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峤张氏宗祠

东峤张氏宗祠

东峤张氏宗祠年代为清,位于四都镇东峤村,类别为古建筑。2013年4月17日,东峤张氏宗祠被公布诏安县第十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祠墙外延东、西各4米,南、北各10米,东峤张氏宗祠,东峤张氏宗祠简介,东峤张氏宗祠-漳州市诏安县东峤张氏宗祠旅游指南

最美宗祠,南康张氏!

南康张氏渊源

张氏宗祠巍然岿立,蕴含丰富的张姓文化

跟随小南一起来看看吧

风格独特的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

祠堂内景)

华罗庚曾说: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张氏后辈深明其中道理,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

涌现出不少的优秀学子

跟随小南一起看看吧!

2019年张氏优秀高考学子

姓名

地址

录取学校

张祖政

大坪桥庄

北京理工大学

张声俊

坪市村汉口

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淇

赤土小岭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张敏

大坪桥庄

四川大学

张祥隆

朱坊新志

湖南大学

张凤强

唐江村尾

浙江科技学院

张雨婷

唐江村尾

赣南师范大学

张顺嘉

赤土莲塘

东华理工大学

张莹

唐江坳里

北京体育大学

张沁语

龙华新华

天津大学

张嘉

东山石塘

电子科技大学

张元杰

龙岭大塘下

河海大学

张岸榕

市交警大队

西安理工大学

张柳葱

横寨草丘村

南昌工程学院

张祥林

镜坝联民

湖南工业大学

张宇鹏

镜坝联民

西南交大

张宝顺

东山文峰

江西理工大学

张丽

麻双圩下村

赣南医学院

张余康

十八塘樟坊

延边大学

张凯

东山石塘

天津商业大学

张薇

镜坝鹅岭

重庆工商大学

张佳华

朱坊花树村

南昌大学

张腾

东门下坝

南昌大学

张魁浪

龙华新华村

江西理工大学

张洋

十八塘村

南昌大学

张涛

龙岭邱边

北京化工大学

张幸福

山南水村

重庆大学

张洁

赤土小水

江西师范大学

张琨

麻双圩下村

华南理工大学

张春花

麻双圩下村

江西农业大学

张耀昊

唐江大岭村

山东大学

张凤飞

太窝壁背

江西师范大学

张燕

麻双甫竹村

赣南师范大学

张涛

潭口屹背

中山医科大学

张琪

唐江象嘴头

江西师范大学

张艳红

麻双圩下村

西安财经大学

张耀尹

潭口街张屋

华东交大

张昌盛

潭口屹背

江西警察学院

张颖

潭口屹背

河南师范大学

张俊杰

十八塘群丰

南昌大学

张小梅

朱坊胜利村

华南师范大学

张飞宇

赤土莲塘

华东理工大学

张学诚

潭口街张屋

山东大学

张姝君

潭口石禾村

复旦大学

张运婷

蓉江麻田

江西师范大学

张秋喜

龙回油田村

华东交大

张轩屹

大坪桥庄

苏州大学

张龙

龙岭邱边

南昌航空大学

张燕

十八塘樟坊

南昌航空大学

张丙南

赤土杏花

南昌大学

张云天

潭东东坑村

浙江师范大学

张晓雯

蓉江岭背村

中国地质大学

张慧婷

镜坝红星

赣南师范大学

张雄

唐江竹下

江西财经大学

张志扬

赤土杏花村

江西中医药大学

张宝萌

镜坝园全岭

湖南理工学院

叶嘉文凯

大余坪栏里

广东深圳大学

张彬

赤土杏花村

南昌航空大学

张晓

麻双圩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张道宏

隆木张村

西南交大

张思憬

芙蓉新城

中国药科大学

张小丽

大坪三合

江西师范大学

张怡婷

赣县黄陂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这些张氏宗亲为宗祠的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一起跟随小南来认识他们吧

张氏宗祠乐捐榜

宗祠的建设还有这些宗亲的大力支持

跟随小南一起认识一下吧

凤岚 100000元 南康华洲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选明 60000元 南康三鑫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敏 50555元 江西鸿兴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健 50000元 江西金力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志平 50000元 广东江门市柏兰登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

岐斌 26666元 金牛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祥福 25600元 南康市新雅家具厂董事长

宏仙 25000元 仟亿星级酒店宾馆家具有限公司

凤岐 20800元 南康华洲木业有限公司经理

兆芳 13800元 南康骨创伤医院院长

祥连 12600元 江西国土厅副巡视员(村尾)

德斐 10600元 张张笑照相馆董事长

相亮 10600元 朱坊新志村角公坑组

张磊 10000元 江西嘉美瑞实业有限公司

文斌 10000元 江西木林森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祥斌 10000元 蓉江稍江绿田张屋

