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

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

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位于大田县武陵乡桃溪村,年代为1942年。简介:始建于南宋,清初期重建,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为钦点御前侍卫探花及第林宜春的旧居,后为林姓祠堂,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96平方米,占地面积812平方米,由半月池、小道、围墙、内雨坪、下堂、天井、正堂、后花台及两侧厢房等组成。19,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简介,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三明市大田县中共闽中工委旧址西河祠旅游指南

红色景点 | 厦门革命遗址: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九条巷联络站旧址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九条巷联络站旧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鹭江街道九条巷7号。从1946年至1949年厦门解放,这里是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一个重要的联络站。

红色九条巷7号

厦门市区九条巷7号的洪碧玉家里,从1946年至1949年厦门解放,是中共(闽中)厦门工委的重要联络站。洪碧玉不但冒着生命危险给地下党提供革命活动的场所,还节衣缩食供应地下党同志吃饭。在那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里,洪碧玉凭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经受住了历史严峻的考验。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九条巷联络站旧址

当年的洪碧玉,是一位40开外以洗衣服营生的寡妇,扣除洗衣服用的肥皂、水及熨衣服用的火炭等开支,每月可赚10元左右。她依靠这微薄的收入,上要赡养年迈的母亲,下要抚育两个十几岁的儿子,生活十分艰苦。

▲郑种植先生

1946 年初的一天夜里,洪碧玉的侄儿洪国琮突然带一位“朋友”到她家里。这位“朋友”穿着朴素,很有礼貌,一见面就跟着洪国琮叫洪碧玉“姑妈”,俨然如自己的亲人。“朋友”一会儿问:“姑妈,这条巷为什么叫九条巷?”一会儿又问:“姑妈,这个厝里住几家人,都是做什么的?”洪碧玉都一一作了回答。此时,洪碧玉当然不知道那位“朋友”是什么身份,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问那些问题。

那位“朋友”叫郑种植,是中共 (闽中)厦门工委委员。洪碧玉的侄儿洪国琮,当时已经是共产党员。他们来洪碧玉家里的目的,是为了看一看这里是否适合做地下联络站。郑种植了解情况以后,认为九条巷纵横九条小巷,四通八达,发生情况容易转移;住在这里的7户人家,21口人,都是贫苦的劳动人民,是我们的基本群众;洪碧玉对革命虽然还没有什么认识,却是一位正派厚道的妇女,同另外6家人的关系很融洽;她是洪国琮的亲姑妈,国琮7岁时父母去世,是洪碧玉把他抚养成人的。根据这些情况,郑种植决定把洪碧玉的家作为中共(闽中)厦门工委的地下联络点。

▲1949年9月,泉州解放时许集美与泉州中心县委成员朱义斌(右一)、施能鹤(右二)、郑种植(左一)合影。

从此以后,原来门庭冷落的洪碧玉家里,开始热闹起来,经常有人来找“姑妈”。洪国琮曾经跟洪碧玉讲过,凡是叫洪碧玉“姑妈”的,就是他的朋友,就可以接待。因此,不论是白天或晚上,也不论有没有洪国琮作陪,凡是叫洪碧玉“姑妈”的,洪碧玉就以自己人相待。在来找“姑妈”的人中,有第一任工委书记许集美,第四任工委书记郑秀宝,工委委员施能鹤、梁明富,还有地下党员吴学诚、胡惠敏等。他们来了以后,有时要在洪碧玉家里过夜和吃饭。如果是女同志,就同洪碧玉睡在一起,男同志就同她的儿子睡一张床。来的人多了,床上睡不下,就睡地板。最使洪碧玉难办的是家里穷,来她家“做客”的同志,吃不上一顿好饭,有时还吃不饱。常常是一家四口人吃的饭,分成五人或六人来吃,配饭的菜也只有青菜、酱瓜。

▲中共(闽中)厦门工委九条巷联络站旧址牌

洪碧玉家里成为地下联络站以后,不仅来往的地下党同志多了,在那里进行的秘密活动也多了。如果说供应地下党同志吃饭要加重她的经济负担,地下党同志在她家里进行秘密活动,她则要承担坐牢杀头的风险,责任也更加重大。但是,我们的“姑妈”同志,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党的感情也更加深刻了。她已经下定决心,同地下党同志生死共患难,把个人得失和生死置之度外!她的家里,经常是地下党同志接头会晤或开会的地方。这时,为了保证同志们的安全,洪碧玉总是自觉地站岗放哨,直到同志们开完会,她才回去休息,再晚再迟也坚持不懈。许多同志夜里来、清早走,在同志离开之前,她总是要先到巷口看一看,没有发现可疑的人,才把同志送走。厦门解放前夕,地下党员吴朝明住在她家里。一天晚上,宪兵来到 7号敲门,情况非常危急。洪碧玉一面让吴朝明从后宅爬墙出去,一面来到门边大声说:“我们这里都是老人、女人,你们来查什么?”硬是不开门,把宪兵顶在门外。估计吴朝明越墙走了,才把大门打开。宪兵进来了,却扑了一个空,吴朝明早已走远了。

