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丁坂银矿遗址

银丁坂银矿遗址

银丁坂银矿遗址位于大田县前坪乡黎明村大石磨山,宋至明时期的冶银遗址。

《让文物说话》| 第十五期:宝丰银矿遗址——古硐寻踪,银王传奇(下)

你想知道文物背后的故事吗?

你想通过文物与古人对话吗?

请跟随我们的脚步,

走一条古道, 访一处遗址,

《让文物说话》开启尘封之门,

走进闽东文化遗存——

倾听远去的足音,触摸岁月的痕迹,听众朋友,这里是《让文物说话》,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丰银矿遗址——

力匕

《让文物说话》第十五期

宝丰银矿遗址

——古硐寻踪,银王传奇(下)

阝 勹

廴 匚

· 文 物 名 片 ·

宝丰银矿遗址,位于周宁县李墩镇和浦源镇一带,范围达40多平方公里。银矿开采始于宋元祐年间,至明代达至顶峰。已发现矿洞遗存多达220多口,冶炼遗址及矿工生活遗迹40多处。2019年10月,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文物说话》| 第十五期:宝丰银矿遗址(下)视频↑↑

《让文物说话》| 第十五期:宝丰银矿遗址(下)音频↑↑

上洋村张彭八故居 潘月容摄

嘉靖皇帝特赐“圣旨恩光”匾 张晓辉提供

群山绵延、山水交融的周宁,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美景的天堂。翻开山水的皱褶,在宝丰银矿附近的浦源镇上洋村,青山环护、碧水流连。在村中有一座张氏宗祠,祠内悬挂着一块嘉靖皇帝特赐“圣旨恩光”匾,是谁得到嘉靖皇帝嘉奖?又是为什么嘉奖他呢?

原来,这块匾额是赐给被称为“银王”的张彭八。

张彭八后裔张晓辉 潘月容摄

张彭八后裔张晓辉:我是彭八公后裔二十二代,我们祖宗公益事情做得也比较多。倭寇打进来以后,国库空了,唐汝辑来上洋借银子。我们祖宗就说,我们银库全部开掉,全部捐。(唐汝辑)上京禀报,赐了一块匾“圣旨恩光”,现在就悬挂在我们宗祠上面。

围城底村 潘月容摄

朝廷授予张彭八采矿给照 张晓辉提供

宝丰银矿,这么一块巨大的财富,谁人不想拥有他的开采和经营。浦源上洋村距离宝丰银场并不远,上洋的张彭八一直惦记着宝丰银矿。明嘉靖三十年,张彭八就向朝廷申请宝丰银矿开采权,在围城底筑城炼银。

在周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张彭八当年开矿炼银的地方。

宁县博物馆馆长郑勇 潘月容摄

郑勇:这个地方就是著名的围城底,我们之前走的几个洞都是那个时候开采的,开采的矿石放在这个地方冶炼。这一带区域官府管理薄弱的地方,土匪特别多。为了防止土匪的掠夺,张彭八当时在这个位置,沿着山脉,筑有围墙,围墙宽将近一丈,高也有一丈多高,前后还有两个小闸门。我们站在的这个位置就是当时瞭望塔,站这里的视野还是相当开阔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下面水潭,原来有三座炉在那里。当地村民挖池塘时候从里面挖出很多矿渣和木炭,基本上可以证实当时的冶炼就是在这个位置,跟史书说的还是可以对应上的。

张彭八在围城底还留存着众多遗迹和故事。由于富甲一方又经营银矿,当地人将张彭八称为“银王”。相传,银场炼银时,务必要张彭八到场督阵。他若离开炉场,银子就炼不出来。他若外出,必须在炉子边悬挂他的衣服,以压阵脚。被赋予各种神奇故事,更添加了张彭八传奇色彩。

当地还流传着银王藏银之说呢。民间流传,张彭八在围城底藏有两大缸银子,并在路边的亭子后面树立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半边文字。只要对出所有的文字,就能找到藏银的地方。有个书生常年在山里砍柴,每当他挑柴路过,在亭子里休息时,就会在亭子后边仔细琢磨那些字。有一天,他终于对出十九个字的时候,突然电闪雷鸣,一声响雷吓得他抱头躲回亭子。此后,这两大缸白银依然是个谜,没有人找得到谜底。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摩拳擦掌,也想要前往围城底去寻找一下张彭八的藏银呢?

