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4年,2001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21年的历史发展,现在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江西迄今为止唯一以保护珍稀野生植物及其群落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资溪县的东北部,地处武夷山脉中段,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西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7°09'11"-117'18",北纬27°40'50"-27°53'52"。东由与福建省交界的野鸡顶起,向南至观音尖,再至南边的1224米山峰,沿东港与南港分水山脊到西边的月峰山,向北沿山脊至东源桥头,跨昌坪河到高阜尖至东坑村后山脊,沿东南方向山脊到五台山,转向东沿山脊至黄茅寨小路向北,至与贵溪县交界的香台山,再沿资溪、贵溪县界向东到与福建交界点向南回到东面与福建交界的野鸡顶止。
(二)区内面积
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3866.5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4286.08公顷,占总面积的30.90﹪,缓冲区面积3438.72公顷,占24.80﹪,实验区面积6141.73公顷,占44.30﹪。
(三)地势地貌
保护区地貌总体上属于构造切割与流水侵蚀形成的火山岩型山地,以中山为主的中低山地貌区。地貌大致具有盆岭相间,棋盘格状展布之格局.大多为燕山期花岗岩,土壤为花岗岩风化形成的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和山地黄壤,以及小范围的山地草甸土。区内最高峰鹤东峰1364m,高于1000m山峰有20余座。
(四)气候条件
保护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为5.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8℃;年平均降雨量为2263.78mm,但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秋冬季为干旱少雨期,年相对湿度83%;年均日照为1597.6小时,年均无霜期270天,年均雾日88天。
(五)保护对象
1、森林资源
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中段腹地,森林植被以天然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达97.43%,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内有高等植物275科1005属2483种,其中分布国家第一批Ⅰ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莼菜、报春苣苔等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长叶榧、香果树、闽楠等16种,共计20种。保护区以珍稀植物美毛含笑、长叶榧、蛛网萼、伯乐树等珍稀植物及其原生种群为主要保护对象,是江西及今唯一以野生珍稀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美毛含笑(Micheliacaloptila)为马头山持有种,2004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定为“极危种”,是一种树形优美的观花观叶树种;长叶榧(Torreyajackii)和蛛网萼(Platycraterargnta),江西也仅在马头山有分布。
保护区最大特色是以珍稀濒危植物为主要成分或建群种的天然群落多,面积大。如长叶榧树27万多株,且更新良好,胸径20㎝以上的大树有6670株,最大胸径57㎝,是世界已知最大的长叶榧。南方红豆杉也超过26万株,大树有15万余株,是江西省的分布中心,也是全国的分布中心。伯乐树天然林保存面积超过100公顷,香果树分布面积近2000公顷等。
2、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现有陆生脊椎动物27目91科387种,占江西省陆生脊椎动物634种的61.04%。其中,两栖类2目8科29种,占江西省两栖类38种的76.32%;爬行类2目12科49种,占江西省爬行类79种的62.03%;鸟类17目49科244种,占江西省鸟类420种的58.33%;哺乳类6目22科64种,占江西省哺乳动物105种的60.95%。随着今后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保护区内的动物种类将陆续被人们所认识,因此江西省马头山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保护区内的387种陆生脊椎动物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56种,其中属Ⅰ级保护的有金雕 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云豹、豹、华南虎、黑麂等7种,Ⅱ级保护的有虎纹蛙、大鲵、小鸦鹃、鸳鸯、草鸮、短耳鸮、斑头鸺鹠、领角鸮、领鸺鹠、小隼、赤腹鹰、松雀鹰、普通鵟、红隼、红腹锦鸡、白鹇、勺鸡、猕猴、穿山甲、豺、水獭、大灵猫、獐、水鹿、苏门羚和斑羚等49种。而猛禽类、蛇类大量捕食啮齿类,鸟类、蛙类和部分兽类消灭农林害虫,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护区境内的蛇类资源丰富,鸟类种类多,绝大部分都不同程度地取食农林昆虫,故这些动物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不过,珍稀动物保护种类和数量现状令人担忧,华南虎和豹基本上已绝迹,中国特有的白颈长尾雉和云豹也稀少,而白鹇、勺鸡、斑头鸺鹠、草鸮、领角鸮数量虽较多,但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以促进其种群恢复扩大。
魏九康《白云生处是我家》(2015年6月14日摄于马头山镇马头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