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洋徐氏古民居群

长洋徐氏古民居群

吉巷乡长洋村有一群古民居,博得专家的高度赞赏,专家坦言:长洋古民居群古朴壮观,独具风姿,文化底蕴深厚,保存状态良好,是福建大地上传统古建筑的一朵奇葩。一位著名画家专程来这里写生,看到这古朴瑰丽的景观,大为惊讶,执意要多留几天多画几幅,才意犹未尽的离开,画家感慨万千地赞赏: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该古民居始建于晚清年间,传说是一位徐姓钱庄财主,在外做生意积累了大量财富,为光宗耀祖,世代显赫,便耗巨资,大兴土木,盖了这片豪宅。

古民居分前后两排连在一起,坐西朝东,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人建宅选址讲究避风朝阳,依山旁水。这里四周是绵绵青山,一条清泉自北而南从村前流过,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风水观。

古民居整体建筑吸取了徽派建筑的方正和气派的特点,又广纳南方庭院建筑的灵秀与绮丽,外观及风火墙有徽派建筑的豪迈气势,三层式风火墙层层迭起,微微翘曲,轻盈舒展,像一只只山鹰,随时会展翅飞走似的,形成长洋的第一道亮丽风景线。踏进长洋,令人顿生宛如“徽州”的美感。

炮楼是长洋徐氏古民居群的又一道独特景观,这是徐氏家族为预防战乱和外来劫匪的防御性建筑。炮楼高15米,长7.6米,宽5.4米。共三层,基座较宽,渐渐向上收缩,炮楼四周布满枪眼,各层木梯直通堡顶云台。整座炮楼既独立,又与各座民居相通,还有一条地道直通河边的隐蔽处。走进幽深的炮楼,就如同走进了悠远的岁月,走进了一段幽深的历史。

徐氏古民居群的另一特点是,天井硕大宽敞。设天井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建筑理念,一重天井一重天,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在屋内,仍可临窗观一方青天,仰面看到青天悠悠,阳光朗朗,人就会觉得与日月同在,与天地相融。天井边摆设了长条石花架,供主人养花赏花,折射出房主人的深厚文化涵养。

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岁月,青苔早已爬上了房顶屋角,木板早也陈旧褪色,但是,衰败并不是古厝的唯一,徐氏古民居还处处渗透着书香门第的稳重古朴,梁上柱间楹联的治家古训,厅堂两壁的登榜捷报,无不透出浓浓的书香气息。

徐氏古民居的又一亮点是镶嵌在门上梁间的三雕艺术。木雕典雅华美,泥塑精湛绝伦,石雕古朴端庄。那奇特的构思,流光溢彩的魅力,带着一种深沉的震撼力,让人仰望、凝视、惊叹!据说,该古民居的三雕花费了工匠们整整三年时间,真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古人留下的这份丰厚的遗产和珍贵的文物,不仅具有考古价值,更具一种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走进长洋,走进徐氏古民居,伫立在厅堂里、天井边抬头凝望,你会被这里的三雕艺术所吸引,细细品味这些艺术珍品,你才会真正领会,什么叫时光流逝,什么叫古朴依然。

长洋村位于古田县的北部边境,属吉巷乡所辖。长洋村历史悠久,自清代以来文风蔚然,名人官宦辈出。解放前这里出过县令、钱庄财主,解放以后又走出四位厅级领导,两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奖的高级专家和数十名处、局级国家干部。历代文化精英给这座小小村落编织了一个美丽的面纱。

因为地理位置偏僻,远离尘嚣,村里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还处处可见,厅堂的木板墙壁上,还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徐氏祖孙的当年人榜捷报还依稀可辨。柱上梁间的匾额、扑竹联,都是明清时期文人的格言手迹,含有很深的书香门第文化底蕴。

如今,像这样还成片保留由原来旧貌、充满乡土气息的民居、 村落已经不多了,甚至很难寻觅了。

天水胡氏古民居——全国罕见的明代民居古建筑宅院群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

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宅子和北宅子的创建人是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

四合院是从正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合院为代表,而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以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不同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梁思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伏羲庙、兴国寺、大像山、水帘洞石窟等其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载体。

