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赵汝愚墓

余干赵汝愚墓

枫港乡:余干县辖乡。1959年为枫港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信江西支南岸,距县城14公里。面积33平方公里,人口2.3万。辖枫港、白家圩、李湾、傅家弄、西坪、号嘴、芹湖、南坪、攸坪、大潍10个村委会。信江西支沿北部边界西入鄱阳湖。农业主产水稻、芦笋。有粮油加工、锅炉厂和水产场等乡镇企业。雕峰南麓有南宋右相赵汝愚墓。.……

诗路天台┃《石桥》 南宋•赵汝愚

法身遍满三千界,影现天台水石间。

我欲直从心地见,来看磊磈听淙潺。

释义:

石桥:石桥即石梁天台山古皆有之的名胜,是花岗岩天生桥,长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处宽仅20厘米。梁下空洞高约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银河倾泻而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险,瀑因梁奇,世所罕见。

东晋画家顾恺之《启蒙记》载,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亦是佛教五百罗汉道场。

这里是“唐诗之路”的精华段和目的地、五百罗汉的道场。宋仁宗景祐四年供施石桥五百应真敕。

僧佛树《重新印真记》云:“天台山者乃震旦之奇境,五百应真驻锡之地。晋时昙猷亲入圣寺,五代钱王数感祯祥,非妄诞也。”

汉唐以来,李白、孟浩然等历代著名诗人都为此留下不朽的诗篇。

法身:梵语意译,所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法身者,圣人成道之神明耳。”

三千界:“三千大千世界 ”的省称,即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郭,是谓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麾揭陀国上》:“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

唐•李远《赠潼关不下山僧》:“窗中遥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关。”

元•乔吉《水仙子•中秋后一日》:“坐金色三千界,倚天香十二阑。”

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铁鞋踏破三千界。”

章炳麟《无神论》:“万物相支,喻如帝网,互相牵掣,动不自由。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粒飞沙头数,悉皆前定,故世必无真自由者。”

影现:佛教术语,即佛为众生济度现形也。

天台:浙江天台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海内外。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晋•支遁《天台山铭》序:“剡县东南有天台山。”其山势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由赤城、瀑布、佛陇、香炉、华顶、桐柏诸山组成,多悬崖、峭壁、飞瀑等名胜。为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

道教曾以天台为南岳衡山之佐理,佛教天台宗亦发源于此。

相传汉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药遇仙。

水石:形容泉石,又泛借指山水景。

唐•李白《经乱后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忽思 剡溪 去,水石远清妙。”

五代•齐己《将之匡岳过寻阳》:“此路便堪归水石,何门更合向尘埃。”

宋•王安石《同陈伯通钱材翁游山二君有诗因次原韵》:“强策羸骖寻水石,忽惊幽鸟下烟林。”

宋•苏轼《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山川良甚似,水石亦堪俦。”

心地:佛教术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能随缘生一切诸法,故称。

《坛经•疑问品》:“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

唐•寒山《诗三百三首》:“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

唐•王缙《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开心地如毛头,扫意尘于色界。”

磊磈:众石累积貌,亦喻胸中不平之气。

宋•陆游《懒趣》:“已矣驰驱息,悠然磊磈平。”

宋•陈亮《水调歌头•癸卯九月十五日寿朱元晦》:“人未醉,歌宛转,兴悠扬。太平胸次,笑他磊磈欲成狂。”

元•王怀《拊掌录》:“其妻方讶夫之回疾,视其行李,但见二、三布囊,磊磈然,铿铿有声。”

淙潺:水流声。

宋•苏轼《洞庭春色赋》:“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

宋•陆游《舟行至织女潭》:“山溪曲折遥通谷,沙水淙潺各赴溪。”

清•姚鼐《雨晴出庐江寄诸同学》:“北风夜甚厉,急雨鸣淙潺。”

赵汝愚(1140年-1196年)

字子直,原籍饶州余干人,宋建炎(1117年—1130年),迁居崇德县洲钱(今桐乡市洲泉镇)。

南宋名臣、学者,南宋宗室,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汉恭宪王赵元佐七世孙。[2] 平阳郡懿恭王赵允升六世孙,郯勤孝王赵宗惠五世孙,建国懿恭公赵仲企玄孙,西头供奉官赵士虑之曾孙,申国公赵不求之孙,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赵善应长子

赵汝愚早有大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状元及第,历任任签书宁国事节度判官、秘书省正字、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吏部尚书等职。宋孝宗崩逝后,赵汝愚策划实施“绍熙内禅”,奉嘉王赵扩(宋宁宗)即位。以功升任右相,与留正同心辅政。