国良 10000元 福建晋江市磁灶镇张林村

建平 10000元 中铁25局(唐江竹下)

贤尧 10000元 龙华中岭村麻油

志强 10000元 南康赣森人造板有限公司董事长

晓春 10000元 宗宜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小云 10000元 广东南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历史上几位张氏名人

张良

字子房。汉初名臣,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被誉为“第一谋士”。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骞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苜蓿等。

张衡

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石桥镇)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星星”命名。

张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氏宗祠的敬建,是无数的张氏仁人孝子,同仁志士,集思广益,鼎力赞助,慷慨乐捐的结晶。再次体现了华夏张氏位居百姓之首,泱泱大族,缅怀先祖,弘扬祖德,团结奋进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敬建张氏宗祠是张氏裔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先祖的英魂从此就有了安息场所,让先祖长眠于华夏大地!万古长青!永垂不朽!

(文章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本平台删除)

龙溪古迹:张 氏 宗 祠

张 氏 宗 祠

◎ 李国风

张氏宗祠,俗称张家祠堂,座落在新晃城西街,解放前的旧警察局隔壁。解放后,此祠属公产,政府将它拔给新晃县贸易公司。七十年代初不慎失火,厅堂、围墙大部被烧坏,不久即全部拆掉,建起了新的仓库。

此祠修建年代不详,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五年以前。因为根据《晃州厅志》四十一卷记载:“张桓候庙即是张氏宗祠,其地址在西街正处龙溪对岸,没有记载修建时间。但是根据考查,晃州直隶厅是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立。《晃州厅志》是清道光五年编修,张氏宗祠既然已载入《晃州厅志》,该祠在道光五年以前修建无疑,惟具体年月已无从考究而已。

另据张氏族谱记载:新晃张姓有两支,一支源出山东明朝洪武年间,随屯军入晃,选大树湾、长乐坪、张家院、方家屯及县城等地落户,分布在县内氵舞水沿岸。这支张姓的宗祠,即是本文主题所说的县城西街的张氏宗祠。此支张姓人为汉族。另一支源出江西南昌丰城县,至张雄飞十世张福义,于明朝永乐三年迁晃之旧州(又名旧周,今李树),子孙分居今大湾罗乡高寨、毛溪以及李树乡三江和禾滩乡、天堂乡等地。这支张姓的宗祠,设在县城郊龙滩坪(今大湾罗乡新坪村),宗祠只有木房一栋,此房在解放后六十年代已拆除。这支张姓人为侗族

西街张氏宗祠,四面砖墙,大门外正中有“张氏宗祠”四个大字,祠内木制屋架,两层半楼房高,中间殿堂内供奉着三国张桓侯(张飞)神像。张豹头环眼,黑面虬须,十分威武。殿堂四周有房16间,门窗做工精细,在县城屈指可数。整个祠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民国二十年(1931年)县办赈灾贫民工厂,设在张氏宗祠内,工厂资金一万二千银元,工人200,产品有棉布、纱袜、印花被、印刷品等。此厂于1936年停业。1939年国民党湘黔川鄂边区剿匪司令部(即独立一旅)驻扎于张氏宗祠,住一个营500余士兵,尚觉宽敞。1942年,这独立一旅开赴湖北恩市后不久,湖南省税务局西迁来晃,驻在该祠。1945年抗战胜利,省税务局才搬迁长沙

张氏宗祠内部宽敞,设有戏台,外地来晃剧团,常在这里演戏。解放前几年,这祠堂曾办过一个初级小学,一度成为县城儿童学习的场所。这个宗祠厅堂正面挂着一块长2米、宽0.5米的匾额,匾上写着“两铭世泽”四颗大字,匾料是用明山石(红色石块,产于芷江萝铺田乡一带)做成。据考:“两铭世泽”一语,是从宋朝名士张横渠的两篇文章《东铭》、《西铭》而来。这块匾于1986年由土产公司送到县志办公室,现仍保持在那里。

西街张氏宗祠,族中有1000多人。旧时,常有四、五百人来祠中祭祖,每年至少一次,有时两次,一般在清明节前来挂清,八月十三日前来祭祖。祭祖及举办宴席,不论年龄大小,均以张氏“胜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的大小字辈排列。

解放前的三十年内,张氏宗祠管理人是族长张实梅(又名张镇海、张济澄),他家住新晃城码头上边,是大户人家,曾在三十年代当过县商会会长,首善镇小学校长,于1949年春病故。守祠人张实渊,1949年时已70余岁,有老妻,无儿无女,家境贫寒,没有房子住,只得搬到祠堂守祠。祠堂内的张飞神像,常有其它姓氏的人前来敬奉,时而有人捐点香火纸钱或食米,张实渊以此维生。解放后,他搬到张实海遗宅居住,不久即去世。