胡氏民居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

50年雕琢传承 百年古厝祖训流芳——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走进官桥古镇漳里村,青山绿水间,皆人文脉络。碧空澄澈,热浪浮沉,远远便见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落,头大尾小,身如琵琶,石埕石板间整齐划一的切缝,宛若琴弦,似光阴白。风光秀丽,殿堂典雅,不事雕琢与巧夺天工在这里相辅相成,谐奏古建绝代风华,铿锵而又婉转的音符遍地流淌,在这一座玲珑小城。我们轻装上路,旅途奔忙,只为探幽寻古,见证一方雕琢技艺,传承一方古建传统,守护一方地域文化

砖雕圆润  祖厝家深

沿着石埕路线白石铺地,偶见青草,点缀其间,为古民居巧添一份清幽。凝注古建,目光流转之处,无不显古人的精细与雅致。

(世双厝砖墙体上的砖雕工艺)

(红砖组砌的“万字堵”)

我们一路迂回驻足,红砖绚丽,白石秀雅,温暖华丽的色调搭配尽显蔡氏家族一派世家风韵,墙面外观设计则流露大家风范。红砖墙体上,砖雕圆润,题材丰富,上雕刻麒麟凤凰、松柏牡丹、猛虎雏鸟等图案,寓意和谐美满。建筑墙面均以红砖组砌,贴面镶嵌各式图案,万字堵、海棠花堵、人字体、工字体等花样时有见之,“吉”、“寿”等吉祥字样如星点缀,拼砖技艺独到,构筑蔡氏古民居独特的红砖文化。

(蔡浅厝正立面砖墙体上拼嵌的对联:“锦亭衍派”、“荔谱传家”)

(德典厝立面墙砖柱上拼嵌的对联:“仁义礼智”、“忠孝廉节”)

走在条石板上,随时可撞见蔡氏古民居贴拼镶嵌墙工艺。于蔡浅厝正立面砖墙体上,拼嵌有“锦亭衍派”、“荔谱传家”等题字,也多出现在其他宅第的砖墙体、大门匾额、门扉上,书法大多是楷书或行楷,由书法功底深厚的名贤题写,庄重严谨。经查阅资料,可知莆田别称荔城,又一说莆田指莆阳,南朝时属南安、隋朝时改莆田县。可知该类题字是蔡氏家族由来的记载,昭示漳里村的蔡氏一脉自莆田迁徙而来,体现主人追本溯源、不忘先祖的情感。题于德典厝立面墙砖柱上的“仁义礼智、忠孝廉节”家训语录,体现主人推崇“仁爱、正义、礼让、明智;忠恕、孝敬、廉洁、节制”的优良传统美德。以红砖拼雕的隶书、古篆体对联,与典雅的红雕拼花图案相和成章,肃穆而又不失典雅。

木雕精妙  醉意书香

古厝悠悠,布局传统,明暗相谐,暗藏风水玄理,让人不禁放慢脚步,收敛起尘世的喧嚣,不忍惊扰这一院雕琢岁月的印象。

(蔡浅厝精细的木雕工艺)

醉经堂里随处可见人物木雕)

走进内院,木房、木门、百叶窗、家具等木质构件琳琅满目,虽表层斑驳,难掩沧桑,但木雕富丽,构思精妙,诉说着主人高雅的生活意趣。繁复精美的雕刻爬满窗棂、廊柱乃至厅堂隔扇,根据不同的装修部分,雕镂刻琢以不同题材,圆雕、浮雕、镂空雕、立体雕等不同工艺手法随处可见。装饰题材多面向生活,神话故事、戏曲故事、吉祥图案成为主角,寓意深刻,寄寓主人美好生活的愿景。更有玲珑木雕,搭配书法,妍丽空灵。

(题于醉经堂下厅堂东、西侧隔扇的劝学之训)

家风文化席卷院落,彰显蔡氏族人崇尚风雅、题文别致之趣。晚年的蔡资深考虑到“创业难,而守业更难,唯有教育好子孙后代,整个家族才会长盛不衰”,为沿袭教化之风,兴建醉经堂,倡导唐诗研习,至今,醉经堂内的厅壁及木隔扇上仍保留着当时塾师留下的劝学名言。“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纷;精则至意得,纯则成功多。”题于醉经堂下厅堂东侧隔扇的劝学之训,蕴含读书哲理,提醒后人处事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切勿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格言警句,同隔扇楣首间的精湛木雕相映生辉,木质古朴,文言深刻,精雕细刻之处,不乏囊括细节,可见主人的精致典雅与远见学识。

