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福圳民居

大福圳民居

大福圳民居位于尤溪县中仙镇坪寨村,年代为清。

简介:清同治九年至光绪十一年(1870—1885)建。坐北向南,平面呈曲折型。由前小道、碉式角楼、主厝、厢房、四重护厝、书院、书斋、回廊、粮仓、牲口栏、厕所、建厝工场等组成;共有一书院、一工房、三座碉式角楼、十八厅、二百六十二间房,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主厝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抬梁、穿斗式梁架,悬山顶。此民居系民居、土堡相结合的大型防御性乡土建筑。

2013年,大福圳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面至南北走向的山边,南面至山垄田北岸,西面至村道边,北面至后山南边。

福利送不停!资源河灯节,这个地方居然也有大福利!大桂林市民都看过来啦

在美丽的资源

有一个美妙的节日

如梦如幻

它就是资源河灯歌节

各地的小伙伴

这个月22日至24日

资源河灯节

约吗?

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举办

历史悠久

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风浓烈的传统节日

资源河灯节世代相传

也成了资源人民的一种期盼

村民每年都希望七月半的到来

结伴去县城看看河灯听唱山歌

资源县河灯传承人已为数不多

有的家族制作河灯已有160多年历史

每年为了赶制河灯供游客漂放

一家老小齐上阵

都会提早一个多月开始忙活

河灯歌节是资源人一份无法割舍的情结

起初资源河灯只有“敬神灯”、“莲花灯”、“粽子灯”3种

如今河灯的种类是花样百出

制作材料与形状随着现代文明融合有了创新和改进

资源河灯节历史悠久

由于境内的资江流入湖南洞庭湖

历史上资源是桂北与湖南的交通经济大动脉

清朝时期

资源水路运输繁忙

常常发生舟覆人亡事故

为祭奠亡者

每逢七月半中元节

人们就会自发为水中亡灵做法超度

之后漂放河灯

寄托哀思

祈祷平安

2014年

资源河灯节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

河灯歌节已成为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风浓郁的传统节日

以唱山歌放河灯的形式寄托缅怀先人

消灾避祸的情思

当地这一传统节日也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慕名到此

到资源,邂逅的除了河灯还有天门山

来到资源看河灯节

还有一个地方你一定不能错过

那就是天门山

天门山景区因形似“天门中开”得名

位于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北部

是难得一见的丹霞奇观

绝壁观景玻璃平台

超高儿童安全索道

1098级挂檐直上的石梯游路

都只在天门山才能看到哦~

现在

桂林周边游公众号

为您送来河灯节游天门山的大福利!

天门山景区门票及双程索道套票

一大一小:原价110,现价90元

超高儿童:原价58元,现价50元

限时抢购,抢完即止

手慢无

仅限大桂林林市民哦

购票时间:2018年8月14日至2018年8月28日

使用时间:2018年8月22日至2018年8月28日

美妙的河灯节

和家人朋友同游天门山

享受索道沿途峻奇的风光

简直太爽啦!

到资源,更不能不尝尝这些美食

在资源,有一种清热解暑,叫神仙豆腐

在资源,有一种鲜美可口,叫资江鱼

在资源,有一种口水直流,叫醋血鸭

在资源,有一种按耐不住,叫血粑豆腐

在资源,有一种越吃越香,叫苗族熏肉

在资源,有一种健康天然,叫高山蕨

在资源,有一种脆甜多汁,叫资源红提

在资源,有一种奇异果,叫红心猕猴

在资源,有一种营养丰富,叫车田西红柿

资源河灯歌节

有你、有我、有Ta

我们一起在天门山

来一次不一样的偶遇吧!

素材来源:醉美微资源;网络(以上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未知作者出处;如侵权请告知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综合编辑:桂林周边游

福安这个地方坐落着一大片古民居建筑群,被称为福建最美乡村。

楼下村,位于著名的“闽东延安柏柱洋西南麓的福建福安市溪柄镇,被称为福建最美乡村。村中坐落着一大片古民居建筑群,共有32幢形制规整的大宅院,最早的建于清嘉庆十三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