绍熙二年(1191年)召为吏部尚书。迁知枢密院事,辞不拜。孝宗卒,适光宗疾,不能执丧。汝愚遣韩侂胄以内禅意请于宪圣太后,奉嘉王即皇帝位,即丧次命朱熹待制经筵,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进右丞相。

庆元元年(1195年)遭韩侂胄诬陷,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卒于宋宁宗庆元二年。

开禧三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朝廷复赵汝愚原官,赐谥忠定,追赠太师、沂国公。

宋理宗时,配享宁宗庙廷,追封福王,后改周王。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汝愚学务实用,常以司马光、富弼、范仲淹、韩琦等自许。著有《忠定集》十五卷、《太祖实录举要》若干卷、《类宋朝诸臣奏议》三百卷等。《全宋诗》录其诗八首。

黄裳言:汝愚事亲孝,事君忠,居官廉,忧国爱民,出于天性。

赵汝谈:空令考亭老,垂白注《离骚》

石梁

天台石梁即石桥,又“石梁飞瀑”,曾被宋代书画米芾誉为“第一奇观”。

石梁是花岗岩天生桥,长7米多,厚近5米,脊面隆起,窄处宽仅20厘米。梁下空洞高约2米,瀑布高30多米,恰似天上银河倾泻而下,飞流直下三千尺。梁以瀑险,瀑因梁奇,世所罕见。四周林木苍翠、修竹葱郁,昙华亭红墙黛瓦,掩映于石梁上空绿荫丛中,仿佛天上宫阙。

东晋画家顾恺之《启蒙记》载,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亦是佛教五百罗汉道场。

《天台山全志》载:旧有石桥寺,传系五百应真之境。又有方广寺隐其中,宋建中靖国元年建,后毁于火,绍熙四年复新之。中有应真阁,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来、先照诸亭。诸亭多废,今昙华亭在石桥之侧。上方广寺在石桥上流,其下广方寺在石梁之下,可以仰望飞瀑。又古传有五百应真居方广寺。

摄影:丁必裕、苏格、胡明刚 等

诗路天台┃《铜壶滴漏》 清 • 齐周华

诗路天台┃《天台福圣观》 宋·张无梦

诗路天台┃《福圣观》 宋·张无梦

诗路天台┃《游天台山》 明 • 范理

诗路天台┃《水珠帘》 清 • 潘耒

诗路天台┃《游石桥二绝》 南宋 • 宋之瑞

诗路天台┃《台山篇》 南朝(梁)• 李巨仁

诗路天台┃《天台纪游 六首 华顶归云》 清 • 魏源

诗路天台┃《幽溪雪瀑》 明 • 释传灯

赵汝愚:生在桐乡的一代名臣

宋宁宗一朝,八百多年过去了,倘若拍成电影,第一个出场的男一号,无疑是赵汝愚,接下来是韩侂胄,之后便是史弥远。韩侂胄害死了赵汝愚,史弥远杀了韩侂胄。无巧不成书,这三个人,赵汝愚比韩侂胄大十二岁,韩侂胄比史弥远大十二岁,生肖都属猴,真可谓一猴克一猴!

赵汝愚,江西余干人,在宋朝,他的先前比谁都阔,宋太宗就是他的八世祖。北宋灭亡后的第十三个年头(1140),赵汝愚出生在洲泉(今属浙江桐乡)。按照美国《宪法》里的“出生公民权”,赵汝愚就是正宗洲泉人。可惜,宋朝不是美国,所以《宋史》里只能说:“赵汝愚,余干人。”

赵汝愚这个人,大概命中缺少“在家缘”,籍贯是余干县,生在洲泉,死在衡州,从头到尾,似乎并没有去过余干的记载,幸好葬在余干,算是叶落归根了。

现在人大多生在当地的医院里,赵如愚生在洲泉,离家千里,《至元嘉禾志》里记得清清楚楚:

宋南渡初,士大夫来寓(洲泉)者,殆二十家,赠太师、申国赵公不求父子寓踰一纪,丞相福王实生于寺桥南之民舍。

这个“丞相福王”,就是赵汝愚。赵不求是他的祖父。“不求”也好,“汝愚”也罢,听起来都很奇怪,现在人不太会取这样的名字了,尤其是“汝愚”,如今是个骂人的话。

宋室南渡,赵不求一家迁到洲泉,并且“寓踰一纪”。一纪,即十二年,也就是说,赵家在洲泉居住的时间超过十二年。赵汝愚出生于1140年,距北宋灭亡(1127)十三年,与《至于嘉禾志》所说的“寓踰一纪”正相合。

赵汝愚在宋孝宗乾道二年考中了状元,这一年,他还只是一个23岁的小伙子。放在现在,这样的年纪,大概刚刚本科毕业,为找工作、找女朋友而迷茫。赵汝愚人格早熟,似乎并没有迷茫期,在中状元之前,他早就说:“丈夫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意思是说,大丈夫应该留名历史,才对得起此生。这一点,他确实做到了!