石雕古朴  处世风雅

迈出石坎,却走不出一方平整明净、堂皇讲究的家族历史文化。碧空如洗一般,白条石,红砖墙,燕尾脊,乃至屋脊彩绘浮雕,均在这里和谐共奏,为古建增添几分明艳与活泼。

(德典厝石基上的“老鼠吃南瓜”石雕题材)

(蔡浅厝石基上的“喜上眉梢”题材)

流连古居门前,上观两侧仪门,下到地角石基,石雕作品俯视即是,表现有“门当户对”、“喜上眉梢”、“送别书生”等雕刻题材,青石古朴,雕琢细致,让人忍不住俯下身来一探究竟。仪门石脚运用阴刻、阳刻、影雕、浮雕、圆雕、镂空雕等石雕技法,凿刻出花鸟虫鱼、传说故事、书画作品、图案与符号,寓意和谐,集审美与功用于一体,不仅美观大方,彰显蔡氏一脉的显赫地位,更承担着实际的建筑功能。

(彩楼厝仪门额阴刻的“培福地”、“种德门”题字)

(蔡浅别馆仪门额阴刻的“苟完”题字)

蔡氏家族崇尚孔孟之道,深得儒家精义,尤为注重子孙的道德教化。题于蔡浅厝西护花厅门额上的“积善余庆”,可见蔡资深积德崇善的处世性格。在幽深的古厝仪门前,伴随着精美的石雕作品,处处可见蔡氏族人的治世良言,蕴含深刻的处世哲学。于彩楼厝仪门额阴刻有“培福地”、“种德门”题字,教育子孙只有行善积德,才能福报绵延;题于蔡浅别馆仪门额的“苟完”祖训,体现主人尽善尽美的行事风格;于蔡浅厝仪门门匾的“竹茂”、“松苞”题字,体现了主人为人处世风格:做人当如松,做事当如竹;题于世用厝两侧仪门的“居之安”名言,源自《孟子》,意指脚踏实地,彰显主人“居安资深”的训诫哲理。古训深邃,与古朴的石雕风格、典雅的木雕风格相应和,寓意雅致,显露主人崇尚风雅、推崇和谐的家世遗风。

雕琢奇葩  家风绵延

天色渐迟,清风向晚,遮不住蔡氏古建风华,掩不住古居三两温情。走一遍蔡氏古民居,饱览闽南成熟的雕刻艺术,却品不完蔡氏传统家风文化。

(德典厝“水车堵”位置色彩斑斓的泥塑雕刻)

(在启昌厝仪门上的第五种雕刻工艺)

走在以条石铺就的防火通道上,不时迎面遇见几位留守老人,皆精神矍铄,笑颜轻张。风打巷道而过,似有暖意,书记边走边向我们介绍两种奇特的雕刻工艺。色彩斑斓的泥塑雕刻,表现有山水风景、人物花鸟等内容,常出现在屋檐下常称“水车堵”的位置。梳妆楼里,楼厅前檐下东西壁面题有的“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对联,外饰以色彩明艳的泥塑雕刻,设计独特,醒目非常,展示出主人清以持己、廉以待人的品格性情。在屋脊和厝正面护栏上一种颇为奇特的泥塑雕刻,由摔碎的瓷碗材料彩绘以各类图案,属于独特的“剪粘堆粘”工艺。值得一提的是,在启昌厝,存在着第五种耐人寻味的雕刻工艺,其仪门两侧绘有南洋吉祥物——鱼尾狮图案,彰显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因技艺年久失传,其中奥秘尚有待考证发掘。

(蔡浅厝下厅西隔扇的一则格言警句)

如今,古居尚遗存60多条家规家训,格言警句,意蕴丰厚,不乏名流雅士手笔,篆、隶、行、楷、草等书体一应俱全。虽历经岁月洗礼,有些已斑驳难以辩认,却依然透露着不变的浓情与雅致。蔡氏古厝祖训资源丰厚,不乏惊艳世俗的家训遗风,同凝聚在古民居的雕刻技艺形成一大特色。题于蔡浅厝下厅西隔扇的一则格言警句:“奴辈愚顽坠(堕)下尘,只应怜念莫生嗔;若能事事如君意,他自终身做主人。”意为随从、奴仆之辈虽地位卑微,但寄人篱下,有其辛酸苦楚,上位者当怜惜爱护而不是动辄就发怒责备。其诗句内蕴深刻,流露不俗的处世之道,足见蔡氏族人一视同仁的崇高品德;题于德棣厝东北角梳妆楼楼梯间的“读书处”,体现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是蔡家特地为状元家的千金所建造,打破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道德规范,再次彰显蔡氏先祖的高远学识。