走进楼下,一阵明清古风迎面而来,黛瓦黄墙,飞檐上翘,踱步在这古意的空间,时光瞬间也染上了诗意。

这些凝固的时光艺术在爱心人士的保护下,得以保存的如此完好,这些无损的艺术也更让我们可以深刻的走进当时的历史

走在楼下,古民居内,楹联、招画等随处可见。在最为庄重的前堂,牌匾、对联、书画均宣扬着传统的纲常伦理。

且古村的木雕特别多,特别雅致。这些木雕不光窗棂上有,许多旧家具上也多能看见。采用手工技艺和榫卯结构,惊叹于一块没有生气的木头,千刀万刻之下反倒显出诗意来。每个窗棂都如同一幅优美的立体画,线条粗细有致,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人物生活图景跃然窗上,好一幅巧夺天工的作品。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人物、山水均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梁柱、匾联、回廊、门窗等建筑上的雕刻,每一幅都在向人们叙述一个情节完整的典故。如“樵夫采薪”,“渔翁钓鱼”,“书生苦读”,“狄青比武”……每幅窗雕都在向我们诉说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一道刻痕都向我们展示着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灵巧。

在这深厚的文化熏陶下,古村历经千年,仍保持着一份古朴,一份典雅,一份大度,一份从容。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楼下的狮峰禅寺,楼下村外的狮峰禅寺原建于唐景福元年,至明万历壬子年重修,是福安市最完整的建筑,顶部描龙画凤,栩栩如生,图案虽经年累月,但尚可依稀想见当年风采。

楼下村外的狮峰禅寺原建于唐景福元年,至明万历壬子年重修,是福安市最完整的建筑,顶部描龙画凤,栩栩如生,图案虽经年累月,但尚可依稀想见当年风采。

大殿属重檐歇山顶抬梁木构式,四周的窗梁板墙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外面两重檐下均有200余根驼峰式的椽条排列整齐地伸出,一如宋代的建筑格式。该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于唐景福元年(892)始建,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修,大雄宝殿现存建筑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再度重修,清嘉庆年间又重修了天王殿、般若殿。据传明代正德皇帝游此寺,赐匾“狮峰广化禅林”而得名。

寺院规模壮观,坐西向东,中轴对称,依山势由下而上分布各建筑有:外围入口牌楼、放生池、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般若堂、斋堂、圆通堂等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

其中大雄宝殿保存最好,历史最为悠久,其建筑规制保持唐宋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2006年,狮峰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寺庙对于楼下人民来说是一个无价之宝,他不仅深厚的渊源与故事,还有多面的美好。

是夜,这个古老而充满故事的庙宇也会散发出他不一样的光彩,变得更加充满传说与迷幻。

这里的故事太多太多,其余关于楼下的故事,需要你自己去探寻。

福建省宁德柘荣有个凤岐吴氏大宅,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

长寿柘荣记者郑红弟报道:凤岐吴氏大宅福建历史最悠久江南传统建筑风格最大的古民居,也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它坐落在柘荣县乍洋乡凤岐自然村,与省级风景名胜东狮山景区和国家重点5A级旅游太姥山毗邻,与两者相距约二十公里,宛如镶嵌在两座大山中间的璀璨明珠。

周末,应一位好友的邀约,重访了这座闻名遐迩的吴氏大宅。抑或是久违了亲近的大山,我们驱车前往,一路逸兴遄飞,给我们旅途带来了许多乐趣。

车沿着起伏迤逦的公路,一路向大山深处开去,一个又一个山峦从身边掠过,一片片汪洋恣肆的竹林,向我们一浪一浪扑来。这里湛蓝的天、澄澈的水、滴翠的山、氤氲的茶香,绿得让人心慌的竹林,无愧“十里翠竹,万担茶香”的美誉,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行走在青山绿水间,感受到的是自然的盛大,在不断的前行中,我们显得何其的渺小,无限的敬意油然而生。

不知不觉间,车子就到了吴氏大宅所在地——凤岐。抵达村庄时,已是午后一点,一开车门,一股带着溪水清凉的静谧迎面扑来,这是被尘世沾染的清新,它似乎在静静地迎接远道而来的我们。

凤岐即“凤之栖息也”。凤岐与“凤栖”的方言谐音。西汉《韩诗外传》记录了关于凤凰的一个传说,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纡,宇内和平,未见凤皇。唯思其象,夙昧晨兴,乃招天老而问之曰:凤象如何?天老对曰:……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由此推测此乃是风水宝地,凤凰栖息之地也。

