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坊村

后坊村

说起山重,闽南一带的游客耳熟能详。可一说后坊,则一片茫然,因为后坊是在山重的“后边”。山重旅游着实“火”了,后坊却仍“怯生生”处在深闺人未识。

后坊村多的是百岁的榕树、桂花树、相思树,还有千年的铁树、古樟树。樟榕相伴,碧水游鱼,鹅卵石路,常给人误入“桃花源”之感。村里自古就有“树常青,人长寿”的说法,村民生态意识强,从不乱砍滥伐,以植树荫子孙,至今还传承着一个特别的民俗,就是供奉被称为生态之神的千年古樟——大树将军。

每年农历三月十四,当地村民都要朝拜“大树将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据说在长泰农村,都有朝拜古树的风俗,因为古树是他们心中的守护神。平常大家都在大树下乘凉休憩,人与树和谐共处。这应该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最好体现。

红砖白墙 闽南古民居

后坊村的岁月印痕,自然是这里错落有致的闽南古民居。白墙红砖灰瓦加燕尾脊的传统闽南风格,构成一道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这是后坊村按照“宜土不宜洋、宜简不宜繁、宜淡不宜浓、宜软不宜硬”的原则,对房屋立面进行改造,统一粉刷白墙,统一加装红色斜屋顶,使房屋建筑与青山绿水有机融为一体。

徜徉在万亩桃李园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长泰后坊村一到春天,满山遍野桃花、李花盛开,十分美丽壮观,因此,又称为桃花岛。

桃花岛三面环水,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终年环绕。踩过水面浮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大片娇艳的桃花林,赏花者散落其间,谈笑风生,人比桃花艳。桃树旁,李花竞相开放。昨夜的微雨,打落了白色的李花瓣、粉色的桃花瓣,一地白,一地红。

此外,除了美丽的桃花观赏之外,每年的4-5月份,李子节期间成熟时,当地硕大的桃李果实呈现成熟之势,且水分充足饱满,果肉酸甜可口,沉甸甸垂在枝头上,随着微风摇摇欲坠,令每一位前来采摘的游客体验到了一次深刻的乡村田园之行。大树将军:《古树情缘》.jpg

静静守望的樟树王

都说山重樟树多,后坊樟龄长。

后坊的樟树上了“年龄”的少说也有几十棵,而上百年的就有十多棵,更有两棵上千年的古樟树。它们有的独木成林,有的虽横卧在地却“枯木逢春”,有的造型奇特,有的特立独行于田野,让人惊叹。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见证了后坊的兴衰。

两棵上千年的古樟树生长在马洋溪两岸,一棵在枧头社,一棵在后边社,遥遥相望。枧头社的樟树高约20米,树冠覆盖面积约3亩,每个树杈的直径在1.5米以上,有4个成年人合抱之围。乍看是两棵树,其实本是同根生,几十年来因建房修路,村民不断地将废土堆于其下,久而久之,树干被掩,地面上只露出两枝主杈。古樟因堆土营养足,愈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据介绍,原来还有一枝主树杈,已倒下好久,如今已不见踪影。分杈树径就如此巨大,那深埋的主干就甭提了。

而后边社的樟树王,比枧头社樟树更老,据说是千岁“老人”。后边社原名横樟社,大致因这棵横卧樟树而得名。樟树王巨大的树干横卧在地,主干直径在2米以上,双杈擎天,直径在1米以上,倒在地上的树茎部分已腐烂,但树王生命力极为顽强,树叶依旧绿意盎然。树干造型奇特,千姿百态。树王身上有一活灵活现的“雄狮回头”像,宛如一头身强体壮威风凛凛的雄狮傲然立于树头,回望着后边社,日夜守护着后坊人民。更令人称奇的是 在其根茎部还寄生了两株当地称为“刺狗钉”的树,且已长成苍天大树,与樟树王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格林美提子园:硕果累累 美不胜收 - 副本.jpg全国最古老的铁树

