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宦祠

世宦祠

世宦祠

在上池村中心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宗祠,砖、木、石结构,用料精良,宗祠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砖雕、木雕

、石雕。宗祠坐北朝南,三厅三开间,面宽12.2米,进深30.4米,高6米,

占地面积366平方米,正大门石匾阴刻“世宦祠”三楷书,两侧大门上匾阴刻“登科”和“及第”字样,笔锋舒展,笔力遒劲,三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墩(欲称三门六墩)。前厅进深7.65米,中厅进深12.3米,后厅进深6.9米,呈后高前低势,中设两天井,封火山墙,为典型的明代建筑,上池村旧时一直成立有文会(即科甲举子,秀才等组织的文人协会),每年正月初三日,学子们都雅集在世宦祠内,向伯祖考王安石的遗像瞻仰朝拜,以示后辈崇文尊祖之意,俗称“尊学校”。

三晋世族祠堂文化及槐荫赵氏祠堂

点上面“ 趙氏宗亲” 加入趙氏大家庭

趙氏宗亲

ID:zhaoshizongqin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 姓趙; 请点击上面“ 趙氏宗亲”关注,拥抱中华趙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趙氏文化,共建繁荣趙氏,传播趙氏正能量,这里是免费“ 查家谱、阅古迹、读资讯” 一站式互动家族平台。

常回家看看

投稿

为繁荣、弘扬趙氏文化, 欢迎向《趙氏宗亲》微信号投稿。联络微信858620059!

出品 | 趙氏宗亲(ID:zhaoshizongqin)

编辑 | 趙英雄

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祠堂

一般把家庙,称作祠堂。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杰出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 — 1566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很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平时各房子孙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时,经常也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场所。此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祠堂大院内

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祠堂匾额

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甚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也正因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槐荫赵氏祠堂,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槐荫中央民国二十四年(1935),赵承绶出资、赵戴文主持,由娘娘堂原祠迁建现址。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厢房面宽九间,中为门洞,深六椽,硬山灰瓦卷棚顶,原匾已毁,于2001年新书匾“三晋世族”。

槐荫赵氏祠堂

正面祠堂面宽九间,进深七椽,前设廊,硬山灰瓦顶,黄琉璃剪边灰瓦心。内设神龛五间,满摆各世神位。祠堂于2001年揭顶维修,梁架未动。西纠首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前设廊,硬山灰瓦顶,斗栱耍头龙形,左右伸出花牙子。纠首房左右各有耳房二间,深三椽,硬山灰瓦顶。东面新建碑廊房,新碑3通,金明昌二年(1191)石经幢1座。

槐荫村

槐荫村背靠龙山,前临滹沱河、小银河,二水合流,风景奇秀,气候温和湿润,海拔740米,春天来得特别早,被誉为“槐荫春绿”。整个村庄坐北向南,地形狭长,东西长达4公里,村民院落分布在高岗深沟之中,其间有明清建筑的院落多处,文物古迹多处,特别是村中间坐落着1934年就建成的学校,学校随地形高低分为五层,七个院落,布局高低相间,错落有致,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2010年,积极申报国家级文化名村。

槐荫村

槐荫村前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和蔬菜瓜果,是村民们的理想居住地。村后的龙山储藏着优质的金属镁矿。全村现人口3353人,耕地2739亩,上年收入2169万元,人均3958元。槐荫村与五级村、南大兴村、北三村、望景岗村、西河村、北二村、永安村、北一村、永兴村、北街村、文兴村、西街村、石村村、南街村相邻。

槐荫村

2016年12月9日,槐荫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祠堂历史文化

祠堂就是宗祠,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祠堂大门

据历史记载,具有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祠堂,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才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期,才发展到高峰。客家人迁徙到南方定居后,在居室方面,不但创建了集宜居与安全于一体的客家围屋,而且继承和发展了祠堂的构筑艺术。从遍布城乡的大小祠堂,便可知道。结构宏伟、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文化,显示出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胡氏宗祠

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大都为二进、三进或五进,两边青砖砌成的高墙,高耸过瓦面,墙顶上高低有序、相互对称地翘起水牛角似的“多子”,显得典雅而又雄伟。祠堂一般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亭堂、寝堂等组成。有些祠堂,在后部还开辟有庭院、花园,有的还附设戏台。亭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也最考究,一般用较大而坚实的柱头和横梁构建。寝堂,是安放祖先牌位或纪念对象之所,显得庄严而神圣。每逢清明或节日,或个人,或全族,在祠堂里进行祭祖活动,弘扬忠孝思想和尊祖敬宗精神。

祠堂

客家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场所。因此,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

补充阅读: 什么样的小人最可怕?《水浒传》一句俗话,说出世间常理

客家宗祠

客家祠堂,是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它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象征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此,客家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从客家祠堂里的匾额,诸如中宪大夫、进士等,便可知该族曾经的辉煌。正是: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祠堂,作为民间宏伟的建筑,并不是专为某一姓某一房祭拜先祖所用,它还有其他作用。如城乡祠堂会被当地村民和城市居民,用来开会、看戏、放电影、办文化活动中心,给祠堂注入了新时期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活力。阅览客家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在看”吧。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 在看”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点一下右下角“ 在看”,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

