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发墓

张朝发墓

张朝发墓

年代:清

座落地点:福鼎市秦屿镇瓜园村

简介:墓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平面呈“风”字型,三合土结构,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墓室有两封门,分别葬有张朝发及陈氏夫人灵柩,墓前有碑坊式青石神龛、石狮子及望柱各一对,保存较好。

张朝发(?~1840),字骏亭,福建惠安人。幼随父徙居福鼎县。道光十八年(1838)任台湾水师协副将。道光十九年(1839)任定海总兵。次年六月,英军入侵定海港,率兵水战,中炮伤股,一月后卒于余姚。

保护范围:南至公路,东至墓外20米,北至山坡顶,西至墓外20米。

2009年,张朝发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筠连张姓发源地惊现清朝六品官员豪华大墓和140多年前的书稿真迹!

清朝六品官员是什么官?

筠连姓张的有什么关系呢?

140多年前的手写稿是什么样?

修建的豪华古墓地震影响了吗?

请看筠连百姓网探访的珙县神秘之地----古称“珙邑育贤乡”。

据权威部门所属的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全国6150个姓氏中,张姓现有0.954亿人!占全中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是仅次于李姓(1.015亿)和王姓(1.009亿)的第三大姓氏,足见张姓人口数已经相当庞大了!

(腾达镇小溪村卫星图)

筠连的张姓人口有多少呢?应以万为单位计数了吧!大家知道吗?筠连县腾达镇的小溪村和海灯村,是有史以来张姓人的筠连县境内最早的聚居之地。今天,小溪村依然居住了数千张姓人,海灯村略少,只居住着数百人。

(腾达镇海灯村实景航拍图)

小溪村和海灯村张姓人的先辈们又是由哪里迁居而到筠连呢?遇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筠连百姓网探访了筠连张姓发源地。我们去的这个地点,是位于宜宾市珙县境内一个历史中被称作“育贤乡”的地方。关于天下张姓初始发源地,一种说法是河北清河,一种说法是湖北孝感。据传,古“育贤乡”的张姓始祖就是在四百多年前由湖北孝感入川而来。

进入古“育贤乡”的大山,起用了无人机,从空中航拍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层层山恋间,山高林密,林地和耕地层次分明,森林覆盖面积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我们在山中感觉到这里的天气非常凉爽、空气特别新鲜。

这里的新农村环境建设得非常好,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村民的居所就像小别墅一样舒适,让我们非常羡慕居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生活在鸟语花香和青山绿树之中,在家里就可以呼吸到植被净化出来的清新空气。

这里山高林密,加上古“育贤乡”的面积那么大,我们要寻找的筠连张姓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联系上了村上的一位张姓大哥,请他为我们的探访活动提供帮助。

首先,张哥带我们到了一处古建遗迹旁,张哥说,这里是张家老祠堂,也称“上祠堂”,是张家发源地的见证之一,这里历经了100多年风雨,如今只留下了石墙。

原来,这里是上百年前修建的张家祠堂的旧址。只见这里有一圈用块石垒成的石墙,屯成了一块平地,生活在山区的古人,用这种建筑方式可以增大地平面的使用面积。经历了多次历史的劫难后,地上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仅留一块平地,台阶上的石板已长杂草,但异常稳定。

随后,张哥带我们来到了古祠旁边一处气势恢宏的古墓墓地,这里长眠着一位清朝六品官员。墓地绿树荫蔽、藤蔓攀爬,前有山门、后有照墙,占地面积约有100平米,全由石头扣合而成。

如此规模的古墓,我们还是第一次见,站在山门外面都能感到一种攫摄人心的震憾力量。时间扫过岁月的荒芜,顽石雕琢成恢宏的坟墓,这里彰显着张氏先辈非富即贵的宗族历史,也蕴含着张氏宗族奋发图强、敢为人先的宗族精神。

墓前距离墓碑数米远处的山门上,有寓意深刻的楹联、更有精美的人物群像浮雕、还有苍劲的“流芳百世”石刻。山门采用巨石为材料,按传统的中国对称样式筑成。外观大气、线条流畅。最近的几次地震没有对它产生任何影响,山门巍然不倒。

墓地后面是一面高大的照墙,墙体由巨大的石条扣合而成,石与石之间的缝隙很小,上下样式层次分明,以浮雕作装饰,足见清朝石匠技术之精湛!为何古代会有这种高规格的照墙结构,我们也不得而知。

在照墙的中上部份,有一块两米见方的石板,石板外侧雕刻了精美的浅浮雕花纹作为装饰,被浅浮雕包围着的是“与石木居”四个大字,字体饱满方正。这些,都意味着墓主的身份绝非寻常,墓里长眠的张姓先辈是谁呢?