此外,座落于城郊龙滩坪的一处张氏宗祠,只有两大间木房,堂屋设有神龛香台,该祠族人分布在大湾罗、禾滩、李树、天堂等境内,人数不及西街祠堂的族人多。晃县地方著名绅士张本清(大湾罗乡毛溪人,曾任国民党少将旅长、省参议员),即属于这支张氏的子孙。解放前,张本清主持续修族谱时,曾提议将西街张氏宗祠与龙滩坪张氏宗祠合并为一,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搞成。龙滩坪张氏宗祠祭祖时,也有几百人,但很拥挤。这个宗祠的字辈与西街张氏宗祠不同,是:“大德先人有,家齐世泽祥”十字。

广东省黄姓宗祠旅游景点「广州黄氏宗祠是什么地方」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广东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黄氏祠堂

江边黄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属于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

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

结构:

江边黄氏宗祠坐南向北,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式设计,内置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

黄氏宗祠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带有明显中原建筑文化色彩和早期南方建筑的特征。祠内保留有明江西抚州左堂黄学伊题书的“起凤”正门牌匾、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清光绪皇帝嘉奖黄龙韬的木刻圣旨残件,还保留有一批精细的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祠堂头门斗拱式牌楼,属于当时较高规格的建筑。

全国黄氏总宗祠在哪里

全国黄氏总宗祠聚集在广东省。

黄姓,远古称黄氏,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按照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记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

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金华黄氏;金华黄氏有一支,在五代时期,由黄玘、黄赡父子迁到江西修水,在修水县形成双井黄氏,双井黄氏在北宋时期出了个驰名中外的大文豪和孝子黄庭坚;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形成邵武黄氏。

黄氏家族主要聚集在那里?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自出的新安黄氏也经历了同样的裂变和分析。据追远堂《陡妥黄氏宗族》和其他族谱的记载,在宋元以来近千年历史演化的过程中,新安黄墩黄氏宗族,由隋唐时期的一个江夏分支,竟成为一个拥大小40余个各级分支氏族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东南,主要是江西、安徽、浙江三省各地。兹将各支始祖及其派份、来源开列如下,若你是黄姓子孙,或许会从中发现你们家族血缘之根:

新安黄氏 始迁祖黄寻,江夏九世黄积之子,自江夏始迁新安黄墩。

黄屯黄氏 始迁祖黄章,江夏二十世、新安十一世黄德之子,自黄墩始迁歙县黄屯。

潭渡黄氏 始迁祖黄芮,江夏二十三世、黄屯三世黄光之子,自黄屯迁歙县潭底。

下市黄氏 始迁祖黄孝思,江夏三十六世、潭渡十三世黄大之子,自潭渡始迁歙县下市。

潭东黄氏 始迁祖黄裕,江夏四十七世、潭渡二十七世黄义之子,自下市迁潭东。

小路,黄氏 始迁祖黄享寿,江夏三十九世、潭渡十六世黄佛之子,自潭渡迁歙县小路口。

扬州宿松黄氏 始迁祖黄舟,江夏四十世、潭渡十七世黄永韶之子,自潭渡迁安宿松县

古关黄氏 始迁祖黄贵一,江夏四十世、黄屯二十世黄X之子,自黄屯迁古关。

左曰黄氏 始迁祖黄仪,江夏二十六世、新安十七世黄士尧之子,自黄墩迁安徽祁门县左田。

盱眙黄氏 始迁祖黄思道,江夏二十八世左田二世黄逊之子,自左田迁江苏盱眙县

古城黄氏 始迁祖黄修,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宏之子,自左田始迁安徽黟县古城。

西城黄氏 始迁祖黄继雄,江夏三十三世、古城一世黄修之子,自古城塘迁歙西城。

石山黄氏 始迁祖黄志芳,江夏四十五世、左田十九世黄胜之子,自西城塘迁石山。

横冈黄氏 始迁祖黄志宏,同为黄胜之子, 自西城塘迁歙县横冈。

鲍汀黄氏 始迁祖黄叔仲,江夏三十一世、左田五世黄瑰之子,自左田迁安徽婺源县鲍汀源。

横槎黄氏 始迁祖黄立初,江夏三十二世、左田六世黄叔仲之子,自鲍汀源迁歙县横槎。

石门黄氏 始迁祖黄昱初,同为黄叔仲之子, 自鲍汀源迁歙县石门坳。

茗园黄氏 始迁祖黄希升,江夏三十六世、横搓四世黄明同之子,自横搓迁江西饶州德兴县茗园。

资兴黄氏 始迁祖玉公,字仙琚,后唐同光3年(925)自桂林官楚郴资兴县令,任满择居城治之西。十一世文嵩公再迁清江,文宪公迁汝城楼江,文权公迁乐昌樟村。至1949年,已传47代,共75200人,仍以资兴居住最多,其他分布于湖南汝城、宜章桂阳、酃县及广东仁化、乐昌、曲江,江西遂川上犹等地。族谱创修于宋嘉泰3年(1203),元至正8年(1348)续修,明嘉靖2年(1523)三修,天启5年(1625)四修,清时又修五次,1947年十修。