银王藏银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但他在上洋营造了一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宅院,可见他财力雄厚。其大厅堂高大恢弘,样式古朴,为明代中期原物,是闽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民居建筑之一,现列为宝丰银矿遗址文物保护范围之内。

上洋村张彭八故居 潘月容摄

石头铺设的鹿形图案 张晓辉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在宅院中有一对用石头铺设的鹿形图案,巧用石头吸水显色特性做成晴雨石。传说张彭八通过这个预测天气来决定是否上山采矿。

张晓辉:我们这边大厅坪有两只鹿,以前炼银做天气预报用的。如果天气潮湿会下雨,两只鹿这边一只那边一只,就会显起来,他们就不会上山了。

隆庆五年,大明王朝正式颁布封坑令,矿主张彭八结束了炼银事业。张彭八传奇人生,只是明代中期个人承包开采宝丰银矿的缩影。

随着朝廷封坑,历经五百余年的宝丰银矿逐渐恢复宁静,但在大大小小的银坑之间,那条承担着白银运输的白银古道留下了周宁先民的足迹,却依旧在泽被后代子孙。

白银古道 潘月容摄

郑勇:周宁境内除了有宝瑞银场和宝丰银场,它下面还有西山角的宝坑、傅厝前的银坑,就这个坑与场之间又有网络来往,形成了白银古道。白银古道时间久了,就有一部分滞留在这里的矿工,他们就成为当地的先民,在古道旁边就出现许多村落了。这个地方因为银的开采,才成为村落,村落多了就设为里。有银矿的开采,才有东洋里的设置,有了东洋里的设置,在明代银矿的进一步开采,由东洋里升格为东洋行县。

在北宋时期,福建银的产量在国内排在前三,银坑、银场遍布八闽大地。如今,只有宝丰银矿完整地保留了遗址,对研究宋、元、明时期福建银矿开采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郑勇:目前,古代矿业遗址被评为国家级的原来有三处,我们宝丰银矿是第四处,福建省唯一。遗址分布都是在海拔800到1400米的高层,农业开发力度也比较少,受破坏的程度比较低,基本上保持着宋代到明代原有的风貌。张彭八故居也是众多遗址中,唯一能够找到当地的群众向朝廷承包矿业开采权保留到现代的建筑。这一块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银矿 潘月容摄

悠悠岁月,丁丁当当的开凿声已离我们远去,滚滚冶炼烟尘早就落定。宝丰银矿风云与银王传奇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银脉依旧焕发着先民的荣耀,珍藏着银王的智慧,宝丰银矿将成为一道永不落幕的风景

感谢收听本期《让文物说话》,下期再会。

幕后花絮

《让文物说话》

宝丰银矿遗址

低调!低调!真是富在深山有远亲,亲,借钱没门!

小编

穷在闹市无人问的小编,泪流满面

宝丰银矿遗址

哎!你不懂有钱银的烦恼啊~人们挖了我900多年,挖走了我多少白花花的银子!