状元三年出一个,但赵汝愚中状元,却是一件稀罕事。因为宋朝自开国以来,赵氏宗室有中过进士的,但中状元却是第一回,这就叫破天荒。宋孝宗特别开心,但为了示天下以公,遵循“科举先汉畯”的惯例,只好委屈自己的本家,让萧国梁做了状元。一般的说法,赵汝愚退居第三,成了“探花”。但按照宋代笔记《云谷杂记》所载,赵汝愚是退居第二,也就是“榜眼”。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说赵汝愚是状元也可,说他是榜眼也可,说他是探花也可。历史记载的模糊,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赵汝愚一生,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废了宋光宗,立了宋宁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从《宋史》到现在的“百度”,都有,这里就不细说了。赵汝愚的做法,对不对?历代学者都有讨论,说法不一,但总之表彰他的多。批评的当然也有,批评的声音,到了清朝乾嘉时期就更多,最典型的,是清代第一大学者钱大昕,他说赵汝愚废宋光宗属于“乱道”、“后世不可为法”,一笔抹杀。其实,这不过是个表面现象,钱大昕骂的并不是赵汝愚,他真正要骂的是朱子,但又不方便骂,因为朱子、赵汝愚是同一阵营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都明白。打倒朱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倒赵汝愚!因此,在学术思想史上,赵汝愚只好被做了朱子的替死鬼。有关赵汝愚在历史上的评价问题,其实可以做一部大书的!

废立大事,风险最高,非大奸、大忠之人是断断不敢为的。赵汝愚无疑是大忠,他的内心世界,王夫之在《宋论》里分析的最好。韩侂胄本来是帮赵汝愚行废立大事的关键人物,但成功以后,赵汝愚没有重赏韩侂胄,便埋下了死机。赵汝愚为什么不重赏韩侂胄,《宋史》说他是为人粗疏。王夫之看得最透彻,说赵汝愚不赏韩侂胄,是没办法,只能这样。为什么?因为倘若赏了韩侂胄,那就是把废父立子真当了功劳,如此一来,便为天下后世开了恶端,这正是赵汝愚的一片苦心。

赵汝愚是个好人,韩侂胄也并不坏。史弥远杀了韩侂胄,为赵汝愚报了杀身之仇。史弥远心术并不正,但客观上却做了不少好事,最有影响的,就是崇尚理学,这个举动,才是真正为赵汝愚报了仇。史弥远哪里晓得,后来中国七百年的思想史,实在是从他手里开始的!

两宋三百年历史上唯一的“宗室宰相”——赵汝愚

纵观两宋319年的历史,由于要防范宗室过分干预朝政,故而在其建立之时就留有“不用宗室为宰相”的祖训,而今天嘿小鼬故事的主人公却是个例外,他就是两宋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宗室宰相”——赵汝愚。

公元1140年也就是宋高宗绍兴十年,赵汝愚出生在今天的江西上饶余干县

他的祖上乃是宋太宗赵光义之子赵元佐,而他的父亲赵善应更是一位谦谦君子,由于受到父亲言传身教,赵汝愚自小就有了济世安民的远大理想,史书记载他“学务有用,常以司马光、富弼、韩琦、范仲淹自期”。公元1166年,也就是宋孝宗乾道二年,26岁的赵汝愚高中状元,从此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初入官场的赵汝愚就显示出了他正直敢言的性格特点,当时有一个内侍名叫陈源,很受宋孝宗的赏识,宋孝宗就决定授予他浙西副总管一职,而这个职位是有掌兵之权的。赵汝愚看到这种情况就上书皇帝,在奏章中举了当年童贯掌兵危害社稷的例子。由于这篇奏章深得宋孝宗赞赏,从而收回了成命,还下旨从此以后“内侍不得兼兵职”。

此后赵汝愚有分别两次前往福州任职,他在任之时疏浚福州西湖,造福了闽县、候官、怀安三县上千亩农田,在湖中修建登澜阁并且品题“西湖八景”时至今日依然是福州名胜。史料称赞其在福州的政绩为“赵汝愚在福州,百废具举,孜孜国事,殆不多得”。

