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眼桥

千眼桥

千眼桥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西山-岭脚下的鄱阳湖水底,属于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930米,宽1.2米,长条花岗石铺成桥面,松木大柱立于湖泥中支撑桥面。因为泄洪孔共983个,故得名为“千眼桥”,也称“千孔桥”。

千眼桥自古以来,是都昌至星子、庐山去浔阳,翻-岭,过鄱阳湖的必经之路,夏季涨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则要蹚水踏泥跨湖,北风凛冽,涉水者往往苦不堪言。

明崇祯四年,为官都昌的钱启忠领倡捐俸集资,历时五年,在此横跨江流,建造此桥,故又名钱公桥。从此,千眼桥成了都昌、星子两县沿湖民众便捷往来的要道。

2012年4月由于鄱阳湖进入枯水期,这座古石桥终于露出了其“庐山真面目”。2013年10月,鄱阳湖进入枯水期,位于湖底的一座明代古石桥也随之露出真容。

2014年12月30日,随着湖鄱阳湖由于水位持续下降近8米,一座建造于明崇祯四年间(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桥露出水面,桥身全部由花岗石制成,总长2930米,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

都昌旅游景点千眼桥 - 都昌旅游景点千眼桥介绍

1. 都昌旅游景点千眼桥介绍

千眼桥是座石桥,

建于明崇祯年间,共历时五年 ,整座石桥长2930m,主要以花岗岩为石材,桥面宽约1m 上面有一千一百多个孔,所以又被称为千眼桥。

这座不仅在建筑设计方面颇具特色,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不仅浸泡数百年仍旧坚固,而且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 ,也是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2. 成都旅游九眼桥

单程90元,往返120元

3. 都昌千眼桥位置

正值鄱阳湖枯水季,大片裸露的湖滩,绿草如盖,花开成海,引爆了游客们的赏景热情。同时,随着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丰水时藏于湖底的古迹遗产也露出了真容——鄡(读qiāo)阳古城遗址、都昌千眼桥、庐山紫阳堤、落星墩……有专家称,鄱阳湖古迹遗产之多,堪比“历史博物馆”。

都昌千眼桥

紫阳堤

今年10月,千年石岛落星墩“水落石出”。

水位走低 湖底古迹出水成景点

连日来,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乡蒋公岭附近水域,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游玩。除了观鸟赏景,不少游客前来的目的是为了一睹“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

7日,都昌县有关部门人士告诉记者,受上游来水减少和久旱少雨影响,鄱阳湖都昌站水位早在10月中下旬就降至9.24米的警戒水位以下,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也露出真容。该桥名千眼桥,因有983个泄洪孔而得名。距今已有380余年,曾是都昌县通往星子、庐山、九江的必经之路,属于我省重点保护文物。

在都昌县周溪泗山大屋场村以南60米的湖洲上,一些饱经沧桑的土城垣,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目光。据当地老人讲述,这里就是鄡阳古城遗址。古城南边有座城头山,城头山南部有一条类似护城河的水道,据称是一条航道,通往景德镇。“每当大风雨过后,这里地表就会露出小金条和金颗粒。新中国成立前几年的冬季,常有数百人到此淘金。”老人说。

随着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湖底重见天日的历史遗存还有不少。今年10月初,庐山市当地标志性景观——千年石岛落星墩,就“水落石出”。而与落星墩相对的紫阳堤(又名“南康星湾石堤”),也于近日重新露出水面。“站在紫阳堤上,厚重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这种感觉很美妙,无法形容。”曾有驴友如是感慨。

行走湖边 千年前遗物俯拾皆是

“茫茫彭蠡杳无地,白浪春风湿天际。”宋代理学家朱熹曾用这样的诗句描绘鄱阳湖的浩瀚。“实际上,鄱阳湖里不只是水。”7日,多年来一直关注鄱阳湖水下遗产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王东林教授告诉记者,鄱阳湖的底下曾经是一个阡陌纵横、人烟稠密的陆上世界。清同治《都昌县志》古迹条下说:“古鄡阳城在周溪司前湖中四望山,至今城址犹存。”1960年,省博物馆在这里发现的汉代城址和汉墓群以及相关文物,证明了这个记述的真实性。

