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耕堂

存耕堂

“存耕堂”是一座具有客家传统特色的古代大型建筑物,建于公元1716-1781年间(清代乾隆后期)总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是中都镇现存占地最大、保持完好的民房。清代曾与“三立堂’(已纪)、“百二间”(后缩建为天德堂)齐名而又首屈一指,素有“九厅十人井”之称,遐迩闻名。公社化时期,曾住下整个生产队的33户130多人,且谷场、仓库,全设于内,正中大厅,既是食堂,又是会场,“鼎食钟鸣”,颇具气派。

中文名:存耕堂

地理位置: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中都镇罗溪村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1.3万余平方米

《吾堂中山》(八)江苏现存最早的中山堂——常州中山纪念堂

本期将向大家介绍

江苏现存最早的中山

常州中山纪念堂

常州中山纪念堂位于常州市延陵西路大庙弄内,原为常州府城隍庙旧址。1932年,常州(武进)成立建筑委员会,向各界募资两万元建造中山纪念堂。它由薛仲和等人设计,1933年6月23日动工,1934年元旦落成。

▲常州城隍庙自古以来为常州繁华之地,北伐胜利后、中山纪念堂建设前,曾一度为国民党县党部办公场所。图为城隍庙菩萨出会情形。

▲1912年元旦,孙中山上海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途经常州,曾下车向常州各界人士挥手致意。图为1930年的常州火车站,始建于1907年。

▲1934年元旦,常州中山纪念堂举行落成典礼,各界代表及民众约千余人参加。图为《江苏月报》1934年第1卷第4期的相关报道。

▲常州中山纪念堂落成典礼合影。

常州中山纪念堂坐北朝南,宽19.7米,进深19.2米,建筑面积共680平方米,仿宫殿式建筑,青砖筒瓦,重檐歇山顶,两层三开间,四角设石阙构造。四周砌平台、栏杆、台阶,外观以灰黑色为主基调,显得沉稳、庄重。2011年12月,纪念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纪念堂坐北朝南,为仿宫殿式建筑,外观以灰黑色为主基调,显得沉稳、庄重。

▲正立面以门为中轴线呈对称分布,门口设有左右对称的石狮

▲ 中山纪念堂屋顶侧面山墙模仿西式建筑做法设老虎窗,开有两扇小窗,增强了采光通风的效果。

▲堂内一楼大厅正中悬挂孙中山先生画像,上方的“天下为公”为堂内原有字迹。

▲堂内“走马廊”的设计使得上下布局融为一体,狭小空间豁然开朗,匠心独具。一二楼两侧内陈列孙中山的史迹资料和常州辛亥革命英杰的图片展。

建成后的常州中山纪念堂,为国民党武进县党部、武进县政府所在地。新中国建立后为常州专员公署驻地,后又为商业局、粮食局等单位办公地。2014年10月,在民革常州市委等各界人士呼吁下,启动修缮工程。2016年3月12日,常州中山纪念堂重新对外开放,成为传播中山精神、纪念常州辛亥英杰的公益性展馆。

▲1987年12月26日,常州中山纪念堂被公布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2月19日,常州中山纪念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80年代,常州中山纪念堂被出租给餐饮企业经营使用,受损严重。在民革常州市委等各界人士呼吁下,纪念堂的修缮工程于2014年10月启动,2015年5月竣工。图为《常州中山纪念堂修缮记》碑文。

▲2016年10月23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的曾侄孙——孙必达(左五),携夫人专程来常州参观中山纪念堂。

✦ 新 展 速 递 ✦

将于2020年5月1日在中山纪念堂园区开展

期待与您一起探寻

那一座座留存岁月记忆的中山堂

我们也将继续精选部分内容

在线上展览中为您呈现

敬请期待!