随后赵汝愚担任直学士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当时的四川是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情况比较复杂,赵汝愚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不同问题,制定了具体的解决办法,终使四川全境重归安宁。他在四川之时还整理了长达150卷,130多万字的《宋名臣奏议》,宋孝宗评价这部书可与《资治通鉴》比肩。

宋孝宗作为南宋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一心想要革除弊政,收复失地,赵汝愚也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成为了宋孝宗手下的一名改革先锋。不过由于当时南宋和金国的政局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孝宗决定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也就是后来的宋光宗。

宋光宗继位后绍熙二年,赵汝愚被已经当上太上皇的宋孝宗,从四川召回临安担任吏部尚书。两年后的绍熙四年,赵汝愚步入执政之列,但是由于他宗室的身份引起了有些人的非议,不过好在还是有不少大臣更多的看到了赵汝愚的才能和人品仗义直言才让这场风波没有继续发酵。

宋光宗继位后由于后宫不断干预和多种原因,导致这位当朝天子和自己的父亲太上皇宋孝宗的关系持续恶化,宋光宗不但常年不去看望宋孝宗,宋孝宗重病之时,朝臣们也纷纷上书要求宋光宗尽孝,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引起了朝野内外的不满。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宋孝宗病逝,众大臣向宋光宗报送情况,请他前往宋孝宗的寝宫主持丧仪。

可是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宋光宗竟然声称是大臣在欺骗他,转身就要离开,众大臣见状急忙拉住了宋光宗的龙袍,可是就算龙袍扯断,宋光宗还是不顾众人的请求就是不去主持丧仪。宋光宗的这一举动可以说让南宋王朝陷入到了一场危机之中,京城之内人心惶惶。赵汝愚等大臣只能去找当时已经年愈80岁的太皇太后吴氏商量对策,太皇太后只得对外宣称皇帝染病无法主持丧礼,但这毕竟只是缓兵之计。当时担任宰相的留正为了避祸,直接上了辞官回乡的奏折,还没等皇上批复就先逃出了临安城。

为了国家的稳定,赵汝愚决定走一步险棋,他决定请太皇太后吴氏做主让宋光宗将皇帝位禅让,赵汝愚联合韩侂胄(tuō zhòu)等人开始了这个惊险的计划。《宋史》中记载“汝愚与徐谊、叶适谋可以白意于慈福宫者,乃遣韩侂胄以内禅之意请于宪圣。”赵汝愚安排禁军严守皇宫,同时制作龙袍以备不时需。

最终宋高宗的妻子也就是现在的太皇太后吴氏被成功说服,七月初五,太皇太后在宋孝宗的棺椁前垂帘,赵汝愚等大臣上奏说:“皇帝生病了不能出席葬礼,我们请求立皇子嘉王为皇太子来安定人心,皇帝在奏折中也亲笔写下了‘甚好’二字,接着又说了一些想要退下来就可以更加悠闲的话语,还请太皇太后处置”。《宋史》中记载太皇太后吴氏在诏书中是这样说的“皇帝以疾,至今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皇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皇后为太上皇后。”

皇太子赵扩在太皇太后和赵汝愚等大臣的支持下继承皇帝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宋宁宗,这起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绍熙内禅”。

赵汝愚说在关键时刻策划主导的“绍熙内禅”,可以说是在特殊时期稳定了宋朝的大局,而他自己也因为拥立定策之功,先后被授予枢密使、右相之职。他成为了宋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宗室宰相。在赵汝愚开始掌握全局之后,他开始践行当年宋孝宗的改革路线,同时还提拔了包括朱熹在内的一大批官员。

只不过在赵汝愚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国家的时候,却引起了另一波人的不满,而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同样在“绍熙内禅”中立下大功的韩侂胄,他指使一群党羽在宗室身份,意图不轨等一系列事情上弹劾打击赵汝愚,最终赵汝愚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永州。只不过还没有抵达目的地,在途经衡州时,韩侂胄又指使衡州郡守钱鹜对他百般羞辱,这让赵汝愚的内心十分压抑,庆元二年也就是公元1196年正月,一代名臣在衡州突然离世。

直到十二年后的1208年,韩侂胄被诛后,南宋朝廷才为赵汝愚平反,追赠他为太师、沂国公,赐谥“忠定”,最终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元朝名臣脱脱评价其为“汝愚独能奋不虑身,定大计于顷刻,收召明德之士,以辅宁宗之新政,天下翕然望治,其功可谓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