上庙自然村的老铁树,其貌不扬地生长在一小山坳,前有层层叠叠的梯田,后有葱葱茏茏的竹林,铁树就如一位世外高人隐居深山,吸取日月精华,山水灵气。铁树高6米多,重约2吨,树干胸径约80厘米,需两个人合抱,现在茎部的一部分已被泥土掩埋。树茎有部分被蛀空,从裸露的树洞,可以看到裸露的茎外表已成皮状,根从茎中伸向地里,顽强地与自然天敌抗争。据省林业部门一专家称,按照胸径推算,该铁树有四千余年树龄,是目前已知福建乃至全国最古老的铁树。

在村民眼中,它是保一方平安的“风水树”。几年前,几次险些被盗走,但在村庄人的呵护下,都幸运地留下来了。有一次,截回了一段被锯的树干,植在不远处,竟也成活,现已枝繁叶茂。

诗意的八联瀑布群

后坊有一处令人向往的天然景点,那就是八联瀑布群。

九龙瀑布群虽未开发,却早已有勇者“先登”了。每走一步,都有新发现,新惊喜。泉瀑溪流,涓涓潺潺,奇石丛聚,多彩多姿。每个瀑布都是独立的景致。龙虎瀑、祥龙瀑、双龙瀑、飞龙瀑,灵龟寻瀑,神龟探瀑……真是目不暇接。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专栏|棠樾村石牌坊群后面的故事

文:岳爱国

位于安徽歙县城西7.5公里处的棠樾村,因聚集了七座石牌坊而闻名天下。有人这样评述棠樾村石牌坊群,誉之为:固体的史书,徽文化标本,徽商的丰碑。从电脑上查阅了360百科,其中这样评述道: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对上述说法我的观点是:评价得过了!

透过七座高大石牌坊的廊柱间隙向遥远而虚幻的深处望去,我分明觑到了石牌坊上未曾雕凿出来的隐图暗文,史书上未敢言明的虚情假意……

建造石牌坊群是一个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虽然当初这七座石牌坊是跨越400年的时间先后建造起来的。在这里,我不是说一个石质的牌坊有多么难建造,对当年徽派建筑的能工巧匠们来说,要建造这样的一座石牌坊简直是雕虫小技,无足挂齿。我要说的是,这其中隐藏着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打通直至朝廷的一层层关节,远比建造一座石牌坊要复杂得多,假设没有鲍氏家族前期综合实力的充分铺垫,要想建造这样一组我们今天可以见到的石牌坊群是万万不可能的。而其中所需三大要素,包括:显赫的权势、丰厚的财力、夺人眼球的创意,三者缺一不可。

有财力、有创意,假设没有权势——没戏

棠樾村的鲍氏先人原为山东籍,后因躲避战乱,于宋建炎年间迁移至此繁衍生息。明嘉靖八年(1530年),鲍氏十六世孙鲍象贤得中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因政绩显赫,卒后赠工部尚书。

鲍氏家族何止鲍象贤这一个位高权重之人。在几百年的岁月中,鲍氏家族出了一个个富有权势的达官要人。元代有状元鲍同仁,明代有翰林编修鲍颖、进士户部主事鲍楠、知府鲍献书、州府同知都转盐使司鲍孟英,清代有官商钜户鲍志道、鲍漱芳、鲍勋茂、进士编修鲍文淳、进士户部主事鲍功梅、工部主事鲍国琛,清进士民国专员县长鲍庚,等等。

正是有了这样一代代的达官要人做支撑,鲍氏家族才能有显示家族气派的底蕴与张扬。假设鲍氏只是单纯的古徽州富商家族,他们还能七拐八绕地与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搭上关系吗?也许能,但比登天容易不到哪儿去。

写到这里,我们先把鲍家显赫的身世放在一边暂且不谈,而将牌坊所要表达的忠孝节义故事单摆浮搁地介绍一二。实事求是地讲,那些故事也还是很感人的,甚至可以说其中的一些故事还是具有一定的正能量的。仅举慈孝里坊一个例子。

慈孝里坊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钦批“御制”的。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朝廷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曰:“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有子诣前求代死,此身遂保百年期。救父由来孝义深,顿令强暴肯回心。鲍家父子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故事后,也很感动,又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并刻御题对联于其上。一座牌坊被几朝皇帝加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感动之余,我又有话要说了,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少仁慈孝义的好故事,如果每发生一个值得表彰的故事都要由朝廷或地方树牌坊一座以示褒奖,恐怕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我们见到的就不再是青山绿水,而是密如森林的石牌坊群了。

远的不讲,就拿距离歙县仅几十公里的黎阳古镇贾日华的故事来讲。民国十八年,土匪在火烧屯溪老街后,扬言要继续将与屯溪一桥之隔的黎阳古镇放火烧光。黎阳士绅贾日华自愿留下与土匪周旋,以死抵抗,最终被杀。土匪感其仁义,遂撤出黎阳。其实,类似贾日华这样的故事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俯拾皆是。可是,从棠樾村的石牌坊群来看,似乎从元代到清代的几百年间,中国只发生了七个动人的故事,不免让众多的国人极其失落。

悲乎!

