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祠堂

傅家祠堂

傅家祠堂,是成都简阳市的历史建筑。

《傅家祠堂》历时二百多年不衰的启示

创建于清雍正甲寅(1734年)的上海浦东新区六灶古镇的《傅氏家祠》,历时二百多年而不衰,其经营管理的宗旨、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组织健全、制度严密、扶贫帮困、管理先进的祠堂管理案例。

一、加强词务管理 健全规章制度

没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办好的。傅氏家祠早在光绪七年(1881年),就制订了《家祠规条》,如对“每年收支细数,宜逐一开明,至春祭时贴于祠内,俾(使)各查核,如有差误尽数追还。”之后制订了16条《傅氏家祠修正条规》,如“族谱以二十年一修,其费应有族人捐助,日后祠款充足或再议由祠开支;”又如对祠堂看守人的规定是“拔给祠田四亩,不收租息,以供日常洒扫及招待族人茶烟等,如溺职,宜斥退另招。”

在祭扫方面,有《傅氏祭扫规则》8条,其中第六条“修墓理应秉公,不得浮费,应修与否,修费若干,亦须公议;修竣后约同与议一二人,持薄至宗祠经理处领取,修费薄上注明某年何人经修,计费若干。”在《傅氏各房祭扫田条规》12条中,第七条“应缮(修补)立祭扫田薄十四本,各房分执,将章程全案抄录,并绘田圃(园)注明田址单名以及某公祭扫田,系何年备案,各房皆应立名签押;嗣后兄弟分炊,应由居长者分抄,并邀集亲族签押,俾各分执,其原薄仍归长房收执。”《傅惠元公祭扫田条规》16条和《傅惠元公祭扫田管理基金会规则》10条,对有关祭扫的基金来源、祭扫方法、开支标准、审核手续等等,都作出了十分具体而又易于操作的内容。

帮困救助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1920年出台了《赊棺平卖规则》12条,1932年的《补助贫病规则》中,对所有“补助以半年为期,每年二、八两月调查一次,开报司(掌管)年,由家祠会议公决停止或续发”,对“如有冒借或不应借而借者,开会审查确实,即请保人垫还”,而“保人以正当营业,确有田房能赔价立时垫还者,方可担保。”1935年的《祖荫堂义庄章程》6章44条及《祖荫堂管理基金会规则》10条等。为保证各项善举达到规范化的运作,都呈报政府审核,由县长签署后以县政府布告形式公布施行。

二 、祠产来自捐赠 坚持扶贫帮困

《傅氏家祠》从建祠一开始,就确立了祠产来自族人自愿捐赠、不搞摊派、祭扫田为永远不变的祠产,家祠要为族人服务的宗旨,每年收入作三项支配,一为积聚金存典生息,二为辅助贫困直系教养之费,其邻友孤苦子弟亦得酌给,三为公共慈善等事业之费。并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这种原始资本增殖的理念,形成于封建社会清代的傅氏祠堂,实属不易。

为贫困族人养生送死,是傅氏家祠初创时立下的规矩,随着祠产的增多,为帮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民国初期,服务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

1、本族贫困孤(十五岁以下)老(五十岁以上)、残疾、保节、保婴、无五服之内亲族周济者,每人补口粮二、四、六元不等;贫病不能自医者,代送医院,并负十天以内的费用,仍有困难者酌量延长;重病在家无力医治者,补助医药费一至四元;暂时有困难者,可借医疗费1——2个季度,病愈后每季按50%归还。

2、族人无力欲谋小本经营者,可央保借洋二元、五元、十元,月息一分;无力娶妻者,贫无衣无食者,酌量补助。

3、直系儿童及(到)七岁,应依法受义务教育,送入就近学校,并负担书藉费,对它姓贫寒遗孤,亦仿照办理;对仅能自给衣食者,代缴学费。

4、本族子弟升入县立高级小学,成绩优秀而无力毕业者,酌补学膳费;考入省立师范亦无力者,每年津贴二十元;对考入中学、大学、游学外洋者,量力酌补。

5、设立傅氏公墓。遇本族身故无力营葬、无亲族救济者,由家祠代葬,每棺一具,给灰三担,人工两工。遇无力成殓者,借棺木一具;无近房子侄亲戚而无衣冠入殓者,酌给缎帽、棉袄裤、袍挂、被褥等件。

