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禅寺

真如禅寺

真如禅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10年),开山祖师为道容禅师。真如禅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曹洞宗祖庭,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誉为全国三大样板寺庙之一。自2013年,其下院庆云禅寺每年都面对公众举办禅修班。

中文名:真如禅寺

地理位置: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西南部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虚公塔院、虚云纪念堂

保护级别: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主峰海拔:969.4米

始建时间:唐宪宗元和年间

现任主持:纯闻法师

真如禅寺风光

该寺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僧人绍清创建,公元1370年和1464年分别进行过两次修缮,1898年,寺院因火灾,损毁严重,日渐衰微。因年久失修1976年寺院仅剩3间寮房亦被拆除,唯余银杏古树一株,仍深深地扎根在宿迁沃土

该寺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僧人绍清创建,公元1370年和1464年分别进行过两次修缮,1898年,寺院因火灾,损毁严重,日渐衰微。因年久失修1976年寺院仅剩3间寮房亦被拆除,唯余银杏古树一株,仍深深地扎根在宿迁沃土

该寺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由僧人绍清创建,公元1370年和1464年分别进行过两次修缮,1898年,寺院因火灾,损毁严重,日渐衰微。因年久失修1976年寺院仅剩3间寮房亦被拆除,唯余银杏古树一株,仍深深地扎根在宿迁沃土

云居山·真如禅寺 听!

作者:七天

公众号:七之恋

云居山·真如禅寺

去的时候是下午,到达寺庙前的湖,拍下照片时间已是四点。

在此之前,我对云居山的印象是:李风喜欢的地方,他有空时会上山住上一段日子,说是很清静。

李风是我大学时代要好的朋友,艺术系男生,爱好摄影,后来成为职业。

他说不错的地方应该还不错吧,虚云老和尚这几个字也是听他说起才在心中留下了印象。

我肯定不会特意去的,因为我不是个佛教徒。

但这次去过之后,我想我一定会再去。

听,自然之声

看,鸽子飞翔

君宝说:蒲公英的约定

我从来不拜佛,所以我不忙着进寺庙,先是在停车场旁弯腰看看白色的花,接着在明月湖前停留了好一阵子,看一只鹅与一只鸭形影不离。湖里有数不清的锦鲤,另有一群鸭。

这座寺庙建筑很特别,不同于多数寺庙的红黄色,它是青色的,我喜欢这种低调的颜色。晓雾将歇时它不惊不扰的出现;夕日欲颓时它悄悄隐没于夜色。

若非确切记得是开了十几公里的山路一路上行,很难想象这是在山顶,放眼望去,群峰环绕,这是山中一盆地。

进了寺院门,看见右边银杏树下一青袍僧人,面树而坐,叶随风动,不同的鸟叫声,远远近近、高低起伏。

又有一道门,门前石阶是锈红色,还在寺外时,同行而来的设计师同学就说:对这座寺庙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铁瓦,你看看这台阶,全是雨水滴落时流下的锈水染红了颜色。

我说:很好,喜欢这样,岁月的痕迹在眼前呈现,最后湮没于尘世之中。

走过这道门,听到咕咕作响,抬头见到几只鸽子栖息在高高的横梁上,走几步回头见到落在红色台阶上的白色羽毛。

走进这道门,通过院子,台阶尽处,一只黄狗俯卧殿前。

我没有进殿,直接到了左院,看见一棵千年银杏树。树前石碑上刻写:为唐朝道膺禅师手植。

我对古树有说不出的情怀,上下打量,忍不住闭上双眼双手合十,我不求它什么,只单纯表达一份对千年的敬意。

树身长满了青苔,树洞里有莲蓬状的蜂窝,寄生于千年古树之中,真是有幸。

围着树的栏杆旁有几块石头,看那雕刻,感觉年代久远了。

什么符号?

整个院落人声寂静,依然只有啾啾的鸟鸣。

我又不知道如何走到了一片田地,田地里劳作者有老有少、有僧有俗,我沿着田地走到了一条小径,小径的围墙旁开满了黄色的野花,蝴蝶在其中飞舞。石头堆砌的围墙生出了斑驳的颜色。

走到围墙尽头,墙矮路高,墙外依旧是田地。

回家上网了解才得知,真如寺最具特色之处正是它的农禅并重的寺风。

进一步了解得知,农禅本就是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部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融禅于农、以农悟道。

只可惜,在来云居山之前,我从未体会到这方面。

前不久写《樱花时节,怀念我心中的方竹寺》,在网上搜到一张僧人在寺前菜地里拿着锄头的照片,难得一见,印象很深。

而在云居山的真如寺,这似乎是常态。

小径是通向虚云纪念堂。

虚云老和尚自挽联: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经历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这是他在112岁时,云门事变中遭受迫害后所写。哪怕这只是一个故事,我都为之愤怒,不敬老者、残害妇孺都是泯灭人性的,妇孺代表了你的来处,老者代表了你的去处。