有权势、有创意,假设没有财力——没戏

当年的鲍氏家族之所以能够上通国家最高领导,除了朝中有做高官的以外,如果没有丰沛的银两铺路搭桥,恐怕要想连接起从古徽州的一个小村落到北京朝廷这么长的关系链是万万不能的。

鲍氏家族的官运亨通带来的是经济上的发迹,且好运连连,到了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鲍象贤九世孙鲍志道任两淮盐运使,长达二十年;其子鲍漱芳继任此职。

古语云:两淮盐,天下咸。可见两淮盐运使的地位之高。清代全国共有十一个盐区,两淮盐区规模最大,每年可赚银1500万两之多,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鲍氏盐商成了当时最富有的徽商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年的鲍漱芳又当官又经商,垄断了扬州城的盐运市场,家中自然藏镪百万、富比王侯。这个时候的鲍漱芳开始有想法了——老祖宗已经建造了“忠、孝、节”各两座牌坊,到了我这里,该为自己建造一座什么样的牌坊呢?经与高人探讨,决定在“义”字上下功夫,做点捐钱捐物的义事,为自己立上一座“义”字牌坊,反正家里有的是钱财,即使捐出一些也不过九牛一毛。此事恰巧传到了嘉庆皇帝的耳朵里,于是暗示鲍漱芳,安徽、江苏浙江三省军饷匮乏,需要有人赞助。鲍漱芳乐得拍皇上的马屁,连眼皮都不眨地为三省发放了三年的军饷。之后,鲍漱芳又先后为黄淮水患捐了两笔款项,所捐白银动辄数百万辆。正是因为花钱如流水,终于获得朝廷恩准,为自己讨得个“乐善好施”的牌坊。

由此可见,鲍氏家族的石牌坊群基本是靠钱买来的。

哀乎!

有权势、有财力,假设没有创意——没戏

有人可能以为我在说绕口令,三个小标题,只将其中的三个词汇反复掉个,就表达出了三段不同的意思。您说对了,我就是想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描述,让人们了解一个隐藏在棠樾村古牌坊群背后的真实故事。

当鲍氏家族在赚够了名声、赚足了银两之后,忽然别出心裁地想要搞点自我表扬式的歌功颂德建设了。于是开始拉关系、走上层路线,居然与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搭上了关系,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1年),由国库出钱为鲍家立了慈孝里坊。牌坊龙凤板上有“御制”二字为证,意味着该坊确实为皇家兴建。

自从有了第一座牌坊,鲍家便一发不可收,于是一座一座地兴建了下去,竟一下子延续了400年,共修成了七座牌坊,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牌坊群。

不得不佩服当年立石牌坊的最初创意者,因为如果没有最初这个人倡议,在今天棠樾村的土地上,就不会赫然矗立起七座醒目的石牌坊;而棠樾村恐怕也不会被后人所关注,因为没有了石牌坊群,这里就无法成为当今的5A级景区了。

当初那位立石牌坊的最初创意者是何许人也?对这个问题,棠樾村的鲍氏后人似乎并未关注,因为这样的史实恐怕好说不好听,假设当年的创意者只是村里某户大户人家的师爷提出,这不是在打鲍氏家族的脸吗。

不管怎么说,当年的鲍氏家族以及今天鲍氏家族的后人们都该感谢这位当年立石牌坊的最初创意者。正是那位无名氏的精心策划才有了几位皇帝的垂青,才有了竖石牌坊的行动;也正是因为棠樾村有这个石牌坊群,棠樾村的村民们至今仍享受着当年立石牌坊而带来的不竭红利。

虽然棠樾村石牌坊群的建造史并不一定都是正能量的,但既然已经建造,并在棠樾村的村头矗立了220年以上的历史,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它们的存在,虽然无法将其视为“丰碑”,但将它们看作是“史书”还是有资格的。

徜徉在棠樾村石牌坊群的脚下,犹如在历史的褶皱中徘徊。前后四百年的历史,被浓缩在了七座以石为载体的、以炫耀为目的的、以自我吹嘘为实质的象征性牌坊中。望着这一切,我虽有一些稍稍的失落感,但是还是有收获的,因为我基本认识了棠樾村这个古村落的实质。

叹乎!

