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

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

AAA级旅游景区

渤海区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基层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我整个华东战场的重要后方基地。渤海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曾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计55个县、市,版图面积约540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114万。区域涉及今山东省的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淄博市、德州市、济南市、河北省的沧州市以及天津市的津南地区。

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先后有82万民工车轮滚滚大支前,出动大小车13万辆次,牲口近百万头,向前线运送军粮两亿七千万斤,占山东全部支前用粮的三分之一,全力支援前线作战;近20万优秀子弟参军入伍,走出了四十三军、二十八军、三十三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等英雄部队;6000名干部随军南下,建立巩固新政权;作为华东战场的战略后方基地还供养了中共华东局转移来的40余万人达一年之久;走出了380余位曾担任副军、副省以上职务的老领导、老将军;55308名渤海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毛泽东主席曾亲笔批示“在一切官兵关系恶劣,纪律不好,战斗力薄弱之部队,应采取渤海整军经验”,对渤海区的新式整军运动给予高度评价。陈毅、粟裕、许世友、肖华、毛岸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曾在渤海区工作和战斗过。渤海老区及其人民以其斗争精神铸造了为后世广为传颂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

为传承老渤海精神,告慰先烈,激励后人,2006年4月,中共滨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兴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园区占地530亩,建筑物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包括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渤海革命纪念塔、模拟长城、烈士英名录长廊、英雄群雕、烈士墓区等主要建筑物。墓区共安葬着297名烈士,其中有127位为无名烈士;烈士英名录碑廊,镌刻着渤海区55308名革命烈士的英名及详细信息。2007年5月开工建设,2009年9月,正式开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

开园后,渤海园在弘扬老渤海精神和激发全社会爱国热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于2009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被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8月,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批准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2012年11月16日,渤海园被中宣部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5年12月渤海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此外,我园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在滨州市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被评为A级单位。

一个红色基地|滨州•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

齐鲁大地,一片蕴含着红色文化的革命热土。这里的革命斗争历史波澜壮阔,功勋卓著,这里保留着极为丰富的革命遗址,这里记载着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革命传奇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打卡这些红色地标,回望光辉革命岁月,近距离感悟革命精神。

为传承老渤海精神,告慰先烈,激励后人,2006年4月,中共滨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兴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2007年5月开工建设,2009年9月,正式开园。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

地理位置

滨州市滨城区凤凰八路东

开放时间

全天

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作为褒扬革命烈士基地,自2009年9月28日开园以来,不断加大投入,强化规范管理,纪念园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已接待国家、省、市各级150余批2万余人前来参观,成为滨州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展示滨州形象的重要窗口,纪念园内渤海烈士陵园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重点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在弘扬烈士、教育后人、推动全市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念园占地530亩,分东西两区, 园区内建有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纪念塔、模拟长城、英烈碑廊、英雄群雕、凭吊广场、管理服务中心等,总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是以渤海区革命斗争历史为主题,集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园林式景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分东西两区,东区建有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多功能厅、纪念塔、模拟长城、英烈碑廊、英雄群雕、凭吊广场、管理服务中心等;西区建有民俗文化村、场景复原区、风味小吃一条街、休闲娱乐中心、演艺广场及山水景观等。园区充分显示了渤海老区的光荣历史、人杰地灵和当代滨州人的新理念、新风貌。

祭奠广场位于主展馆北部,面积3600㎡,花岗岩火烧板铺成,两侧与园区环路联通。祭奠广场主要用于组织大型祭奠革命英烈活动。广场北侧的英雄群雕集中刻画了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军民并肩战斗、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群雕高5米,底座680㎡,均用花岗岩雕筑。群雕正面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鎏金大字,背面刻有渤海区概况铭文。

英雄碑廊坐落于祭奠广场东北侧,呈弧形,为东南、西北走向,全长162m,高7.9m;碑廊顶部为五个山峰状造型,寓意为:革命先烈献身精神重于泰山,气贯长虹。廊道由花岗岩砌成,廊内矗立四块巨幅石碑,每块长25m,高2.8m,双面镌刻着渤海区共55308名烈士的英名,且附有烈士籍贯、性别、出生年月、牺牲时职务、牺牲时间及牺牲地点。

位于东区东北侧山坡上,南靠英烈碑廊,西临长城烽火台,占地面积3200㎡的是烈士墓地,297位英烈安眠于此。墓碑为1953年至1954年间所立,上加长城造型护墙,一墓一碑,碑碑相连,弧形排列,气势如宏。模拟长城:仿慕田峪长城,蜿蜒横亘于东区北端人造山地,西与宝塔相接。全长200m,墙体高7m,净宽3.6m,筑有烽火台三座,最高16.05m。沿长城轴线设有地下通道