这位老和尚活了120岁,乃是禅宗泰斗,网上搜集信息,各种传说,神奇之处,难辨真假。

但以113岁的高龄,来到了云居山,住进茅棚,主持了重修工作,率领僧人开垦荒地、栽种庄稼、挖地烧砖、铸瓦盖房,仅此,就令人肃然起敬。

在当时,虚云纪念堂,我并没有仔细的去看墙上的照片与说明。

铁瓦

因为天色将晚,我又来到了室外,走上了山坡,有老者在种地锄草,我算是认识不少植物花卉的,可是这山坡田地种植,多数我都不曾见过。

不得不提的是,因为是临时起意上了云居山,我身着短裙,在寺院中闲逛,所遇僧人,不论老少,无人对我提出意见,这位种地的老者亦然,他用我听不懂的方言给我讲这是什么果子,味道如何如何。

我去了东林寺很多次,前日陪哪吒又去了一次,因为他错以为他曾去过的东林大佛就是东林寺,我便带他去看看真正的东林寺,每次去都在建设,越来越气派,越来越拥挤,越来越让我找不到任何感觉。门口有身着马甲的志愿者守门,检查你的衣冠,寺内几千名信徒在此,身着法衣?(我不知道正确说法),三三两两聊天拍照好不热闹,人声鼎沸,比寺外还喧哗,很多规矩要遵守,行走方向要遵守,走错了出口会被大声喝止。

这是很多香火鼎盛的寺庙的情形,除非是东道主,一般我都干脆在庙外寻个角落等候同伴出来。

刚刚又了解了点信息,真如寺是禅宗,东林寺是净土宗,或者是因为不同宗派,所以风格不同。

那么更适合我亲近的是禅宗了。

我没学过佛,对佛有三重想当然的理解:

1,众人皆佛,佛是一种哲学思想,你具备了这样的思想,你便有了佛性,你便就是佛;

2,若有无所不能的佛,那么必然洞悉一切,你起心动念间是恶是善,他必然知晓,又怎会因为你贿赂他(比如烧香拜佛磕头作揖)而对你好,因为你对他不理不睬看似无礼而惩罚你,我作为一个凡人尚且不会如此,何况是佛,若佛如此,那就不是佛而是魔;

3,佛修来自是不易,那么一介凡人当然应该凡事自己努力,又怎可投机取巧求佛赐予。

所以,我不“信”佛,但我心中有“佛”。

我相信世间有能量场,最真切的感受就是我在冈仁波齐转山时,高海拔徒步极为辛苦:步履沉重、精神恍惚、人似梦游,但每当我经过虔诚的磕长头的藏民身边时,突然好像有股力量承托着我,我似乎能够轻松跑起来了,没有例外,每一次经过他们身边时,我喉头哽咽,双目泪流。

那天在东林寺,见到一年轻小伙子,在台阶上三步一叩首,我赶上去悄悄打量他,只见他面目清秀,眼观鼻、鼻观心。清瘦身材,足穿黑色布鞋,一丝不苟的重复着步骤。虽然我有时对着佛像会像对待老友的随便态度,但见到这般认真,我却敛了笑容,行起了注目礼。

离开真如寺时,又走到了明月湖前,有一高大身材的僧人在喂食湖内的鱼、鸭、鹅,鱼群排着队全来了,那一对要好的跨越种族结下友谊的鹅与鸭也来了。

我有些恋恋不舍,给李风发去消息,问他当时可是在寺庙中住宿,他说住过一次,住宿或斋饭都可去客堂办理登记。

当日我要赶回,时间也晚,一定过了人家斋饭时间,但我还是折回寺里打听,找到客堂,问了知客。知客问我可是居士或是否皈依?我问何谓居士?他说就是修佛的人。

我笑笑摇摇头,又问家中老者信佛可否前来?他问起年龄,说:庙中比较艰苦,年龄太大他们恐无法照顾,不如去东林寺,那边条件很好。

可我喜欢的就是真如寺啊。

再度出来,想起我曾经有个奇思妙想,背上小包游遍大江南北深山里的寺庙。有一次,在庐山脚下一寺庙,与师傅喝茶,聊起这个话题,我问是否办了皈依证就可以去寺庙里住?他说:有证不一定给住,无证不一定不给住,师傅若觉得一眼看去是个好人,也许就会乐意接待了。于是,我才打消了去办个皈依证的念头,毕竟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些形式。

最后看一眼明月湖,拿起手机拍一个湖的全景,突然间,万虫齐鸣。

行车至又一个湖面时,一只鹅、一只鸭子在其中,我惊讶的说:湖水是相通的,这是那只鹅与那只鸭游过来了呀!