与我们互动

分享您对本展览意见和建议

茶陵秩堂:江西移民入湘后的第一个乡镇,至今仍存有69栋古祠堂

茶陵的秩堂镇位于湖南江西交界的湘东,秩堂镇的晓塘村那条“湘赣孔道”就是江西吉安府诸县移民进入湖南的主要通道。由于秩堂是江西移民入湘后的第一个乡镇,秩堂也成为江西移民的主要落脚地。所以秩堂90%以上的村民,都是江西移民的后代。湖南人尤其是株洲人想寻祖,不妨去茶陵秩堂镇看看。

秩堂因彭氏祠堂“秩叙堂”得名

秩堂的名称,就是来自彭氏祠堂名“秩叙堂”。秩堂的祠堂多的原因,主要是秩堂江西移民多。背井离乡来到秩堂的江西人,不仅怀念家乡,还有数典念祖的优良传统,经常搞一些祭祖活动,包括除夕祭、春节祭、清明祭、重阳祭、冬至祭和祖宗生殁日祭等,逐渐演变成民间风俗。而举行这些祭祀活动的场所就是各姓氏的祠堂。

中国的祠堂,集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法制、防卫功能于一身。以祠堂为标志的种族管理是中国封建国家的全息缩影。每座祠堂都有本族共同的思想信仰、价值标准、典章制度、公共财政和公共福利,族长是其最高统治者。

人们建祠堂的目的是为了追祖德、报宗功,加强宗族的凝聚力,以求创造更新业绩,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以光宗耀祖。旧时,本族中凡进学、做官、升迁等事,均要开祠堂举行活动,以感谢祖宗的庇护。二对那些不守礼仪、不守妇道、不孝敬父母、不尊敬长辈或违法乱纪的人,也要开祠堂,对他们予以惩戒。

六姓祠堂个个都是文化瑰宝

秩堂的移民后代以谭、陈、彭、刘、龙、李六大姓为主要宗族。

秩堂至今仍存有69栋古祠堂

秩堂是茶陵的边远山区乡镇,小概念的“茶乡”就是指这里。自古以来“勤耕苦读”“崇文重教”之风盛行。据县志和族谱记载,古代秩堂籍进士共有50人。作为一个乡镇,可谓少有比肩。明清两代,茶陵4个大学士中,就有李东阳、张治、彭维新是秩堂人。清代道光年间,乡贤在石龙书堂山和琴台下结合处建亭纪念,时任茶陵知州葆亨为亭撰联,并书赠“三大学士故里”石碑安放于亭中。

毗塘谭氏家庙始建于明末,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最近的一次维修规模最大,耗资一百余万元,使家庙焕然一新。2011年,世界谭氏宗亲总会在此举行寻根祭祖活动,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人参加,盛况空前。

其实,秩堂一带的祠堂,远非谭氏、陈氏、龙氏、张氏几家。据统计,境内自明代以来,共建有大小祠庙93栋,总建筑面积近30000平方米,保存至今的还有69栋。“秩堂”之名,就是源自彭家祠的“秩叙堂”。

祠堂不仅是祖宗牌位的安放之地,也是地方议事、集会、修谱、演戏、休闲、娱乐、惩恶扬善的场所。过去,在村落中,最好的建筑是祠堂,它集中了族人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荟萃了民间建筑艺术和各种工艺的精华,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来 源:株洲晚报

作 者:朱力

耕耘画坛数十载 绘存中山旧风物

城市的扩张、生活的巨变,让许多旧时的城市风景都消失无影。但在中山本土民俗画家邓振铃的笔下,人们仿佛又重遇了老一辈中山人的生活。

年过八旬的邓振铃依旧精神矍铄,他健谈、开朗,常年坚持早起,每天在自家楼顶天台的小画室“拙趣园”中勤奋笔耕。但见笔尖在画纸上游走,千姿百态的各色人物顿时“活”了起来。循着他的民俗长卷,我们仿佛穿越到另一个时空,真切感受到昔日中山淳朴敦厚的风土人情、繁华热闹的市井景象。

从石岐到开封,他不断精进画艺

邓振铃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他1939年出生于石岐,其祖屋就坐落在原九曲河附近。小时候的夏天,从学堂放学回来,邓振铃常常脱了上衣和邻里玩伴跳入水里消暑玩耍。载着果蔬和小商品的小舢板从他们身边缓缓驶过,耳畔依稀传来水上小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现在的年轻一代,已很难在中山经历这样的场景了。”邓振铃向记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印象,带有几分惋惜感慨道。