这是一座双棺墓,正面的碑体为我们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皇清例赠---六品”!是清朝的六品大官呢,按清朝的品级分类,六品分为“正六品”和“从六品”共六种职位,有中央任职、地方任职、军事官员三类。

中央官 地方官 军官

什么是例赠呢?清朝实行“循例推恩”,为了激励朝廷官员及其家人更好的效忠朝廷,参照官员本人的官阶,把官爵授给官员本人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或妻室称为“例封”,死后的墓碑上则称为“例赠”,“例封”是朝廷对官员亲人授予的一种无奉无职无权的荣誉称号。

墓碑上的“例赠六品”虽然是一种荣誉策封,但按清朝的循例推恩制度,六品只能“例赠”一代人,“例赠”的前提是“例授”(朝廷亲授的官员),也就是男性墓主本人或是墓主的儿子中,须有一位是朝廷亲授的六品官员。

墓碑上还刻有“皇恩承 总督部同 大将军见纳 品顶戴---”等字样,估计这位六品官员是位武官了,清朝的正六品和从六品共计二十一种官职,墓主属于什么官职呢?我们没有资料,其后人也不知道。仅从墓志铭文字中我们还不能妄加揣测。

碑刻上还记述了张姓的历史名人,有宋朝的抗元名将张世杰、有号称“遂宁相国”的张鹏翮。其中张世杰在历史上就是民族英雄,其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张鹏翮是整个清朝268年间四川地区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立碑时间为咸丰十一年,是“修山”完成时间即1861年,距今158年)

碑上还记载了修建坟墓的规格是外繁内俭(简),就是外面修得复杂而墓室简单,张哥给我们介绍,这所坟墓历来都由张家后人严加看管和保护,但还是出现过六次被盗,其实根据墓碑记述,以及后人从盗洞处进入墓内勘察,发现里面非常简单,根本没有任何有价值的陪葬品。

据说,墓主人亲手写了一份手稿,这份手稿现在都还有后人保留在老族谱之中,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位精心保存先辈遗物的村民,他打开一个厚厚的塑料胶纸包裹,让我们见到了这本140多年前的古人手写文献---族谱。

整个族谱严重变色,页面四周的边缘都已破损和霉变。书中最前面就是这位墓主写的一个序言,记述了“张公有九世之远而无分居之处”,意思是至此张家在这里已经繁衍了九代人了,并且没有分开到其它地方居住。

还记录了张家小祠堂早已年久失修需要重建,并记录了新的祠堂是由墓主负责组织修建,还详细登记了各家投入的资金和粮食数量。序言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年,也就是1876年,距今已有143年啦!

从这位160多年前的六品大员亲手写的序言中,文字结体丰腴、书写笔力劲健、让我们领略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同时非常感谢这位村民毫不吝惜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传宝贝”,他保护的不仅是自家的家谱和家史,更是保护了文化古迹。

这里,就是珙县古“育贤乡”,这一片山林中,方圆数公里内曾建立了张姓上、中、下三个祠堂,是筠连很多张姓人家先祖的居住之地,在古代,这里人才辈出,历史源远流长。本次探访活动,还有太多太多未解之谜。

古迹中记载的这三大房是哪三大房?玉家山在哪里?听说百年以前,玉家山还有两位关键人物,一个叫“张仕洪”、另一个叫“张鉴”,还有谁知道这二位先辈的墓地和史料?位于古“育贤乡”的上祠堂、中祠堂和下祠堂是什么关系?

请知情者长按下方二维码提供线索,我们筠连百姓网会再次来访!我们通过现场拍摄、史料查找,可帮助持续梳理氏族文化让家族文化广为流传。

(长按二维码,交流以上问题)

(长按二维码,交流张氏族史)

特别说明:本文根据有关要求特别略去墓主人姓名和具体地址

朝阳发现的几座北朝墓葬

凌河古墓群和中山古墓群分别位于朝阳市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这两处墓群曾多次出土魏晋、北朝及辽金时期的墓葬。2000年前后,为配合基本建设,文物部门又在这两处范围内勘探并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包括位于朝阳市区西北部、属凌河古墓群的朝阳九中古墓、电信局古墓和朝重机械厂北朝墓。马厂古墓地处朝阳市南部,属中山古墓群范围,距离其他三个墓地较远(图一)。现按发掘时间分别简报如下。

一、朝阳九中古墓(96CJM1)

