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文庙

旌德文庙

旌德文庙,俗称夫子庙、圣庙、孔庙,初名“文宣王庙”,又名学宫。位于安徽省旌德县旌阳镇县城,文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五次被毁重建,最后重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旌德文庙为旌德县明清以来尊孔祭孔的场所,亦是当时法先圣先师、重道隆儒、兴化起教供生员肄业的教育场地。旌德文庙不仅是旌德县历代尊孔祭孔、传播文化的圣地,也是该县特色的皖南古建筑之一。

中文名:旌德文庙

级别批次: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属地区: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

批准文号:国发〔2013〕13号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7-1063-3-361

时代:北宋

地理位置:旌德县旌阳镇营坎路5号

火车站:旌德站

景点:大成殿、东西厢、戟门、名宦祠

德阳文庙-德阳文庙门票多少钱

德阳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德阳文庙 文庙作为德阳市现存的最有历史的建筑,十多年前评为了重点保护文物,始建开始被摧毁破坏了好多次,据说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部分都是清朝建的。黄色的瓦,红色的墙,虽然都斑驳了,看起来依然有磅礴之势。

高槐村,是个近一两年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创基地,被德阳土著称为“德阳的后花园”,性价比超赞!在森林里面露营、烧烤、看坝坝电影,还有非常多颜值高还便宜的民宿、咖啡厅,太适合带家人和朋友来躺平了。

下面旅游攻略网整理了德阳好玩的地方。让我们来看看!三星堆博物馆在德阳的名胜中,三星堆博物馆主要展示三星堆出土的数千件玉石、黄金和骨头。所以博物馆整个面积很大,分为三个部分。

孝泉古镇是川西平原比较有名比较大的古镇,文书记载就有2000多年的历史。孝泉古镇以德孝而闻名,这里也有非常多的人文景观。比如姜孝伺、姜公坟、白衣阉、临江桥等,还有很多道场和寺庙。

德阳的旅游景点有很多,其中更受欢迎的是德阳熊猫基地、熊猫乐园、熊猫国家公园、熊猫谷等。德阳熊猫基地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保护区,也是国家重点研究和保护大熊猫的地方,是熊猫文化的象征。

德阳文庙 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文庙街133号,始建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现为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20800平方米。

德阳网红打卡旅游地方

德阳网红打卡旅游地方推荐三星堆博物馆、德阳文庙、德阳石刻公园、红色印象、东湖山公园等。三星博物馆 三星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是中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金牛古道也被称为石牛路。金牛古道,又称石牛路,是2000多年前巴蜀地区通往中原的重要道路。第二,东湖公园被称为“无尘公园”的东湖山公园是德阳更大的郊野公园。九顶山成都九顶山-汶川-茂县南新镇-安乡羌寨-九顶山。

龙圩网红街(又称为四川网红城)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龙泉寺路。

梦幻德阳文庙175人多吗

1、德阳文庙的人不是很多。虽然合过区,但是真正耍的人不是很多。

2、一个字“多”,两个字“太多”,三个字“非常多”。

3、罗浮山人很多,一秒一卡,建议去河姆渡,人蛮多,带小号的也多。

德阳秋天哪里好玩-适合去哪里玩

DAY3:甲居藏寨-丹巴路-德阳 巴旺海 如果想要避开人潮,中秋国庆到一处绝对的冷门之地,耍哥首推巴旺海。一个位于雪山脚下,发源与贡嘎雪峰的神秘海子。

第三天:甲居藏寨-丹巴路-德阳 巴旺海想避开人群,中秋国庆绝对是冷门的地方,之一个去霸王海玩。一个神秘的海子,坐落在雪山脚下,发源于贡嘎雪峰。巴哈背靠神山,面向大渡河。

德阳·红枫岭红枫岭更佳观赏时间:9—10月 红枫岭位于德阳什邡市蓥华山风景名胜区,地处龙门山脉腹地什邡市西北37公里的蓥华镇红峡谷村,距成都98公里有一片300亩红枫观赏区。

