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博物馆

陕北民歌博物馆

AAAA级旅游景区

陕北民歌博物馆位于榆阳区红山路与金沙路十字东北角,博物馆是集收藏、陈列、展演、研究、传播陕北民歌为一体的功能性音乐类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总投资约1亿元,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约5680平方米,涵盖传统陕北民歌展区、革命历史陕北民歌展区、新时期陕北民歌展区、陕北民间音乐艺术展区、陕北民歌研究专题展区、临时展区6大部分。公共部分装修及配套功能展区约6120平方米,包括文创产品销售区、书吧咖啡休闲区、餐饮中心、陕北民歌培训中心、陕北民歌体验中心、陕北民歌交流中心、陕北民歌录音制作中心等。另外,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500人剧场兼具陕北民歌大舞台的功能,可以满足各类演出的需求。

博物馆六大展区以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为主线,“纵”向反映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横”向反映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前世与今生。1935年10月党中央、毛主席到达陕北,陕北成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陕北民歌的风格由此增添了昂扬的革命气势。1938年创办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就了革命历史类陕北民歌。1942年毛主席延安-上的讲话精神,带动了至今八十年间的记录、整理活动。从《骑白马》《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等十几首红歌到鲁艺采风搜集及《陕北民歌选》出版,到《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翻身道情》《黄河大合唱》《绣金匾》《拥军花鼓》等几十首、几百首革命歌曲唱响全国,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以来,陕北民歌“唱红了天”,一首《东方红》整整唱了一个时代。在革命时期,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政治号召力最强的声音,它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过非常大的鼓舞促进作用,在宣传革命真理,启发人民自觉革命,鼓舞军民斗志,团结人民、凝聚人心,为毛主席在陕北治理政治生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博物馆通过一系列场景再现、展板展示、实物陈列,从陕北民歌内容体裁中,体现伟大领袖毛主席与群众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是人类历史上领袖与人民和谐的典范。

培训定位:陕北民歌博物馆充分利用和挖掘陕北民歌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红色性、革命性,以“弘扬红色历史,传承革命初心,传播优秀文化”为核心,遵循以史育人、以歌化人的教学理念,通过举办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展示陕北民歌发展成果,普及陕北民歌基础知识,传承陕北民歌文化精神,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应弘扬中国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陕北文化为元素、以陕北民间音乐为主体、反映陕北历史变迁、体现陕北历史人文精神,并集民歌研究创作、培训交流、演艺推广、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毫无疑问,陕北民歌博物馆已经成为黄土高原上一座新的文化地标。

记者带你云游博物馆——陕北民俗博物馆

本文157 字阅读时长约5分钟

岁月承载浓郁,场馆尽藏经典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一座城市

就去当地博物馆走走吧

那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在那里

可以穿过时空

俯瞰历史风雨,并与之对话

回首往昔,历史的长河

如今汇聚于城市一隅

保存在玻璃柜之中、墙壁之上

每天默然倾听着世人的赞美之辞

迎接着游客好奇的目光与闪烁的镜头

看着往来的人群与匆忙的脚步

不禁遥想那些属于历史的印记

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物品

只有真正了解历史,细细品味

才能慢慢接触到它原有的面目

使其重新绽放芳华

散发出久远浓郁的气息

然后静静地流通在时光之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陕北民俗博物馆

时光,如弹指挥间,仿若岁月的轮回,进入“陕北民俗博物馆”之后,眼前的场景让人不由身心一震。

从翻地的锄头到鲜艳的刺绣、从质朴的方言到热闹的秧歌、从精美的石雕到多变的剪纸、从老榆林到新中国成立、从72行手工产品到代表社会发展的器物通通在展馆里一一展示……这是包含了多少不同年代人们的回忆,这一切地一切仿佛都在静静地诉说着榆林的过往。

每一种工艺都代表了匠心的坚守,每一道工序都彰显着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不仅代表了榆林文化多元的融合,更体现出时代发展的深深烙印,领略陕北文化的魅力,这处打卡地必不可少。

综合榆林文化旅游榆阳区融合媒体中心

编辑:谢安发

责编:高忠平

审核:曹 缘

编审:榆阳区融媒体中心

榆林的“中隐老人”刘建国,创立陕北第一个民间博物馆

俗话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在榆林榆阳区上郡路上,就有这么一位“中隐老人”。

他自幼起就热衷于收藏文物,多年间收藏陶器、石器、瓷器等多达几千件。2004年,他凭借一己之力建起了陕北民间第一个博物馆——榆阳千五氏博物馆。

这位大名鼎鼎的“中隐老人”就是榆阳千五氏博物馆的馆主刘建国。

和别的地方恢宏大气的博物馆相比,刘建国老人的博物馆显得有些简陋。

四间简陋的老房,从一进门开始,一股古朴的气味扑面而来,细细品味,这就是文物的气息。

四间老房中摆满了刘建国老人收藏的文物,中间的空隙仅仅能摆下老人为数不多的生活用品。

去年,因为一场意外,刘建国老人摔断了腿,至今仍瘫痪在床。

但是,病痛的折磨,并没有打倒这位坚强的老人。看到我们来到博物馆,他不顾劝阻,依旧挣扎着起身,为我们介绍他的藏品。

一个个木架子,一个个铁柜子。展示的不仅仅是刘建国老人的藏品,更是一个收藏爱好者的成就。

据悉,刘建国老人收藏着数量众多的石峁遗址文物,据不完全统计,石峁至龙山时期的文物大概有1000多件。

小到玉针、玉刀,大到陶器、石器。上到远古时期的化石,远到4300年前的石峁玉器,近到清末的军饷,民国的钱币,刘建国老人仅凭一人之力,让上下五千年的文物汇聚一堂。

提到自己收藏的每一件文物,刘建国老人都如数家珍。“这件是石峁时期的,这件是龙山晚期的,这件是战国的......“

听刘建国老人讲文物,属实受益匪浅。

-END-

文博传媒网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牌坊堪比北京国子监,详细解读太原文庙(陕西民俗博物馆)