永兴长富坊黄氏 始祖日新公,元进士,湖南潭州路达鲁花赤总管。生子二:华甫、兴甫,兴甫籍湘潭;华甫迁永兴县右厢长富坊。至1906年,已传23代。

桂阳桥市黄氏 明万历间由耒阳布美村迁此。族人分布于本乡大富口、陈家边、黄家图三村。

桂阳泗洲黄氏 始迁祖无銮公,清康熙53年(1714)由江西吉安龙泉县迁泗洲寨欧菜园定居。

宜章白沙乡浆水黄氏 始祖鼎公,字时举,原居衡山,唐大历3年(768)进士,初任广东南海县县令,旋升连州刺史,任满后择连州松柏山居之。生子二:起顺、起宋,长子起顺,字大化,唐元和3年(808)由松柏山迁居宜章县西南五十里浆水,子孙分布于浆水村附近,少数居湘潭、宁远蓝山、桂阳等县。至1948年,已传41代,共约2万余人。宗祠、家庙、族立学校俱设浆水村。1941年十五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龟爻黄氏 始迁祖星玉公,唐季由广西桂林宦游郴,后卜居宜章招募堡。至二十六世子琛公,元武宗至大3年(1310)以贡士任宜章教谕,任满后卜居于白沙乡龟爻。族人分布白沙数十里之锁石村、泗湾、黄家湾等处,杂居于郴县、临澧嘉禾各县。至1949年,已传32代,居宜章者约2400人。1935年十修族谱。

宜章白沙乡梅溪黄氏 始迁祖子琼公,字朝琚,因助文天祥起义,勤王兵败,自江西沇江始迁郴州北湖塘,旋迁宜章县白沙乡梅溪。族人分布于梅溪纵横十余里及蓝山新田、宁远、桂东衡阳沅江、湘潭等地。至1949年,已传28代,男女丁口26000余人。宗祠设梅溪。族谱始修于明正统13年(1448),1932年九修。

宜章中塘黄氏 明成化时自福建莆田县徙宜章中塘。

宜章五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五甲。

宜章八甲黄氏 宋时自江西泰和县徙宜章八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 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

青塘的黄氏宗祠

青塘黄氏宗祠是为纪念青塘黄氏开基始祖永兴公而建造的。永兴公,讳润。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年)出生在一户军人家中,排行长(共五兄弟),其父黄有能公(军名王志努),是番禺县杨氏都第十三图两潭堡(今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两下村)人,从军,于洪武廿七年从广州左卫派遣至碣石卫,协助都司花茂督造卫城,后调任大安屯军总旗,及至年迈返乡,军务由长子世袭。居住大安屯(今陆军环珠寨),又移居旧屋(大安山仔顶)。彼时,明朝政治也发生了变化,屯田制逐步弱化以至消亡,永兴公顺势应变,在黄民山乌石陇买置产业,于天顺年间(1458—1464年)率子孙移居青塘。初住兵寨,接着在兵岗搭寮(现为老祖祠堂)。

至嘉靖元年(1522年)立籍惠州海丰县坊廓都九图,户首黄承业(正式由军户变为民户,由王姓转为黄姓)。

五百多年来,繁衍了二十几代,除居住在青塘本地的一万多人外,居住在海丰汕尾等十几个乡村的长房裔孙就有二万多人,目前,青塘黄氏后裔移居省内外,海内外有近十万人。

黄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初为斗篷式结构,厢房兼住人家,至乾隆二年(1737年),整个家族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出于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需要,时任族长嵩玉公,召集各房房长伯聘公、尚卿公,以及若珍公、德圣公、伯锦公、友玉公、兴万公等族干宗长,在原址重建始祖祠堂。始祖祠堂香火一直很旺,但在上世纪大跃进年代(1958年),神龛被拆,祠堂一直被小学当作科室使用。1979年,旅港同胞发起,成立修缮宗祠理事会,开始集资,付兴宁觅师择日,并于当年开工,将祠堂进行了全面修复,同时重置神龛,于1980年完工入火,全村进行了隆重的庆祝,四乡六里的黄姓宗亲及友好邻邦都前来祝贺。今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新祠堂是修建于2011年,并于当年12月2日(即农历十一月初八)举行史上最隆重的重光庆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