写于2018年9月2日

潍坊80后村支书自驾进西藏 一路直播宣传家乡煎饼

山东广播电视台闪电新闻客户端官方帐号

近日,一个开着二手夏利车进西藏沿途宣传家乡煎饼潍坊小伙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火了。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个“80后”是临朐县辛寨街道朱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曾永。8月17日,记者联系到曾永,听他讲述背后的故事。

带着煎饼开车进藏

一路直播吸粉不少

视频中,这辆小小的夏利车车顶装有旅行架,堆满了生活用品,车身贴着“临朐县鲁农家庭农场煎饼生产队”的标识,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轻小伙走走停停,从初入夏季的山东到赤日炎炎的成都,再到冰天雪地的米拉山口,用操着“潍坊味”的普通话向网友介绍自己沿途经过的惊险路段及美景美食

引起网友围观的,不仅仅是他独自开着一辆老旧的小夏利就敢驶入川藏线的勇气,还因为他不时掏出随身携带的特产山东煎饼分给沿路的村民和驴友,对方吃得津津有味,让观看者也忍不住想尝一尝。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这位年轻人是临朐县辛寨街道朱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曾永,他此行的目的不是旅游,而是想看看村里生产的煎饼是否经得住环境和时间的考验。

经过前期准备,5月21日,将村里的工作暂时交代给其他村干部,曾永带着密封袋封装的100公斤煎饼和母亲揉好的香椿咸菜,开着二手夏利车上路了。

这次去西藏,他对过程进行了直播,一是让网友知道他的行程,二是想把朱家峪村及临朐的众多美食推向全国,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抖音平台粉丝噌噌涨,如今已经超过3万人。

发展小米种植,农场开通了可视农业系统

作为一名“80后”农村“当家人”,曾永有着更加开阔和现代的思维方式。曾永是土生土长的朱家峪村人,2015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之前,这个职位已经空缺了两年,曾永对此也有犹豫。地处辛寨街道西南山区的朱家峪村共有272户、960口人,像许多当地的山区村落一样,村里种地“靠天吃饭”,村民收入微薄,年轻人大多数外出务工,村里底子薄弱。而曾永此前带领村里的一批青壮年在外承包工程搞装修,收入可观,扎根村里工作肯定要放弃一些东西。

自小在农村长大,曾永对于这个村庄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属于丘陵山区,水系不发达,但土层深厚,结构良好,当地素来有种植小米的传统。“村民大都种着家里零零散散的一亩三分地,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再加上投入不科学,年成好时也谈不上啥效益,更别提年成不好的时候了。”曾永一语道破村里发展的窘境。

上任不久,曾永就提出流转土地进行小米规模化种植。他个人出资流转村民的土地,并为不愿意流转土地的村民免费提供种子及技术支持,对产出的粮食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如此一来,获得了不少村民的支持。2016年,曾 带着村委成员去了省农科院,三次对接作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管延安教授,回来后确立了“绿色、无公害”的高端小米种植发展路径,并成立临朐县鲁农家庭农场。

为保证产品质量,2018年,农场在全县率先建立开通可视农业系统,所有客户可随时登录农场网站,从播种到浇水、锄草、施肥、收获,通过视频24小时实时观看监督。2020年4月,农场注册“沂山谷道”商标,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获“中国绿色健康食品”标志。

煎饼生产队解决了近2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农场产品逐渐打出了名气,但今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让村民闲了下来。怎样让村民有活干、有钱挣?当看到自己农场生产的小米、薏米、地瓜时,曾永眼前一亮——摊煎饼。

“我们沂蒙人喜欢吃煎饼,但一家一户摊煎饼工艺不能统一,酸甜不等,卫生条件有待完善和提高,一直形不成规模和品牌。”曾永认为,煎饼也要做高端,因此他一开始就定位于营养、高档、旅游代餐。