德阳文庙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苗文街133号,始建于南宋凯西二年(1206年),现为清代(1821 ~1850年)重建遗迹,占地20800平方米。德阳文庙的古建筑和格局保存完好。现有格局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形成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

德阳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德阳的旅游景点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景点非常美丽,值得一去。首先,德阳的江滩景观非常美丽。江滩景观可以看到德阳河的美景,河水清澈,河岸上 被茂密,景色宜人。

德阳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拥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迹。德阳旅游景点众多,景色秀丽,游览体验可谓丰富多彩。

旌德有仙山——凫山文化臆想

方光华

第1094期

旌德地处万山丛中,岗峦环绕,川谷潆洄。天生就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

不管是方志还是民间传说,第一个在旌德留下仙踪的是窦子明。

窦子明成仙地——凫山

今天,旌德人大凡做旅游宣传时必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这个成语源自旌德石凫山。

传说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就隔层纸。没有历史的空隙里,传说就在那里长成了血肉。

对于窦子明到旌德炼丹成仙,县、府志从来都认真负责。当然,少不了给仙释立传,嘉庆《旌德县志》上的文字是:

窦伯玉,字子明,沛国人。父康玉,世业儒。子明与弟伯乐字子安,好道。值刘聪之变,不肯阿附,子安入四明,子明归江左。晋元帝嘉其义,拜陵阳宰。后弃官入西山,结庵居焉。一日,遇隐者献药百种,遂与居七都之凫山白龙潭炼丹。一方有病者,即提药囊至其家,无不全活。晋太康八年中元节,乘白龙上升。邑人即所居立祠以祀,称为凫山之神,祈求皆应。

旌德仙山——凫山

嘉庆《宁国府志》为窦子明在旌德的仙踪圈了两座山,一是县治祖山栖真山,再则是成仙地凫山。

栖真山,在县西五里,昔窦子明曾居此山,其坛迹存焉。长孙迈所述《神仙传》,子明既来江左,晋元帝嘉之,拜陵阳宰。在县三年,民服德化,后弃官寻访名山,搜采奇药,至徽水之阳,结庵西山,炼丹高岭焉。

凫山,一名石凫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有白龙潭、梅溪出焉,有巨人迹、马蹄石、捣药臼,俗传陵阳子明二女化青凫随父仙去,故名。又云子明初炼丹于栖真山顶,后游凫山,遇一隐者相与为友,俱仙去。

栖真山,又名西山,高600米。凫山,主峰1087米。前者是县治祖山,后者是旌德县东最高峰。让窦仙光临这两座山,情理相宜,居心良苦。

旌德民间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千余年来加工成这样一个文本:

西晋太康年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寄居江左。相传沛(今江苏沛县)人窦子明因避乱出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一带,后就任陵阳(皖南之地)主簿,因愤世嫉俗,不久弃官,与妻费氏及一对幼女来到旌德栖真山采药炼丹。他们住在山顶石窟中,旁辟晒药坪,砌有炼丹灶。窦子明每天披星戴月,在山崖洞边挖草药。回家后,唤妻女用水洗净,在晒药坪上晒干,放进药臼里捣烂,用丹井之水冲浸拌匀,溶成药汤,燃麒麟松枝煮药炼丹。不知炼了多少时日,终于炼成了仙丹。此时,山顶瑞气浮动,空中祥云飘拂,有一青凫翩然而降,驮上窦子明及其妻女,乘着瑞气,从山顶飘摇上升,飞入县城东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窦子明和妻女入山后,垦山辟地,饲鸡养犬,耕樵度日。他们看到山下有很多贫病交加的穷人,十分怜悯,乃终年累月攀崖跨涧,为贫病之人采药送药。忽一日,子明在山溪边寻药,遇一白发隐者,遂相与为友,后一同羽化升天。不日,其二女亦一个抱鸡,一个携犬,骑青凫升天。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所有资料求证的就一个意思:窦子明是在凫山成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和果,都俱全了。

《说文解字》对“仙”的解释是:“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注:“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山林是道者避隐合药之处,“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葛洪认为归隐山林是一件很庄重、很神秘的事情,“名山为合药之所”,是炼丹的首选之地。为道之士“莫不飘渺绝迹幽隐山林”,远离俗人俗世,才具备成仙的条件。

窦子明由西山而凫山,就是这样一个行动轨迹。不知道葛洪的理论,可是追随子明到旌德之地考证后得出的结论?