位于黄河路以北,距离市中心4公里。1996年清理,刀形砖室单室墓,方向206°,由墓道、墓门、甬道与墓室组成(图二)。

墓道 斜坡式,宽0.7~2米。其中斜坡部分长3.75米,水平部分2.55米,

墓门 砖券拱顶,高1.25米,宽1.04米。门外用大石块封堵,与甬道相连。

甬道 位于墓门与墓室之间,长1.25米,宽1.04米,高1.25米。

墓室 平面整体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土圹(包含甬道部分)前宽2.5米,后宽2.3米,长4.1米,距地表0.6米。圹壁直立,圹内用青砖砌筑墓室,四壁采用一层丁砖与三层顺砖相间的方法砌筑。墓室长2.55米,宽1.6~1.7米,高1.9米。墓底西侧平铺一层青砖为棺床。棺床上有南北向摆放的两具木棺痕迹,东侧木棺压于西侧木棺上。棺均为前大后小。东侧木棺前宽0.6米,后宽0.38米,高0.5米,长1.95米,墓主为男性,仰身直肢,骨架较全,一次葬。西侧木棺前宽约0.5米,后宽0.38米,长2.04米,墓主为女性,捡骨二次葬。

图一 四座北朝墓葬位置示意图

1.朝阳九中古墓(96CJM1) 2.电信局古墓(2001CDM1)3.朝重机械厂北朝墓(97CZM1) 4.马厂古墓(2000CMM1)

随葬品 陶罐、陶壶各1件,放置在墓室中部靠近东壁处,均为泥质灰陶,轮制,鼓腹。陶壶(96CJM1∶2),束颈,平底,口沿部缺失,鼓肩,最大腹径在上部。素面无纹饰。底径8.4厘米,残高21厘米(图六,1)。陶罐(96CJM1∶1),侈口,口沿有一处缺失。尖唇,矮颈,溜肩,最大腹径在上部,内底凹。肩饰水波状曲线纹及弦纹,腹部饰相互缠绕的波浪纹。口径15.4厘米,底径12.8厘米,高27.4厘米(图六,2)。另有1枚“五铢”铜钱放置在女性尸骨右侧。

二、朝重机械厂北朝墓(97CZM1)

位于黄河路以南,1997年清理,长方形券顶石室墓,方向215°,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三)。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开口距地表0.9米,墓道底距地表3.6米。底口同大,长1.75米,宽1.1米。有4级台阶,夯筑。

甬道 位于墓室与墓道之间,是在生土层中挖凿的券顶过洞式,长1.3米,宽1.1米,高1.3米。

图二 朝阳九中古墓(96CJM1)平、剖面图

1.陶罐 2.陶壶

图三 朝重机械厂北朝墓(97CZM1)平、剖面图

1.陶罐 2.陶壶

墓门 正对墓室,上方用一块长方形条石作门楣,高1.02米。

墓室 土圹作独立的竖穴式,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前宽2.5米,后宽2.2米,长3米。墓室用不规则石块砌筑,壁直立,平面呈长方形,长2.35米,宽1.4米,高1.85米。上部用条石叠涩封顶,外顶封石用长条状大石块沿中心向四周铺砌成放射状。墓室西侧发现已朽的木棺一具。木棺前宽后窄,前宽0.6米,高0.6米,后宽0.36米,高0.4米,长1.96米,用铁棺钉封合,棺的两侧和前部均装有铁棺环,棺底铺有三块薄石板和木炭。棺内葬2人,东侧为男性,仰身直肢,面向上,骨架完整,小腿骨交叉叠置,为一次葬。西侧为女性,系捡骨摆放的二次葬。

随葬品 陶罐、陶壶各1件,剪轮“五铢”铜钱2枚,均摆放在木棺外侧。陶壶(97CZM1∶2),泥质灰陶,轮制,束颈,鼓腹,平底。盘式口微外侈,平沿,圆唇,溜肩,最大腹径在上部。左右不对称。肩部饰弦纹及水波状曲线纹,纹饰较粗糙。口径13厘米,最大腹径25厘米,底径13厘米,高26.6厘米(图六,5)。陶罐(97CZM1∶1),夹砂红褐陶,手制。腹上部残缺,下腹较直,平底,器壁抹平,器表有烟炱。底径8厘米,残高7.4厘米(图六,4)。铜指环1枚,位于男性墓主右手处。饰件若干,位于女性墓主头骨旁;陶器残片1件,位于尸骨脚下。

三、马厂古墓(2000CMM1)

位于珠江路以北的市人大房产处马厂住宅小区内,2000年清理,正方形石室墓,方向210°,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四)。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长方形,残长1.25米,宽0.9米。

甬道 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是在生土层中挖凿的券顶过洞式,长0.8米,宽0.9米,高1米,与墓道相接处用石块封堵。