渤海革命纪念塔坐落于东区西北侧,仿延安宝塔,正八边形。意为:渤海区在党中央领导之下,在宝塔山的光辉照耀之下,不断发展壮大。此塔又代称滨州古八景之一的“渤海望潮塔”。塔身框架结构,混凝土整体浇筑,填充仿古青砖。地上九层,总高39.9m,内有盘旋式扶梯直通塔顶。地下两层封闭式砼结构墙体作为基座,基座下并排灌浇33根直径60公分、深达22m混凝土桩基。纪念塔北邻秦台水库,互为借景,相得益彰。登临塔顶,可鸟瞰园区全貌,又可远眺秦皇台和秦台水库,苍茫大地,尽收眼底,古今情韵,一览无余,烟波浩淼,心旷神怡。

讲述背后的红色故事

渤海区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后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另为胶东区、鲁中南区)。其东至胶莱河,西抵津浦线,南跨胶济路,北止天津南,东北濒临渤海,版图面积最大时达5.4万平方公里,人口1114万,下辖6个地委(专署、军分区),中心地域在现滨州市。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今惠民县城及惠民县何坊乡。1950年5月因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渤海区奉命撤消,所辖区域调整划分,涉及现在的滨州、济南淄博潍坊东营德州河北沧州7个市共47个县。

渤海革命老区具有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光荣传统,是我党我军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大革命时期,王尽美、邓恩铭等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即来到这一地区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开展革命斗争,在渤海区的张店一带建立了以产业工人为核心的党的基层支部和工会组织;在寿光广饶一带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地区曾爆发了著名的博兴“八四”农民武装暴动、益都“郑母暴动”和庆云县马颊河河工暴动。

抗日战争时期,渤海区的前身——清河区、冀鲁边区的抗日军民坚持冀鲁平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粉碎了日伪军“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开创了以黄河海口为中心的垦区抗日根据地。1944年初,根据形势的发展,为便于清河区与冀鲁边区互相依托、互相配合、统一指挥、有利作战,经中央北方局批准,清河区与冀鲁边区合并为渤海区。景晓村任中共渤海区党委书记兼渤海军区政委,杨国夫任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后为袁也烈),刘其人任渤海区行署主任(后为李人凤)。渤海军区于1944年相继发起夏、秋、冬三季战略攻势,全部恢复被“蚕食”的益 (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根据地,先后攻克鲁北重镇利津等4座县城。1945年4月,渤海军区发起讨伐顽军张景月部的战役;同年6月,发起蒲(台)滨(县)战役,先后解放蒲台、滨县城及道旭、北镇等日伪据点;同时,各军分区部队先后解放吴桥南皮、德平、庆云沾化、高苑等县城。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渤海军区遵照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的命令,组成山东第四前线指挥部和山东野战军第七师(老七师),兵分三路展开大反攻。至9月底,渤海区部队共歼敌2.6万人,解放县城25座,人口575 万。除津浦、胶济两铁路线上部分城镇尚为日伪控制外,渤海区内敌伪已被我军全部肃清。

打卡红色基地 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下期再见!

猜你喜欢

01| 一部红色影片 ┃ 烽火少年

02| 我省各地少先队组织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少先队员们的回信”高潮

03| 红领巾心向党——泰安东平县少先队举行“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六一主题队日活动

04| 山东省少先队组织、教育界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的回信

05| 一个党史人物 ┃ 百万雄师过大江,第一艘船竟是14岁小姑娘开的!

来源|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站等

排版|李 暖

校审|葛 华 李 暖

垦利第一|垦利区第一处革命纪念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

垦利区党史史志办公室编辑出版了《历史印记——垦利县的223个第一》一书,该书共收了垦利区历史上的223个“第一”,涉及垦利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生活等社会各个领域,包含组织、事件、人物等十六个方面,是进一步了解垦利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垦利区第一处革命纪念馆

——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

2006年4月28日,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竣工并对外开放。该馆位于垦利县永安镇政府驻地,馆名由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纪念馆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为主体两层、局部三层仿古建筑,馆体长37米,宽45米,高8米,表示1937年日军侵华、1945年抗战胜利和8年抗战。设有9个展厅、1个报告厅和部分红色文化设施。馆内收藏图片585幅,实物763件,总投资800万元。

展厅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史部分。主要包括垦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党政军民工作生活,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等方面的资料和实物;二是民俗文化部分。主要包括垦区移民传统民间手工艺、生活生产工具、民风民俗等资料和实物。

纪念馆充分展示了抗战时期垦区独特的战略功能和巨大贡献,是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理想场所。该馆开馆以来,年参观人数1万人左右,成为东营市、胜利油田、周边县区和垦利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历史印记——垦利县的223个第一》一书,力求以一种新的角度,用具体事例来展示垦利人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和高贵品质,以感召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中来。

来源:垦利区党史史志办公室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写走心留言

一起祝福垦利走向新时代

若你的留言指数高于268

送价值2680元6天5晚七彩云南

每月将有4位幸运

粉丝获得

请在下方写留言▼

岗头革命烈士纪念碑、陈氏宗祠 | 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见证

来源:龙岗融媒

如今说到岗头社区,人们最先想到的或许是,这里是全球500强企业、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其实,岗头也是龙岗有名的革命老区,在那个抵御外侵、争取解放的年代,岗头燃起了抗日革命烽火,许多优秀儿女献身革命事业,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现存的岗头革命烈士纪念碑陈氏宗祠正是这个有着优良传统的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见证。