赵氏的家

赵氏的人

赵氏的文化

这里

弘扬趙氏文化

传承趙氏精神

团结赵氏宗亲

趙氏宗亲企业合作专区欢迎咨询

南阳两祠之医圣祠:万世医宗张仲景

医圣

本报记者 曾庆芳

“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提起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张仲景是首屈一指的人物。由他创立的中医辨证论治与经方施治体系,哺育了世代名医;他的名字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伟大的著作,成为世界医学史上最为耀目的高峰与符号。

坐落在市城区温凉河畔的医圣祠,是东汉伟大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医圣”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医圣祠大殿门旁的对联,就是医圣祠历千年不衰的最好诠释。

医圣祠始建年代久远,现存有晋咸和五年“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碑石。据记载,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临床实践,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开创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先河。

嘉靖25年,唐藩王倡首、儒医越夔等捐资复建,后多次修葺,医圣祠成为南阳的名胜。民国初期,医圣祠内建筑大部分被驻军拆毁。新中国成立后, 非常重视医圣祠的修复。自1956年以来,国家多次拨款修复医圣祠。经过历年修复,现医圣祠已建成张仲景墓、拜殿等景观20余处。

医圣祠的建筑规模浩大,古相典雅,布局紧凑,主要建筑有汉代子母阙、医圣大殿、过殿、内经楼、灵枢阁、医林会馆、医圣墓等。医圣大殿还供奉有张仲景塑像,十大名医塑像均列于祠内。

祠内有两座碑廊,东廊刻张仲景组画和历代医学家及当代中医大师、文化大师、国外医学大家对张仲景的评赞;西廊镌刻了中国医药史上的113位名医画像,为国内最大的历代名医画像碑廊。

如今,医圣祠作为“中医祖庭”、“祖国医学圣地”,集张仲景文物保护、中医文献收藏、文博陈列展览、民众祭祀纪念为一体的人文旅游胜地,欢迎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名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形象宣传语

仁术济世照千秋

医圣故里医韵长

中式营造|苏州山塘街603号-贝家祠堂 ​​(贝聿铭世祖祠)

沿着苏州山塘古街的青色石板路往东走,来到半塘桐桥堍。一座古旧的牌坊透出有修缮过的痕迹,其后建筑的门厅上挂有“吴中贝氏纪念馆”的牌匾,这就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祖祠所在地“贝家祠堂”。

“贝家祠堂”位于苏州市内的山塘街上,门牌为山塘603号的这座建筑,原为清礼部儒士贝启祚程氏节孝祠。贝启祚与妻贝程氏是苏州贝氏家族的四世,为纪念贝程氏的贡献,贝氏家族七世贝慕庭时,在此修建了这座节孝祠。

跨过及膝高的门槛,穿过门厅,一个不大的内院简洁雅致。两侧白墙悬挂的牌匾上,早在康熙初年,贝家前人在阊门外以经营药店为业为起家行当。

贝氏家族作为一代名门世家的香火旺盛。史料显示,贝氏祖上明朝浙江兰溪迁吴,在南濠世代经营药业,至七世已成为吴中巨富;苏州贝氏至今已历经十八世,自经商起家后文风日盛,延至近代,更向上海香港美国等地扩展。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诒。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称为 “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

贝家真正发迹是七世贝绍溥(字载南,号慕庭)。其药材行业远近著名,成为当时苏州弋、毛、毕、贝中的“四富”之一。他乐善好施,乾隆七年苏州建立社仓,率先捐谷五百石。平时常救济族人、施药施棺、建桥修路。做六十大寿时,当众销毁了价值数万银两的借据。

贝慕庭将其曾祖母的感人事迹具呈江苏巡抚,再经礼部奏报,乾隆三年旌表“节孝”,到乾隆十年(1645)才在山塘街桥西侧建立牌坊。

重修祠堂

最早的贝家祠堂已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初重建,三进平房砖雕门楼精美,上刻“笃承骏惠”。后有邀青阁、远思轩、绣雪亭及花园。1959年筑双轨铁路毁去后半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桐桥粮油店,后列为控保建筑。 1998年建北环路万福桥时,祠堂被拆除。2007年北环路扩建时,剩下的牌坊拆除保存。

贝聿铭曾到山塘一游,嘱托相关负责人替贝氏家族寻找祠堂遗址,这也是重建祠堂的原因之一。现在修复的贝家祠堂在原址东移20多米,为了让贝家后裔放心,2009年12月7日金阊区有关领导专程去美国与贝老见面,把修复布馆实景图册面呈贝老,贝老饶有兴味地看得很仔细,并得到了认可,还关切地问起苏州是否还有贝家祖字辈的人吗?以上是祠堂复建大概过程。

部分图片拍摄于2016年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