凤岐吴氏始祖仲演公在万历年间因明末倭乱,由沿海迁居大山深处,选择背靠山,登高可望见海。长岐、乍洋等地繁衍子孙,至七世祖吴应卯,因经营竹木制作、茶叶发家,后来生意发展到江浙上海一带,远近闻名享誉一方。

凤岐吴氏大宅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了,据《吴氏家谱》记载,吴氏七世祖吴应卯在乾隆太平盛世年间,通过经营竹木和茶叶等生意发家,富甲一方。八世祖吴子望积累了许多财富并生有大镜、大鹏、大焕、大挺四子,分别为其建四座大厝,封为“元、亨、利、贞”四房,每人一座大宅。其中,元房在福鼎潘溪镇蛤蟆袋村,亨房在柘荣乍洋乡凤岐村,利房在福鼎点头镇连山村,贞房在福鼎白琳镇翠郊村。除了元房的大宅损毁外,其余三座保存至今。而眼前这凤岐吴氏古宅,即为八世祖吴子望二儿子大鹏所有。开花如亨、凤岐聚秀,在传统古香古色的村落中更彰显它的唯美、厚重和庄严。

美好的事物多么寂静,阳光从山顶上斜射下来落到村庄里是一道紫色的霞光。我承认,我有一份安静情结,村庄的安静,于我有着同一气息,于我更觉亲切。小桥,流水,人家,田畴,白烟如诗如画,我不忍去打扰它们,只安静地用心感受。

大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藏身于青竹古松之间,总体呈现:“四横、三纵”结构。建筑沿用传统的风格斗拱,门窗木雕多且工艺精美,构思规划、采光、布局、通风、排水皆合理科学,是南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典范。这样气势宏伟规模宏大遗落在深山里的古代民间建筑,极大地丰富和传承江南传统村落的人文思想和精神魅力。

吴氏大宅建筑装饰以原木、原砖、原色为主,数量众多,自然老到,凸显出山地民居简谱精练、自然融合的建筑风格,历经二百余年而大多数保存完好。大宅内代表江南建筑风格的木雕构件更是精美绝伦,凝重而不失轻巧,仅花窗就达一百多个。据说当年吴家安排一个丫环专门负责清晨开窗,傍晚关闭,一开一关之间,一天就过去了。而多处三合土仿石构造栏杆和水槽等,制作精细,至今仍在使用。

大宅占地面积一万四千三百多平方米,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古民居之一,整体规模宏大,气势宏伟,极具特色,可称为华夏古建筑的“活化石”。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徜徉在山水之间,仿佛穿越时光与一位老者不期而遇的邂逅和心灵对白,聆听诉说,似乎回到当年吴氏先贤豪迈和壮举的辉煌岁月,也感受到这里曾经的芳华和伟大,更是看到吴氏后裔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在庭院边穿梭,于大宅保存完好的庭院里,一个满头银发的老者站在院内的空地上,拄着拐杖,对着我们微微一笑。坐在屋前的百岁老人,在静候时光的流逝,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已是一个完满。

暮色渐渐轻盈起来。由于逗留的时间有限,我们无法把古宅内所有房间都走遍,也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古宅古老而浓厚的文化历史。但在这个静谧的村庄,这座大宅已安然停歇在我的脑海中。他们就似一块净地,一个灵魂的栖息地,遗落在大山深处。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无数载春夏秋冬的洗礼,吴氏大宅虽然历尽沧桑,甚至有些人似乎忘了它的存在,但是吴氏大宅却因时光岁月的沉淀而愈发璀璨和光芒。透过历史的沧桑岁月和时代芳华沉淀,这些沾满岁月尘烟的古建筑,似乎依稀可见在那个辉煌岁月里,当年工匠们挥汗雕琢的动人情景。而从吴氏大宅繁衍的后裔子孙,或许他们今天走南闯北,四海为家,但是大宅所哺育他们穷达不堕、兼济天下的精神,以及他们所秉承的重德扬善、忠厚传家的纯朴的祖训家风,已经融入他们的灵魂血脉之中。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祖先这种玉汝于成、勤俭持家的精神带到那里,并且能够深根发芽,结出美好的硕果,同时无论他们走多远,这里依然是他们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

长寿柘荣文字:郑红弟 图片:林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