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老屋堂轩

吴家老屋堂轩

吴家老屋堂轩位于望江县高士镇花园村,年代为清。2012年10月23日,吴家老屋堂轩被公布为安庆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家老屋堂轩,吴家老屋堂轩简介,吴家老屋堂轩-安庆市望江县吴家老屋堂轩旅游指南

古韵与新风并存,吴家老屋——一抹神奇的色彩

在仙雾腾腾的青山脚下,余塅上源吴家老屋自然村。它宛若一个城堡,又好似一座皇宫

吴家老屋位于修水县余塅乡上源村十二组,是余塅乡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十座古屋之一,涵盖85户323人。

通过吴家大屋新村点的打造,旨在以点带面,在余塅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升余塅乡休闲旅游软硬件实力。

产业兴旺

余塅乡力求打造以“万亩花香”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事业,做足产业发展助脱贫工作,上源村紧跟党委政府的方针,将上级思想落到实处。

上源村还成立了汨源菊花合作社,在黄土咀种植金丝黄菊70亩,该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广泛吸收贫困户加入。

蜜桃基地

荷花基地

我想与你一起

去吹吹风

还鼓励广大群众种植油菜红叶石楠红花草、良种水稻等作物,栽植油茶桃树梨树桂花等,按照“山顶松杉带帽,山腰油菜环绕,山下桃红桂飘,路旁绿树成荫,河边柳绿花开”的思路,建设“四季花香四溢”的秀美宜居上源,还大力发展生猪、黑山羊蜂蜜养殖,实现户户有产业助力脱贫增收。

生态宜居

走近上源新村点,眼之所及是原生态的好山好水,履之所至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丽村庄,生态文明理念深深渗透进了上源村整体建设中。

青山绿水

1

生态宜居

2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起乡愁”,这一主旨得以升华,亮点纷呈,格外抢眼。

上源村两委一直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惠民利民的安居工程来抓,不管是中心村建设,还是乡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都把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美丽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从农民最急需、最关心的事情入手,让更多农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放心水、住上了安全房,让更多的人愿意扎根农村,改善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生活幸福感。

对于村庄发生的变化,老百姓由衷的说出:“美丽乡村变化大,农村不比城里差”。

乡风文明

村里的文化广场,是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贴满的新时代的思想和追求,体现的是当地人紧跟时代向前走的坚定信念。

村规民约

同时加强红白理事会建设为总抓手,健全理事会组织,制定工作章程,明确村民办理红白理事的标准、流程及奖惩规定等,每月末周五定期专题议事理事,营造全程尚德有爱的氛围。利用农闲时期,联合派出所大力整饬赌博不良风气,倡树勤劳向上之风。

悠久的岁月,让这个西南边陲的村庄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流传下来的文化和历史不会随着时间消逝,只会让这个恬静的村庄变得更加内涵和动人。

下界头老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余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十座古屋之一,曾是余塅公社社队活动场地。

老屋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占地面积近五千平方米,所谓“上下三重四横厅,四节八巷四迷宫。”青砖碧瓦,色彩典雅大方,造型别致,融古朴、简洁、富丽、大方于一炉,可谓匠心独具,堪为天成。单是这样的保存完好的百年以上老屋村境内有四座。

那些悠然矗立的千年古树像村民的忠诚护卫,守护着这方水土自古以来的平安稳定,又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历史长者,诉说着上源古村的前世今生和兴衰成败。

为传承余塅灯戏,余塅乡采取古屋搭台唱古戏的方式,在余塅乡百年古屋内搭建百姓大舞台,并定期举办余塅灯戏演出。让百年古屋成为余塅灯戏的固定演出场所,既提升了百年古屋的人气,也丰富了余塅灯戏的历史古韵,使两者相得益彰。

余塅灯戏,民间灯戏,历史悠久,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剧目多为民间艺人创作,有《正德遇饭》、《董永行孝》、《杨剪打刀》、《三喜临门》等八十多个剧目。声腔以修平边界方言和川剧官言为基础,提炼为舞台语言。反应农村生活,泥土气息浓郁,是当地迎新年,闹元宵及各种喜庆活动的捧场喜剧,更是农村人民,休闲娱乐,弘扬正气,延续至今的传统特色文化遗产。2017年已经成功申报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弥补村民的文化短板,吴家老屋设立了文化服务中心、灯戏展览馆和农耕文化室等,在提高了村民文化素养的同时,还丰富了日常生活。