宝丰银矿遗址

宋代,我是纳银担当。明代,我是纳银大户。提起我“宝丰”大名,谁还不得虎躯一震~

小编

我可以不可以就挖一点点……挠个痒痒

宝丰银矿遗址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偏偏就是这碎银几两,能解万种惆怅……(转身远去)

这碎银几两,压弯了小编的脊梁……

监制:李莉

策划:柯婉萍 林 微

采写:张兴旺

播音:汤寒枫

音频:陈潇滢

视频:潘月容

摄像:潘月容

栏目LOGO设计:盛世文脉

收听方式

《让文物说话》

☊ 收听频率 ☊

周一至周五

宁德新闻综合广播:FM101.7

播出时间:11:30

宁德交通旅游广播:FM93.3

播出时间:08:00

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宁德人民广播电台

编辑:影子

审核:黄陈耿

旅游就想“图”个方便!

快来体验宁德市全域旅游智慧地图

一图在手,任性出游

天气炎热!“荷”乐不为?

宁德赏荷攻略

免责声明

请输入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一图在手,任性出游——宁德市全域旅游智慧地图上线啦!快来玩—>

燃!“从胜利走向胜利”——宁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经典咏唱文艺晚会震撼上演

庆祝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 福建推出百条红色旅游线路,宁德十一条线路上榜—>

宁德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音乐剧《鸾峰桥》剧本大纲研讨会

三明有处神秘的宋代银矿遗址!

大田三明矿产资源丰富的县,有铁、铜、铅锌等几十种,品质优良、储量多。至清朝民国年间,大田的“铁银课税,系省之众”。日前,笔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探访了福建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银丁坂银矿遗址

古人开采银矿的作业流程,在银丁坂遗迹中依稀还可以寻到痕迹。

矿址:宋代遗迹保留完好

银丁坂古矿硐遗址

银丁坂银矿遗址位于大田县前坪乡黎坑自然村东北面。从著名的矿区银顶格出发,到达村庄后沿山垅田小路下山,不到500米处就是银丁坂。这里群山逼仄,草木蓊郁,林下梯田层叠,丰茂的水源在谷底汇聚成溪。由于海拔低,乍见如平地上突然凹陷进去的一个天然大坑。在坑壁的东向,临水依山建有3座古民居,不过现在早已人去楼空。

民居前方是一片平整的大水田,田埂分5级毛石垒砌,落差在2到4米之间,周边可见众多原始的银矿采矿硐群、矿渣、石磨、作坊、水沟、淘洗池、桥墩、税收场等。可以判断:旧时人们从后山开采出大量的优质原矿后,搬至民居下方的作坊进行加工,选矿、碾矿、炼矿、筛洗、入窑等工艺流程,仿佛仍可历历在目。宋、明时期分选矿物的平台、窑炉、作坊等遗迹至今保留完好,一些工棚、矿工住所、厨房、工具房、矿区道路等遗迹清晰可辨,同时还可看见用土、石、垒建的矿窑内壁表面上,闪烁着绿荧光芒的矿汗烧结物。

坡地上的矿山开采区遗址,长约1000米、宽600米;若干个工作面平台中,最大的高约5米、长30米、宽10米;一处明代矿道及矿硐,高1.8米、宽2米。矿硐垂直向下延伸,坑道口分2层,间隔厚度约0.3米,应是供采矿人员进出不同而设的专用通道,避免拥挤影响采矿进度和生产安全。

古人沿裸露的矿脉用锄头、铁锤、土箕等原始工具人工挖掘,矿石只选取品位好的留用,矿硐因此狭小只容身材瘦小的民工一人进出。

据当地老人介绍,古人挖矿时的情景一般是一个人头顶着一支松明,遇到僵硬的矿石便用明火烧烤,然后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通过泼凉水使石头爆裂将其挖出。古银矿遗址系统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是研究古代福建工业、矿业、制银业和考古的珍贵实物资料。

进洞1米内,硐的上方鲜苔还是依旧青青,蜘蛛网挂在上方,罕有人至。

历史:曾经的全省银矿之最

曾经用来碾磨银矿粉的大磨盘

大田县是福建省最重要的成矿带,许多矿产品在北宋时期是朝廷的主要供应地。厦门大学编撰的《福建经济发展简史》称,福建宋朝时有银矿共72个,居全国首位,占总数的38%。而宋、明时期的三明又是福建重要的银矿产地,规模较大的是大田、尤溪永安