在鄱阳湖南湖周边,还有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新建县南矶山遗址、昌邑北垱遗址以及汉代海昏城遗址。秋冬枯水季节,行走在湖边,古老的砖瓦陶片几乎俯拾皆是,除船家的丢弃物外,保不准就是一两千年前的遗物。

“我曾亲耳听过那些生活在鄱阳湖边的都昌老船夫说,大水季节,他们在湖上行船,偶尔会看到水里出现被淹没的屋脊,十分清晰,一靠近就没了。”王东林说,鄱阳湖是个过水湖,水位季节性地变化,所谓“洪水一片,枯水一线”,鄡阳故地便年复一年地露出水面。

专家呼吁 设水下遗产保护机构

鄱阳湖及其水系丰富的水下文化遗 ,是我国历史宝库中珍贵的文化宝藏,对研究汉唐以来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历史以及鄱阳湖的形成史,对沿海沉船打捞器物尤其是古陶瓷的对比研究和窑口归属的认定等,均具有重大的史学价值与科学价值。

据了解,为了保护好鄱阳湖水下文化遗产,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科学考察和历史研究工作,王东林曾在向全国政协提交的一份提案中特别建议国务院及国家文物局,尽快设立鄱阳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或“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分支机构,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目标,确定保护等级。进而依托批准组建的保护机构,建设“鄱阳湖水下考古工作站”和“中国古外销瓷研究基地”,充分利用江西460多座历代窑址考古调查成果与陶瓷标本,为沿海沉船打捞出水的古外销陶瓷寻找窑口归属地提供对比研究平台,提升中国水下考古学术研究的条件和水平。

“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日益焕发活力的古老的鄱阳湖,其埋没于水中、封存于地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应该在沉睡中醒来,恢复它叙说历史的功能,让鄱阳湖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并服务于我们的时代。”王东林说。

鄱湖水下文化遗存主要有四类

一是由于地质变迁和鄱阳湖南湖形成过程中没入水底的古代城址和古聚落遗址。如两晋南北朝时期沉没于鄱阳湖南湖之中的汉代鄡阳城遗址,以及鄡阳、海昏先民居住过的众多村落和逝者的墓地。

二是江湖险处尤其是号称“东方百慕大”和“魔鬼三角区”的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沉没的历代船只及装载物。

有唐宋及以后各朝南来北往通江达海的各类货物、兵器和产自景德镇、吉州窑、洪州窑、赣州七里镇等窑场的瓷器;有抗战时期沉没的侵华日军军舰(如沉没于都昌县老爷庙水域的日军“神户丸”号运输船、余干县江埠乡的黎背日军巡逻舰、湖口县牛脚芜长江水域的日军军舰等);还有新中国成立前后在长江和鄱阳湖沉没的运输船(如彭泽马垱要塞沉船,1940年在余干梅溪被日机击沉的鄱阳陈铨记轮局“饶宽”客货轮等)。

三是历代战争遗存。

有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大战时留下的许多战场遗址(如永修县的望夫亭、湖口县的石钟山石刻、都昌县的定江王庙、余干县的忠臣庙和康郎山战场遗址以及新建区南矶山的藏兵洞、万人坑、刘伯温钓鱼台等遗迹);还有清代石达开与曾国藩争夺湖口战事留下的堡垒、要塞和战场遗址。

四是鄱阳湖枯水期现身的四通八达的湖中叠石古道和古桥遗存。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沉没于水下的水运码头遗址。

4. 都昌千孔桥在哪里

鄱阳湖。

连日来,受持续高温少雨和长江上游来水偏少共同影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在鄱阳湖底的千眼桥由此完全显露出来。

千眼桥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建于明代。江西省文旅厅官网显示,它长2930米,宽1.2米,长条花岗石铺成桥面,松木大柱立于湖泥中支撑桥面。其因泄洪孔共983个得名“千眼桥”,也称“千孔桥”,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 都昌县千眼古桥

江西方言的历史悠久,其形成当从西汉时期就已开始初具规模。汉高祖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遍布今江西四方。既有人口就有语言和方言,有了人口也才谈得上设置郡县,所以,豫章郡和十八县的设置是江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赣方言开始形成的具体表现和证明。