墓门 位于南侧,略偏东0.2米,门高1米,宽0.9米,其上方用一块长方形条石作门楣。

图四 马厂古墓(2000CMM1)平、剖面图

1.陶罐

图五 电信局古墓(2001CDM1)平、剖面图

1.陶罐

墓室 土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前宽3.55米,后宽3.45米,长3.7米。墓室用不规则石块砌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8米,高2.3米。墓壁用石较大,且向内倾斜内收,至1.1米高处用条石叠涩封顶。外顶封石用长条状大石块沿中心向四周铺砌成放射状。墓室后部地面上南北向并排摆放木棺2具,均已朽烂,前宽后窄。其中东侧木棺前宽0.56米,高0.54米,后宽0.34米,高0.2米,长1.8米,用铁棺钉封合,尸骨为女性,捡骨二次葬。西侧木棺前宽0.55米,高0.55米,后宽0.3米,高0.32米,长1.96米,用铁棺钉封合,棺两侧和前部均装有铁棺环,尸骨为男性,仰身直肢,面向东,一次葬。

随葬品 陶罐(2000CMM1∶1)1件,置于墓室内北侧。泥质灰陶,残缺。直口,平沿,短颈,鼓腹,凹底。肩部饰弦纹及水波纹,颈、肩相接处有2个穿孔,下腹部有数道弦纹。口径10.4厘米,底径9厘米,最大腹径22.8厘米,高20.8厘米(图六,6)。

四、电信局古墓(2001CDM1)

位于黄河路以北,西北距朝阳九中古墓约500米。2001年清理,刀形砖室墓,方向218°,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五)。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斜坡式,长1.2米,宽0.8米。

甬道 砖筑券顶拱形,设在墓室南壁东侧,封闭性较好,长0.6米,宽0.8米,顶高1米,甬道外口用砖封堵。

墓门 用20层砖平铺封堵。高1.04米,宽0.8米

图六 朝阳北魏墓葬出土器物图

1、5.陶壶(96CJM1∶2、97CZM1∶2) 2、3、4、6.陶罐(96CJM1∶1、2001CDM1∶1、97CZM1∶1、2000CMM1∶1)

墓室 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墓圹开口距地表0.5米,前宽1.7米,后宽1.5米,长3.2米。圹穴内用青砖砌筑墓室。墓室前宽1.1米,后宽0.9米,长2.32米,高1.6米。四壁采用丁砖与顺砖相间的方法砌筑,墓顶为四角攒尖式,顶距圹面0.2米,外顶用两砖相对封堵,顶部较平。墓室内有南北向摆放的木棺朽痕,棺痕前宽后窄,前宽0.7米,高0.6米,后宽0.34米,高0.4米,长1.75米。棺内葬1人,骨架保存极差,多已朽烂,从保存相对较好的头骨判断为男性,仰身直肢,一次葬。

随葬品 陶罐(2001CDM1∶1)1件,位于木棺南侧。泥质灰陶,直口,平沿,短直颈,鼓肩,鼓腹,最大腹径在上部,平底。肩部饰弦纹及水波状曲线纹。口径12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底径12厘米,高30厘米(图六,3)。

五、结语

朝阳(龙城)作为三燕(前燕、后燕、北燕)政权的都城,在经历了近百年的经营后,于太延四年(438)被北魏政权占领:“……二年(436)春正月甲寅,……辛未,平东将军娥清、安西将军古弼,率精骑一万讨冯文通,平州刺史元婴又率辽西将军会之。……五月乙卯,冯文通奔走高丽。……四年(438)春三月……高丽杀冯文通。”[1]后改置营州:“营州,治和龙城。太延二年(436)为镇,真君五 年(444)改置。”[2]其后的北齐、隋、唐等均沿用营州的建置对东北地区进行管辖,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以墓葬为主的文化遗存。

(一)关于水波纹陶器

这四座北朝墓出土装饰水波纹图案的陶器包括 1件陶壶(97CZM1∶2)和 3件陶罐(96CJM1∶1、2000CMM1∶1、2001CDM1∶1),均为泥质灰陶。其中,陶罐96CJM1∶1的水波纹饰在腹部及肩部,另外3件器物均只在肩部施水波纹。从纹饰上来看,96CJM1∶1水波纹的装饰位置与朝阳市黄河路北凌河古墓群出土的陶罐(94M1∶2)[3]相似。陶壶97CZM1∶2与朝阳市西上台珍珠岩厂院北魏砖室墓出土的陶壶(朝·西M2∶1)[4]、黄河路北凌河古墓群 出 土 的 陶 壶(94M1∶1)[3]相 近 ;陶 罐2000CMM1∶1与朝阳市沟门子公社北庙村M1出土的陶罐(朝·北M1∶2)[4]、北票县东官营子出土的Ⅰ式陶罐[4]、朝阳工程机械厂墓地91CGJM5出土的陶罐[5]相近。