岗头革命烈士纪念碑

缅怀先烈|岗头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

从岗头社区水库南侧阶梯拾级而上,一路绿树葱郁、环境清幽,到达山坡顶部广场后,只见一座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碑身正面刻着八个红色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岗头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岗头村在抗战期间牺牲的先烈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袭击金竹园地下情报站时牺牲的20名战士而设立的。由原宝安县布吉镇人民政府于1990年12月所立,名录墙上刻有烈士芳名20个,其中1947年在岗头金竹园被国民党反动军袭击的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的有8名。

因初建时纪念碑较为简陋,2006年3月,为使纪念碑免受水患,岗头社区对纪念碑进行了一次重修。2015年,为更好地铭记岗头革命史迹,传承革命精神,改变纪念碑因处于山顶,风雨日久侵袭造成碑体破损、陵园周边杂草丛生、沿途道路崎岖不平的情况,岗头社区党委通过民生大盆菜项目,对岗头革命烈士纪念碑进行重建。

重建后的岗头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占地面积1980平方米,广场面积265.2平方米,纪念碑体长4米、宽4米、高9米1。自2015年以来,坂田街道、岗头社区先后对革命烈士纪念碑主体、周边道路等进行了维修、整治和绿化,修建了不锈钢护栏等设施,并编印了《岗头革命烈士史迹寻踪》书籍,进一步完善了纪念碑的配套设施,提升了周边环境,为社区居民前往祭奠提供了交通便利和安全保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学习教材。

祭拜先烈活动

每年清明节或革命烈士纪念日,坂田街道党工委、岗头社区党委均组织社区党员群众、退役军人代表、学校师生等到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开展祭拜先烈活动,瞻仰凭吊烈士忠魄,教育下一代不忘历史,继续发扬岗头人民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燃起革命烽火|岗头儿女抛头颅、洒热血

早在大革命时期,岗头就有不少群众参加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经受过革命的熏陶。

据《岗头革命烈士史迹寻踪》记载,1941年1月,年仅19岁就已是中共布吉区委书记的杨德元,以民运队员身份来到岗头,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的道理,把群众发动起来。当年2月,即在群众积极分子中发展了陈白玉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逐一吸收了陈德和、陈发良、陈亮博等一批中共党员,成立了中共岗头党支部。

党支部成立后,一边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一边发展建立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先后成立了岗头农民抗日自卫队和妇女组织——岗头姊妹会,还不失时机地成立了乡政权——布吉乡抗日民主政府,乡政府设在岗头陈氏宗祠。

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岗头村各个抗日群众团体发挥各自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战活动。当时,岗头村成立的抗日自卫队有70多人,配备步枪、鸟枪、土枪30余支,子弹数百发。他们白天组织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晚上站岗放哨,维护治安,还配合游击队作战,给部队送情报,运送各种军用物资。

1941年春天,一支200多人的日军从布吉出发,向游击区进犯,路经坂田停下做饭吃。为打乱日军的阵脚,岗头自卫队跑步两公里,赶到坂田一座小山上,组织火力,向日军射击。日寇遭到突然袭击,乱成一团,以为遇上了抗日大部队,来不及吃饭,慌忙集合,组织反击。经过战斗,自卫队毙、伤日军各一名,达到了骚扰日军的目的,安全撤离。

当年5月初,党支部接到上级通知,要自卫队协助游击队破坏布吉至龙华的公路,截断日寇交通线,自卫队出动50多名队员,突击两个晚上,顺利完成任务。不久,日寇进犯油松村,游击队正面迎战,岗头自卫队奉命配合作战,自卫队立即从岗头村出发,进入水斗村背后阵地,集中火力向日寇射击,有力配合游击队作战。到了下午,日寇招架不住,放出烟幕作掩护,抬着20多具尸体狼狈逃走。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岗头村党支部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带领60多名自卫队员开赴深圳,到指定地点配合游击队收缴了日、伪军的武器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岗头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20名优秀儿女在这块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华丽蜕变|从革命老区到科技新城

从岗头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放眼望去,一片高楼大厦矗立在这片热土上,特别是曾经的老工业区被打造成新兴产业集群示范项目“天安云谷”。而与纪念碑隔水相望的水库北侧,华为的公寓以及国际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岗头,这个有着优良传统的革命老区,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然完成了从革命老区到科技新城的华丽蜕变。

“正是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换来了今天岗头社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以及岗头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岗头社区工作人员黄君雯告诉记者,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清明节前后,许多单位到岗头革命烈士纪念碑瞻仰凭吊,开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教育。

除了纪念碑,陈氏宗祠也是岗头社区的红色历史见证。布吉乡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就设在这里,在中共岗头支部的领导下,陈氏宗祠成为岗头村民兵指挥中心和群众集会的活动中心,党组织在这里带领群众,积极配合抗日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全国解放后,陈氏宗祠又成为岗头村土地革命的办公室和民兵治保指挥中心。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经历百年风雨侵蚀,已显得有些破败。坂田街道及岗头社区多次与业主进行沟通,希望将其列入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更好地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