(彩楼厝一隅)

凿石声声,40多年的雕琢锤炼,成就一方百年历史大厝。回首宅弟幽远,人文淳朴,古建多姿,无论是装饰艺术——雕刻技艺,还是内核所在——祖训家风,在这里,百年历史传承,使得精湛雕刻与流芳祖训汇聚相融,协奏一曲浓郁而又独特的蔡氏古建风格。

踏上一方人文地脉,带走的不仅仅是一场赏心悦目式的旅游体验,而恰恰是一次发人深省的懂得。每一位走近的游客,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弘扬古建传统文化,维护一方地域特色,不断丰富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是历史发展的一次次幡然醒悟,更是时代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林芬  吕梦妮/文图)

来源:今日南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蔡氏古民居攻略 蔡氏古民居在哪

1. 蔡氏古民居在哪

南安古厝又称大厝 ,作为泉州三邑之一的南安,自古以来便是著名侨乡,衣锦还乡的华侨在故乡留下了兼具闽南传统特色和西式洋楼特点的古厝群。其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南安蔡氏古民居和位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观山村的李氏古民居建筑群的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楼了。

2. 蔡氏古民居介绍

福建闽南地区的古厝,是闽南一带人生活的传统民居。闽南的每一处古厝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形式与美感,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这些古厝浓缩了闽南人坚韧,沉稳,豁达开朗的性格。每一处古厝的布局构思都巧妙的结合了当地的生活模式,秉承了闽南人性格中的温良,自省的特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东西慢慢在消失。这些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如不亲身去感受的话无法体会它们的魅力与价值。

10 百年古厝--漳州石码杨家大厝

漳州市石码的杨家大厝,坐北朝南,三进结构。于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奠基,1906年落成。总面积约1600多平方米。大厝建造的工匠都是名匠,工艺超群,实用上等建材,宏伟壮观,古香古色,堪称龙海之最。

杨家大厝

9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和番仔楼

池塘湖大厝是印尼爱国华侨李功藏还乡建造的传统的二进屋开间双护厝的皇宫起大厝。位于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南安市关山村。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始建于1899年,经过百余年风雨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特有的魅力。闽南有句俗语“有关山富,没关山厝;有关山厝,没关山富”,是闽南的一颗建筑瑰宝。

番仔楼

8 宏美壮观--小三房古厝

小三房古厝群,位于泉州市泉港区,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民居群。由大小不一的9座古大厝组成,占地6700平方米。始建于1786年,是悬山式屋脊,有砖埕,杂石围墙,雍容大方,红梅壮观,最能体现闽南建筑艺术水平。

古厝

7 刘百万厝--土坑古厝群

刘氏古民居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土坑古厝群,整体规划颇具慧识卓见,这些古厝排列井然有序,分八排排列,每排相距30-50米,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通风透气,冬暖夏凉,为闽南建筑的最佳朝向,又便于交通和活动。被评为泉州市“十佳古民居”,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土坑古厝群

6 恒久所爱--兰琴古厝

位于厦门市的兰琴古厝高堂大瓦,水榭歌台,曲径幽通,是厦门现今保存最完整的闽南风格古建筑。

兰琴古厝

5 红砖建筑典范--三落大厝

位于漳州市长泰县岩溪镇的这座“皇宫式”的大厝,距今约80年。分左,中,右三落,因此称“三落大厝”.30房八厅七天井,占地4500平方米。这是一座奇特的古厝,也有一个变幻的故事。

三落大厝

4 传统建筑技艺的代表--福兴堂

位于永春县。占地约1443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由正门、门厅、天井、两厢、正厅和左右护屋组成,砖石木混合结构。红砖灰瓦,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燕尾脊,精美的雕刻,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一根根柱石,雕刻着名家题写的联句和家训;一扇扇窗户,嵌着栩栩如生的石浮雕人物。历经70载风风雨雨,福兴堂依旧美轮美奂、熠熠生辉。被誉为“闽南传统建筑技艺的绝唱。

福兴堂

3 老范志大厝

老范志大厝位于泉州市南俊巷东侧,前为九一街,后为桂坛巷。桂坛巷因有一座桂坛宫而得名;另一说法是该巷位于清源书院南畔,在早期的科举时代,中举登科折桂,书院乃举子云集之处,借喻举子登坛折桂之意,故巷取“桂坛”为名。