江西全省的汉语方言主要有赣语、客家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和徽语。

赣语是江西省最 主要的方言,它不仅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还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邻省的部分地区。江西省内的赣语区包括以下62个市县(凡未注明“市”者,均为县名):南昌市、南昌、新建、安义、永修、修水、德安、星子、都昌、湖口、高安市、奉新、靖安、武宁、宜春市、宜丰、上高、清江、新干、分宜、萍乡市、新余市、万载、丰城市、吉安市、吉安、吉水、峡江、安福、莲花、泰和、永新、宁冈、井冈山市、永丰、万安、遂川、抚州市、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黎川、资溪、东乡、进贤、南丰、广昌、鹰潭市、贵溪、万年、余江、余干、乐平、波阳、横峰、弋阳、铅山、彭泽、景德镇市。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全省南部的17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乌、安远、定南、龙南、全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铜鼓。

铜鼓县60%以上的人口说客家话,分布在县城及丰田、排埠、二源、石桥、温泉、三都、西向、大塅、古桥等乡。少数人说赣语,分布在带溪、棋坪、高桥、幽居、港口等乡。

客家话还见于与铜鼓县毗邻的一些地方:万载县有约2万人,集中在邻近湖南省界处。宜丰县黄冈、车上、天宝、同安、花桥等乡,有大约3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十分之一。奉新县甘坊、七里、西塔、石溪、澡溪、仰山等乡,约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靖安县官庄、澡都等乡。高安市华林乡。修水县山口、何市、上奉等乡。武宁县石门乡。

客家话还见于以下地方:广昌县驿前乡。永丰县潭头、龙冈、君埠等乡。吉安县天河镇、前岭、官田、敖城、指阳、东固、富田等乡。泰和县桥头、碧溪、老营盘、上圮、中龙、小龙、水槎、沙村等乡,人口约3万多。万安县顺峰、涧田、宝山、武术、桂江、罗塘等乡,占全县人口40%左右。遂川县除县城泉江镇和附近的瑶厦、珠田、年源、雩田、枚江、盆珠等乡说赣语之外,全县其余二十多个乡都说客家话,客籍占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二。井冈山市黄坳、下七、长坪等乡和罗浮垦殖场的大井、朱砂、罗浮二个分场,客籍占全市人口的约40%。宁冈县睦村、茅坪、大陇、白露、荷花等乡,客籍人口2万,不到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永新县坳南、曲江乡,客籍人口2000。以上九个县市的客家话地区与赣南客家话县份连成一片。

赣东北横峰县龙门乡的上源排、戈家村也说客家话,约600人。其他有的县份也有零星客籍,如莲花县荷塘乡只有几户人家说客家话。

官话区有5个市县,其中九江市、九江、瑞昌市说江淮官话。(瑞昌市大部分乡镇说江淮官话,南面少数几个乡说赣语),赣州市城区和信丰说西南官话(信丰县城嘉定镇及桃江乡的大部分、大阿乡的太平围村说西南官话,全县大部分农村说客家话)。

吴语区有4个市县:上饶市、上饶、广丰、玉山。德兴县的龙头山也说吴语。江西的吴语区在赣东北,与浙江省衢州一带的吴语连成一片。

徽语区有3个县:婺源、德兴、浮梁。

除赣语、客家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徽语以外,全省名地还有一些近代从外省迁入的移民,说不同的方言,主要的有“福建腔”,分散在赣东北的几个县。解放后修新安江水库,有不少说吴语的浙江移民,迁移到江西的一些县居住,主要也在赣东北。

少数民族语言有瑶语,在全南县竹山乡嵠山村,人口约200人,说瑶语和当地的客家话。江西省的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不说 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只说当地的汉语方言。

6. 成都九眼桥景点

九眼桥位于成都一环市中心,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古名【宏济桥】,在清朝被官员改名的

简介:九眼桥位于成都一环市中心,是座有4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古名【宏济桥】,在清朝被官员改名的。桥下9个石洞。古桥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拆,因为府河改造项目。现在看到是复建的,不是那种老桥。 路线:19,35,27等车都会经过九眼桥,推荐连同水井坊、兰桂坊以及望江楼一起游玩,这几个景点相距都1km内。 提示:九眼桥本身看头一般,但这片是老牌夜生活街区。很多酒吧、慢摇吧,所以晚上很热闹。白天去可赏景,晚上可消费夜生活。