据传,唐代诗人李白亦曾到过旌德地,听了窦子明炼丹成仙的传说,羡慕不已。后来,他在游览宣城敬亭山时,还念念不忘,一心想学窦子明炼丹成仙。有诗为证: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 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 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 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 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李白对葛洪、窦子明炼丹成仙,一直心存向往。其《石壁山》也表露了这种追道成仙的思想。

石壁望松寮,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石壁山》)

因了窦子明的传说,后人就把他成仙的山称为石凫山(凫山)了。

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

旌德流传这样一个俗语:“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

要解释这个俗语,得大致弄清两个时间概念:一个是初建凫山殿的时间,二是旌德建县的时间。

1992年版《旌德县志》载:“宋代梓山东岳庙和凫山殿,香火盛极一时。”也就是说宋代已有凫山殿了,始建时间可能更早。

旌德建县时间是唐宝应二年(763)。

传说窦子明成仙时间是晋太康八年(287)。

比较这三个时间,“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情理上完全站得住脚。

中国古代“神”“仙”是连在一起出现的。成仙的窦子明要继续造福地方百姓,那就得在人间有个居住的地方,让有所求的人随时随地能与神对话,达到有求必应的目的。于是,时人就在石凫山中窦子明曾经生活的地方,建起凫山殿,塑起子明像,烧香诉愿。

嘉庆《旌德县志》载:

凫山殿,县东十五里,元元贞年建。山有门、井、龙潭、马迹在焉,即陵阳主簿窦子明放白龙处。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建的凫山殿,位于今天旌德县俞村镇杨墅村梓干里村民组,以前有居民点时就称“凫山殿”。

明弘治进士凫阳人汪坚(字子固,号青峰)《邀友人登山诗》云:

子明二女吞金丹,化为仙凫飞北山。 仙凫不知何处去,山名千载留人间。 五更曙色浮青塔,六月寒威侵古坛。 今日与君登绝顶,神游碧落欲忘还。

从宋至元到明清,凫山殿究竟修了多少次已无从考证。不过清时重修凫山殿的石碑还保存在杨墅村,只是字迹漫漶,不好辨认了。

1992年版《旌德县志》载:“建国初期,全县尚存梓山观音庙、上阳庵、延寿寺、圆觉庵、展旗山开法寺、胜因寺、凫山殿等大小寺庙观13座。”至于凫山殿最终倒塌的时间,推算起来大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清代重修凫山殿碑

今天,凫山殿虽已成为瓦砾乱石堆,可石凫山上巨人石、龙潭、捣药臼等仙迹尚存。潭边巨石曾镌宋丞相刘义温“白龙潭”三字,后毁。眼下,凫山殿遗址已隐没于无节制生长的竹林中了。

今天,凫山慈湖堂重修了一座庙,旌德不少人误以为就是过去的凫山殿。其实二者完全不同,嘉庆《旌德县志》对慈湖堂同样有解释:“县东十八里,明宣德年建,嘉靖年重建。”比凫山殿历史晚了好几百年。

在旌德,与窦子明有关的寺庙不只限于凫山殿、慈湖堂,还有白华殿和栖真山西竺寺

嘉庆《旌德县志》载:“白华殿,县东三十五里,石凫山半岭,明嘉靖年建。”

山人项衢《偕友登山诗》:

须臾踏上最高峰,万里乾坤一望中。 当日窦仙飞化后,不知今古几人同。 烧丹道上化青凫,留得山名千载呼。 今日共君追旧址,壮哉不亚昆仑图。

栖真山西竺寺,嘉庆《旌德县志》记为“康熙九年(1670)知县茹鄂侯建。”孙郁写有《访子明遗迹》诗:

削壁开龙藏,层梯路可寻。 飞岩悬瀑布,晚日上琪林。 且倚红藤杖,聊为白石吟。 桐疏低欲坠,竹密细成荫。 客作新秋意,僧怀出世心。 大参诸品外,卓锡最高岑。 贝叶摊髹几,绳床横素琴。 山空无俗籁,谷静有鸣禽。 太白诗仍在,子明迹未沉。 石屏丹灶冷,凫岭翠涛深。 尘劫连沧海,浮名役古今。 遥看云起处,齐作凤鸾音。

邑人汪士鋐《同施侍读闰章游西竺寺》诗:

萝磴招筇屐,香林路几盘。 晓钟孤壑满,初日万松寒。 茗惬清泉赏,花余浅夏看。 沙城坚夙约,长忆此林峦。 施闰章亦有《旌阳西竺寺》诗: 寺占栖真地,春阴岩际归。 泉根来处远,峰顶到人稀。 山郭入深翠,仙台知是非。 夕阳看不足,半岭又云飞。

朱正杰的《月夜登栖真山》则更具浪漫情怀:

天风吹我袂,直上暮岩端。 足下云千缕,怀中月一丸。 松声清鹤梦,花影冷仙坛。 会待浮邱客,飘然共驾鸾。

不难想象,窦子明和凫山殿,在追道之人和地方百姓心中是怎样一个地位,它的影响又有多大?

凫山殿遗址位置图

慨叹“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邱”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的李白,可谓如醉如痴。汪坚等一批文人雅士均是一批忠实的粉丝,无论烦恼与否,都想来一次“身傍丹台梦亦仙”(袁启旭《西竺访月峰上人》)。生活在困顿之中的黎民百姓,更多的是把凫山殿当成华陀庙、观音庙、龙王庙等百求百验的精神殿堂。今天,面对凫山殿遗址,这样的想法不同程度依然存在。

除了凫山之外,与之相关的地名,旌德不仅有凫山村、凫阳村,还有已然消失的凫山书院。凫山村、凫阳村分别是旌阳镇和俞村镇两个充满活力的行政村,暂且不说。凫阳书院清道光前一直称旌阳书院,只是道光十六年(1836),朱旺村人朱淋捐资重修之后,才改名为凫阳书院,一直叫到辛亥革命后成立新学,书院才改名为旌阳一小。遗憾的是凫阳书院这个名字,今天又被张冠李戴为朱旺村一个老私塾的名称了。

有仙则名,有诗则雅

山有没有名,现在看是知名度,是网红打卡地。古时候那就看文人骚客写下了多少诗文。

有关凫山与凫山殿(庙)的诗,翻翻清嘉庆、道光《旌德县志》还真不少,现摘录于下:

宋元祐五年(1090)旌德知县练毖官闲时寻访过《凫山庙》:

仙人丹成去不返,至今庙貌留名山。 嗟予俯仰随缰锁,尘土驱驰止汗颜。 云烟深处路萦纡,元是真人旧隐居。 我亦放情邱壑久,官闲时得命篮舆。

同为宋代的汪襄(绩溪人),宣和四年任旌德县尉时作《游凫山庙》诗,记述了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军纵火凫山庙,但庙像无毁的灵异事件:

篮舆陟重冈,灵壑极深渺。 崚嶒势居尊,俯视众山小。 楼阁何峥嵘,松桧各环绕。 云古有真人,结茅避纷挠。 丹成独仙去,霞袂轻飘渺。 至今存庙貌,香火事昏晓。 士民夙信向,水旱必祈祷。 图经偶遗逸,终始竟莫考。 宣和辛丑春,强寇干天讨。 旌旗蔽空来,纵火欲一撩。 神仙严卫护,殿宇卒完保。 豺狼随殄灭,父老惊绝倒。 酹酒谢神贶,鼓吹绝云杪。 我来肃精诚,瑶阶瞻睟表。 聊记灵异迹,避间一挥扫。