(二)墓葬分期

朝阳九中古墓96CJM1和电信局古墓2001CDM1为刀形砖室墓。其中2001CDM1与朝阳工程机械厂A型墓(91CGJM7)[5]、东风朝阳柴油机公司家属区一型墓(94M1)[4]形制相同,96CJM1与朝阳工程机械厂A型墓(91CGJM8)[5]、东风朝阳柴油机公司家属区一型 墓(95M6)[3]形制 相同 ,为 早期 墓葬 。97CZM1与东风朝阳柴油机公司家属区三型墓(96M2)[3]形制相同,为中期墓葬。马厂古墓2000CMM1与东风朝阳柴油机公司家属区二型墓(95M2、95M3)[3]、朝阳工程机械厂B型墓(91CGJM4、91CGJM9)[5]、西大营子北魏墓[6]和张略墓[5]等形制相同,也为中期墓葬。

综合以往发现的北朝时期墓葬来看,朝阳发现的北朝墓葬相比其他地区要简单一些,墓向以南北向为主,砖室墓、石室墓居多,唯独不见洞室墓,这应与朝阳地区的土质不易保留洞室墓有关。朝阳地区以往发现的北朝时期墓葬多集中在朝阳市区(营州)的西北部、东南部、西南部,尤以西北部为最多,市郊也有发现,但数量偏少,距离最远的西大营子墓地距朝阳市区也不超过10公里。这说明北魏乃至北齐等政权对当时营州地区的有效管理仅仅局限于营州的周边。而且从所出的北朝墓葬多为早期和中期,很少见有晚期墓葬的情况来看,这可能与拓跋鲜卑占领龙城后的人口迁移、民族成分复杂进而造成民族间战争以及政权的更迭有一定的关系。

[1]魏收.魏书:世祖纪第四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86—88.

[2]魏收.魏书:地形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94.

[3]朝阳市博物馆.辽宁朝阳北魏墓[M]//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第5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朝阳地区博物馆,朝阳县文化馆.辽宁朝阳发现北燕、北魏墓[J].考古,1985(10).

[5]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辽宁朝阳北朝及唐代墓葬[J].文物,1998(3).

[6]孙国平.朝阳西大营子北魏墓[J].辽宁文物,1983(4):42.

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 笔:白燕培、蔡 强

绘 图:蔡 强、韩国

来源:《文物春秋》 2018年第5期

1982年发现的辽宁朝阳东晋古墓,墓中有夫妇图

袁台子墓墓址在辽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袁台子村。1982年发掘。

墓室石壁表面涂一层黄草泥,上面又抹一层白灰面,以红、黄、绿、赭、黑等色绘制壁画。墓室门内立柱内面画门吏,东西相对。前室右龛内画主人像,坐于帐下方榻之上,左右方屏后各立侍女。在主人图前面的南壁上,画东西并列4女像,面对主人。西壁前部,上画奉食图,下画四神中的白虎及朱雀。西壁龛顶部画牛耕图。西壁后部画庭院图。北壁东部画屠宰图。北壁龛上部画玄武图。东壁前部画狩猎图。东壁北部画膳食图。东壁龛上部画车骑图。其他还有画于耳室壁面及墓顶等处的夫妇图、马图、甲士骑马图,以及日月、流云、黑熊等。壁画可以代表东晋绘画的水平。

袁台子东晋壁画墓,其以壁画闻名,又称袁台子壁画墓,1982年由省博物馆朝阳县文管所联合发掘。该墓由墓道、墓葬门、墓葬室、耳室等几部分组成。墓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铜釜、铜魁及马具等珍贵文物。更为重要的是,考古人面在墓中发现大量精美的壁画。

东晋时期墓葬在朝阳地区较为罕见,尤其是这种既有丰富壁画,又出土大量文物的墓葬仅此一例。它的发现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社会生活、服饰和绘画艺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由于墓葬这种特殊文物保护单位受自然影响比较严重,特别是地下潮气和自然降水、冰冻等对其影响最为严重。而该墓墓室距地表又比较浅,所以目前这些影响已直接威胁到古墓的安全,特别是对该墓壁画的安全威胁更大。由于早期曾被盗过,部分壁画及字迹已脱落,因此该墓发掘完毕后,考古人员对不可移动的壁画等附属文物采取原地封存方式进行保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