▲九条巷

为了地下斗争的需要,九条巷7号同励志路1号妙法林斋堂,还建立了一条红色交通线。妙法林斋堂是中共(闽中)厦门工委领导机关,需要更加隐蔽,只让少数人同妙法林直接联系。洪碧玉是可以同妙法林直接联系的一个,她经常来往于这条红色交通线上,送人送文件不计其数。

1949年3月间,洪碧玉曾在这条交通线上,演出了一场颇为精彩的化装戏——“送子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 地下党曾设法弄来一批子弹,寄存在洪碧玉家里。后来她接通知,要把子弹送到妙法林去,但这些东西很重,携带不方便。为了把游击队急需的子弹安全地送到妙法林,那一天,洪碧玉向邻居借来一个颇为精致的红漆篮,把子弹放在篮子里面,上面则放香纸蜡烛。然后,她又把自己打扮一番,穿上一件多年没有穿过的黑色旗袍,头插一对红春花。不明底细的人,都以为洪碧玉是要到哪个寺庙去烧香拜佛。平时节衣缩食的洪碧玉,今天也特别阔气,雇了一辆人力车,乘车前往妙法林斋堂。谁能想到,这位虔诚的“香客”,竟是地地道道的红色交通员呢?洪碧玉就在人力车的帮助下,安全地来到妙法林,完成了送子弹的任务。

1949年10月17日,洪碧玉满怀胜利的喜悦,迎接厦门解放,欢庆厦门的新生!

来源: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

编者按:

70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矗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历史丰碑。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享受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虽然战争的烟云已经消散,但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本报选取了10处与抗日活动有关的莆田革命旧址,追寻闽中革命先辈的足迹,让读者“驻足”在革命遗址前,重温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警示未来。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位于涵江区庄边镇凤际村宁里自然村。

宁里地处莆田和永泰交界处,是国民党军警从不光顾之地。1936年9月,方子明按照中共闽中特委指示,在这里开辟新的地下据点,并把活动区域从宁里逐渐扩展到永泰的凉伞山、寨下、旗插安等村。10月底,闽中游击队从山溪转移到宁里、旗插安隐蔽休整。中共闽中特委决定把这里建成稳固的游击根据地,于是派出工作组,深入各村做群众工作,组织农会,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使游击队在这里牢牢扎下了根。

193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等5位领导人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唯一幸免于难的闽中特委军委委员刘突军主动担负起领导重任。3月,成立中共闽中工委,以接替特委领导。6月中旬,黄国璋从香港回到宁里工委机关,向刘突军、苏华汇报去香港向中共南临委请示工作的情况。随后,中共闽中工委在宁里召开扩大会议,黄国璋传达了中共南临委关于闽中工农游击队统一改编为抗日义勇军以及同国民党进行合作抗日谈判等指示精神。会议决定闽中工农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救国义勇军第7路军第l纵队;同意中共厦门工委把中共晋南工委划归中共闽中工委领导的建议,并决定李刚为中共闽中工委委员。这次会议对于中共闽中工委贯彻执行“联蒋抗日”方针具有重要意义。中共闽中工委根据新形势,决定游击队继续隐蔽在宁里、旗插安一带集中整训,为奔赴前线抗日作准备,并敦促国民党地方当局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9月上旬闽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和谈达成协议,10月15日,闽中抗日义勇军奉命下山接受点编。1938年5月,编入新四军开赴皖南前线抗日。中共闽中工委书记黄国璋与方子明、苏华、饶云山、杨凤来、张坤等同志继续留在地方开展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闽中工委(闽南特委)机关仍设在宁里,直到1941年初迁往永泰县凤洛。闽中党组织领导游击队在宁里开荒种地,建窑烧炭,并举办过数期县、区干部学习班,培训党员干部,巩固和发展基层组织,领导游击队开展抗日救亡斗争。这些参加学习的青年学员后来大都成为闽中革命的骨干力量。

中共闽中特委旧址原为民居,由门房、大厅、后厅、天井、左边1栋两层楼房、右边两栋两层楼房相互联结组成,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760平方米。2010年至2011年,庄边镇党委、政府组织多方筹资修复,旧址面貌一新。闽中老同志许集美为该旧址题写址名。2014年5月,在旧址一层大厅建立了陈列室,展示中共闽中特委在宁里的革命斗争史迹。该旧址为莆田市党史教育基地。

中共闽中特委山茶交通站旧址

中共闽中特委山茶交通站旧址位于德化县上涌镇曾坂村。

1943年9月,中共福建省委派黄扆禹等开辟从仙游德化大田武陵垵,,再由大田经德化到永泰的地下交通线。10月,永德大特派员吴天亮带领毛票等在曾坂建立了山茶交通站,为省委机关南迁坂里打下基础,也一度成为闽北与闽中地下党联系的中转站。

中共闽中特委山茶交通站旧址为土木混合建筑,共4间房屋,因年久失修,有些破旧。占地面积为80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