乡村一角

治理有效

上源村新村点以移风易俗为切入点,积极推行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禁止燃放烟花礼炮,大力加强乡风民风建设。今年以来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并予以村名确认签领和公告上墙,开展了好家风家训征集、文明家庭创评、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推动“软环境”与“硬环境”同步发展,全面提升本村乡风文明程度。

为了建设真正的新时代农村,村民共同努力,付诸实践,更是设立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和村规民约,在规范大家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当地的社会文化。如今,宣传板的多数宏伟建设已经实现,新农村建成指日可待。

生活富裕

绿瓦红砖,庭院座座,表明了当地人走在前列的经济平和生活质量。

房屋之间架有小亭,无疑是人们欢嬉谈笑的绝佳之地。

屋外绿树成荫,屋内乾坤重重,桥面一尘不缁,桥底流水淙淙,各类建筑特色独具,古韵气质尽显。

吴家老屋——

时光也无法抹去的精华,

只会在岁月中愈发坚韧,更加美好。

未来,我们等你登场!

拍摄:乐修水莎莉

合作电话:13767226288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修水故事

客家老屋苏家围

苏家围风光。

来自网络

7月底,我们“重走客家迁徙古道”首发团一行抵达广东河源市。河源是岭南客家先民最早的涉足地,也是东江流域客家人聚居中心,有着2000多年客家文明史。河源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

苏家围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距市区26公里,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后裔居住地。一进苏家围,我们就看见一群鸡在草地上觅食,桥下有流水叮咚,河边有巨大的水车吱吱转,整个村子山水环绕。东江与久社河在苏家围南面交汇,一湾碧水点缀了客家原本刚性的建筑,使它平添了几分秀丽和灵气。村里两河四岸翠竹成荫,处处体现了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怀。清澈平缓的江水,简朴陈旧的民居,根深叶茂的古榕,错落有致的稻田,摇曳多姿的翠竹,营造出平静、优雅的意境,让人感叹:难怪它有“南中国画里乡村”之誉!

苏家围不是客家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明清特色方形府第式围屋。保存至今的18座古民居中,永思堂最古老,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祠,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之地。堂屋主体为三幢,其形类似北方四合院。民居里摆放着许多古时用过的花轿、雕花床等物品。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上百人甚至几百人都可同居一屋,令人叹为观止。永思堂里张贴着苏氏家谱,记载着苏氏宗族800多年的历史。100多张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地契、房契,是苏家围人勤劳致富的历史见证;60多块官位、学位牌匾上闪现着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

那些乡间小路边民居老墙上触目可及的“当年纪事”“当地纪事”“农耕纪事”,是苏家围人历史记忆的传承印迹,讲述着国家民族的沧桑巨变、乡间百姓的悲欢离合。还有那客家古老民居、农耕农事长廊等,都让我们体会了客家的纯朴与自然。看惯现代都市风光的我们,穿行在这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对其精巧结构、奇妙布局及淳朴乡情印象深刻。

苏家围现存5棵大榕树,均有1000多年树龄,其中最出名的是五显榕和鸳鸯榕。五显榕是当年苏天荣上岸看见的第一棵榕树。现在这里建有山歌台,客家妹子常在这对着悠悠东江水,高唱悠扬的山歌。游人至此,也可学着与客家妹子对唱,感受一下客家人借歌传情的美妙与浪漫。

东江水碧绿清澈,站在望江亭上放眼望去,两岸清幽,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望着下游那大片芦苇,江风吹过,芦苇一起一伏,别有情趣。正是:江亭凭栏景醉眸,童戏江水翁打鱼,河滩两岸风光秀,草木飘香胜境幽。

​记忆里的老屋:衡东“许家新屋”

记忆里的老屋

记得儿时住过的老屋是有着几百年历史古建筑,名曰“许家新屋”。位于衡东县霞流镇梽木山村,它是赣派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数千平方米。从空中俯瞰,它像只大螃蟹,房屋似蟹身,槽门围墙及其两侧的杂屋像螯手。

▲图片来源网络

槽门前有屋门塘等三口串连在一起的水塘,它们成了“许家新屋”的人们清洗衣物的去处,也是孩童游水的好地方,更是灌溉田地的好水源。老屋西侧,则有水面更大、水位更深的清水圫塘为我们提供生活饮用水。它通过埋在塘坝下的高低不一的两个排水孔洞,进行自身水位调控及对屋门塘水量进行补充。