吃得饱饱躲到无人打扰处,享受鹅鸭时光。

好浪漫的一只鹅与一只鸭!

出了寺院,山上有村庄,吃饭与住宿都很方便。所以即使不能住在庙中,一样可以在山中静居数日。

下山时,见到一只白色的尾巴长长的介于鸟与野鸡之间的不知名禽类。

山路全是弯道,对于飞伞的人来说,出门就是开车上山,飞伞下山,开山路都是好手,我也不例外,喜欢弯道多过喜欢直道,就像骑单车时全是平路反倒觉得无趣。

云居山在江西九江永修县

主峰海拔969.7米,临修河、临西海、临鄱阳湖

海灯法师也曾是真如寺的住持。

这次行色匆匆,下次还再来。

名寺 | 云居山真如禅寺:佛教曹洞宗发祥地

本文字数:3199

编者按:

真如禅寺,位于江西九江永修县西北云居山上,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10年),开山祖师为道容禅师。自古以来,云居山以其秀丽天成的风景佛教禅宗著名道场被人们所称道。古人称其“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冠世绝境,天上云居”。今属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禅宗胜地真如禅寺,是全国汉传佛教三大丛林之一,为佛教曹洞宗发祥地。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

来源:来自网络

农禅传家风

在云居山顶的莲花城内,有大片连绵不断的竹林,在竹林的深处,掩映着一座盛名的禅宗胜地真如寺。真如禅寺是国家重点开放寺庙,全国汉传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为佛教曹洞宗发祥地。唐代以来,香火缭绕,高僧辈出。白居易苏东坡、佛印等众多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诗作画,目前,仍保留着摩崖石刻、唐代铜佛、康熙千僧锅及200多座中外历代高僧墓塔。

明月湖侧转过山口,山坡上有虚云老和尚舍利塔。虚云长老是近代著高僧,在高旻寺悟透禅关。曾在云南鸡足山广东南华禅寺、云门寺当住持,一九五三年被礼请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主持振兴禅宗,提倡持戒,实行农禅并举,禅净并重。虚云弟子众多,印度尼泊尔和东南亚及美洲大陆均有其门徒。

真如禅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10年)。开山祖师道容与名僧司马头陀同游云山,上山后,见这里地平如掌,率徒诛茅垦山,治基建寺,一时名声大振,从者如风。至唐僖宗中和三年,道膺禅师,上山担任主持,遂使真如禅寺闻名天下。道膺在云山头尾20年,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大力弘扬"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禅风,授徒千有余人。克勤圆悟的《圆悟心要》、大慧宗杲的《宗杲尺牍》、《禅林宝训》及戒显禅师所著的《禅门锻炼说》等禅门重要经典,都出自云居。文人墨客中,如苏东坡、白居易、黄庭坚、秦少游、皮日休、晏殊、朱熹等都曾到云居山留下了很多的诗篇和文章。

真如禅寺自建寺以来,如法修持,农禅并重,成为一贯家风,有禅宗最胜道场之誉,为海内外佛子所倾慕。因其规矩严,农事忙,道风好,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树为全国三大样板寺庙之一。

真如禅寺禅修严格,僧众威仪整肃,僧修如法如律,坚持每日早晚功课,用餐过堂;晚饭后坐四支香,每月初一、十五布萨诵戒,以求禅戒并进。一贯坚持利用"三余"时间安排专修。平日,初发心者必到禅堂听开示,练腿子,参话头。冬天僧众向方丈和尚告过"生死假"后,放下万缘,端心正念,从早上4点到午夜12点,不出禅堂,专心参禅,以七七为期,志求取证。

虚云老和尚中兴云居道场时,已是百二老人,仍"努力刀锄耕耘。"他率领广大寺僧耕云锄雾,打地抛砖,参禅结七,讲经传戒,一派农禅景象,俨然百丈家风。云公曾写诗曰:"毗耶钵献当前供,田侣袈裟满郊墟。"

虚云百二高龄,身体日衰,他不顾年迈,仍抱病撰写《重建云居山真如禅寺事略》、《云居山志重修流通序》,命香港大居士岑学吕重修出版《云居山志》。弥留之际,对寺内各寮职事交待:"今问我最后语,只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1959年农历9月13日45分,虚云圆寂于云居茅棚内,一代高僧,溘然撒手西去。

如今,真如禅寺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一诚大师主持下,经过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已有山林3600余亩,有水田140余亩,旱地近80亩。真如禅寺广大僧众禅修不忘农事,农事饱含禅意,农禅双举,劳作自给,令中外僧俗为之赞叹。

真如禅寺最具特色之处是它的农禅并重的寺风。据介绍,早在宋朝时,住持法如禅师就提倡,“披蓑侧立于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可见,宋朝的真如寺就有农禅并重的传统了。明朝时,住持颛愚法师艰苦朴素,与众同劳,深受众僧爱戴。