6、对本乡及各乡慈善会等,提供救助。

在对贫困族人给予关怀的同时,也设置了必要的界限。如“对种种不法行为的子孙,生则除藉,死则不准送主入祠。”再如规定“如有亲属周济或烟赌嗜好、行为不正、忤逆犯禁、游荡懒惰、不遵家教者,概不补助借给”等等,从而把帮困救难工作落到了实处。办法还规定,“每年租息除开支外,计有五百元时,其十分之五用于补助;对五百元以外,三分之一为公积金,三分之二为补助;说明慈善活动是量力而行的,留有余地的。

三 、民主协商 集体决策

傅氏家祠的管理,处处体现着民主协商、集体决策的精神,在这里,看不到封建族长蛮横专权的影子。就以《傅惠元祭扫田条规》为例:

1、公推轮管轮祭者若干人,每年造一报告账,并调查分管田数,一留钱总账,一过入报告薄,常挂于祠内。

2、田单部照契据另立一薄,公推诚实可靠者将契据藏于祥太典当铁箱内封锁,其锁钥另推一人轮流执管。

3、储藏单据每年清明节交卸时,邀集族人会同管理人检查一次,不得少数人私自检阅。

4、惠元公后,子孙无力养亲者,应贴与否,悉凭公议,不得偏私。

到1925年设立《祖荫堂管理基金会》时,这种民主管理的形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有43人作为发起人,民主推选11人组成董事会(老中青给合,从29岁到74岁),董事长由董事互选,三年一任;并明确规定,可延请非本族人士担任,基金之收支、预决算,都有会议集体决议,并实行季后审核报销,这同现行的会计、审计制度也是相符的。

“祠务经理”制度,是傅氏家祠延续实施了二百多年的一个制度。现有资料表明,经理由各房轮值,每三年推经理一人,助理二人,须经各房公认,三年一任;各房公举监理一人,一年一任,隔年秋祭交接。现有资料载明,自同治十三年(1874年)以来,先后有12任祠务经理。光绪七年(1881年)订立的《家祠规条》,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1939年3月,时任第十三任祠务经理的四房十八世孙菊人公,在《经理祠务纪实》中说:“公款丝毫为重,锱铢必较(很小的钱或事情都十分计较)譬(明白)之,檐水点滴之微,亦足以穿石,日积累月,未知不能成江河巨川,闻命之下能不悚然而惧,愿后之管理祠务者,以此作为座右铭。”说出了热心祠务的众多先贤的心声。

聚焦 | 禹王宫、傅家祠堂......承载百年岁月变迁的历史建筑

日前,成都市第十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新鲜出炉,我市四处历史建筑入选,养马镇禹王宫名列其中。这座承载了三百多年历史的移民会馆,它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禹王宫——留下的乡愁

穿过繁华的沱江街,小巷尽头的清静之处,便是禹王宫。

刚一踏入,一种古朴又厚重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戏台上虽没有昔日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院落里也没有了行走的客商和人群,耳边也没有了喧嚣的锣鼓声和叫好声,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颤动心灵的幽静。

这颤动心灵的力量来自禹王宫三百多年的历史积淀,更来自养马文明发展的根基。

清康熙(1661-1722)年间,发达的水陆交通让往来养马镇的客商络绎不绝,这里也成为成都通往川东地区的重要驿站

同一时期,一批湖广籍移民迁居到此,以无所畏惧的决心和勇气在养马镇置业安家。他们在此筹资修建了这所同乡会馆,由此按下了这座复合式四合院的历史计时器。

一所会馆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便是一个经济因子。

禹王宫刚一建成,这里就成了湖广籍移民和商贾的汇集起,随后其他各大会馆也毗邻而建,吸引了众多商贩在此聚集,一个个商业中心拔地而起,由此开启了“多馆兴镇”的繁荣景象。同时,养马镇靠近沱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往来的船只将养马镇的本土特产和其他地区的盐、糖等生活物资进行交易互换,促进了码头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移民带来的民族融合和先进文化,助推了养马镇的人丁兴旺和社会进步,更为后来天府文化的多姿多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养马镇今天的繁荣兴盛,离不开那些先辈移民的艰辛努力,他们不断用“舍我其谁”的勇气推动着养马文明步步向前。