受在石岐模范戏院当美工的父亲影响,邓振铃从小就喜欢画“公仔”。1956年,17岁的邓振铃跟父亲一起在模范戏院宣传组从事电影海报和广告画的绘制。期间,为了更加精进自己的绘画技艺,他先后在刘依农先生的西山寺“沙龙”画室学艺,拜中山画师黄千山为师,跟曾在日本留学的黄敏之老师学习西洋画的透视、色彩、构图等基础知识。

三年后,邓振铃应征入伍,在部队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十五载青春激荡、丰富多彩的军旅生涯中,邓振铃的足迹遍及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河南等地,这使得他不仅能深入各个基层采风练笔,还得到了专业画家的指导,积累了自然、人文等方方面面的生活素材,作画功力也愈渐深厚。

1975年,邓振铃转业到妻子的家乡——河南省开封市。开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是北宋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也是木版年画的发祥地,人文底蕴厚重,滋养了邓振铃的文化气质。1985年,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恢复成立,他先后担任画社的古版研究室主任、编辑部主任及副社长。

木版年画是“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表达了农民美好的生活愿望,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在开封工作的15年间,邓振铃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为他后来创作大型中山风俗画《故园忆旧图》和《岁晚趁墟图》等长卷作品奠定了技艺基础。

用画笔“复活”老中山民俗图景

1989年,邓振铃从开封调回中山工作,圆了落叶归根的夙愿。这期间,改革开放中的中山朝气蓬勃,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新城区建设日新月异,许多满载乡愁的人文风景却也逐渐消失。

“人老了,小时候的记忆反而更加深刻,我想把那些消失的风景画下来,给后人一个交代。”1999年年底退休后,邓振铃把中山民俗画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记忆中缤纷而纯粹的童年生活片段跃然纸上。其中生动而丰富的细节,引发一代中山人的心灵共鸣。

不少中山市民所熟知的《故园忆旧图》,是邓振铃62岁完成的画作。它采用传统中国画的长卷形式,长达23米,以“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由东至西,生动而又集中地展现了中山旧时风景,这里面不仅描绘了作者童年时在九曲河生活的景象,还有在伶仃洋、翠亨村、五桂山、沙岗墟、烟墩山、咸鱼街、天字码头等如今难觅踪迹的中山风物,被誉为“中山版《清明上河图》”。

此后,邓振铃又相继完成了《中山老行业》《铁城画旧》《岐江回望》《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山(中山)中医药拾遗》等系列“老中山”画作,用画笔绘下城市变迁,留住中山记忆。

普通人的生活折射一座城的文化

为了尽量还原“老中山”记忆中的画面,邓振铃花了大量时间故地寻访,查阅老照片、旧报纸,并采访了一些老朋友,比如李国瑞、杨悦生、刘居上等,他们的回忆和研究也为他的画面内容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细节。

《十二生肖与中山》系列民俗画,是邓振铃当下的创作,展现了中山地名中与十二生肖相关的风景。其中,虎年主题的画作描绘的是他儿时在虎口塘附近戏水的场景。

在邓振铃的画作中,不难看出,虽然旧时生活条件艰苦,老中山的童年仍不缺欢声笑语。在他所画的《儿童游戏》系列中,万花筒、跳飞机、抬花轿、打榄核……甚至抱腿单脚跳,都能让孩子们玩得津津有味,乐趣无穷。

2020年,由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晓峰总主编的《中国风俗图志》系列丛书第一辑由泰山出版社出版,共11卷。它以“图绘+文献”的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的生活场景和乡风民俗,引起了海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其中,由邓振铃绘图、刘居上编写的“中山卷”是广东的唯一“代表”。目前,该书已向海外输出英文版与日本版。

谈起创作“风俗图志”的初心,邓振铃淡然道:“我不是画家,而是一名画匠。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人辈出,敢为人先,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底蕴就反映在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中,中山人的精神同样也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有所体现。我希望通过自己接地气的画像,展现他们的精神。”

来源:中山日报 202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