真如禅寺大雄宝殿

来源:来自网络

真如传祖灯

一九五三年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以百余岁高龄来山兴废继绝,古刹重光,禅风再振。

一九五八年原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老和尚继主法席,发扬农禅并重之家风,道誉日隆,真如禅寺被誉为中国汉传佛教三大样板丛林之一。

二零零五年纯闻和尚再继方丈续尚宗风。除领众熏修,主张丛林四大佛事——上殿、过堂、坐香、出坡——为僧众修行之根本外,亦与进俱进,于真如禅寺赵州关外发起筹建云居山国际禅修院,方便海内外四众弟子禅修。

二零零八年,时值云居山开山建寺1200周年,来自海内外的诸山长老、高僧大德云集,隆重举行了云居山建寺一千二百周年暨云居山国际禅修院奠基法会。

为弘扬佛法,广利群生,云居山真如禅寺自2011年起,每年举办面向在家二众的禅修班。因缘聚会,自2013年起,禅修班改在真如禅寺的下院庆云寺举办。该班面向全国的男、女二众在家居士,以“方便禅七”的形式进行。由真如禅寺方丈纯闻大和尚主七,并携老参上座亲临护持,悉心开示。

参加活动的居士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既有以家庭为单位的结伴禅修,也有以同事、朋友为纽带的禅修者,从紧张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如雪窦多奇峭,禅似云居更妙明”一个妙字点出了祖师道场云居山的禅的特色,一个明字道出了禅宗祖庭云居山的禅的核心。云居山道风严谨,规矩甚严。从初来时的不懂规矩、初进禅堂的诚惶诚恐、熬腿子,到离开时的毕恭毕敬、五体投地,居士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用老居士的话讲,就是“没有多余的话,只管打坐;没有多余的事,只管听招呼;没有多余的想法,只管往道上会”。一天七支香,照规矩力行,居士们几乎没有时间胡思乱想,没有时间打闲差,“充壳子”,“行住坐卧”催着居士们用功,一天下来,着实有点累,但却是”人生非常难忘的经历。”每一位参加的居士心中,都已种下一棵“禅”的种子。

法缘难逢,今已逢。禅修班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天,却是无量劫以来积累的殊胜的缘分,每个人都非常珍惜。经历一次,二次,“三冬四夏”,或许有点体会。当欣然于体会,指翠竹点黄花,开口般若闭口祖意时,禅堂一句:“生姜长在树上”,又会让你蒙圈。云居山居士禅修班是体验禅与禅修的体验,净化心灵,长养慧命。

真如禅寺航拍图

来源:来自网络

池成月自来

将来,真如禅寺将依据规划分成内院、外院两部分。赵州关内保持全国最传统的宗风。因为只有传承,才能真正的发展。传承是佛法最根本的东西,不能丢。

赵州关外的外院则与时俱进,建立“云居山国际禅修院”。国际禅修院,是为了能让全世界的精英、各阶层的人士都能够在这里问道禅法、交流禅法;在这里学会禅修,安住身心,启迪内心的智慧,为构建和谐的心灵,构建和谐的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际禅修院按照“三个般若”的修学次第来规划禅修院的未来发展,争取将禅修院建成新的佛教圣地。三个般若依次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形成整个云居山的修行体系。

“文字般若”,即禅修院的佛教文化区,包括佛教文化研究中、禅宗历史博物馆、禅茶文化中心、塔林保护区等相关配套设施,以弘扬佛法、传播禅文化及提高大众佛学知识水平为宗旨。在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之中,如何安住身心,是我们社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观照般若”,以禅修院的禅堂为主,以放松身心、体悟禅修境界为宗旨,让大家建立一个心中的家园、心中的道场。让大家能够在这里安住身心,更好的启迪大众的智慧。“实相般若”,即以内院为核心,将保持现有的传统风貌,继承弘扬“农禅并重、冬参夏学”的优良宗风,以话头注参究为方法,以“彻见本有”为宗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既是僧众实证佛法的中心,更是信众的信仰寄托。

云居山有很好的环境、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宗风氛围,是一个非常好的道场。实相般若,是禅修院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既是实证,就要保持佛教的根本。只有有了实证的理念,才有资格指导外院的禅修。

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让大家能够参与,每个人安住身心,开启智慧;到实证般若,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内院与外院的结合相辅相成。

国际禅修院不仅是世界性的禅修中心,也是重要的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平台,对指导禅修、接引大众、弘扬佛法、传承中华文化、构建和谐世界,促进江西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深远的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际禅修院将是一派海众云集,禅风浩然,法喜充满的繁荣景象。云居山打造的‘世界禅都’将会以其特有的方式,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来源:大公佛教

本文由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