经过宣和年间的兵火,凫山殿的灵验度在百姓心中更加坚不可摧了。

凫山的山、石、泉、木,风光旖旎,是文人雅士寻幽觅胜的佳境,汪坚《游凫山》就有点乐而忘返了:

石凫之山拔南州,千状万态真奇幽。

稚峰笔立中天秀,青苔远揽吴山秋。

白华仙人遗旧址,灵风飒飒吹香芷。

下有龙潭千尺深,春雷一震兴云雨。

晴风佳日色更妍,呼童携酒登其巅。

一声玉笛来孤鹤,万顷烟花迷远川。

却扫青苔坐白石,石间历历有仙迹。

吾欲从之不可得,把酒临风三叹息。

松坞先生意气豪,邀余又饮山之坳。

世间万虑都澌尽,不觉归来明月高。

年代久远的凫山殿屡建屡修,当属建筑常态,南宋李宏写《凫山庙(有序)》就有点田野调查、保存记忆之意了:

显道庙,盖晋之隐者,不显其姓,后世无考。时窦子明罢令,炼丹陵阳峰,与之邂逅,遂相与友,往来麻川之望仙、弦歌,徽水之栖真、高岭,皆有迹焉。庙存古碑,具载其事,虽刓裂,尚可读。政和间赐额,乡人因大其祠,以歆朝宠、答神贶。今碑已徙置楼基下。里有裘氏者,年八十余,尚能言之,乃悉如前所说。予惧后人无所考征,辄成长句,以记其实,庶几传信矣。 凫山高与苍旻齐,根盘百里雄坤舆。 油然出云为风雨,泽周一境无凶饥。 重楼复殿踞山腹,蜿蜒攫护神之祠。 威灵如在骇闻听,至今父老能言之。 断碑刓缺尚可读,湮埋岁久人谁知。 高高一峰独秀出,上有蝉蜕真仙居。 仙闻尝任石埭尹,化流德洽真民师。 持竿戏投白龙饵,隐雾深韬玄豹姿。 手披蕊笈校丹篆,足蹑飞升腾紫微。 相逢邂逅一笑粲,真将莫逆论心期。 从兹来往因无间,遗踪所至犹可推。 弦歌标乡里犹在,望仙记石名独垂。 栖真奇伟曾税驾,绝顶尚留丹灶基。 近郊眢井数盈九,石甃坚深端可窥。 神既庙食还旧隐,仙亦偶坐应祷祈。 合堂荐享异肴蔌,乞灵修敬倾里闾。 政和天子谨祠祭,郡县有请咸弗违。 一朝飞章达旒扆,往往乙夜曾躬披。 俞音载锡降芝简,宠贲徽名昭典彝。 神兮仙兮服君赐,福庇斯民无已时。 仙将出游神速往,霓旌绛节相追随。 神既来归仙至止,衮衣羽帔瞻光仪。 繄予顶谒亦云屡,淋漓醉墨聊一挥。 词虽芜颣事摭实,庶几传言祛群疑。

凫山殿遗址

同时代王鸣盛的《游凫山》纯为赏景抒情之作:

舒凫本水禽,塌翼同斥鴳。 忽作高举形,轩翥在云汉。 我行入山深,险艰饱所惮。 兹峰尤卓诡,叠巘挂天半。 铁臂断攀登,线路曲萦转。 岩倾巨石出,磊磊坠绝涧。 悬溜裂崖来,千丈触石战。 殷地疑霆惊,飞空类珠溅。 出谷见曦轮,造顶识山面。 决吻复顅脰,非鹅亦非鹳。 流传窦子明,大药于此炼。 蕴真遂遗尘,白日生羽翰。 学仙苦未成,愁辛旅颜变。 鸿驾空紫烟,翘迹徒仰羡。

凫山冬景在清徽宁道窦遴奇《冬日游凫山》中有着磅薄之势:

地以名贤重得名,逶迤数里近旌城。

天空一鸟平芜下,云散千峰画里行。

旭日近含梅蕊出,余寒远带雪花轻。

梵宫此日闲登眺,不减南楼庾亮情。

行文至此,有必要对凫山的地理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石凫山脉,在旌德县城东北12公里,是青弋江和水阳江水系的分水岭。山脉大部分盘踞旌德东北部,最后绵延至旌、宁县界。从旌阳镇螺丝形起,经主峰石凫山(1087米)、东门岗(922米)、鸦鹊山(754米)、无名峰(782米)、云乐大岭头(546米)、罗子山(400米)、乌岭头(709米)、无名峰(832米),止于俞村镇桥埠沙坞坑北侧。走向北东,至罗子山转成近东西向。全长18公里,地跨旌阳、蔡家桥、俞村、云乐4镇,宽从6公里到1-2公里不等,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登凫山顶东眺宁国、南望绩溪、北观泾县,西看黄山。目极百里,气势雄伟,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

石凫山脉(曹积宏摄)

过去,凫山是文人雅集的一个好去处,也是苦难百姓的精神避难所,两者叠加使得凫山一直盛名不衰。今天,凫山的价值既有过往的人文价值,更有绿水青山的金银价值,凫山看云海、凫山望日出、凫山赏杜鹃、凫山观雪景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假如旌德能够综合凫山的山、石、泉、瀑、林、竹及历史文化,科学规划长远实施,把凫山山脉打造成一座休闲养生之山,或许有朝一日可能成为皖南的莫干山

主要参考书目:

1.清洪亮吉、凌廷堪总纂《宁国府志》,黄山书社2007年1月版。

2.清嘉庆陈柄德主修、赵良[雨/澍]总修《旌德县志》,黄山书社2010年6月版。

3.《旌德县志》,黄山书社1992年版。

4.《旌德县地名录》,旌德县地名办公室编,1986年印。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安徽省徽学研究会理事、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

揭西德威古庙,一座独具地方人文精神的百年古庙

德威古庙,位于广东揭阳揭西县东园镇东桥园乡。面朝榕江,榕水茁茴佛光普照庇闾里;背靠莲峰,莲峰插汉神力长挥佑梓民。庙内雕梁画栋,屋顶嵌瓷瑰丽,是一处集释、道、儒文化于一体且带有人文精神的历史古迹

古庙供奉元天上帝、三山国王,以及护法神:赵、马元帅爷,相传霖田都三王爷是一身水流神,民国后期在榕江南河流向东园镇西兴村,得佛祖示,暂寄居敬奉至今。

德威古庙于清朝道光已酉年(即公元1849年)冬月落成,由第一代比丘尼祖师主持兴建,生员林向荣等善信诚心喜敬建成,至今已有168年的历史。古庙有比丘尼长驻在此弘扬佛法,到了抗战时期,古庙也是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的联络点。自从最后一代比丘尼“米妇”师父的圆寂后,古庙由揭西县棉湖镇的许师父与东园镇后畔园村的林二谷等先辈在此管理。

随后在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兴建了揭西县东园镇东园善堂又称东园善社,东园善社以弘扬佛家慈悲济世、积德行善的精神为宗旨,奉行济困扶贫、抚孤恤寡、施棺、收殓弃尸、葬埋无名骸骨等善举。在20世纪50年代至文革时期,暂停庙务,公元1996丙子年春,喜逢盛世,重收回庙权,众善信诚心、重修宫庙、重妆金身。并举办盂兰盛会,也称施孤,祈求庇佑合境平安;施济周边贫困乡民,超度无主缘遇仙人。

公元2015年,古庙重光,增设消灾增福堂、西方接引堂,供奉东方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佛光普照佑合境,慈航普渡济群生。

时光流转,物换星移,德威古庙虽历经沧桑,不变的是香火的延续和潮汕善堂文化、慈善精神的传承。

作者:郭亨海;来源:今日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