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老屋

黄家老屋

黄家老屋位于龙潭村下街组,建在龙潭河右侧河谷台地上,背山面水,坐西朝东,面阔24.60米,通进深37.80米,建筑面积约997平方米。屋前原为一条石板路,是旧时的通商要道,所以屋子前幢外檐采用重檐结构,方便了行人遮荫挡雨,更让人们联想到宋太祖在徽州避雨的故事传说……。

黄家老屋的“幸福大院”

村民捐资百万建“幸福大院”

月山镇上元村黄家老屋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村庄集中地环境差,经济薄弱,村民组的老年人生活条件有限,文化活动匮乏,截止目前尚未赶上美好乡村建设这班车。“总想为家乡做点事。”从黄家老屋走出去的企业家黄定伦一直有个心愿,就是组织黄家老屋在外经商的大小老板们集资为家乡修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2015年清明节期间,黄家子孙都从各地赶回家中祭祖。黄定伦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可以搞,我出15万。”在深圳发展的黄定祥当即表态。“我出10万,我在老家,建活动中心具体事宜我负责操办。”黄定伦承诺。随后,黄家老屋几个年轻人都你一万我两万的表示支持。

“村子入口处就是7、8间旱厕,和一个大垃圾场,还未进村先看垃圾,还未近村先闻臭气。这个地方就是黄家老屋的一个脓包毒瘤。又臭又脏的太难看,把这些厕所拆掉,垃圾清除,就地为黄家老屋建一个幸福的大院吧。”选址之后的几个月里,黄定伦跑规划、跑设计、定方案、搞拆迁。“一般来说拆迁都是个难题,但我们这次拆迁没花一分钱,没费一点事,大家都主动拆除自家的厕所,为幸福大院让路。”黄定伦骄傲的告诉记者,建这个老年活动中心,全村民组的人都齐心协力。当年10月23日黄家老屋幸福大院正式动工时,全村民组99.9%的人都捐了款,包括低保、五保户都自发的捐了款。包括建房装修,周边环境的整治,道路的硬化等,幸福大院总建设共计需要110余万元。2016年腊月幸福大院完工时,资金缺口尚有缺口20多万。黄定伦自费在家摆了几桌饭,把回乡过年的小老板们召集在一起。“剩下的缺口我老婆掏5万,你们看是不是再凑点?”黄定伦先干了一杯。“我再出五千”、“我老婆出一万。”……一顿饭下来,资金缺口就解决了。

“以院养院”自给自足的经济循环

“幸福大院”竣工后每天都向村民开放,村里人可以来院里吹免费空调,看免费电影,玩免费棋牌,听免费黄梅戏。黄家老屋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个月还可以来这里免费吃两顿大餐。黄家老屋的“幸福大院”不仅是组里的老年活动中心,还是组里人议事、办大事的场地,村民们红白喜事、升学、添子、聚会等活动都可以在“幸福大院”内举行,现代化的大厨房免费提供给村民使用,在这里办大事省钱省心省力还热闹。

黄方银老父亲去世,黄方银去市场买菜买调料,自己找了两个村民掌厨,在大院一楼厨房里加工。“以前红白喜事在家里办酒,堂屋小,客人多要吃流水席,很不方便。现在这个大院里厨房很大,一楼可同时开十几桌,板凳桌子一应俱全。除了油盐酱醋和菜,自己不要准备任何东西的。”黄方银告诉记者,在这里办酒500块钱一桌已经是非常丰盛了。堪比饭店里一千多块钱一桌的饭菜。像黄方银这样在幸福大院里办酒席的人特别多,从春节到现在一共办了30余次。

一切都免费,源自“幸福大院”自身的经济循环体系,该体系可以保证大院维护上自制自管,经济上自给自足。

为了给后代留下记得住的乡愁,“幸福大院”落成时,购置了龙灯、狮灯和锣鼓等乡村文化设备,成立了乡村戏班,现在逢年过节,村民们就自发的组织起来,在村子里舞灯唱戏。

“龙灯狮灯每到一户,房主多则几百上千,少则几块几十块,自发自愿的出点钱,这些钱舞灯唱戏的人一分不拿,全部上缴到大院,作为活动中心日常开销的经费。”黄定伦自豪的告诉记者,黄家老屋的村民们都很齐心。这样不仅丰富了农村过年过节的文化氛围,还为“幸福大院”增添了收入。