曾永想方设法对接了一个煎饼出口企业,获得了他们的配方,今年2月份开始筹备,3月份投资40多万元购进煎饼机、石磨、封口机等设备,组成“临朐县鲁农家庭农场煎饼生产队”。

车间里,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摊煎饼,有的分拣、包装,还有一位妇女负责架起三脚架全程直播。来自广州黑龙江四川等地的客户不断通过直播平台下单,仅半小时就成交3000多元。

只要有时间,曾永也会亲自上阵直播:头戴解放帽,一身中山装,一条白色的毛巾搭在肩上,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橱柜、自行车、提包等道具做背景,他对自己的定位是“鲁农杂粮生产队队长”。试水“直播带货”,曾永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蹚出了新路子。鲁农家庭农场生产加工的煎饼在网上销量不断增加,解决了近2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每人每月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煎饼品质打动客户

订单太多供不应求

煎饼的名声打出去了,可定位为旅游代餐的煎饼储存能力如何?面对不同气候、不同环境能否做到不干裂、不涨袋?曾永又有了新的想法——他决定带上煎饼自驾去西藏,于是就有了这趟西藏之行。

曾永是名户外运动爱好者,经常跟随驴友驾车出游。出发前,他在车顶装上了行李架,也对座位进行了改装,便于在车内休息,所以才敢一个人上路。让他最难忘的是,在潍坊市对口支援的西藏南木林县,曾永遇上了临朐的援藏干部。“当他们吃到家乡煎饼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家乡的味道让他们无限回味。”曾永自豪地说,往返21天的旅途,全程9000公里,村里生产的煎饼无涨袋、不变干,可以说经受住了考验。

回到家乡后,许多沿途品尝过朱家峪村煎饼的驴友等纷纷下单,来自北京上海云南等地的客户也先后联系到他,煎饼的生产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好多订单不敢接。”曾永遇到了“快乐的 烦恼”,计划投资200万元新建1200平方米的车间,提高生产能力的同时增加煎饼的品种,带动更多村民就业。

前段时间,临朐县委宣传部成立“网红志愿服务队”,组织召集全县有影响力的“网红”代表,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推介临朐特色,近日,曾永也加入其中。

记者 周晓晴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高邑那些事」讲述:高邑前坊土册村天子墓背后的故事

高邑县前坊土册村天子墓

据传说历史上,高邑坊土册村正南近一里地的地方,有一座高10多米、直径40多米的大土疙瘩,当地村民管它叫作“天子墓”。人们在几里之外都能看到,在当时是全县最大的一个土疙瘩。

编辑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所谓的土疙瘩,实为旧年间古墓的封土。该墓的东边,有一俗称“王八驼石碑”的大石碑。该碑高约4米、阔1米、厚约0.4米。它的下边,有一面向东方的大石赑屃作为该碑的碑座。小时候常去那儿玩耍,记得背西面东的碑面上刻有“碑倒槐河开”几个篆字,落款是“诸葛亮题”,碑上铭文记载文字是:东至西破塔,西至田家庄,南至怀安,北至白沟驿。

编辑

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很多到坊土册中学上学的学生经常到该古墓玩耍,对这座古墓和石碑印象很深。这一石碑,毁于文革时期,大土疙瘩20世纪七十年代被人们用土挖平,现在成为耕地。如碑文记述准确,此碑应建于三国之前,起码为汉墓,或时间更早。

编辑

这座天子墓,埋葬的究竟是哪个朝代的哪位帝王,现已无从考证。但就其规模宏大,说明墓主人肯定不是平民百姓,最低也是王侯的身份。也有一些人口传,此墓乃春秋时期赵国先君赵简子的疑墓,但一直不见文字记载。

编辑

关于“碑倒槐河开”意指什么?有的说是为防此墓被盗,用槐河发水来吓阻盗墓者。也有说此语为一则预言。据考,文革期间该碑被毁后,1976年冬天,高邑县动用各村劳力对县境内槐河段进行了疏塞开导,加宽、加高河堤,工程十分浩大,开拓槐河是否应了“槐河开”这句话,让人生发无限遐想。

来源丨网络 配图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