禹王宫整体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占地面积735.27平方米,由戏台、前殿、正殿、配殿、厢房、耳房等组成,整体沿中轴线呈两进四合院分布,前殿和正殿两侧由配殿等合围形成小四合院。

其整体构架为穿斗和台梁形式,两重主殿和部分檐柱采用石柱构成,其余柱、梁、枋均为木质,墙体主要为空斗砖墙和竹编泥墙,地面用红砂石铺贴,是典型的清代会馆建筑风格。

建成后,湖广籍移民常常在此聚会洽谈、休闲娱乐,非常热闹。

中国成立后,禹王宫被收归国有,1950年被划给养马镇粮站使用,这里便成了粮站的仓库和职工的旧宿舍。

现在原粮站职工居住的新宿舍是在原戏台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并于1986年交付使用至今。

现已68岁的付苏是原养马镇粮站的职工。他表示:

在1986年搬进新宿舍之前,我在左边这个配殿内住了15年。那时候,大家下班后都挤在这个院子里,每家晚上做什么菜都知道。现在虽然已经从偏殿搬出去了,但没事的时候还是会经常来逛一逛。

以前,这面墙上还有漂亮的彩绘,那些石柱上还刻有精美的纹饰,在宫殿大门前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禹王宫’三个大字,后来这些东西都被破坏掉了。再想见,怕是不可能了。

走出正殿,沿红砂石阶而下,根根青藤绕木而生,伸手触摸古墙上的层层青砖,很难想象这座拥有小青瓦硬山、悬山式样屋面的会馆已经在此伫立了几百年。

目前,禹王宫是养马镇仅存的保存较完整的同乡会馆,是研究养马镇移民历史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研究清代会馆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成都市第十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入选,将人们的目光再次拉回到这座建筑身上,同时也唤醒了它蕴藏的文明活力。

相信未来在我市高度重视历史建筑的挖掘与保护利用工作下,禹王宫将以不一样的形式生发出新的文明。

位于东溪镇凤凰村半山腰的傅家祠堂四周青山环抱、古木幽深,打开挂在正门的大锁走进去后,就会感到一种独特的静谧气息,仿佛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历史。

傅家祠堂——宗族文化的血脉传承

据碑文记载,傅家祠堂建于大清道光元年。它设内外院坝,共有32间房屋,占地面积103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66.2平方米。

现在的傅家祠堂经过几代变迁,已经不复当初的光彩,但四周墙壁用条石青砖筑成,屋面用小青瓦覆盖,依稀可见鼎盛时期的雄伟壮观。

祠堂,在旧时也被称为“家庙”,是古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而傅家祠堂,顾名思义,是傅家人修建的宗族祠堂,曾经是当地比较显赫的大家族

这一点也从村民的口中得到印证,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回忆:“小时候有次傅家办席,摆了上百桌,热热闹闹的,大家都非常羡慕。”

在上世纪50年代,傅家祠堂被用作村小、敬老院,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东溪镇合并敬老院,又将傅家祠堂折旧卖作了私人住房。

曾经的傅家去了哪里呢?