“幸福大院”一楼是老年活动中心,二楼是可以对外营业的餐饮包厢。二楼平时对外承包,承包金上缴幸福大院,作为反哺一楼活动中心的经费。除了这些,黄家老屋在外地经商和工作的乡贤们过年回乡后,都根据自己的能力或多或少的自愿捐出一点善款到幸福大院。“我们平时在外地发展,家里的老年人都还在村子里,农村条件有限,他们娱乐休闲的资源匮乏,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幸福大院,老年人在家就不孤单了,我们有力出点力有钱出点钱也是应该的。”在外地经商的黄定祥说。

“幸福大院”实行院务财务公开,所有资金来源和支出必须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幸福大院”的牵头人及管家黄定伦说:“腊月回乡后,乡里乡亲的都聚集这里谈天说地话发展,现在这个大院就是我们幸福的大家庭。”(来源:安庆日报)

建始花坪有一处黄家老屋:历经300多年沧桑,值得保护和关注…

布满历史沧桑感的黄家老屋

建始花坪,三百年老屋话沧桑图/文:康林 于静华 文林

在施州大地,留下了许多颇具特色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是一处难得的文化遗产,颇具历史和美学研究价值。

建始县花坪镇马背龙村,有一处历经300多年历史的黄家老屋,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至今保存完好。

房子不但美观,而且牢固,融合了设计学和美学之精髓,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结晶。老屋为何人所居,有过哪些传奇故事?笔者将带你领略老屋的魅力。

俯瞰老屋天井房↓↓↓

邂逅300多年的黄家老屋

黄家老屋坐落在恩施州建始县花坪镇马背龙村,在当地被称为“一口印”的老宅。

黄家老屋是由四个天井组成的正方形建筑。

天井屋,是古代中国民居建筑。平面房屋组成类似北方中国民居中的小型四合院,但中间院落较小,形成天井,故称之为四合天井屋。它的结构,却与北方民居不同,具有江南民居的结构特点。天井四周各边房屋很多,且每间房屋之间互通。此种类型的民居多为清朝时期大户人家所居住,现保存完好的已不多见。

走进黄家老屋,触摸它的脉络,会发现,房屋由石头和泥土砌成外墙,内部分别用木头和木板作为梁柱与四壁,虽然时间久远,但木质纹理仍清晰可见,散发出悠久古远的气息。

老屋

老屋一共现存大小24间房,分别为四户人家居住,各成体系。大家互为邻里,又各有私人空间。当地老人介绍,以前,老屋周边的农田和山林里曾有48口塘堰,老屋被环抱其中,塘堰一年四季池水满塘,深不见底。可以想象,黄家老屋在建造之初的选址上也是颇费了一番功夫。

老屋的主人为黄姓人家,现已繁衍到17户。如今,老宅里留守的人以年迈的长辈居多,他们不愿随儿女到城镇居住,对老屋有一种丢不掉、舍不下的情怀。

一块块牌匾见证昔日繁华

黄家老屋的正门上有一块牌匾,上书“读兆东观”四个大字。进大门后的第一厅屋上面悬挂着一块书有“观国之光”的牌匾;第二厅屋上悬挂“凤武揆文”牌匾,据说是当年这块牌匾被摔坏,当地一位教师信手便在一块木板上写了这四个字;第三厅屋上面悬挂的是“两凤连飞”的牌匾。

传说当年黄家的两个儿子在外赶考,有一天早晨,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在堂屋大叫,见此情景,一位老人说,这事(赶考)要么没指望,要么都会中。说来奇怪,第二天真有快马来报,黄家两个儿子同时中了秀才。第四厅屋也是堂屋,屋子正中香火台上,悬挂的是“祖德流芳”的牌匾。

“观国之光”的说法出自《周易》中的观卦爻辞,“观”是观察的意思,“光”指的是民风中好的方面和礼仪制度中的先进部分。一个邦国或地区,只有做到政治清明、风俗淳厚、人民生活富足满意,才能吸引很多的人前来观光。“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是说运用观光他国的方法,最终达到借鉴的效果。可见,中国古代观国之光的概念带有很大的人文内涵。现在我们讲观光,其义指向与旅游一词相近,指的是观瞻一个国家或地区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光辉灿烂的人文景观。兴许,观国之光,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旅游观念。

岁月

今年75岁的黄开龙老人见有客人专程远道而来拍照,便跑到楼上翻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一面堂鼓和铜锣,他说:“前几年,有人出两万块钱要买老屋门口的石鼓,我都没动心,不仅我不能卖,我的儿子也不会卖,这是祖宗的产业,是我们黄家老屋的宝贝!”