太原文庙同时也是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文庙牌坊原位于最南侧,后挪至西侧,三间四柱三楼式。中间坊心题有蓝底金字的“文庙”二字,坊间上额描金彩绘双龙戏珠,这在全国同类文庙的牌坊上相当少见,仅有北京国子监牌坊上有类似的图案。

牌坊后面的文庙大门紧闭,绕到挂着陕西民俗博物馆匾额的大门,现在这里才是文庙的正门。被告知因为疫情山西省民俗博物馆不对外开放,开放的部分就是几个院子,门票因此只要10元。买了门票走进院子看到这里成了停满车子的停车场。

太原文庙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清光绪七年(1881年)因汾河水泛滥,文庙被毁。旧庙既毁,新庙当立,清光绪八年(1882年)在当时的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下,没有动用公款,全靠民间集资,利用了原来崇善寺末被烧毁的零星建筑,重新建文庙,规模比原来的文庙更为恢宏。这位张之洞还是个民间融资高手呢。

新建的文庙坐北向南,由南向北延中轴线依次建有: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形成四进院落布局,两侧修建有乡贤祠、名宦祠、廊庑等。

照壁为石质束腰基座,顶为蓝色琉璃瓦做硬山顶,檐下施五踩斗栱,用垂莲柱,正脊两边吻兽齐全,壁顶四角翘起,贴有琉璃烧制的云龙图案。软心刷红土浆,照壁两侧有用蓝琉璃瓦贴制的竹节柱。

朝向棂星门一侧正中间由25块蓝黄绿三色琉璃砖拼成长3米、宽3米的正方形图案,绘流云海水、双龙戏珠,蓝色天空映衬下的两条云龙翻腾于碧绿海水之上,以莲花纹勾勒出圆形主图案,四角镶嵌花卉纹饰,形成外方内圆的布局,和中国古代士大夫所推崇的“天圆地方”传统哲学思想相吻合,这样的设计蕴含了其纹饰造型以外深刻的文化内涵。

棂星门由三座一间两柱冲天式棂星门并列而置,中间一座棂星门两侧两柱高出额枋呈冲天状,柱顶有琉璃云罐套头,并蹲坐朝天吼。两侧棂星门形制上较中间棂星门稍矮,也为冲天式牌坊,柱头顶端套有琉璃云罐装饰。各单独的门坊两侧均筑有琉璃砖墙夹壁,两端用更为宽大的影壁收头,中轴线正好经过棂星门主门贯穿整体建筑,完全体现了主次有序以及对称有列的中国古代建筑之美。在中间较高牌坊的两面均题写有蓝底金字“棂星门”三个字,应为仿清朝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门口的两对铁狮子为明洪武、万历年间造,铁狮子威武庄重。

三座棂星门间共筑有四座琉璃砖墙夹壁,四座琉璃夹壁为砖构造,外表通体贴有黄、蓝、绿三色琉璃面。中部以凸点构成的壁心内饰以浮雕云舞团龙图案,檐顶两侧使用琉璃筒瓦,额枋以上饰以彩画。这四座夹壁每一座都体现了色彩艳丽,装饰性强的建筑特点。琉璃烧制工艺精湛,属于晚清琉璃制品的精品实例。

文庙泮池位于棂星门与大成殿之间的中轴线上。泮桥中央呈半圆形的拱,刚好可以与水中倒影合成一个完整的圆形。石拱券两侧中央位置雕刻有避水兽。泮桥栏板、望柱、柱头形式和材料与泮池栏杆完全相同。

跨过泮桥迎面就是大成门,大成门是文庙的第二道门,宫殿式建筑,面阔五间,绿瓦飞檐。正中悬挂有蓝底金字“大成门”,门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在大成门两边还有两座规制较小的祠堂,被称为名宦祠(大成门东侧)和乡贤祠(大成门西侧)。

过大成门是文庙的第二进院,通往大成殿的庭院清静优雅,两边是“忠孝节义”四个字碑和黄河铁牛塑像。院内正面的大成殿是文庙的中心建筑。大成殿是文庙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是祭祀孔子和四配十二哲的大殿。大成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为单檐歇山顶。大成殿两侧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寓意孔子讲学的杏林之意。

整个大殿修建于宽大的月台之上,月台围栏式石阶,月台正南方设有刻着盘龙的御路丹陛,月台底部四周有雕刻精美的螭首,月台栏杆使用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在孔子祭祀活动中月台是表演乐舞的场所。

崇圣祠是在最后一进院落(后院)中,是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所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建筑。这座朱家藩王的家庙,曾经占地面积14万平米,远傲胜于今天的曲阜岱庙、登封中岳庙等建筑群。同治三年(1864年)的一场隆重的大火,将崇善寺6座大殿中的5座变成灰烬,只残存有大悲殿和钟鼓楼了。

作为民俗博物馆主要展厅是大成殿及其东西两庑。室内展厅没有开放,只能看到露天堆放的展品。

大殿周围绿地中古木森森、花草郁郁,许多山西省各地收集的文物整齐的放置于场院之中,满院里堆放着石雕木雕及其他。有石狮佛像拴马柱、标识柱、上马石、石碑、石屏、石经幢、石础等石头系列,五花八门林林总总,也有铁狮、铁焚炉、铁钟、铜屏等金属家族,是货真价实的民俗博物馆。在那紫藤缠枯柏之间地上是各式各样的石制物件,感觉是十分奇特的野趣。