带着这个疑惑,记者见到了一位傅家的旁支后人傅育森,现今他已是86岁高龄。

回忆起曾经的傅家,傅育森有些浑浊的眼睛里散发着与有荣焉的光亮,他表示:

那时候在祠堂正殿供奉了傅家历代先祖的牌位,每天早、中、晚都要三鸣鼓,烧香是不能断的。到了清明节,族人还会聚在一起办清明会,祭拜祖宗,处理家族事务。

原来的祠堂非常漂亮。大殿的屋脊雕刻有二龙抢宝,山门内外都有石刻佛雕,用细花碗碎片作为龙鳞镶嵌在一起,门口还有一对石狮子,简直就跟真的一样。

傅家在如今的东溪镇发迹,后来因为分家,不少人迁居到了其他地方,人渐渐少了,留在这里的傅家人也只有六七家了。

傅育森的语气略带遗憾:

后来我们这些子孙辈也想过把祠堂买回来,但是家已经分了,人多嘴杂,说不到一起去。关于祠堂以后的归属也迟迟没有讨论出来,所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即便如此,傅家祠堂仍然寄托着傅育森对曾经那个大家族的怀恋。

祠堂是宗族文化的历史遗存,侧面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带给后人不少启迪。傅家祠堂仿佛是寿逾百岁的智者,向每一位拜谒他的后人无声地讲述着曾经的兴衰。

▶记者 | 陈星竹 周滎鸿

▶图片 | 周雪

杨家祠堂景点 杨家祠堂历史资料

1. 杨家祠堂历史资料

位于鹿蹄涧村,距代州城东北19公里。

代州不仅是杨家将出生入死的战场,也是杨家将的坟茔和故居所在地。

2. 杨家祠堂历史资料大全

排行应该是:文远荣明,这样排的,其中"文"是杨氏第38代。

排行应该是:文远荣明,这样排的,其中"远"是杨氏第39代,"荣"是杨氏第40代,"明"是杨氏第39代,"明"应为"名",杨氏家谱是这样排的.在我的老家山西代县有一个杨家祠堂,历史800余年,有非常完整的家谱记载,每隔几年都会举行祭祖续谱的活动.

3. 杨家祠堂图片

凤凰古城不在江西。

人文背景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以及朝阳宫、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天王庙、大成殿、万寿宫等建筑,全都透着古城特色。

2001年,凤凰古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

4. 杨家祠堂历史资料简介

真正的杨家祠堂只有一个,在忻州市代县鹿蹄涧村,距代县城东北19公里。

5. 杨家祠图片

1922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局指示,中共广东支部扩大为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下称“广东区委”)。广东区委最早在杨家祠办公,1924年搬到文明路194号—200号。1927年4月,广东区委转入秘密斗争,后迁往香港改组为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区委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区委之一,管理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南部及香港等地党组织,是大革命时期全国辖区最广、党员人数最多的地方党组织之一;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地方纪律监察机构——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开创中国共产党纪检工作先河;设立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地方军事机构——军事运动委员会……

6. 杨家祠堂有几个

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东门城楼、古城博物馆、万寿宫、虹桥艺术楼、崇德堂、沱江泛舟)、凤凰陈斗南宅院、苗王城古寨、奇梁洞、南长城、山江苗寨。

7. 杨家祠堂简介

这要问这个家族精通世故的老人或者查阅他们的族谱才能知道。

过去耕读世家大都提倡以儒家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字为修身齐家之本。因读书人文化高,一个宗族的人就都会按他们说的办。祠堂楹联也是读书人拟的,估计杨家祠堂楹联中的‘’八字箴言‘’也是指这八个字。

仅供参考。

8. 杨氏祠堂图片大全图片

一、坐落于福建上杭稔田镇的“李氏大宗祠”,被誉为“客家第一祠”。

(二)陈氏宗祠(龙城街道黄阁坑社区)

(三)邓氏宗祠(龙城街道嶂背社区)

(四)申氏宗祠(龙城街道嶂背社区)

(五)李氏宗祠(龙城街道岗贝社区)

(六)杨氏宗祠(龙城街道盛平社区)

(七)余氏宗祠(龙城街道回龙埔社区)

(八)吴氏宗祠(龙城街道西埔社区)

(九)萧氏宗祠(龙城街道西埔社区)

(十)李氏家祠(龙城街道西埔社区)

9. 杨家祠堂在那里

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东门城楼、古城博物馆、万寿宫、虹桥艺术楼、崇德堂、沱江泛舟)、凤凰陈斗南宅院、苗王城古寨、奇梁洞、南长城、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