据史料记载,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兵部尚书翁景生遭贬谪漳州尤溪县聚贤里早达(即今日的大田县桃源镇翁厝村早达),掌管银炉18炉,采矿108硐;另据《明太祖洪武实录》介绍,洪武十九年(1386年),大田银屏山银矿(原尤溪县管辖)为全省最大的银矿,“置炉冶四十有二座,座置炉首二人,煎炼银矿,三次增额……岁收银课2295两”,占全省银矿税收的90%以上。

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朝廷在梨亨乡(今黎坑村)开采银矿,耆宾陈龙山竭力协助朝廷办矿炼银有功,皇帝欲封赐公不受,赐鼓一架以示褒奖。《黎坑陈氏族谱》的生动描述,把我们的目光带回到了久远的历史。

龙山公是个贵人,他一到炼银场炉火就旺,然后出很多银子。”当地的村民陈其稳绘声绘色地介绍,他从祖辈听到传下来的佳话,主持炼银的官员天天邀请龙山到现场。

所谓“贵人”,笔者以为不外乎是说陈龙山的炼银技术很高。因为此后的族谱证实,他的后裔对大磨山银矿核心区进行了长期的开采和经营,之后于明末清初和清朝中晚期两度发迹。上世纪80年代,外迁台北高雄桃园等地的族人,数次回祖籍地寻根访祖,考察当年祖先经营过的矿山。当然,“银丁坂”自然是后来被替换的地名。

随着矿源的枯竭,产量一年比一年少,开采得不偿失,加上大航海时代白银的大量输入,开银矿变得没有利润了。在僵化的封建官营体制管理下,银矿税收不因减产而减少,如果停产税收还在,这就要由鼓铸者赔出巨大的岁课差额。所在县的人民也要跟着赔付,摊入田税中征收,史称“括派”。明朝初年的银屏山银冶,鼓铸者往往把妻儿卖掉以偿银课。

《明实录》及《闽书》说,永乐十五年(1417年),沙县人陈曝保,联合沙县、尤溪(时大田属尤溪管辖)、永春德化龙溪各县人民,击毁银屏山银场。本应造福为民的银矿,却成了贻害人们的祸根,此后只要有人提起银矿开采,所有人都反对。

路边随处可见矿碴

传说:银丁坂地下处处藏宝藏

银丁坂宋朝炼银遗址,现已变成农田,鲜为人知。

通往炼银场遗址路上至今仍铺满了当时炼银遗留的矿碴。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寻古探幽~北京房山古银矿遗址——古洞坡

房山新闻事、爆料事、新鲜事、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逗乐的。。。欢迎私信爆料、投稿!

爆料请加小编微信:haofs01

古洞坡这个名字

是二十几年前

在一本文史资料上见

到的,“北京西山

银矿”、“宛平县西

白银”。

北京房山古银矿遗址

古洞坡

古洞坡,位于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北直河村村北、史家营乡杨林水村任家铺小自然村村南的分界岭南北两侧。这道山岭在过去是直隶房山县与宛平县的界山。史家营乡一侧管这一带古银矿遗址还叫“七十二间房”。互联网上有很多介绍古洞坡的相关资料。

以下是2010年11月中旬

在史家营乡一侧拍下的几张古洞坡的照片,

杨林水村任家铺小水库

北京房山区史家营乡杨林水村任家铺老村民宅

向东远眺可以看到圣莲山景区

由任家铺向南顺沟去向古银矿采区

---古洞坡七十二间房的古道小路

☟☟☟

古洞坡与白草畔风景区较近,自然风景较好,林木覆盖绿达到80%。古银矿遗址规模庞大,开凿精细,实属罕见,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山崖上的石刻,多为民间的图腾与崇拜,具有悠久的历史考古价值。