老屋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菜园、田地相绕。特别是西北面的二十余棵苍老的古樟树绕着老屋,更衬托出了老屋的沧桑。古樟树的围度多在3米上下,要2-3个成人才能合抱,每棵树的遮荫面积都有几十平米。它们有的挺拔,高达二十米以上,是鸟儿的乐园;也有的匍匐着把树枝伸向水塘,成了男孩们天然的跳水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

凡有客来,拾级而上,进入槽门。槽门宽高约二三米,门墙用青砖砌成,厚度达几十厘米,门框则用大条石砌筑,显得坚固沉稳。站在槽门向外望去,千亩良田尽收眼底。从槽门往里看,老屋正面外观形状呈“凹形”,由东西两侧的厢房及厅屋的先大幅度后小幅度的两次不均等、但对称的延伸,形成了凹形的向前向外错落递进的凸出形状。东西两侧两次延伸部位各相向对称开设了两张大门,木门和门槛石均经过精雕细刻,美观大方。由大块青砖砌成的正屋两侧的大墙墩子和东西凸出部位厅屋的大墙墩子,其宽度各有二十余米,高有十多米,墙面白里夹红,墙顶飞檐雕塑形状各异。这4面大墙墩子的矗立,凸显了老屋的高大壮观,远看“许家新屋”好不气派。

▲图片来源网络

老屋正面与槽门间有一块多边形平地,面积约有一个足球场大小,这里是大人们谈天说地交流思想情感的地方,也是各家各户晾晒衣物的场地,还是孩子们游戏玩耍的主阵地。从槽门踩着约2米宽,由大块土灰石板拼接,两侧镶嵌条石的石板路,走20余米就可进入正屋大厅。

正屋有三进。一进为大厅,大厅门庭看上去很宽大,形态简易而庄重;中正大门宽高约三四米,门板结实厚重,粗大的门槛石经能工巧匠雕琢而成。大厅面积有四五百平方米,建有戏台及阁楼。大厅内空高度在10米以上,青砖瓦屋全靠榫卯木结构的各式木梁支撑。起顶梁作用的是立于大厅中间和大、中厅之间的木板隔墙里面的各两个大廊柱,廊柱腰围1米以上。四大廊柱撑起两根南北向跨度20余米的横梁,横梁直径达50厘米。横梁上的榫卯木架支撑起大厅内最高的东西向的栋梁和屋顶的房梁。粗大的栋梁上面描有图案,藏有吉祥物品。大厅是族人开会议事的场所,也是红白喜事宴席之地。大厅雕梁画栋的制式和粗大结实的廊柱、横梁,衬托出厅堂的庄严与宏大。

▲图片来源网络

二进中厅设有天井,天井排水很畅,从未见过有堵塞或异味现象。大、中厅利用两大廊柱夹木板组成隔墙,几块可装卸的高大木门板,构成了大、中厅相连的通道

三进是小厅,俗称“神台屋”,是摆放祖宗牌位的地方,也是族里老人故去后,在人世间最后的停留之处。所以,小孩子大多对“神台屋”心有敬畏与恐惧。

正屋东西两侧建厢房(横屋)和大小不一的厅屋若干。厢房和厅屋以东西两侧修建的三条南北向、深长约50米的巷子相联相通。每条巷子建有约2米宽5-6米长的二三个长条形天井,用于排水、采光、通风和积肥。巷子与巷子间有规律地设有过道相连。

正屋后面,则修建了一条东西向巷子,一排厢房依巷而建。

厢房和厅屋结构多样、布局合理、方便实用。上百间的厢房、厅屋,为四五百族人提供了充足的生活歇息场所。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厢房大多建有阁楼,阁楼用几片明瓦或小窗采光,光线大都不够明亮。木楼板踩上去吱吱作响,叫人好是担心,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行走。特别是春秋季节的夜晚,老鼠活动猖獗,它们打起架来叽叽的叫,上窜下跳,砸的楼板咚咚的响,有时还掀起满屋灰尘,的确让人有些胆怯害怕。

▲图片来源网络

据说当年老屋修建之时,在西北角还建有一个后花园,足见先人那时人兴财旺,实力非凡。

“许家新屋”, 已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拆除,未留存任何影相资料,谨以此文粗略记录,视为纪念。

许东华

2020年10月于湘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