老范志大厝

2 蔡氏 民居建筑群

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862年,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1 闽南第一村--埭尾古厝群

埭美村位于九龙江南溪下游,为陈姓聚居地,这是漳州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群,被誉为“闽南第一村”。由276座古厝组成,“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31世后裔陈仕进在此开基立业。其中49座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距今有560年左右的历史。古厝群规划整齐、布局合理、工艺精湛,四周被水围绕,埭尾村古厝群是漳州市目前现有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说是闽南建筑装饰的一个缩影,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研究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嬗变及村落发展史的重要实例。

埭尾古厝群

3. 蔡氏古民居附近景点

闽南话里管房子叫“厝”,“大厝”即较大的房子,没有统一的标准尺寸。有名的“大厝”如蔡氏古民居、范志大厝、李光第故居等,尺寸与占地面积不一,但这种“宫殿式”大厝,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有着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庭教育、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

现存三开间的古厝,大致占地在600-800平方米,五开间的大致占地1000-1200平方米,若大厝有榉头,榉头通常在120-150平方米左右。

4. 蔡氏古民居在哪个城市

龙海市白云岩紫阳书院(朱熹);芗城区简氏侨馆(简大狮避难所);云霄县秋瑾故居;芗城区汪春源故居;东山县黄道周故居;漳浦县黄道周讲学处;漳浦县蔡新故居;漳浦县蓝廷珍府第;芗城区杨骚故居;芗城区蔡氏民居(蔡竹禅故居);平和县林语堂故居。

5.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图片

蔡氏古民居,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氏古民居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

6. 蔡氏古民居在哪里

闽南话里管房子叫“厝”,“大厝”即较大的房子,没有统一的标准尺寸。有名的“大厝”如蔡氏古民居、范志大厝、李光第故居等,尺寸与占地面积不一,但这种“宫殿式”大厝,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有着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庭教育、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

现存三开间的古厝,大致占地在600-800平方米,五开间的大致占地1000-1200平方米,若大厝有榉头,榉头通常在120-150平方米左右。

7. 蔡氏古民居建筑讲解

泉 州

泉州市

土坑刘氏古厝

土坑村地处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中部,湄洲湾南岸,是泉港区革命老区据点村之一。村 现保存较完好的古大厝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砖石木结构,具有闽南建筑特色。

蚵壳厝

蚵壳厝,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蟳埔村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

南安市

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南安市官桥漳里村,2001年06月25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的两朵民居奇葩。

石狮市

番仔楼

养浩楼

景胜别墅

熙宝楼

番仔楼(又称:番客楼)是闽南一带对于洋楼的称呼,是一种中西合璧的闽南民居建筑,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建,建筑材料多为南洋直接运输而来,(“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其中以石狮永宁镇丰富的番仔楼样式及丰富内涵为代表。

安溪县

蓬莱白头格

蓬莱白头格是侨建古民居,位于蓬莱镇上智村,现存较完整的建筑有7座,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白头格古民居群呈U型分布,以新安宅为中心,向山谷两边修建,分别有和安楼、德安楼、娱山楼、玉安宅、联安楼、泰安楼、美安宅等。1906年由菲律宾华侨胡典成与兄弟一起建造了这些房子。

永春县

沈家大院

永春蓬壶镇沈家大院又名德兴堂,于1941年建成,是永春籍台胞、著名企业家沈逢源的故居。这座典型闽南侨乡特色的古民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为二进悬山式土石木结构,全座有房间32间、5个天井,精雕细作,结构讲究。尤其是正厅两根杉木柱上,雕刻着左鸾右凰、仙人骑凤等图案,并有对联一副。

德化县

杏仁古街

上涌镇杏仁古街,鹅卵石街面,两旁吊脚楼错落有致。千年前的宋朝,这里就是交通要冲的驿站;民国时,更成为当地最繁华集市。古街两百余米长,店面数十家,布行、棺材店,甚至银行,一应俱全。

8. 蔡氏古居民建筑群

联排式骑楼、蚵壳厝、南安蔡氏古民居、石狮永宁古卫城番仔楼、晋江灵源灵水古村落、等

9. 蔡氏古民居的由来

南安古厝,蔡氏古民居,池塘湖大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