝廷的最后一个基地。关于房县南明政权的表述,在《辞海》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清纪年表”中有记载,同时1978年台湾学者岳骞在文章《房县,南明最后的基地》中阐释得十分清楚。

郝摇旗、李过等“夔东十三家军”是明末农民起义武装,没有大的城池作依托,队伍流动性强,只能在山岳江河间与敌人周旋。杨立刚考察后认定,朱本铉在房县称帝时,只能因陋就简地将老房县城作为都城,将房县朱氏祠堂旁的朱家老宅作为皇宫。

朱家老宅位于房县老城的西边、朱氏祠堂的东南面。祠堂和老宅之间隔着一条巷道,名叫朱家巷子,至今仍在。朱家老宅的大致范围,即在如今的房县城关镇中西关、下西关一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家道中落的朱氏后人将朱家老宅卖给挪威传教士。挪威传教士在老宅建起福音堂,解放后,这里成为房县人民医院的所在地。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如今这里变成居民区,朱家老宅不复存在。

·

经过测量,杨立刚认为,历史上的朱家老宅占地约十二三亩,建有房屋108间。这些房屋大多白墙黑瓦,顶部砌有马头墙,属于徽派建筑。这一百多间房屋相互独立,自成一体,但又互为依靠,或有小巷连接,形成相对统一的整体。

朱家老宅正中是一座四合院,由7间房屋组成,明显比周围建筑高大。四合院的正门口安放着一对石狮,上三级台阶后,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院子。坐南朝北的3间正房带有阁楼,木结构的屋梁屋柱雕有各种吉祥图案。据说,这里就是南明定武皇帝朱本铉居住了17年的皇宫。这座因陋就简的皇宫外面,除了有朱氏祠堂,还有朱家花园、箭道、客舍、马厩等练兵和公务接待的场所。

1663年,定武皇帝朱本铉不知所踪,同时期房县民间出现了一个叫朱遇龙的人。朱遇龙,字吉人,号云从,生活在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房县朱氏后人称其为“一世祖”。朱遇龙的坟墓在今房县西门河的北面、呼北高速公路的南面,与朱氏祠堂隔河相望。朱氏祠堂的牌坊、大门、仪门、享堂和寝堂与朱遇龙的坟墓在一条中轴线上。种种迹象表明,朱遇龙或许就是定武皇帝朱本铉。

朱氏祠堂是深藏民间的皇家宗祠

朱氏祠堂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保存基本完好。

朱氏祠堂的房屋大多白墙黑瓦,顶部砌有马头墙,属于徽派建筑。

朱氏宗祠三道门中的一道门,装饰讲究。

朱氏宗祠有三道围墙、三道门,首门前侧耸立着一座古老的木制四柱三门双檐牌坊,上面镶有“明初故里”四个大字,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被拆毁。牌坊建于何时、何人所建,均无法考证,但在朱氏族人中流传一种说法,即以此牌坊为据,引证先祖为明王后裔,由此对这座牌坊十分尊崇。

朱氏在房县属于郡望,历史久远。朱氏后人言:其始祖乃尧帝之子丹朱。尧帝五十八年,使后稷放帝子于丹水。后来,帝子丹朱避舜于房,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现在房县城东北有尧子垭、城西南二郎岗有丹朱墓遗址。丹朱墓前的甬道、石碑、石刻,以及丹朱墓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推翻蒙元的残暴政权,建立大明王朝。1412年,明成祖朱棣在房县以北百余里的武当山大建道教宫观,祭祀玄天上帝。此后,明朝历代皇帝均视武当道观为皇室家庙,皆奉玄天上帝为皇家守护之神。此时,房县城外的泉水湾村,一座朱氏祠堂初具规模。朱氏族谱中记载:后人在维修祠堂时,发现梁柱上有修造于大明嘉靖四十年(1561)的字样。以此计算,房县朱氏祠堂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湖北省现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堂之一。

·

清朝政权稳定后,对明朝皇室遗族采取了怀柔政策,如顺治十八年(1661),明朝奉国将军朱议滃、藩王朱璟涑、朱至濬、朱鼎瀇分别被授予“骑都尉”和“云骑尉”,并赐给俸禄、人口和田地等。雍正二年(1724),随洪承畴被俘的明朝代王后裔朱之琏,被清雍正帝封为一等侯,并抬入正白旗,负责祭祀明朝皇帝。清道光九年(1829),房县朱氏宗祠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建。修建后的祠堂仍保留明朝皇室家庙的格局,并得到清朝地方官员的认可。

据考证,房县朱氏建筑群占地两千多亩,包括朱氏祠堂、朱家花园、朱家老宅、朱家大院和一世祖坟,以及朱氏祠堂田地。仅就朱氏祠堂来说,它分为五进两院。五进即牌坊、大门、仪门、享堂和寝堂;两院即东西两院。第一进牌坊现已被毁,但资料显示,该牌坊是三间四柱三楼式建筑,上面镌刻有四个大字“明初故里”。

朱氏祠堂现存的大门、仪门、享堂和寝堂,被房县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在申报中。

欢迎分享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