7. 都昌旅游景点千眼桥介绍图片

千眼石桥是于2012年4月发现的。千眼桥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多宝西山蒋公岭脚下的鄱阳湖水底,由于鄱阳湖进入枯水期,这座古石桥便浮出了湖面 。该桥建于明崇祯四年间(1631年),距今近400年,属于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桥长2930米,宽1 . 2米,长条花岗石铺成桥面,松木大柱立于湖泥中支撑桥面。因为泄洪孔共983个,故得名为“千眼桥” ,也称“千孔桥”。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

8. 都昌旅游景点千眼桥介绍词

主要用途是供两岸人们更便捷的来往两地。

千孔石桥自古以来,是都昌至星子、庐山去浔阳,翻蒋公岭,过鄱阳湖的必经之路,夏季涨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则要蹚水踏泥跨湖,北风凛冽,涉水者往往苦不堪言。

明崇祯四年,为官都昌的钱启忠领倡捐俸集资,历时五年,在此横跨江流,建造此桥,故又名钱公桥。从此,千眼桥成了都昌、星子两县沿湖民众便捷往来的要道。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桥取此名,街亦得名于此,千年风华晃眼而过。——千秋桥街

本文由“李赞扬”老师授权,讲诉镇江文化故事,欢迎大家分享给朋友。

【掌故】历史记载,东晋平北将军王恭镇守京口,在城楼上建造万岁楼,下有千秋桥,寓意“千秋万岁”,并建有楼阁式石牌坊,石拱桥横跨漕河之上。由此可以看出千秋桥已经超过1500岁了。

01

千秋桥街在四牌楼附近,东至第一楼街,西通解放路,是镇江古城的一条老街。

地名因关河上的“千秋桥”而得名。清末,这条街由东向西分称钞库街、守备署街、大悲阁、水塔桥,支巷有花园山、灯笼巷。新中国成立以后,地方户籍部门统统把他们归纳到千秋桥街。

千秋桥、千秋桥街,何为千秋?那是指岁月悠长,是生日的吉祥词。语出汉李陵《与苏武》诗:“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桥取此名,带有良好愿望的意思。

元(至顺镇江志)记载:“渌水桥,在千秋桥西,唐以来有之。”“千秋坊,在府治西南,因桥得名。”

而千秋坊“人车辐辏,店铺繁密”。这千秋坊就是指后来的千秋桥街。

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以前普遍实行以坊为市制行政管理,坊巷用来实行编民户籍。

元初统计镇江城里“隅七、坊二十七、市五、街七、巷二十八”。

千秋桥是什么时候建的?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历史资料可以证明,它晋代就已经存在了。

晋代王恭在月华山上建了一座“万岁楼”,此楼之所以称为万岁楼,是因为对应不远处的千秋桥,可见千秋桥在晋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算来此地名已经远远超过1500年了。20世纪50年代千秋桥仍然存在,并且照片尚存,从现存的照片观看千秋桥,应该不是千年以上的老桥了,历代恐怕多次经过重建、再建,但是历史完整地保存了这个千年老地名。

0 2

古老的镇江城依山傍水。河网纵横,桥梁密布。据史料统计。唐宋时期,仅城区就有52座桥梁。

每一座桥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毎一座桥都有不少动人的传说。

千秋桥是古关河上的一座古桥。古代沿关河两岸,风景非常优美,千秋桥风景最为特别,许多古书上都有记载。

邑人郭畀的《云山日记》,着重记载了他自己的起居行止和乡里的艺苑花絮。

其一如陈氏子制灯的巧夺天工:“元正大年正月十四日。晴。春色盎然。过千秋桥,有陈氏子剪纸灯,悬于门首。纸带十六条,其间作走兽及人物花草,极其精妙,牵绾处只如丝发状。用工五日,方得办此。”

还谈到千秋桥边“陈书肆,有北客买书,推知当时市集之盛”。

千秋桥四周,名楼群立。桥南有“喜雨楼”。是由南宋郡守史弥坚所建。

诗人戴复古作七言长诗一首,有诗句:“京口画楼三百所,第一新楼名喜雨。”第一楼街因此而得名。

喜雨楼规模宏大,落成之夜大放花灯,形成“上与星辰共罗列、下映十里莲花池”的壮观。

千秋桥北月华山上有座“万岁楼”",由晋代前将军王恭所建,后改名为“芙蓉楼”,亦称“千秋楼”,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为友人辛渐饯行并赠诗的地方,“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千古绝唱。