位于半山腰的古银矿采矿洞洞口

☟☟☟

采矿洞内的狭窄通道

☟☟☟

矿洞内的蝙蝠

☟☟☟

古洞坡是京郊少见的古银矿遗址,有古银矿遗址多处,《北京通史》第十三卷23页记载:“金代时期,西山采银银山在坟山西北,其山东西形式岭南属奉先县(今房山县)。有银洞54处,岭北属宛平县,有银洞62处二县银洞只是一一山,自陵寝红排沙以西(至)至最近银洞四十二里,至最远银洞四十八里”。

到霞云岭北直河村一侧的古洞坡,

交通是个大问题。

北直河老村的大槐树处。

狭沟、崖壁上的小古道

过一道狭口后,

沟中横有一道如下图所示的石墙,

墙上是一块开阔平地。

大块平地的北缘即是去往古洞坡必经的三蹦水瀑布

双峰垭口北侧的山峰名叫柏树坨,古道从其东侧盘上,直至峰顶北侧。柏树坨北侧是一条如下图所示斜向东北、几十米长、白色山石狭窄小山脊,当地人称之为“石桥”。

“石桥”的东北端,小路分为左右,分别去往东西两个方向,两条小路相夹的是一个坨台。先择小路右走向东,路边右侧一大石上有下两图中所示的石刻图案,应为当年矿工闲暇时娱乐所用。

小路绕过坨台东侧,横切山坡沿等高线一直平行向东。向东远望。几百米外的大沟尽头半山腰处有下图中所示的两处朝向西方的石壁。

小路平行至大沟的尽头,向左(北)陡上一小段,找到银矿采矿洞口处。事先,仔细研读几位山友的博文,强记途中的几处关键点及相关参照物,一路没走一点差道,1小时45分便上到北直河古洞坡古银矿矿洞口。

碎石下的石缝中冒出飕飕冷气,并能嗅到山洞中的那种特殊味道。碎石下掩埋的定是一处可进入山体的矿洞口。

进入下图这个古矿洞口,穿过山体可到达史家营乡杨林水任家铺一侧的七十二间房矿洞区。

山体中的采矿洞穴犹如掰开面包所看到的丝窝,洞洞相连,大洞套小洞,上下左右皆是大小形状不一如鼠洞的通道,贸然进入是万分危险的。刚刚钻过的地方回头再看就变了模样,很难原路退回,如在这样复杂的洞群环境中迷路会是非常糟糕的!

探洞者在洞口上方的石缝中钉上铁钉,将黑色的丝线拴在铁钉上固定,带线进洞, 以其作为返回出洞的引路标。

原路返回到坨台前“石桥”桥头的岔道口处,仅仅用十分钟时间。再向西走,沿等高线平行大约四、五百米可见到下图所示的台地。要垂直台地护墙向西上。

垂直台地护墙向西上,迎面可以看到红色的石壁上有下图中所示的石刻。所刻的年代不一,有明代后期的,也有清前期的,有图有字,是古代开采银矿的矿工们闲暇所为。

朝向东方的岩壁上,由北向南,几十米长的红色坚硬岩石上刻有许多文字、图案。

拍完古洞坡古岩画照片后,沿来路原路下山。过三蹦水,出狭口后直接向南翻过小岭,走西侧的那条北直河古洞坡古道而回。共用四小时时间。

古银矿遗址规模庞大,

开凿精细,实属罕见,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山崖上的石刻,

多为民间的图腾与崇拜,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考古价值。

温馨提示

近日连降雨山区地质灾害风险极高,多数山区景区、沟道已封闭,请大家避免前往山区、河道、沟道,注意安全。

来源:新浪微博——北京房山独孤走、百度百科

投稿邮箱:489137665@qq.com

玩转房山必备微信号

网聚房山微信号:bjhaofs

房山消费指南微信号:fsxf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