在建始当地的习俗里,过去只有家里出了举人或秀才,方能悬挂牌匾。黄家老屋曾出过文秀才黄文琳和武秀才黄文琅,文秀才是中央内阁中书,挂在厅屋上的“奋武揆文”牌匾就可联想到其中的含义。

从黄家老屋大门和四进厅屋上的五块牌匾,还有大门口的一对石鼓,可看出当年黄家老屋是何等的辉煌荣耀。

据现在房子主人黄正礼介绍,房屋后山不远的山林里有一墓碑,上面记载着黄家老屋祖先的生平。生于康熙六年的黄大俸曾一直居住在这栋老屋,距此推算老屋的历史至少在300年以上。当地虽然对黄家老屋也有四百多年一说,但尚无史料记载。

一段段历史诉说古老故事

黄家老屋虽历经了300多年,但大门的两扇木门上,仍依稀可见中国神话中的“两大门神”:秦琼与尉迟恭的画像。

古代,为了祈求一家人的福寿康宁,许多地方的人们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所以,门神的形象永远都怒目圆睁,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黄家老屋的每一个角落都见证着这座古宅的沧桑。

痕迹

老屋距花坪集镇10多公里,古朴沧桑中仍依稀可见它往日的辉煌,尤其是黄家老屋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更值得人们去保护和关注。

一块块布满青苔的石板,一间间斑驳的木房,走在黄家老屋,时间仿佛静止一般,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里的一木一瓦都见证着村庄的历史。

这些排列错落有致的房间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时光荏苒,岁月静好。老屋,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承载着村庄一段又一段的历史,见证了昔日的繁华和变迁。

也许有一天老屋会被林立的高楼大厦所代替,从人们的眼前消失。但这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建筑,难忘的老屋生活经历,终将留在曾经在老屋居住过的人们的记忆中。

来源:恩施日报

客家老屋苏家围

苏家围风光。

来自网络

7月底,我们“重走客家迁徙古道”首发团一行抵达广东河源市。河源是岭南客家先民最早的涉足地,也是东江流域客家人聚居中心,有着2000多年客家文明史。河源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和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变化,有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

苏家围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距市区26公里,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后裔居住地。一进苏家围,我们就看见一群鸡在草地上觅食,桥下有流水叮咚,河边有巨大的水车吱吱转,整个村子山水环绕。东江与久社河在苏家围南面交汇,一湾碧水点缀了客家原本刚性的建筑,使它平添了几分秀丽和灵气。村里两河四岸翠竹成荫,处处体现了苏东坡“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情怀。清澈平缓的江水,简朴陈旧的民居,根深叶茂的古榕,错落有致的稻田,摇曳多姿的翠竹,营造出平静、优雅的意境,让人感叹:难怪它有“南中国画里乡村”之誉!

苏家围不是客家常见的圆形围龙屋,而是明清特色方形府第式围屋。保存至今的18座古民居中,永思堂最古老,建于1481年,是为纪念苏家围八世祖苏东山而建,故又称东山苏公祠,是苏家围人举行祭祀、议事之地。堂屋主体为三幢,其形类似北方四合院。民居里摆放着许多古时用过的花轿、雕花床等物品。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上百人甚至几百人都可同居一屋,令人叹为观止。永思堂里张贴着苏氏家谱,记载着苏氏宗族800多年的历史。100多张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地契、房契,是苏家围人勤劳致富的历史见证;60多块官位、学位牌匾上闪现着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

那些乡间小路边民居老墙上触目可及的“当年纪事”“当地纪事”“农耕纪事”,是苏家围人历史记忆的传承印迹,讲述着国家民族的沧桑巨变、乡间百姓的悲欢离合。还有那客家古老民居、农耕农事长廊等,都让我们体会了客家的纯朴与自然。看惯现代都市风光的我们,穿行在这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对其精巧结构、奇妙布局及淳朴乡情印象深刻。

苏家围现存5棵大榕树,均有1000多年树龄,其中最出名的是五显榕和鸳鸯榕。五显榕是当年苏天荣上岸看见的第一棵榕树。现在这里建有山歌台,客家妹子常在这对着悠悠东江水,高唱悠扬的山歌。游人至此,也可学着与客家妹子对唱,感受一下客家人借歌传情的美妙与浪漫。

东江水碧绿清澈,站在望江亭上放眼望去,两岸清幽,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望着下游那大片芦苇,江风吹过,芦苇一起一伏,别有情趣。正是:江亭凭栏景醉眸,童戏江水翁打鱼,河滩两岸风光秀,草木飘香胜境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