宋代诗人释仲殊在《京中怀古》十首中吟道:“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诗作抒发了江山依旧、人世兴亡的吊古伤昔的情感。

0 3

千秋桥附近自古以来更是文人墨客喜爱居住的地方。如宋代米芾爱镇江山水壮丽,初在北固山下建“海岳庵”以居。

后因北固山大火,甘露寺被毁,唯卫公塔和海岳庵幸存,米芾作诗云:“神护卫公塔,天留米老庵。”

但不久海岳庵又遭回禄之灾,米芾就迁居千秋桥西,建有“宝置斋”“致爽轩”诸胜,除收藏书画外,其中更为文集取名为《宝晋山林集》。

此外,曾任清代御史的笪重光,近代著名学者鲍鼎、柳诒徵等都有故居在这里。

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千秋桥早被拆除,千秋桥街这个地名只存下一小段。

高楼大厦不断崛起,城市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千秋桥街可能在最近将消失,但是这千年留下的地名将伴随着人们的记忆而永载史册。

《镇江古街巷地名掌故》收集了二百多条镇江巷子的历史与现状资料。文化名城镇江拥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寻常巷陌,一条不起眼的古街古巷也许就承载着一段历史,抑或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比如果子巷、火坛楼巷、板壁巷、磨刀巷、爸爸巷、万古一人巷等等。要了解镇江、了解镇江的文化,这就是栩栩如生的化石

微信制作|云旦罗布

监制校对|杨越、DuLH

图片内容来源|李赞扬、云旦罗布、网络

广告

都昌多宝乡的千眼桥与钱公桥其实是两座桥,你知道吗?

千眼桥与钱公桥其实是两座桥,一南一西,相距十多公里,许多介绍文章都搞混了。

在未修建新妙大坝前,也就是1961年之前,退水季节时多宝的民众去都昌县城都是由马影湖经钱公桥至县城,而这钱公桥的来历《都昌县志》均有记载。明崇祯年间,南康府推官领都昌令钱启忠亲身感受此驿道之艰难,于是领倡捐奉。当地多宝乡排上许村乡绅许君擢等人慷慨解囊,募工采石购木,亲自主操,历时两年有余建成此桥。该桥长一千二百余米,桥头两端均铺设了石子路。此桥竣工之时,辞官在家的兵部左侍郎余应桂对此大加赞赏,作《钱公桥碑记》,立于广福庵旁。广福庵后被毁,今人在原址重建,而钱公桥在建大坝时被毁,如今踪迹难觅。

旧时都昌隶属南康府(即原星子县城,今为庐山市),因鄱阳湖阻隔,秋冬水涸之时只有老港才可以过渡,每逢雨雪,行人苦不堪言。明代末期,有当地乡绅集资建桥,从星子县运来石块,历时多年,建成一石桥,这就是千眼桥的雏形(这段历史无记载,只是民间流传下来)。后至清嘉庆二年,时任浙江绍兴山阴县令刘达桂(今都昌多宝乡刘便垅村人)返乡,看到石桥破败严重,而行人经此处无不战战兢兢,甚至跌入泥水之中被冻死,即联络星子名宦黎世序等人,捐奉集资,成立“永济会”,大修此桥。历时五年,终将桥修复成功,因桥有九百八十三孔,当地人便称做千眼桥。为今后维修方便,刘达桂及其子刘辉彩等捐助上田二十亩,旨永济会“每年收租与为岁岁修整之资”,并刻有永济会字牌,竖蒋公岭庙内,是为记载。后来又有当地乡绅高润堂(多宝乡西高村人)等捐资“永济会”,维护千眼桥的修缮工程,由当地刘家山村人负责,每年水涸季节都要派劳力维修,直至七十年代才停止。

古时,钱公桥和千眼桥均为都昌至星子、浔阳的茶桑驿道,也是沟通都昌、星子两县沿湖民众的主要通道。两桥相距有十几公里,一南一西,相依不相连,故才有人误将两桥并为一桥,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